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看战国时期禅让思想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出版,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禅宗的接受。然而,上博楚竹书《容成楚》与郭店楚坚《唐虞道》的融合,以及对战国时期佛教造像理论的研究很少。本文尝试从《容成氏》和《唐虞之道》比较研究角度,对禅让问题作相关探讨。由传统文献的相关记载和《容成氏》、《唐虞之道》的内容看,战国时期曾经盛行禅让学说。然而,分析两篇简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对禅让的阐述存在着不同的脉络,其思想内涵也并不完全相同。比较而言,两篇虽皆讲禅让,但《容成氏》讲古史传说多些,而《唐虞之道》则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阐释。《容成氏》所述禅让,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首先,它对于禅让方式的阐述,是开列出三代以前的古史系统,强调在这个系统中,古之圣王皆相揖相让,“皆不受其子而授贤”。例如《容成氏》第10号简载尧之事谓:“以天下壤(让)于臤(贤)者,天下之臤(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壤(让)于臤(贤)。”(P257-258)在这里,《容成氏》并未明确讲出“禅让”,但它依靠讲古史的方法,说明不仅三代以前的先圣先君都授贤不授子,甚至万邦之君也是传贤不传子,从而在实际上肯定了禅让之事是古已有之的事实。同时,在其开出的古史系统中,三代以前之先君皆为典范,因此它隐含着希望后世君主效法尧、舜、禹等圣王而行“禅让”的意蕴。根据《容成氏》的有关记载可以推测,尧舜故事早已在社会中流传,战国时期,随着诸子托古风气日盛,尧舜故事也日益盛行。同时,托古的人们对于古帝的政治着力渲染,古史愈益向更古的古代延伸。因此,在《容成氏》中,尧以前的古帝就开列出21位,并且众多古帝无一例外皆授贤不授子。这就将古史与禅让联系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点上,《容成氏》实有超出儒家理论之处。儒家讲古之圣王以尧、舜、禹为范围,尧舜之前者多以为不可考见而不言及①1。而《容成氏》则从其所能知晓的最早的上古帝王讲起,事涉赫胥氏、乔结氏等,其第1号简并谓这些古帝“皆不受(授)亓(其)子而受(授)臤(贤)”,可见它所讲的古史远远超出了儒家所局限的尧舜之范围。其次,《容成氏》藉对理想社会的描绘论证了行禅让的必要性。简文对比三代以前与其后的景况,阐述了三代以前行禅让时的社会盛景,因而要求君主行禅让。《容成氏》第1-5号简记载,君王行禅让,则“上爱下,而一亓(其)志,而寝亓(其)兵,而官亓(其)才(材)”。就是那些“暗聋”、“侏儒”、“偻者”、“瘿者”等残疾之人也各得其所而“不废”,因此,整个社会达到“不赏不罚,不刑不杀,邦无饥人,道路无殇死者”,“疠疫不至,妖祥不行,祸灾去亡,禽兽肥大,卉木晋(进)长”的理想局面。在《容成氏》看来,如此美好社会的到来,其前提条件即是传贤不传子、行禅让。因此,依靠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容成氏》阐释了禅让的必要性。《容成氏》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与《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儒家的大同社会若合符节,显示出与儒家思想有相一致之处。总体来看,《容成氏》对禅让的倡导和叙述比较质朴,主要是藉古史的形式肯定禅让的可行性、典范性,并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渲染禅让的必要性,以启示当世君主尊贤、授贤。这说明战国时期在禅让学说的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藉讲述古史而进行宣扬的,它们本身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与《容成氏》不同,楚简《唐虞之道》是就禅让问题而进行理论总结的专篇,代表了战国时期比较成熟的禅让理论。首先,较之《容成氏》,《唐虞之道》的相关论述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容成氏》论述禅让,谓:“尧以天下让于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者)。”上古文献,只讲天子禅让,《容成氏》却说不仅天子传贤,即使“万邦之君”也要传贤,推《容成氏》之意,则可见它更加强调“禅让”具有广泛性与绝对性。《唐虞之道》对于禅让绝对性的论述则更有理论高度:“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这段简文所谓“自生民未之有也”,与《容成氏》从其所能知晓的最早的上古帝王开始讲述禅让之事是一致的,只不过其理论色彩更加浓重。其次,《唐虞之道》论说禅让,业已形成近乎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篇围绕“禅让”主题,按照严密逻辑,分层展开论述。首先,禅让具有道德意义。是篇以“至仁”、“至圣”来概括禅让,其第2号简谓行禅让是“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全篇将禅让作为最高道德的体现,以此说明行禅让之君王德操的至高至大。这与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观念相符合。第二,倡导“仁义”双修,“爱亲尊贤”并重。但《唐虞之道》篇的“仁义”观念已与早期儒家所运用的道德范畴有所不同,这里的“仁”主要指血亲之爱,而“义”主要是有别于血缘亲情的一种伦理原则。《唐虞之道》写成的年代,宗法关系已经松动,代表血缘观念之“仁”与“义”所代表的尊贤、尊君观念产生对立。《唐虞之道》倡导“爱亲”与“尊贤”并立,其根本意义在于为冲破血缘的束缚,倡导禅让、尊贤而制造舆论。第三,是篇提出“时”“命”观念,强调命运与机遇在能否行禅让乃至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论述了在未遇时运情况下应有的“不以物累”的气度。第四,提倡“重生、养性”。《唐虞之道》指出养性于人而言极为重要,君主之所以行禅让,一方面是因为生命衰竭,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是养性的需要。《唐虞之道》提出养性而行禅让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总之,《唐虞之道》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强调“禅让”势在必行。《唐虞之道》对禅让的论述,既有从传统道德方面的肯定,又有基于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思考,其理论不仅是对社会中传统观念的承继,更是面对社会变革、适应新的环境所进行的创造。综合言之,从《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禅让学说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同的脉络,《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代表了诸多脉络中的两支。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探讨一下《容成氏》与《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首先,《容成氏》、《唐虞之道》与儒家关系密切。前已述之,《容成氏》对行禅让之后理想社会的描述、《唐虞之道》对君主人格的设定分别与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论相契合。此外,《唐虞之道》所论“虞舜笃事今寞(瞽叟),乃弋其孝;忠事帝尧,乃弋其亲”的模式,也与战国时期儒家“移孝作忠”的思想相通。再者,《容成氏》与《唐虞之道》论述禅让、尚贤,都在人事的范围内讲述,认为尧、舜、禹之所以荣登天子之位完全在于其德操高尚而并非天命的安排。这一思路与儒家强调人事的理论一致。执是以观,其学说之大端、立论之根基,应为儒家学说。但是,《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中的有些内容,又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抵牾。如,儒家讲古史强调“祖述尧舜”,而《容成氏》却将其古史系统延长到亘古之古代。此外,《容成氏》第21号简记载禹之时,“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童(重)味,朝不车逆,穜(舂)不█(█)米,宰不折骨,裚表█尊”,对禹的记述与墨家尚俭节用学说很合拍。就《唐虞之道》而言,其所论述的“养性”观点,多少与道家养生理论相接近。它倡导的把握时机、利用机遇的“时命”观念又与纵横家有类似之处。基于此,很难判定它们即为儒家文献。在我们看来,战国中后期的思想界,既有百家争鸣又有百家融会,禅让学说应当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融会的一个典型。它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各派理论如墨家、道家等。在这个意义上,《容成氏》与《唐虞之道》可以说是对战国时期流传于社会中的古史传说及禅让思想的总结。《容成氏》和《唐虞之道》体现了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发展的不同情形,然而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肯定两种学说孰先孰后,也无法完全断定两者之间是否有承继性、是否相互影响等问题,只能将它们视作战国时期禅让学说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支脉。仔细考察两种禅让学说,可以发现,两者不仅在形式方面存在差别,在思想内涵方面亦存在不同。首先,二者所表现的“尚贤”观念并不相同。战国时期禅让学说的兴起与社会中盛行的“尚贤”理论相密合,禅让学说应是尚贤理论向一个特定方向发展的结果。《容成氏》、《唐虞之道》都有关于“尚贤”的论述。《容成氏》记载古帝“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尧“以求贤者而让焉”,“尧以天下让于贤者”,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者”,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说明古之天子皆尚贤而让贤。《唐虞之道》则曰“尧舜之行,爱亲尊贤”,“尊贤故禅”,“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禅天下而授贤”,讲明尧舜尊贤而行禅让。可见,禅让学说与尚贤理论紧密关联。然而,《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中的“尚贤”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容成氏》讲尚贤,一方面的含义是天子传位于贤者,如尧传舜;另一方面的含义,则是天子任贤使能,如尧考察贤才而任用之。其所谓尚贤,既包括天子禅让,又包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而《唐虞之道》所讲的尚贤,则有特定含义,其谓“尧舜之行……尊贤故禅”,“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在这里,尚贤与禅让紧紧相连,尚贤已由普遍的尊贤使能转化为狭义的将君位传于贤者,尚贤的含义几与禅让相对等,与君主举贤使能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唐虞之道》中虽有尚贤的表述,但它所说的尚贤强调的仅仅是君主让位,与禅让为同义语,与《容成氏》中广义的尚贤有很大的区别。其次,二者所表现出的“让”的观念也不尽相同。“让”的学说在春秋时期非常发达,战国时期的禅让理论应部分上承春秋时期“让”的学说而来。《容成氏》中“让”的观念即占有一定的地位,是篇谓尧“以求贤者而让焉。尧以天下让于贤者”,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禹“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一方面是在上位者的“让”,另一方面是贤者之间的雍容揖让,总之,《容成氏》特别强调人们相揖相让。应当说,“让”是禅让学说中很重要的内容,就《容成氏》来说,天子让位与贤者之间的揖让应当是禅让学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但是,在《唐虞之道》中,却看不到有关“让”的论述,整篇没有“让”字,它不讲求人们之间的相互揖让,而是径直要求在上位者的“让”,这与《容成氏》特别宣扬的“让”,已然有别。其所以如此,或果如时人所说“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八说》),剧烈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让”几无存留之地。总之,《容成氏》与《唐虞之道》代表了战国时期禅让学说不同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的思想内容,这使我们看到战国时期的禅让学说有其复杂性。这个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尽管二者都宣扬禅让,但由于它们对“尚贤”及“让”的理解有所不同,从而最终的着眼点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容成氏》中“让”的因素比较浓重,与古代“让”的传统也更为接近,对禅让的论述以讲述古史和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而展开,其禅让学说表现出“劝”的特点。相形之下,《唐虞之道》缺乏“让”的论述而过分强调君主让位,与《容成氏》所体现出的“劝”的特点并不相同。以下再来考察《容成氏》及《唐虞之道》的有关内容及禅让学说在战国时期的流布情形。《容成氏》中记载不少古史传说,其中一部分传说并不为我们所熟悉,如上古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等皆行禅让,这在传世文献中并不得见。《容成氏》还记述了尧如何得帝位之事,此事亦不见于史载①1。但是,竹简文字中也很有一些内容可以和传世文献相对照。如简13记载“舜耕于鬲丘,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这在《墨子·尚贤》及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又如简14记载尧“三从舜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则曰“舜发于畎亩之中”,《万章》下记尧“以养舜于畎亩之中”,《荀子·成相》曰尧“举舜畎亩”,《韩非子·难一》之记载也与此类似。再如简24记述禹治水时“不生之毛”,禹治水的艰辛在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如《韩非子·五蠹》及《庄子·在宥》等。可以说,《容成氏》中一些古史传说内容是广为人知的,在传世文献中也多有佐证。《容成氏》所述古史传说的另一部分内容虽不为人们所熟悉,但却基本上能和传世文献相印证,这可举出如下几例:其一,简4记载行禅让的上古君王“不赏不罚,不型(刑)不杀”,简6记尧时“赏不劝而民力,不型(刑)杀而无盗恻(贼)”,《庄子·天地》记载伯成子高歌颂尧曰:“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与上述竹简所记内容略同。其二,简32记载禹时“德速衰”,认为至禹时,古之先王德行开始衰落。关于这一记述,《孟子·万章》记万章问孟子“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庄子·天地》记伯成子高告戒禹谓,至禹而“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吕氏春秋·长利》也有类似记载。由楚竹书和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看,至于禹而德衰是战国时期人们比较普遍的一种观念。其三,简22记载“禹乃建鼓于廷,以为民之有讼告者鼓焉。撞鼓,禹必速出”,是说禹在朝中设鼓,以听民之讼告。这一记载比较具有细节性,但也能够与传世文献对照,《管子·桓公问》曰“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与《容成氏》的记载有类似之处。总之,《容成氏》所录与战国诸子所记能够相印证之处,说明应当是流传于战国社会的观点。另外,《容成氏》还记载了舜时诸多贤才居官之事:“后稷以为盈……皋陶以为李……夔以为乐正。”《唐虞之道》也有这方面的记载:“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皋陶内用五刑。”传世文献中,舜选贤与能之事多见诸记载,如《尚书·尧典》、《孟子·滕文公上》、《大戴礼记·五帝德》等。所不同的是,《容成氏》、《唐虞之道》以及《尚书·尧典》、《大戴礼记·五帝德》所记诸人服官均为舜时,而《孟子》则以为在尧时。顾颉刚先生曾以《孟子》所记证《尚书·尧典》为晚出,现在由《容成氏》及《唐虞之道》的内容来看,诸人居官在舜之时也是当时比较通行的一种说法,此点非必能够证明《尧典》的时代问题。但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有关尧、舜、禹的古史传说一定存在着不同的传授系统与版本,《容成氏》、《唐虞之道》、《尧典》、《五帝德》及《孟子》对于古代传说记述的不同应当是各有所据、各有所本。尧舜禹的故事曾盛传于战国社会,且存在多种多样的版本,诸子按其所需,将其纳入自己的论说体系。《容成氏》中有些内容可与传世文献比照,有些则不见于传统文献,有些则同为一件事,在出土竹简及传世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正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然而,《容成氏》与《唐虞之道》所宣扬的禅让学说究竟在战国时期的思想界起到怎样的作用,其流布情形如何?战国中晚期,随着燕王哙、子之禅让的失败以及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禅让学说趋于沉寂。但是,关于禅让和尧舜禹的传说,仍然是学者们谈论的话题。荀子说:“夫礼义之分尽矣,擅(禅)让恶用矣哉?曰:‘老衰而擅(禅)。’是又不然。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曰:‘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是又畏事者之议也。”(《正论》)庄子云:“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让王》)韩非谓:“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荀子对“老衰而禅”的批评,庄子对“葆性”而不践天子位的肯定,韩非对尧舜行禅让的解释,很象是对《唐虞之道》所提倡养生、重性而行禅让理论的回应。这说明,战国后期禅让学说虽已沉寂,但其余绪仍在社会中流传,引起战国晚期思想家的反思。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容成氏》及《唐虞之道》对禅让的论述,似乎没有引起战国中晚期思想家的过多关注,甚至可以推测它们所阐述的内容,战国后期诸子并未及见①1。对照传统文献,则可知战国中后期诸子谈论禅让,并无称引竹简内容,且诸子所论,不少与《容成氏》、《唐虞之道》的记述大不相同。如《容成氏》指出“尧以天下让于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授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者”,强调天子与邦国之君都应行禅让,《荀子·正论》却指出“有擅(禅)国,无擅(禅)天下,古今一也”,与《容成氏》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协议书模板示例
- 购销合同签订中的合同终止问题
- 购销框架合同范本及签订流程
- 软件开发及外包合同
- 轮胎购买合约范本
- 轻松培养小学生英语兴趣的方法解析
- 迟到情况说明与保证
- 郑州地理一模解析版大地特征解析
- 配电箱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
- 酒店服务合同的培训要求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大学习”活动线上培训栏目题及答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学设计
- 2024年中国交通信号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素养评估试题及答案
- 成人礼我们10岁了主题班会课件
- 医疗信息行业三年发展洞察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无臭氧紫外线杀菌灯市场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医药劳务合同协议书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课件
- 广东省深圳实验湛江一中珠海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评价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