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 心理学基本知识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 心理学基本知识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 心理学基本知识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 心理学基本知识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 心理学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第二节心理学基本知识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GustaveLeBon)在《乌合之众》中曾说:“古往今来的伟大人物,包括一切帝国的建立者、杰出政治家、领袖,甚至说得平庸一点,一群人中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性格有着出自本能但往往非常准确的了解。一、心理1、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理现象可以反映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者紧密联系。心理活动的实质,大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反映的过程。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心理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绪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2.1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根据主观控制不同程度,可分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能够意识到并进行有效控制的心理活动,其特点有三:(1)能用言语的形式将完成活动的知识明确地表示出来;(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3)能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主动控制。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进行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活动。能够运用语言与数字进行演算与辩证逻辑思维是典型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实质性特征。2.2一种理解: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的同一。亦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简称心理。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它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2.3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2.3.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

2.3.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3.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如认知过程的聚精会神与注意力涣散状态,情绪过程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的信心状态和犹豫状态等。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稳固的,而心理状态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心理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背景中进行,都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如注意的分心与集中;思维的明确性、迅速性和“灵感”状态;情绪的激动与沉着;意志方面的果断与犹豫等。心理状态是个别心理过程的结合、统一,是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所以它往往又成为某种个性特征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面貌,因而心理状态的特征又往往成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因此,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是当前事物引起的心理过程、过去形成的个性特征和以前的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心理状态是是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必须是通过心理状态才能表现出来。心理状态分类:根据心理状态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关系分类:一是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相结合产生心理状态的过程中以心理过程为主角度的表现。以心理过程为主角度的表现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把心理状态划分为认识的心理状态、感情的心理状态和意识的心理状态。其中认知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感知的心理状态、记忆的心理状态、思维的心理状态、想象的心理状态等;感情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情感的心理状态、情绪的心理状态等;意识的心理状态还包括注意的心理状态、忽视的心理状态、欲望的心理状态、满意不满意的心理状态等。二是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相结合产生心理状态的过程中以心理特征为主角度的表现。以心理特征为主角度的表现标准划分心理状态可把心理状态划分为动物共有的心理状态、人类共有的心理状态、民族的心理状态、团队群体的心理状态和个体个性的心理状态等。三是心理状态在不同的心理活动阶段和活动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亦可根据不同领域、因素,用不同标准对心理状态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如以心理状态对活动效果的影响为标准,可将心理状态划分为最佳心理状态、一般心理状态、不良心理状态;根据心理状态是否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可将其划分为周期性心理状态和非周期性心理状态;按照常态、异常可以把心理状态划分为正常心理状态、异常心理状态等等。

4、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是个体在短时间内的心理活动表现。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短暂的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4.1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个人在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个体长期稳定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5、心理特征: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人性、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属于个性心理)三个方面。5.1人性,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这里所述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人性由于是人所共有甚至能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人性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可分为自我类人性与社会类人性两部分。人类趋利避害的个体本能与社会类人性相互制约,同时又相辅相成的。人的社会本能在不断制约着人们的自我本能,而人的自我本能也是在不断突破修正着人的社会本能所针对的内容。5.1.1自我类人性是指与个体需求相关的人类共有的个人意向,包括相应的好奇心、食欲、解暑去寒的欲望、情爱的追求等;自我类人性中自由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及其环境是人类创造精神物质文化的源泉,没有使个体能自由发挥的知识储备与物质条件,特别是没有相应的思想解放和行为自由的开放,就没有人类在相应程度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做为人类天性,人们对自由与权力的渴望又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会导致人们对物质与精神财富无止境的追求,进而:一则导致某部分人会牺牲践踏他人的人权以满足自己对权力的追求,二则导致人类社会贫富严重分化乃至环境污染。这也就是说人类趋利避害的自我类人性是只遵从丛林原则的,是只讲究适者生存的,它只关注于目的目标的实现,而趋向于不择手段。所以人类的自我类人性就需要制约,就需要用道德、规则、纪律、法律等保障他(她)人人权与共有环境的安全。而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社会类人性又是愿意接受法律、接受规则、接受道德的,这体现在人类所具有的同情之心、礼让之心、羞耻之心等。但人类社会类人性又只是关注于人类行为过程的规矩性与正义性,就其心理功能来讲是不会理睬个体行为的动机与目的在某些时间与环境下,又是正当正确的或可以理解的。5.1.2社会类人性则是指个体在与他(她)人乃至各社会群体间互动中相关的人类共有的社会意向,包括相应的同情心与正义感等。5.2人格特质,是指经遗传或身体生理变化而使个体或相应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特征,包括其先天特有的气质、智力、体能等等。5.2.1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是指“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人的先天禀赋”,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个体间,在气质上都是会有差别的。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为人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盖伦最先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了希波克拉底体液理论中的人格,形成了4种气质学说,一直沿用至今。巴甫洛夫认为有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活泼的、安静的、不可抑制的、弱的,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即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气质类型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胆汁质强、不平衡兴奋型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5.3性格素养,可以看做一种条件反射。先天的人性、人格特质和后天的性格素养都是人类及其个体的自然反应,只是先天的人性、气质特质属于无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性格素养特别是一些能力(如许多习惯化的工作生活技能)是条件反射。后天的性格素养主要表现为:后天的嗜好、惯常的行为方式、习得的或后天发展的生存能力、一些自动化的技能与动作等等。嗜好喜好是性格素养中的重心,性格素养中的其它方面大部分可呈现于嗜好喜好之中。嗜好喜好是指人们对某事物持续的喜爱情感及其相应的行为倾向,嗜好喜好就其产生来讲有先天本能直接导致的与后天环境间接导致之分。后天的嗜好喜好与先天的嗜好喜好特别不同的地方在于:后天着意培养出的嗜好喜好往往与人们的信仰、志向、价值观、世界观等密切相关,相对于生理与精神的痛苦人们可以因此忍受甚至可以以苦为乐;而先天本能直接导致的嗜好喜好(或说是娱乐消遣心理),无论就其过程与目标来讲其追求的就是快乐,当相应的快乐终止或无望时相应的嗜好喜好也就会终止。5.4作为天性的人性、气质与后天的性格素养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先天的人性与人格特质从内在意识上是不可调控的,而后天的性格素养从内在意识上则是可接受外来意识的调控。

6K.勒温“场论”K.勒温用“场论”来表示他的心理学概念,是心理学中一般系统的思想。心理学中的一般系统(GeneralSystemsinPsychology)的概念源自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V.伯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6.1W.E.格雷戈里认为,根据勒温的场论,心理现象中凡涉及整体或完形的理论都具有场的特征。因此,当一个人把事件放在其心理场中加以考虑时,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便把事件放在“系统中”加以处理了。6.2学习理论也表现为一种系统。其中,根据强化学说,经常得到奖励的行为往往会成为一种持续的系统。人格理论更强调系统,许多人格理论家认为,除多重人格外,一种人格的全部行为属于一个系统。一致性是人格的特色之一。有些心理学家甚至用“体内平衡”的概念来表示人格系统。体内平衡这一术语原先用来解释有机体在保持“内部环境”的“恒定状态”时不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种生理学模式。1951年,R.斯塔格纳将这一术语的意思引申,用来解释人格的稳定性,即自我形象的保留。由此,可以把行为解释为“人格的自动平衡”,也即保持个体自我概念的行为。6.3心理学中的压力现象也很能说明一般系统的思想。在冶金学领域,金属的压力改变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因此,心理的压力引起生理结构的变化。这里一般系统表现在结构上,结构是各部分自行排列以构成整体的方式,金属分子结构的变化和生理结构的变化都是系统的变化。

二、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2、五大目的,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一一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3、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4、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T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5、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学问”。手相学、颅相学、笔迹学、感悟类、废话类鸡汤类等。多年来,各种伪心理学变化不大,这是因为伪心理学的信徒不敢正视那些与他们的信念不相符合的事实证据(Kelly&Saklofske,1994)。而真正的科学家则总是积极寻找理论中的缺陷,以怀疑、批判的态度Goodstein,1996)。评价自己的学说,使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得到扩展(WoodwardGoodstein,1996)。评价自己的学说,使人类的知识领域不断得到扩展(Woodward&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6、科学三角形,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心理学在“科学三角形”中的位置“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对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

科学基本概念: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两个条件:一、它必须是普遍真理;二、系统化和公式化介绍莱布尼茨:这一个确切成就了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除了是一位出众的天才数学家之外,莱布尼茨亦是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高峰。承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思想,他认为世界,因其确定(换句话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客观普遍和必然的)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实体所构成。所谓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认知。莱布尼茨的前辈斯宾诺莎以为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自然。莱布尼茨对此不敢苟同,原因之一是斯氏的泛神观和圣经的神学有明显冲突,其次,是因为斯氏的理论没有能够解决由笛卡儿以降的二元论,令世界出现了断层(他虽然强调世界为一,但没有说明这一个看来是二元对立的世界的一统是如何可能)。莱布尼茨以为实体是多的,是无限多的。跟随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他以为实体是一命题的主语。在一个命题S是P中,S就是实体。因为实体是自足的,则它要包含所有可能的谓语,即是"...是P”。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实体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

不可分割性是指,任何有广延的东西,即有长度的东西,都可以被分割。被分割了的东西分别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并且自足,则有广延的东西的内容,即可能性要依附于他的部分的可能性。如此类推,则只要有广延性,就不自足,而要依他物而被知(对莱布尼茨来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要穷一物的可能性),就不是实体。故实体不可分割,是一没有广延的东西,在莱布尼茨的晚年著作中(Monadology),他称之为单子(Monad),单子的性质就是思(thought)。这广延的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封闭性是说每一单子必然是自足的,不依他而存在,而又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则一单子不可能和另一单子有交互作用(interaction)。若一单子作用于另一单子,则后一单子有一可能性没有包括在该单子之内,即该单子没能自足的包含自己的全部内容,而要依附于他物。因为实体的定义,这是不可能的。故莱布尼茨说:“单子之间没有窗户。”统有性是指每一单子都必然以某种角度(perspective)包括了全世界。因为世界是紧密的由因果所构成,故A作用于B,其实不单单是作用于B,而是全世界。如果说一单子的内容包括自身的全部可能,则每一单子均以该单子自身为中心指向全世界。而这个世界是一的,不等于说所有单子都是一样的,因为同一世界可以不同的角度来认知,而不失为一一统的世界。最后,单子的道德性则较复杂。这个特性的提出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世界的一统性(unity),二、是世界的确定性。对于前者,所有的单子都包含全世界,但各以自己的角度,世界的一统性是不是假的呢?如果我们要说一统,可以如何说起呢?对于后者,世界是由单子构成,单子只是其可能性的集合,世界亦只是一可能。那我们是不是不可能有一种不仅仅是可能,而是必然的知识呢?我们可以在什么意义下说有关世界的知识是真的、确定的呢?莱布尼茨将之归功于一神,世界的创造者。从一个方面说,神在创造之前,没有已成的材料,故没有既成的有限处境,则创造是一纯意志的创造,神是单凭其至善而创造这一个世界的。故此,如莱布尼茨的名言,这一个确切成就了的世界是“众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个。”这乎合了莱布尼茨的信仰要求。另一方面,要确定的了解一事物,则要了解其原因。要理解这一个原因,又要追索该原因的原因。如此类推,则世界的确定性知识不可能是一世界之内的动因(efficientcause),而是一超越的形上因(metaphysicalcause)。莱布尼茨称这个理论上必要设置的形上因为神。故,这一个世界之所以是如此,就是因为这是最好的,是至善的可能世界。人,要完全理解这神的至善意志,是不可能的,但可朝这一个方向迈进,因为人的心灵作一特殊的单子,是有记忆的,可以基于过去,畴划自己的未来,解这个神创造的世界,而了解如何成为一个道德RF这是人类分享的神性,即道德的可能性。人可以透过开放可能性,了这一种世界的道德观,可以被视为康德的先驱,分别在于莱布尼茨独断的提出了神为道德的完满,把可能性说成了是在神的目光之下的实在,而没有真正的将世界的可能性看作为可能性。而且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innateidea)的批评,正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一方面是被休谟(Hume)从莱布尼茨的独断梦中唤醒,可是同时亦到由洛克(Locke)起的哲学病变一对理性界限的审查一所污染。在这一方面,莱布尼茨却比康德走前了一步。7、心理学史漫长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之处是因为它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其论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年轻之处在于181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真正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不再仅仅只存在于哲学中,而是脱离了怀抱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之后涌现了大量的心理学思想,比如有早期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士和安吉尔为代表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科勒和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等,在其中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而心理学中的革命,在目前根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说法,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四次革命思潮,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认知心理学革命、人本心理学革命。开山者:威廉•冯特WilhelmWundt任何一个学科的出现都要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主题、具体的方法和系统的理论,冯特的研究恰好具备;主张研究意识,而不是不可观察的灵魂。但是他研究意识的方法是通过内省,他认为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个体的直接经验,而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观念、情绪、意志等,则需要在民族心理学的体系中进行研究,民族心理学后来发展成社会心理学。他把意识割裂成像豆腐块那样的小块,分割为不同的心理元素。难免后来被人耻笑。感觉,情感,意志是主要的心理元素。提出情感三维说,以及以情感为动因的意志心理学,和通过内省法去报告意识的变化。试图把意识拆分为像原子那样的更细小的成分。冯特创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实验心理学家,使得科学心理学得以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可惜的是,费希纳只研究了感觉,而没有研究意识的其他成分,没有进一步在心理学领域发展,就和科学心理学之父的头衔无缘了。但是不可动摇的是,他是实验心理学之父的地位。他发现的费希纳定律,他发现感觉和刺激的函数是对数的关系,就比如一只铃在响,再增加一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10只响铃增加一只要强烈得多。这就使得我们的感觉成为和物理一样可测量的东西,可以像研究自然一样研究人的精神世界。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2)内省实验法。3)心理学的整合者。4)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家

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进行说明,而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才更准确,即:愉快一不愉快;(二)紧张一松弛;(三)兴奋一沉静。冯特由此于1896年提出了感情三度说7XW紧张b不愉快(tri—dimensionaltheoryoffeeling)。[3]7XW紧张b不愉快d沉静心理学三大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其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中所的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因此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这是该学派对心理发展的重要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该学派猛烈冲击着在美国很有势力的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因为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而是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等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心理学四次革命思潮第一次革命一一行为主义革命,它是从构造主义心理学到行为主义的革命,反对以内省的方法研究意识,也就是说由构造主义的主观心理学向行为主义的客观心理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转化。第二次革命一一认知心理学革命,它是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这是第二次新的巨大的转变,它扭转了行为主义的外周论,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且是由外部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内在认知过程探索的转化,也就是由客观心理学回归于主观心理学。第三次革命一一精神分析革命,它是从意识心理学到潜意识心理学的革命,即由理性心理学向非理性心理学的转化、由表层心理学向深蕴心理学的转化。第四次革命一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因此,被认为是第四次革命思潮。心理学的当下一积极心理学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心理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已经从少数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对象转变成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过去心理学多半是关心心理与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这种不平衡,帮助我们追求真实的幸福与美好的人生。本书告诉我们,为何我们会有幸福觉?谁会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书包含众多的测试,帮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优势,最终实现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十几年前,如果你翻开有关心理学的教科书或其他著作,会发现心理学家似乎只关注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消极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也许更加适合“心理医生”这个称谓,他们穿着白大褂,致力于系统研究这些消极的心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后果和治疗方法。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已经有一批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乐观、快乐等积极的心理过程,研究这些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培育这些积极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内部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人,他就是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M.)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1998年,他以历史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的主席,得票数比第二名高出三倍。塞利格曼是公认的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国际心理学界最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作者根据三个量化指标和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共有99位久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入选,塞利格曼排名第31位。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