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一)教学内容《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中的第一课。它是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由于每天气温的变化是与日常生活严密联络的。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学生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应从学生实际经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展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表达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通过搜集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拟两个零下温度的上下。思维才能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才能,自主探究才能和合作交流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严密联络,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1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2正确比拟两个零下温度的上下。3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1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对“活动的兴趣”开展为“数学的志趣”。2联络生活,体验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络生活实际学数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联络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还要复原于生活。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理论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动手理论,合作交流,敢于创新。让学生自己探究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意义。另外,教给学生养成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恰领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配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意境,使学消费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鼓励探究,使学生乐学,爱学。第一环节,交流信息素材,提供资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并交流调查的方法,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请同学观察这些数据,每个数据后面都由一个“℃”它读作摄氏度,用字母℃来表示,是计量温度的单位。假如让你们把这些数据进展分类,你认为分成几类,在学生汇报的根底上,我加以整理并对温度的写法加以标准。【意图:课前让同学们调查各大城市的气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亲密联络,同时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看电视、上网查询、看报纸等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才能,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天气预报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待会请你当天气预报员给大家讲解一下。【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进步,思维得到拓展。通过当天气预报员,既新颖又富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图:我给学生充分地考虑、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意图:让学生利用学具标出几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比拟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国地域宽广,同一时间,各个城市的温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温度高于北方。】【意图: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上下,并学会测量温度。】【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拟,并总结出比拟的方法。】总结交流课外延伸总结汇报后,我提醒正数、负数的意义,并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意图:“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教材分析^p:“探究与发现〔四〕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p75—76页的内容。这局部教材是在学生纯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根底上安排的,让学生掌握这局部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好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根底知识,同时商不变的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观察、比拟、猜测、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教学目的: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比拟、抽象、概括等才能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4、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展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和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商的不变性质,教法学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p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到达训练思维、培养才能的目的。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络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究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p、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一样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一样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埋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概括归纳才能。教学过程: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应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结合教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亲密相关的问题学习情境。认知心理学研究也说明,“疑”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出示狐狸图,这是什么动物?想不想听听狐狸四兄弟的故事?狐狸四兄弟为了卖香蕉谁卖得廉价都吵了起来了。老大说:2千克卖了8元钱;老二说:20千克卖了80元钱;老三说:200千克卖了800元钱;老四说:20xx千克卖了8000元钱.师:你认为谁卖得廉价?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8÷2=480÷20=4800÷200=48000÷20xx=4师:哦,原来是这样,你真聪明!为什么卖的斤和钱数都在变化,可是每斤的价钱都一样呢?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习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面的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习目的,起到目的定向的作用。二、分析^p问题、总结规律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老师要参与、指导讨论。由于学生讨论容易偏离重点,所以要注意把学生的讨论引导到重点上来。如:你们组的观察顺序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又是怎样变的?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诱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老师最后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样的数,商不变。根据学生刚刚的总结,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除数乘以或除以0,除数也乘以或除以0,商变不变?接着让小组进展讨论?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商不再等于4。老师补充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样的数〔0除外〕,商不变。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请你们接下来再举几个例子。在学生验证这后,然学生给本节课发现的规律起名字“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规律取个名字?这个规律人们通常叫“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入、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络。”“自主探究、亲身理论、合作交流。”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老师提供的信息进展分析^p、探究和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得到良好的培养。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正确方法,进步口算速度。四、稳固练习,扩展应用共三道练习,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展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一样个数的0。第二道练习属于开放性练习:200÷50=〔200○□〕÷〔50○□〕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学生创新思维。第三道是实际生活问题,一捆铁丝有多长?〔进步性练习〕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两个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生讨论,要求运用定律解决的过程要说出来。第四道是观察与考虑〔拓展性练习〕出示题目。400÷25=〔400×4〕÷〔25×4〕=1600÷100先让学生考虑:观察算式特点,怎样使除法变得简便?为使除法简便,在被除数400和除数25中,首先要对哪个数扩大倍数?根据什么可以同时扩大一样倍数?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完成后找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运算过程。如何利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难点,利用这个练习把知识的利用详细化了,更详细显示了定律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第五道练习是从课前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这时狐狸妹妹也来这里卖香蕉了,她的售价牌上这样写着〔8÷9〕÷〔2÷9〕,她买的香蕉廉价吗?五、交流感受,提升认识“学生想结实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让学生展开想象: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局部知识有什么用?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商不变的规律8÷2=4〔元〕80÷20=4〔元〕800÷200=4〔元〕8000÷20xx=4〔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样的数〔零除外〕,商不变。这就是我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商不变的规律。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1、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根底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根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拟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粗浅的认知根底,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拟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拟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那么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拟抽象,理解起来也比拟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根底。3、教学目的。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1)使学生经历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开展应用意识。(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测、举例验证”的完好、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考虑:我考虑——老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我考虑——“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拟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我考虑——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详细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我考虑——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测、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可以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着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形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我一直在考虑……本节课分四局部教学。(一)口算练习,引发猜测。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分,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才能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才能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8+9=18+7=30+17=9+8=7+18=17+30=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好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二)探究新知。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展。1、举例说明。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拟才能,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根底。2、概括规律。“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拟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构造,还浸透了“变”与“不变”辩证关系。3、个性展示。《课程标准》把开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