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汉魏晋诗三首原文七篇(模板)汉魏晋诗三首原文篇一一、课文悟读《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场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白马篇》年少爱追梦。《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时机,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挽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归园田居》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剧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乱、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表达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抚慰,表达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二、亮点探究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到达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方,织女整日繁忙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此更具有表现力。2.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探究学习: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假设”那么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盈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3.《归园田居》字面不见人的活动,可为什么人们并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很美很有生气呢?探究学习:这首诗字面确实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但它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像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们。因为诗人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如鸟归林,如鱼得水,轻松自在。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4.《归园田居》和《桃花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拟二者的异同。探究学习:一样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不同点:《桃花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它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是作者弃官归田摆脱尘网仕途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表达出一种解脱、解放、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闲适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爱慕。5.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可为什么又会“误落尘网中”而且“一去____”,诗人走上仕宦道路真的是“误落”的吗?探究学习:陶渊明虽出生于衰败土族,但处于封建时代,一般文人所追求的仕宦之途他也无法摆脱。他早年就曾以济苍生的壮志进入仕途,并应征出任江州祭酒,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因此说他并非“误落”。之所以说“误落”,是对他无法适应官场生活,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无法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反省。三、选题设计1.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统一研究。研究方法:(1)溯法:陶渊明理论了儒家“穷那么独善其身”的原那么,也承受了道家朴素唯物的世界观和蔑视权贵的思想,所以他归隐,但虽过了20年的隐居生活仍不能忘却尘世,根何在?(2)比拟分析^p法:《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与《拟古》《读山海经》等一些咏史诗进展比拟阅读分析^p。(3)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以开拓研究视野。参读书目:(1)《汉魏六朝诗译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4)《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6)《魏晋南北朝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2.“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题未完第七》),谈谈对陶渊明“静穆”的观点的认识。研究方法:(1)比拟分析^p法:比拟陶渊明与屈原、阮藉、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2)文献法:广泛阅读上面这些诗人的诗作及后人诗评。参读书目:(1)《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3)《李太白集》《杜少陵集详注》《陶渊明集》。(4)《魏晋南北朝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3.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审美特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研究方法:(1)文献法。(2)分析^p法。参读书目:(1)《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3)《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4)《世界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汉魏晋诗三首原文篇二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的]1、
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____诗的区别;2、
分析^p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3、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教学重点]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p,来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多媒体设计]投影仪、powerpoint自制课件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____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开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开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好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拟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到达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包容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敏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开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开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终究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获得了比拟符合实际的结论。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波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别离,因此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慨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外表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慨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化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疑心和否认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悟和追求。外表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____、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化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竭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化不满。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开展了《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的想象;“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的比兴,提炼《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而“涉江采芙蓉”那么显然受到《楚辞•九歌》的影响和启发。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亲密,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拟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重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衬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化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交融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比照,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那么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那么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开展,波澜起伏,构造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开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根底。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____”。学习、摹拟、继承开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构造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重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构造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别离的痛苦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梦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答复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间隔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提醒出现实与相思的锋利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③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间隔,“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一样,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④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假如再进一步联络《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气氛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妙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四、资料:
①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
②牛郎织女的古代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络。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详细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根本定型。
第三课时
《归园田居》鉴赏
一、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败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绘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回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那么隐,有道那么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开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根底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如今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场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此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荣。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场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竭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二、《归园田居》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构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____。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十第一手。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照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构造图: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____。——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本来热爱大自然的山川。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分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三十”当作“十三”,陶氏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___年。〕
提示: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___年生活的总结。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利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____”,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友情深沉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贫寒,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
提示: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评析: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比照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如今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假设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提示: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评析: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统统、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非常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如今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覆盖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净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么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欢,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风光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比照。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们听没有尘俗杂事的缠扰,所以室中空寂,身心也有余暇。如今得以归田隐居,好似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又得以重返大自然一样!
提示:四句是的寓意是什么?
评析:与开头首尾照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分裂的主题。此时诗人“如负重乍释,直觉快乐”,“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洁的内心。《庄子•人世间》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即指虚空的意思,即淡忘仕途名利之意。诗人为什么对归隐之后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惑。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在经过“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出仕之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当然,诗中所写的景象,并不一定是经历战乱之后的广阔农村的真实情景,这只能联络诗人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归隐本身含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的因素,这一点也不应苛求古人。〕
③艺术特色的把握
比喻形象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黄昏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详细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作业
汉魏晋诗三首原文篇三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的]1、
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____诗的区别;2、
分析^p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3、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教学重点]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p,来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
]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多媒体设计]投影仪、powerpoint自制课件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____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开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开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好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拟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到达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包容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敏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开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开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终究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获得了比拟符合实际的结论。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波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别离,因此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慨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外表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慨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化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疑心和否认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悟和追求。外表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____、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化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竭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化不满。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开展了《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的想象;“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的比兴,提炼《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而“涉江采芙蓉”那么显然受到《楚辞•九歌》的影响和启发。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亲密,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拟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重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衬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化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交融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比照,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那么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那么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开展,波澜起伏,构造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开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根底。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____”。学习、摹拟、继承开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构造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重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构造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别离的痛苦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梦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答复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间隔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提醒出现实与相思的锋利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③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间隔,“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一样,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④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假如再进一步联络《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气氛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妙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四、资料:
①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
②牛郎织女的古代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络。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详细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根本定型。
第三课时
《归园田居》鉴赏
一、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败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绘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回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那么隐,有道那么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开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根底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如今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场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此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荣。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场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竭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二、《归园田居》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构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____。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十第一手。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照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构造图: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____。——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气韵,自己天性本来热爱大自然的山川。错误地落入世俗的尘网,分开田园一晃就是十三年。〔“三十”当作“十三”,陶氏从29岁做江州祭酒到41岁辞官归隐是十二年,这首诗写于归隐次年,正好___年。〕
提示: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可以说是他对归隐前___年生活的总结。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利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一去____”,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友情深沉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关在笼里的鸟怀恋往日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水潭。如今我归隐田园,守住朴拙贫寒,开荒耕作在这南野间。
提示: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评析: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比照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如今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老子》:‘大巧假设拙。’”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并以此自许。
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提示:诗人着重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景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评析: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统统、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非常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如今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____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覆盖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净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是远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似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渐渐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么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欢,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风光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比照。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因为们听没有尘俗杂事的缠扰,所以室中空寂,身心也有余暇。如今得以归田隐居,好似长期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又得以重返大自然一样!
提示:四句是的寓意是什么?
评析:与开头首尾照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分裂的主题。此时诗人“如负重乍释,直觉快乐”,“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洁的内心。《庄子•人世间》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即指虚空的意思,即淡忘仕途名利之意。诗人为什么对归隐之后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久在樊笼里”的缘故。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惑。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目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在经过“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出仕之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当然,诗中所写的景象,并不一定是经历战乱之后的广阔农村的真实情景,这只能联络诗人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思想感情去理解。归隐本身含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的因素,这一点也不应苛求古人。〕
③艺术特色的把握
比喻形象贴切——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作“尘网”,把其中之人比喻作“羁鸟”“池鱼”,把退隐田园比喻作冲出“樊笼”,从方“自然”,感情色彩非常鲜明,比喻非常形象、准确。
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优美的抒情诗,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黄昏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够费、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详细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作业
汉魏晋诗三首原文篇四一、教学目的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____诗的区别;
2.分析^p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
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
二、难点、重点
1.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p,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2.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才能。
三、教学设计
1.课型:鉴赏课
2.教具:投影仪、powerpoint自制课件等。
3.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____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开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开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好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拟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到达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包容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可以更灵敏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开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开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终究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获得了比拟符合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波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别离,因此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慨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外表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慨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化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疑心和否认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悟和追求。外表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____、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化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竭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化不满。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如“迢迢牵牛星”,写织女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开展了《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的想象;“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的比兴,提炼《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等语而成;“东城高且长”中“《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的感慨,更直接引用《诗经》作品。而“涉江采芙蓉”那么显然受到《楚辞·九歌》的影响和启发。但“古诗”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最为亲密,其间并无鸿沟。“古诗”形式原是学习、模拟乐府民歌的,许多作品留有乐府四句一解的痕迹。有的“古诗”作品本属乐府歌辞,如“生年不满百”来自乐府《西门行》古辞。不少“古诗”作品有浓重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衬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化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交融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其中的游子诗多属感兴之作,寓有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而思妇诗意在动人,所以形象鲜明,感情含蓄。前一类如“青青陵上柏”,它以“陵上柏”、“涧中石”起兴,而后如同闲话,却有层次,有比照,在描写小民适意娱乐和王侯穷奢极侈的情景中自然流露褒贬,结语“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稍加点破,引人思索。“明月皎夜光”那么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然后直截指责朋友不相提携,结语点破不讲交情,“虚名复何益”,借以警世。后一类如“行行重行行”通篇倾诉别离相思之苦,似乎脱口而出,信口絮叨,实那么从追叙远别到强作自慰,随感情开展,波澜起伏,构造精致,衔接自然,而以直白为主,穿插比兴,语言精练,形象明快,确是“古诗”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他如“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篇也都具有同样的艺术特点。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开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根底。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____”。学习、摹拟、继承开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①诵读诗作,理清构造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重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构造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别离的痛苦
②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梦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答复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间隔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提醒出现实与相思的锋利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③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间隔,“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一样,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④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假如再进一步联络《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气氛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妙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四、资料:
①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
②牛郎织女的古代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那么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络。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详细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根本定型。
《白马篇》鉴赏
五、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乱、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泼、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开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假设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开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创始了一代文学风气。
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考虑,对美与理想的追求。而当时的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人口大量丧亡〔其中包括社会上层人士〕,到处是令人惨不忍睹的破败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曹操《蒿里行》〕,这在作家的心中打下了深化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电力安防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力熔断器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长途包车合同协议书样本
- 医院装修合同终止协议
- 2025年中国特大仿古浮雕花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社区布线施工合同范本
- 柴油供应居间合同范本
- 木屋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国木质低座奖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联营种植合同范本
- 2023年高中音乐课件阳关三叠(琴歌)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公司资产情况说明范文百度
- 医疗器械中有害残留物检验技术
- 2015-2022年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产品过程特殊特性初始清单(示例)
- 两篇古典英文版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中)13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 GB/T 14643.4-2009工业循环冷却水中菌藻的测定方法第4部分:土壤真菌的测定平皿计数法
- DL-T 5190.1-202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附条文说明)
- GA/T 914-2010听力障碍的法医学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