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_第1页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_第2页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_第3页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_第4页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教案

时间:2023-04-1618:08:41

教案

投诉

投稿

《品德与社会》教案

举荐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

举荐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

举荐度:

相关举荐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行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的挚友。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

2.了解干脆选举所带来的各种主动改变。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相识。

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探讨了班级建设的安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探讨安排,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原委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探讨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详细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详细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白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探讨,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开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纳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纳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沟通。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探讨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老师通过,激励学生付诸实践。

5.老师,布置家庭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案--诚信是金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详细事例和儿童的生活阅历,理解诚恳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诚恳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诚恳是立身之本,理解“人无信不立”,理解诚恳在待人处事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相识到诚恳守信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教学打算:1,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经典事例。

2、把第八页的故事讲给四周的`人听,完成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四周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诚”,什么是“信”,今日我们将接着来探讨“诚信”这一话题。

二、分组探讨,续编故事。

1、课件出示第八页故事情节。

2、分组探讨:(1)那个扔掉诚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为什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待人处事上会是什么样?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是什么样?

3、小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续演出来。

三、沟通收集,了解人们对诚信的看法

沟通课前调查的状况和问卷统计结果,看看划去“诚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们选择丢掉诚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情愿丢掉诚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四、学习第九页的案例,体会“人无信不立”的含义

1、课件出示第九页的案例。

2、探讨:

(1)仅仅是三次逃票的记录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机会),这些公司为什么把诚信看的这么重要?

(2)在我们生活中,人们有时经常在不经意中失去了诚信,然而当诚信被丢掉时,同时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结

是啊,正犹如学们所说的一样,人假如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慧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不被社会承认,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呈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说的(出示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

五、作业

通过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四周人的方式,了解有关不诚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书设计

诚信是金

人无信不立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敬重、观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好玩的文化现象。

课前打算: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好玩的文化现象,你发觉了什么?

教学支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解并描述:世界上的人类,依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视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探讨: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解并描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同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依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才智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才智力气,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骄傲的看法。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34~35页。

〖教学打算

老师要阅读和打算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建了从简洁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宏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建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宏大创建吧!”

2.阅读探讨。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探讨“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假如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行能那么刚好,不行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限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假如农作物生长所须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浇灌来限制,状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意兴修水利,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探究活动一。视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常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常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旁边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浇灌;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直到今日都江堰仍在接着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宏大创建而感到傲慢。

4.探究活动二。视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运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溶化的`雪水太珍贵了,假如在地表流淌,会很快地从干枯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剧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建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运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削减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须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建出来的节水浇灌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建了一个个奇妙的绿洲。

5.老师。老师确定学生的探究,激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创建。

〖给老师的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老师可以事先打算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

〖建议

视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加和关注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熟识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相识、评议。

3、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须要。

二、教学重点

相识、了解规则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熟识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相识、评议。

教学关键点

引导学生把遵守规则从外在强制性行为转化为一种自觉须要。

三、课程打算

a)教学课件

b)搜集有关规则作用的典型正面反面事例

c)课堂嬉戏所需的三个小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a)介绍一位新挚友扬扬,并和他一起唱《文明用语》这首儿歌。

b)这首歌告知我们对待客人要怎么样呢?(有礼貌)对客人有礼也是规则,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规则有什么用?

c)同学们,我们知道,交通有规则,待人接物有规则;嬉戏有嬉戏的.规则,竞赛有竞赛的规则,规则无处不在,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有些同学可能会想:“定这么多规则干什么?真烦人,玩要被管,吃要被管,买东西也要被管,一点自由也没有!”我们的新挚友扬扬现在心里头也正这么想呢!

(二)活动一(没有规则行不行)

a)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没有规则行不行?

b):古人说“无规则不成方圆”,可见规则由来已久,我们的工作、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没有规则,这世界就乱套啦!

(三)活动二(给规则分分类)

a)规则多种多样,指导同学们看图,说说各种不同的规则

b)看图,参加探讨学校有哪些规则,完成表格,评讲。

(四)活动三(规则有什么用)

a)看图说说规则的作用,重点指导视察图的对比,体会遵守规则的好处。

b)现场采访:

指名分角色读50页小同学的话,按要求进行现场的探讨采访,完成51页表格

c)各抒己见

提要求,让学生主动发言,向学校提看法。

:老师会把你们的看法收集起来向学校反映,学校也会把合理的建议作为,完善我们的校内规则,你们说好吗?

(五)嬉戏“击鼓传球”

a)先说嬉戏规则,再起先嬉戏。

b)在嬉戏过程中赐予确定和表扬、激励,适时点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作用。

c)嬉戏结束,出示小扬扬语录2:以前我厌烦规则,现在我觉得规则是帮助我们的好挚友!

(六)延长

a)讲故事《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教化学生不要小看规则,应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越是紧急关头,越要遵守规则。

b)结合学校的一次防火演练加以举证自觉遵守规则的珍贵。

c)现身说规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违规带来的恶果,谈谈感想。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沟通、合作的意识和实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冲突。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老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情愿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探讨。老师引导:“今日,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起先吧!”

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相互关切、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3.小组探究。老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打算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打算。老师在巡察学生的探讨时,应特殊留意帮助学生思索解决方法的妥当性。

4.老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打算。

其次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接着为“心里话”发布会做打算。

2.全班沟通。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依据小组的探讨结果,说说解决的方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探讨与沟通。

3.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问:使学生知道古代通信的主要方式和特点;知道近代以来通信的主要种类和特点。

实力:培育学生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并能有条理的表达大意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

古代通信的'特点和方式

教学难点:

古代通信到近代以来的通信改变即如何体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老师启用电脑点击图片一,提问:画面反映了什么内容?(提示:烽火狼烟)。

2.老师点击电脑,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画面反映的又是什么内容?(提问:电波或电信号的声音,反映信息传递的快速。)

3.讲解并描述:以上两组画面反映了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改变。导入新课。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