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_第1页
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_第2页
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_第3页
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_第4页
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以千年瑶寨为例许秋红1,单纬东2【摘要】摘要:本文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以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了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对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物和情境综合体的民族活文化资源,是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只有打造这样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才能够获取旅游经济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认为在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认识到异质性资源自身的特点,只有民族文化资源保持原有的特色,保持其活力和生机,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研究结论将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战略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期刊名称】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年(卷),期】2012(005)003【总页数】9【关键词】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持续竞争优势;千年瑶寨0引言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正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并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开发战略采用得不合理,以及开发模式、开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原有文化资源的破坏,导致原有文化流失和变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将原有的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产品,采取了把原有村寨的居民迁往他处,将其变成了类似博物馆或博物村的旅游景区形式,成为一个没有生活和生产气息的空寨,使原来依托生命体的民族文化资源渐渐地消失,旅游景区竞争优势被削弱,甚至不再拥有竞争优势。所以,目前开发民族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战略,才能够产生旅游经济竞争优势,并能让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持续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以及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文从战略资源观理论出发,研究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与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方式和原因,根据对资源观理论的探索,本文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选择案例研究为切入点,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试图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1理论综述与研究模型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资源传承,有赖于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获取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资源观理论,与芝加哥战略结构学派(SCP)不同,资源观理论强调了资源的作用以及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资源观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资源的差异造成竞争优势上的差异,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创造经济利润的基础,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1-7]。利用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是资源观的主要内容[8]。Barney认为资源只有在战略资源市场具有不完备性时(或者仅出于幸运),才有可能带来超额价值,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要素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这里的战略要素就是资源,强调了竞争优势的来源是来自内部的资源,而不是外界条件[1]。同时,Barney认为,持续竞争优势还应包括竞争对手无法复制战略优势的这一条件,他认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应该满足四个条件: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完全模仿性、不可替代性[2]。Lippman和Rumelt认为竞争优势只有在被复制优势的努力停止后依然存在,才意味着是持久的[9]。同样,Peteraf认为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是:资源异质性、事后为维持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不完备移动性和事前限制竞争[5]。民族文化资源之所以有开发的价值和竞争优势,也应该符合Barney等人上述的理由,即民族文化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这种资源异质性为何不可模仿和不可移动,Dierickx和Cool做了更深入具体的研究,认为资源具备了资产积累效率、资产存量的交互关联性、资产衰变性及原因不明等特征才可能成为异质性资源,才能获取竞争优势[4]。其中,资产存量的交互关联性是指累积资产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增强效应[12]。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民族文化资源的异质性特性是产生租金(经济利润)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各种不合理开发的原因,导致民族文化资源在发展和被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地消亡和损失,这也包括自身因时间和发展的原因而衰亡,以及被模仿和替代而不再存在。民族文化资源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文化资源。活文化是指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生活方式及其实际的生活过程[10]。有研究者从文化传人的角度来说明活文化[11],但目前对活文化的含义及活文化资源的研究极为有限。本文认为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它体现了动态和生命的特征,它应该是人(生物)与物,或人(生物)、物与情境的组合。这里人的含义是指拥有一定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个体,物是指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特色的物,而情境是指具有当地真实民族特色的特定环境背景。人、物与情境不同情况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组合文化。因此,只有保证活文化资源的存在,才能够有异质性资源,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和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民族地区的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就是在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民族地区这种人与情境不同情况组合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组合民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民族地区的活文化资源应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并且无法被模仿和不可移动,是动态的、有生命力的组合体。这种资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正如Barney指出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等原因[2]。民族活文化是在一定特殊时间内形成的文化,形成历史时间长,并且复杂,有着重要的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这样的活文化无法被模仿。同时,由于需要有特定的人、物和情境,被模仿就极为困难。如果说特定的物能够被模仿,那么特定的人和情境(这种人为无形的资源)就难以被模仿,给仿真的模仿带来巨大的困难。另外,如果民族文化资源仅仅留住了静态的物,而失去了特定的人和情境,就容易被模仿,并且它的资源价值也就耗散了,产生了Dierickx和Cool意义上的资产衰变[4]。这里的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定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的有关因素[12],这是真实的情境,即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不是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它具有生态性、情境的真实性,即个体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发展是真实的,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环境[13]。在特定情境下,要求有特定的行为、语言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不同的认知、情绪等[14]。同时,民族地区的活文化具有不可移动性,这种文化资源的形成和存在要求人与物,人、物与情境,人与情境的统一和同时存在,缺乏一种要素条件,这种活文化就无法继续存在或失去原有的价值,使原有的价值无法完全实现。正如 Dierickx和Cool指出资产存量的交互关联性的特征和相互依赖存在性[4],以及Teece,Montgomery和Wernerfelt认为的它们是满足特定需求的专用化资源或只有在联合时才可能产生更高的理查德租金(RichardianRent)的资源[15,16],活文化不是某一种要素单独存在的,它要求上述要素同时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同时,由于注入了有生命的人,这种活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根据上述资源观理论,正是这种拥有特定民族文化积淀的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物和具有当地真实民族特色的特定环境背景的人、物与情境结合的民族活文化资源,才能够成为Barney意义上的异质性资源。这种活文化是不可能被模仿的,是无法移动的,也就具备了异质性。但如果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变为一种静态的和固定的模式,这种文化资源就会不断地衰亡和解体,并且容易被模仿和替代。综合分析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有一些学者从地区的旅游资源出发研究旅游开发[17-19],探讨了民族村、博物馆和生态村等旅游景区开发模式,但这些模式不能够很好地获取旅游经济竞争优势[20-22],也不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也有学者研究了社区旅游的模式[23-25],但其在范围和内容上都不等同于上述活文化的含义。目前,值得深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以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不是短期的竞争优势?这一问题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根据上述的理论探索,提出了异质性民族活文化资源战略与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以文化资源开发为主的民族地区,只有是异质性的民族活文化,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获取,而这种异质性民族活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和情境,它们相互依存,形成活文化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包括民族建筑、民族手工艺品(如刺绣、服饰等),非物质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综合体,包括生产和生活、宗教、风俗、仪式和歌舞等。本文以连南县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为例,对模型进行讨论。2研究方法选择和调研情况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相对于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更能够深入细致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对于现象的理解以及理论的解释和延伸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采用的是Yin意义上的解释性研究方式[26]以及Eisenhardt和Graebner的理论驱动型案例研究方式[27]。前者是提供因果关系的信息,即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后者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验证和发展相关理论。本文在这个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模型。本文选择案例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1)为了更好地了解异质性民族活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案例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一关系,更能揭示和解释存在的现象。(2)案例研究具有深入性的特点,能为后来的定量研究提供前期研究的基础。(3)选择案例研究,拓展和应用了资源观理论。本文选择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现实和理论意义的。这是因为:(1)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是广东省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区,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和独具特色的瑶寨,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2)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已经被开发,虽然得到了一些开发的收益,但是开发后存在着传统文化资源是否能够保持其原有特色(异质性)的问题,以及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是否能够获取的问题。因此,将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作为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等。收集的资料有一手数据,也有二手数据。在本文中,一手数据来源于调查小组直接在当地进行的调查和访问资料;二手数据来源于历史资料、有关书籍和政府政策资料,为了增加二手数据和资料的可信度,笔者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进行相互佐证。此次调研主要包括实地调查、电话访谈、采访、文献资料的收集。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有当地政府相关人员、寨民、景区管理工作人员和旅游者。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即只对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进行案例研究,研究步骤如下:首先确定研究选题;其次进行文献分析,包括相关理论综述和案例信息分析;实地调查;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自2005年开始,笔者进行本课题的初步调查研究工作。2005年12月6日~10日,6人调查小组进入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进行调研,访谈了25名住寨村民,其中包括原有的寨民和进寨帮忙的外村人,这些寨民主要是老人。同时,调查小组还访谈了35名到过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旅游的游客。2006-2011年,调查小组通过多次电话访谈和调查收集资料。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调查小组到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查,访谈了相关政府部门,对6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先后访问了45名到过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旅游的游客。为了保护访谈者的利益和隐私,笔者将不采用真实姓名。3案例研究3.1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资源特点和开发情况调查南岗排(又称祥排),位于连南县南岗镇,在海拔803米的高山上,占地面积159亩,是连南八排瑶之一。南岗排建于宋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第一瑶寨,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瑶寨。也有文献指出,南岗排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和独具特色的瑶寨[28]。南岗排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它是根据风水建排立寨的,山寨中的建筑规划合理,道路布局主次分明,瑶王古屋历史悠久,至今保存完好。明清时期建的瑶族特色的青瓦砖房,屋顶造型非常独特,明代墓葬、南岗庙等人文建筑资源保存完好。南岗老排的民居一律为外墙青砖,屋盖青瓦,内为木结构,独具特色,体现了当年作为八排首领排的地位,老排的街道宽敞清洁,有主街和横街之分,主街宽阔笔直,旁建木制仓库和用大石板砌筑的储水池,横街与主街成垂直型[29]。同时,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还有排瑶服饰、排瑶刺绣、排瑶特色手工制品和特色小吃等。千年瑶寨非物质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排瑶的服饰、民谣、歌舞、民歌、葬礼、婚俗、节日庆典(主要有耍歌堂、尝新节、开唱节、盘王节)等。目前,千年瑶寨发展成为广东首个原生态博物馆,是排瑶部落千年活化石,是旅游者体验排瑶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的地方,已经成为4A级民族风情旅游景区,是闻名全省〃见证之旅”旅游品牌[29]。根据文献研究记载,南岗千年瑶寨,明末鼎盛时有民居700多幢,7000多人,被誉为首领排;古寨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现居山寨的瑶民,主要有邓、唐、盘、房四个氏族。1949-2003年,因移民下山,古寨只保留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代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29]。根据文献资料和访谈,笔者得知,1949年有500户,3000多人;2003年有200人;并有368幢古宅。2003年南岗千年瑶寨开发前山上的住户大部分搬到山下居住了。据县调查小组提供的数据,现千年瑶寨共有民居360幢,其中完好的60幢,八成以上好的100幢,五成好的200幢,现居住人口37户80人。在对当地政府部门有关人员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这几年政府对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情况。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的支持和帮助。2002年,省专项划拨南岗千年瑶寨项目旅游扶贫资金300万元,到2004年合计450万元。该项旅游扶贫资金计划投入建设工程项目21个,包括瑶族民居维修、街道、排污水沟、景区道路等,民居的修复是最主要的工作。2006年总投资150万元,划拨到县交通局地方公路站,并如数支付工程承建单位[29]。3.2活文化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分析3.2.1实地考察与访谈情况调查小组在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先后进入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时间跨越5年多。2005年12月,调查小组进入到千年瑶寨,根据观察,当时的千年瑶寨仍具有一定的瑶族山寨生活的情境。瑶寨里有外来的木匠为当地寨民做家具,寨里有居住的寨民。调查小组是上午进入瑶寨的,10点左右,在寨门口,由于寒冷,有瑶寨的年轻人在烤火和打牌,过着悠闲的生活。虽然大部分房子没有人住,很多寨民已迁下山寨,调查小组还是看到有一部分寨民生活在寨子里,中午调查小组还在瑶家吃了瑶家的特色饭。通过对寨民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寨里的寨民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和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还有一些寨民已经搬到山下生活去了。在寨里可以看到寨民家卖着瑶家土特产,在一些瑶家可以见到瑶家妇女的刺绣作品,还可以看到她们刺绣的过程。调查小组在这里感受到的还是一个有一些生活气息的千年瑶寨。时隔几年后,在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当调查小组再次进入千年瑶寨旅游景区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几乎没有寨民的寨子,一个没有了生活气息的空寨。早上进入山寨,除了见到几个老人外,几乎没有寨民。一些寨民到了上午10点以后从山下上来,其目的是在有游客来时卖自己的东西。在路边,见到一些卖东西的摊位。在瑶寨的最后面有祭祀的地方,看到游客来了,寨民让他们买香买炮,进行拜祭活动。临近中午的时候,寨里的人多了一些,这些都是游客。整个瑶寨没有什么生活气息,没有了往日的瑶寨家居生活。瑶寨已经变成了为游客而存在的山寨:比较破旧,没有生活和生产,仅存的是商业经济的市场。千年瑶寨里的一些房屋由于长期没人居住,风化严重,出现了破损的现象。没有了人居住,也就没有了往日的生活和生产的情景,失去了一个作为活文化村寨原有的特色,可以说是一个荒废的村寨,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静态旅游景点。在对当地有关部门人员和旅游经营者的访谈中,调查小组了解到政府在这些年对南岗千年瑶寨的投入情况,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他们谈到在这些年的开发中,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旅游开发给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也有受访者谈到南岗千年瑶寨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比较少,并且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旅游景点少,经营得不够好,很多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吸弓I力不大,面临着征地难等问题;除了在景区内举行〃耍歌堂”外,平时就没有其他活动了。同时,也有一些受访者指出这几年旅游发展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3.2.2游客访谈调查情况在2005年12月调查小组对35名到过南岗千年瑶寨景区旅游的游客进行了访谈,2010~2011年先后访问了45名到过南岗千年瑶寨景区旅游的游客。本文从对瑶寨的评价(印象)和希望旅游的瑶寨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有:瑶寨的生活气息、瑶族特色表演、淳朴的民风、瑶族土特产、房屋风化程度、像博物馆程度、瑶家的特色食物、瑶族刺绣、瑶族习俗、民族服装、瑶族的生活和生产特色以及古寨特有的吸引力等方面。访谈结果分析如表1所示,除了房屋风化严重和看到穿民族服装的寨民没有太大的差异外,访谈的各项指标在2005年与2010-2011年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看到在2005年,还有部分游客认为千年瑶寨是一个有生活和生产气息的山寨,有着瑶族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值得游览和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而到了2010年和2011年,大部分游客对游览的民族山寨更多的是失望,与2005年有着明显的不同反映,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生活和生产气息、不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空寨,不再具有原来的吸引力。同时,被访谈的所有游客都希望景区有瑶家寨民的生活气息,可以在寨民家吃到瑶族的特色饭,可以买到土特产,有淳朴的民风,能看到瑶家的刺绣过程,感受到瑶族的习俗,看到有民族服装的寨民,能够感受到有瑶族的生活和生产特色等。4研究发现与讨论根据实地考察、访谈情况和对游客的调查,以及图1所示的模型,本文得出了关于南岗千年瑶寨景区活文化资源战略与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模型,如图2所示。从对南岗千年瑶寨景区的实地考察、访谈和对游客调查的时间对比情况可以得出,现在千年瑶寨景区的开发模式并不是长远之策。目前的千年瑶寨是一个缺乏生活和生产气息的山寨,除了几个老人、小孩和工作人员居住外,绝大部分的寨民都搬迁了,已经不在瑶寨居住了,原来的生产和生活不存在了;不是一个人、物和情境,以及人和情境共存的瑶寨,这里的情境已经脱离真实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在南岗千年瑶寨不断地被开发的过程中,寨民不断从古寨迁往山下,从一个有生活和生产气息的千年瑶寨发展成为一个没有活文化资源的瑶寨,成为一个没有生气的空寨。与此同时,这种没有了人生活的房屋等建筑物更加快了其风化的程度,没有了人的生活情境的瑶寨很容易变成一座毫无生气的〃死城”,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这种失去了生命特征的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一个静止的物质文化,人、物和情境分离,不再以鲜活的综合体出现,具有异质性活文化的人类活动是复杂的。这种情境包括了社会、物理和认知的因素,人们不是根据自己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特征行动的,而是直接与环境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30]。结果造成了不再具有Barney意义上的异质性[2],并容易被模仿,不再具备不可流动性的特点;更没有Dierickx和Cool意义上的资产存量的交互关联性和相互依赖存在性[4]。它不再具有动态的特征,而是静止的文化资源。因此,南岗千年瑶寨景区更像一个静态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具有生活和生产气息的古寨。在调查中得知千年瑶寨景区的房屋建筑风化严重,受访的游客大多数认为,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千年瑶寨景区不再值得游览,古寨将失去特有的吸引力,传统民族文化也将受到更大冲击等。这种类似博物馆式的山寨是不具备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对游客来说,他们想看到的是当地居民原原本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场景,目前的情况无法满足他们对千年瑶寨的期望。所以要保持瑶寨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如何保持瑶寨的活力和生机的问题。根据本文对资源观理论的分析和对南岗千年瑶寨景区的案例研究,可知对于民族文化资源来说,具备了异质性活文化这个鲜明的特征,才可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针对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对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提出的主要命题是〃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对取得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有着正向影响”。本研究的理论命题是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5结论通过上述的理论分析,以及对南岗千年瑶寨旅游景区案例的研究,本文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脱离了人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生命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样的一个人、物和情境分离的民族文化资源战略,没有了异质性,也就失去了旅游经济竞争实力,更不存在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本文认为:人、物和情境综合体的活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是具有异质性的资源;只有这样的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够获取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案例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异质性活文化资源战略对取得旅游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有着正向影响”的理论命题,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可见,在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必须要考虑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可持续和取得竞争优势的条件,不能够只考虑目前的经济利益,要依据异质性资源自身的特点打造异质性活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让民族文化资源保持原有的特色,保持其活力和生机,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的观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提出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理论上拓展了资源观理论,将其理论观点运用和延伸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上,其实践意义是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参考文献BarneyJ.Organizationalculture:Canitbeasourceof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6(11/3):656-665Barney J.Firmresource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99-120CollisJ.Resource-basedanalysisofglobalcompetition:Thecaseofthebearings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1(12):49-68DierickxI,CoolK.Assetstockaccumulationandsustainabilityofcompetitiveadvantage[J].ManagementScience,1989(35):1504-1511PeterafM.Thecornerstonesofcompetitiveadvantage:Aresource-basedview[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179-191RumeltR.TowardaStrategicTheoryoftheFirm[M]//FossNJ.Resource,firms,andStrategi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Wern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5):171-180WilliamsonOE.Strategyresearch:Governanceandcompetenceperspectiv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9(20):1087-1108LippmanSA,RumeltR^Uncertainimitability:Ananalysisofinterfirmdifferencesinefficiencyundercompetition[J].The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2):418-438谭必友.试论沈从文对湘西〃活文化”的六种澄明[J].吉首大学学报,1995(3):90-96蒲娇.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传观的转变[D].天津:天津大学,200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362[13]谷传华,张文新.情境的心理学内涵探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99-102HarrisJR.Whereisthechild'senvironment?[J].Agroupsocializationtheoryofdevelopment,1995(10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