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_第1页
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_第2页
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_第3页
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_第4页
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化商品新秩序的重要性

建立社会主义原材料经营新秩序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不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怎样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呢?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关于工为主、工艺发展的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种新秩序的建立,必然会遇到旧观念、旧传统、旧体制的阻碍。不破除旧的观念,不改变旧的习惯,不改革旧的体制,商品经济新秩序是建立不起来的。在冲破旧的东西束缚方面,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否定。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沿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或自由人联合体经济)三个阶段相继发展的。这也是被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自然经济是人类最初的经济形态。以农为主、手工为主、自给自足为主是其主要特征。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并在这些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达到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社会的第二阶段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端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较小范围内,即在自然经济的夹缝里缓慢地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破封建的羁绊,不断占据着世界地盘。马克思指出:“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同上)。也就是说,自然经济是随着商业、货币、交换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没落的。当然商品经济有其发生、发展,也必然有其衰老、死亡。取而代之的将是产品经济或“自由人联合体经济”。由上可知,马克思指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相序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超越或跳跃任何一个阶段。自然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必然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要否定封建的自然经济。这样我们的清楚地认识到,冲破封建的桎梏,肃洁封建主义影响,是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客观要求。其次,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国的社会主革义命和建设没有能够完成肃沾封建残余的江务。马克思曾经预言,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但世界历史的发展,没有完全象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潘础上产生,而是在一些落后的,封建经济占绝大比重、商品经济没能够充分发展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样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政权,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肃清封建残余,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中国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建国前,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10%。农业人口占90%多。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避免了资本主义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显然,胜利后的中国国难免带有封建残余和痕迹。尤其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干多年,其传统制度和意识是非常顽固的。由此可知,肃清封建主义影响,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恰恰发生了失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我们摧毁了整个封建大厦,但顾不上全面系统地肃清封建残余。建国后,我们突出了反资本主义的任务,轻视了对封建主义影响的肃清。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反资术主义的任务,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到“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从“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到“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一直把反对资本主义当作主要任务。同样,对发展商品经济,我们也走了弯路。我们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误认为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是要取消商品经济。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一致把商品经济当作“资产阶级法权”来批判、限制和改造。结果使我国的商品经济没能迅速发展起来,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主义残余没有得到有力的肃清,“文化大革命”达到了恶性膨胀的地步,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历史的结论告诉我们,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忽视或轻视肃清封建残余的想法和做法都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二、封建特权的干扰我国的改革已进行了十年,现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了各种各样的混乱现象:物价上涨、官商官倒、新的分配不公、社会不正之风等等,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透视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东西都带有封建的色彩。这些东西不破除,不反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就难以建立起来。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求人们必须具有现代商品经济的观念,但我国小农思想仍有深厚的存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农业人口仍占80%。封建的自然经济观念依然盘据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尤其是广大农村,重农轻商、因循守旧、安贫乐道、稍富即安等思想和习惯,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在家搬泥块”,仍是不少农民的信条。。尤其是小富即安、不求进取思想更为突出。有一份研究报告表明:1978年到1986年9年间,我国个体经营者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仅占同期净收入之和的26.4%,而同期经营收入的81.4%,即总额高达1429.5亿元的巨额资金,全部转化为消费基金,被花光、沉淀。近几年农村出现的“建房热”,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些花消作为本钱,进行商品生产,将使农民致富的步子大大加快。但不少农民,不愿经商,不会经商,而是把这些钱用在了建筑安乐窝上。这说明,在我国,尤其广大农村,商品经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先决条件。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求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但封建特权严重干扰了这种环境的创设。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产生得早、延续得长的国家。有一整套严密的等级制度,“人有十等”,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一级驾驭着一级。这种封建特权现在仍顽强地表现着。如“官商”、“官倒”。。一些干部及其亲属,利用职权,批条子,发贷款,非法进出口,倒卖紧俏物资,炒买炒卖外汇,助长了我国目前的物价上涨、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的蔓延。广东一些生意人把所谓发财的窍门概括为“条子”(各种类型的批条和批文)、“票子”(指用钱贿赂)、“面子”(人情关系)。这种“以权谋私”,“以权入股”,“以权获利”的不正之风,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一种超经济的掠夺。此毒不去,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谈何容易!再如“官本位”。官大、权大、待遇高、事好办,光宗耀祖。加上现实中知识分子待遇偏低,使人们尊重官阶超过尊重知识。成绩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想当官,经营企业的人员拚命往党政机关挤。据有关部门统计,1984—1987年,由科技、高校部门流向机关的26000多人,而反向流动的只有1200多人。这种现象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相违背。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求有大批的具有真才实学的经济家、企业家来领导。这就要唯才是举,有一个培养、造就,使人才辈出的条件。但封建的宗法关系却在阻碍、压抑人才的成长和使用。宗法关系、血缘关系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受诛,株连九族”。这种现象在我国今天,远未绝迹。“关系网”、“近亲繁殖”就是其表现。有的单位在用人问题上,不管其能力、政绩、建树如何,父子关系、亲朋关系、上下关系超过了正常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在下边我们听到不少群众为讽刺这种现象编的顺口溜:“要升官,找后台,要发财,靠胡来”;“年龄是金牌,文凭是银牌,后台是王牌”;“有关系靠关系,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不到关系买关系”等等。这些顺口溜,足使我们深思和反省,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迫切性。否则,我们的商品经济新秩序靠谁来建立呢?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求有科学的决策系统和决策方法。但封建的小生产基础上的经验决策却仍司空见惯。封建社会最高层次决策是封建帝王亲自掌握。他集议政、执政、监政于一身。其决策的依据主要是个人的智慧、经验、感情和好恶。这种决策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商品经济使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变化越来越迅速,必须有一个健全的决策机构和科学的决策方法。但是我们不少同志仍习惯用小生产基础上的经验决策。如,有的单位政策的制定,缺乏严格的论证和依据,随着领导人的喜恶和更换,朝令夕改。群众讽刺这种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再如,有的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不重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结果工厂成了厂长为所欲为的一统天下。群众称他们是“土皇帝”。还有上新项目,不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匆匆上马,结果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例,可随处见到,等等。正如万里同志在1986年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由于几千年封建社会和小生产经济的影响,由于科学文化教育的落后,由于法制的不健全,……我们至今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没有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咨句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必须有法律作保障。但“人治”现象远未根除。封建社会“朕即国家”,皇帝金口玉律,“圣旨”不可违背,根本不重视法制。当前,我国法制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很不健全。以政代法,以言代法,以党代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远未形成,法盲随处可见;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还严重存在。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单位工作中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靠政策办事的多,靠法律办事的少;运用行政手段多,运用法律手段少;其他方面的教育多,注意依法育人少;君子协议多,依法签订合同少。这种现象说明,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必须根本扭转“人治”局面,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必须贯彻以按劳取酬为主的分配原则。但是封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观念仍不时作祟。如工厂的奖金,本来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一种好方法,但在平均主义的影响下,有的单位奖励变成了平均分配,成了变相增加工资。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生产的作用,反而造成消费基金的失控。再如,一些单位和个人,靠经营管理有方,获利较多,社会上就有不少人害“红眼病”,向其乱摊派,乱敲索。总之,封建残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严重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巨大障碍。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5月20日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时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影响至今还有,也要在改革中逐步消除”。三、社会主义商品新秩序的构建,应该有更大的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目前的现实都告诉我们,封建的东西是横挡在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面前的巨大障碍。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不能轻视,更不应忽视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任务。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绝不能低估封建主义的影响。邓小平同志说:“党内生活,社会生活都要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各种制度都要从肃清封建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逐步加以改革。”(《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1980年5月31日)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其意识、习惯,潜移默化,世代相因。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领袖人物,都无法逃脱其濡染。建国几十年来,我们提反资本主义多,提反封建少,以至于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当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教育和商品经济知识的学习,扭转人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产生论断的教条主义认识,改变以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的固有观念,正视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认识到封建残余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性。同时,要去掉对提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不光彩感。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百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现在还提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损了社会主义形象,降了社会主义的格。其实这种思想有百害而无一利。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沉痛,还不令人深醒吗?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今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到执行,从宣传到实际,都应对肃清封建主义影响引起重视。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主要特点之一。第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对封建主义影响加以认识、清理、批判、扫除。认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封建主义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时间之久,结构之稳,影响之远,是世界少有的。反对封建主义从“五四”运动至今,不过70年的历史;加上我们以往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致使不少人分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封建主义,甚至把封建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加以称颂、维护。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要用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阐明封建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帮助人们辨别清现实生活中的封建残余。清理,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封建残余在我们今天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