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_第1页
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_第2页
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_第3页
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_第4页
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时期亚洲外国官生留学研究

亚洲的一些国家官员在中国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国内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刑满释放”的国家教育思想源:“国子学”的培养亚洲部分国家学生入华留学,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至元代,由于战乱及蒙古贵族的统治政策,留学一事稀见于史。明代外国官生复至,应当是唐宋之后的又一高潮,探其原因有:第一,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自唐宋之后,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亚洲各国无不“感慕华风”。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元代时已深入亚洲一些国家的平民百姓家中,真腊(今柬埔寨)人称当地儒家知识分子为“班洁”①1。元朝末年随商贾到过交趾(今越南)的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称交趾当时“凡民间俊秀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②2。其中“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的做法,即源于宋代朱熹的教育思想。在朝鲜,中国北宋开始形成的办学形式“书院”,也被当地人模仿③3。洪武三年(1370年),日本王良怀谓我国使者赵秩曰:“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④4。洪武五年三月,高丽(今朝鲜)国王王颛称,高丽“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亦且仰中华“声名文物之盛”,故“伏望皇上察臣向化之诚,使互乡之童得比虞庠之胄”⑤5。派遣官生至明朝京师留学,正是亚洲各国国王“感慕华风”,向往中国文化的一种实际行动。第二,明代亚洲部分国家派遣官生来华留学,是唐宋时期这些国家文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继续。远在唐代,长安的国子学和太学就有高丽、百济、新罗(均属今朝鲜)和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在校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以后,都在政治、文化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7世纪末,新罗留学生薛聪回国以后,利用汉字,创造了新罗文字,史称“史读”。日本留学生空海回国后,仿汉字草书制定了日本平假名。所有这些事实都告诉亚洲各国的国王:派遣官生到中国留学,是培养本国高级人才的一条传统途径。洪武五年,高丽国王派遣子弟入我国太学学习时,就自云“我东夷之人自昔以来皆遣子弟入太学”①6。第三,明政权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注重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因此,使得日本、朝鲜、占城(今属于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国经常派遣使者来华联系。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就需要兼通两国文化、艺术的人才。洪武四年(1371年),占城国王要求明太祖给一批兵器和乐器,但占城国内没有精通中华乐器的人才,在明太祖的建议下,占城国便派遣本国官生来华学习②7。总之,外国官生来华留学,既反映了当时中国同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也是进一步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的需要。其官生来华留学的简况述于下:(一)明代外国官生的身份国别:据《明会典》、《明史》等史书记载,明代亚洲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国家有:日本、琉球(今属日本)、暹罗(今泰国)、高丽(今朝鲜)、占城等。人数:明代外国留学生的人数与规模,不及唐代。唐代中宗、玄宗时,来华的“遣唐使”经常带领许多留学生或学问僧来华学习,多时达到一次500人。至明代,以琉球派遣留学人数为最多。《明史·外国传》记载琉球国中山、山南和山北王先后共派遣留学生共11次。史书明文载有人数的计35人。而高丽、暹罗、日本各为一次。就每次规模而言,一般为三五人居多,最多时十余人。身份:外国官生分四类。一类是外国国王的长子或从子。如洪武年间,日本“王子滕祐寿者,来入国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琉球“中山贡使以其王从子及寨官子偕来。请肄国学”。其冬,山南王亦遣从子及寨官子入国学”③8。二类是大臣子弟,包括国相和一般大臣。如永乐九年(1411年),琉球中山王遣国相子及大臣子至京师国学学习。一般大臣子弟,在《明史·外国志》中记作“寨官子”或“陪臣子”。第三类是使臣。来华留学者一般事先有所准备,但也有临时确定的,这类人一般即是出使的使者。正德十年(1515年),暹罗使者至京,明朝大臣梁储等人奏请选使者中一二人入四夷馆学习语言文字,以便日后交流来往之用。第四类是官生。这类人是该国学习优秀的在校生,但人数不多。例如,正德五年(1510年),琉球国王派遣“官生”蔡进等五人至京留学。在以上四类留学人员中,以国王、大臣子弟居多,其他各类人员均较少。性别:明代外国官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中有女性。《明史·琉球传》记,洪武年间,琉球中山王“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肄业,其感慕华风如此”。此事在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亦有叙述。这也说明明代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比前代有所发展。(二)明代对外国基层组织的管理留学地点:洪武年间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在南京学习。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有南北国子监之分。永乐以后来华的外国学生,一般在北京留学,但也有在南京国子监学习的。如成化十八年(1482年)。琉球国中山王尚真派遣蔡宾等五人来华,入南京国子监读书①9;正德五年(1510年),琉球国官生蔡进等五人,万历八年(1510年),琉球中山王派遣陪臣子三人,均入南京国子监学习②10。除南北国子监外,亦有外国国王提出入明政府地方官学留学者。《明史·高丽传》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高丽王要求派遣官生入辽东地方官学留学。明宣宗没有同意,赏赐儒家经书予以回报。待遇:明代皇帝十分重视接待外国留学生,把它看作是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成祖认为外国留学生系“慕义而来”,不可轻待,务使其“衣食常充,然后向学”③11。待遇分三个方面:一是免费提供留学生食宿。二是由官府赏给日常穿戴的衣物。有皮衣、纹帐、被褥、鞋袜等。如洪武二十五年夏,明太祖赐给琉球中山国官生“衣巾靴并夏衣一袭”,“自是,岁赐冬夏衣以为常”,成为定制。三是给留学生随从人员衣物。洪武二十五年,外国官生日孜每等入国子监后,明政府除给留学生每人“罗绢衣服,俾为秋衣,仍与现成铺盖”外,还给从人“棉布衣服”④12。所有这些都表明,与唐代相比,明代对外国留学生的待遇要高。故永乐三年(1405年),明廷礼部尚书吕震称:“昔唐太宗兴庠序,新罗、百济并遣子来学。尔时仅给廪饩,未若今日赐予之周也”⑤13。学制:明代国子监的学制为四年。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年限,史无明文记载。据笔者所见史料分析,亦为四年。洪武二十九年,琉球国使者来华,“先是其国山南王,遣其姓三五郎等,及寨官之子麻奢里等,入太学,既三年归省。至是复与贡使善佳古耶等来,乞使入太学,许之”⑥14。成化十八年(1482年),琉球国官生蔡宾等五人来华留学,至二十二年三月回国省亲,留学已达三年。据此两条史料,知其留学三年后归回本国探亲,然后再来华学习,故其学制应依明制为四年。相比之下,唐代外国学生在华时间比明代长。如日本留学生橘免势、空海,在华学习长达二十余年,而另一留学生真备于公元716年来华,至735年归国,来华学习亦达十余年。唐代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又在中国各地游历或继续研究汉学,这一情况在明代未见。以此分析,知明代对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时间和活动管理较唐代更为严格。管理措施:明政府首先本着“自愿入学”的原则,以便于管理。洪武五年春,高丽国王王颛遣使贡方物并遣子弟入学。明太祖念“其涉海远来,离其父母,未免彼此怀思”,故命中书省大臣告知高丽国王,要挑选那些“为父兄者果愿遣子弟入学,为子弟者果听父兄之命”的子弟,在“无所勉强”的情况下,才可“遣使护送至京”⑦15。对“自愿入学”的外国留学生,基本上依据明朝的国子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明代国子监订有“监规”,对毁辱师长,非议政事或诰书者,要处仗刑充军,重则施以死刑。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也如此。洪武年间,琉球中山、山南国在南京的留学生“有非议诏书者。帝闻,置之死,而待其国如故”⑧16。由此可见当时管理措施之严厉。明朝廷对外国留学生实行严格的探亲制度。假期期限,史无明文。洪武二十九年,琉球国山南留学生于当年春天回国省亲,明朝廷要求他们当年冬天返回。据此,琉球国留学生的探亲假期近一年。明政府对教授外国留学生的教师,也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教师私下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礼物,便是其中一条措施。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二载,教师刘宣在国子监教授琉球学生,认为“夷狄慕中国而来学,不尽心以诲迪之,是遏其良心也”,故教授认真负责。留学生们“厚贽金以献者再”,以表谢意,而刘宣不受。后外国学生将此事奏报皇上,刘宣在皇帝的命令下才敢收下。明朝在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为促进同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还采取下列一些措施来推动中国教育思想及制度的传播。一是让外国使者参观京城国子学、太学。例如,隆庆元年(1567年),高丽国使者至京朝贡,适好皇帝将巡视太学,于是让高丽使者一同前往太学“观礼”。二是赏赐外国使者大量中国书籍,以帮助其它国家儒学教育的发展。如洪武二年,明太祖赐高丽使者《六经》、《四书》、《通鉴》。二、外国在华参加科举考试外国学生来华参加科举考试,始于洪武年间。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遣使臣前往占城、安南(均属今越南地),高丽等国,“颁科举诏”。与留学相比,参加中国科举考试的国家数量较少。上文已述,来华留学的外国人有日本、暹罗、高丽、琉球等国家的学生,而来华参加科举考试的外国人,仅限于占城、安南、高丽三国。明代外国人来华参加科举考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只参加京城会试,不参加中国的乡试。洪武三年皇帝的诏书云:“高丽国、安南国、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规定各国乡试及格者,方可入京师会试,而高丽、安南、占城等国遵照执行,这说明这些国家当时对中国有称藩之意,也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文化交流的密切性。二是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不受名额的限制。明制,各省赴京会试人数有定额。为了体现朝廷对外国考生的优待,洪武三年诏令规定对高丽、占城、安南等国的入考者“不拘额数选取”。洪熙元年曾一度定贵州与交趾贡额共为十名①17,后又取消。三是外国人在华参加会议中进士后,明朝廷即授与我国官职。洪武四年辛亥科第三甲第五名的金涛,系高丽国延安县人,被授官山东东昌府安丘县丞。景泰五年,甲戌科进士阮勤,系交趾多翼县人,在明廷做官至工部左侍郎。嘉靖二年癸未科进士陈儒,亦交趾人,官至右都御史②18。三、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外国官生来华留学及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加强了中国同亚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密切了国际间的交流,也促进了亚洲部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方面的发展。1.改变出市的书籍以朝鲜为例,当时的高丽国由于经常派遣使者或留学生来华,沟通了两国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入该国后,深受平民喜爱。高丽国民都希望有一本中国书籍。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云:“鲜鲜人最好书,凡使臣入贡,五六十人,或旧典,或新书,或稗官小说。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写书目,逢人遍问,不惜重值购回”。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高丽使者到京,就在市上购了《吾学编》、《弇山堂别集》等书。高丽人喜爱中国书籍,并在高丽模仿中国印版进行翻印。书籍的普及,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明代的琉球国派遣女官生来华留学,说明当地文化较为普及,民间读书人的增多,连妇女也有读书习字的。沈德符感叹地说:“本朝外国如朝鲜,号知诗书者,间游国学,或至登第,然未闻妇人亦来中国诵读,向慕华风至此,真史策未见”①19。2.朝鲜书院分是否为礼义之国琉球国在明代频频遣使入学中国,结果使琉球这个“俗无文字”的国家,“始陈奏表章,著作篇什,有华风焉”②20。朝鲜在十六世纪时,国内的教育组织形式由原来的乡校、留乡所、司马所,逐步过渡到中国式的书院。朝鲜的书院分“赐额书院”和“非赐额书院”两大类,十六世纪末,全朝鲜的书院已达一百余所。此外,高丽国在元朝、明朝时已学习中国,在国学内实行“积分法,学生以六分积十四分以上,许直赴终场,不拘其额”③21。即采取积分制,积分满者可直接参加考试。在暹罗国,永乐二年使者曾至明朝京师,带回了中国的量衡式和古今烈女传等书籍。其后使者未断。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当地人知道中国“为礼义之国”,故“礼华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