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_第1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_第2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_第3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_第4页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选择题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洋务运动B.五四运动C.鸦片战争D.抗日战争2.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D.割占中日”。历史上英国曾以向中国倾销禁品——鸦片为直接原因发动了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是()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C.获取中3.每年的6月26日是“国大量赔款国大片领土世界禁毒A.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C.开放通商口岸4.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国B.一批中国人毁于鸦片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①“民主”“科学”②三民主义③变法图强④“自强”“求富”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①④②③D.④②③①5.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6.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而且失败的是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的耻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辱啊”。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C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8.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C.梁启超发9.如图所示刊物宣传的共同思想是B.“公车上书”表《变法通议》D.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见下图)。该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B.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11.“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D.百日维新即称民贼。”材料讨伐B.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D.宋教仁被刺杀13.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C.谋求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影响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4.历史漫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历史,让人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引发对历史的思考。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领导者是孙中山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15.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此机关刊物是()A.《知新报》B.《直报》迎接五四爱国运动胜利100周年的某中学准备筹建一个宣传长廊,长廊中出现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标语,正确的是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等贵贱,均贫富”D.“打倒孔家店”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17.“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主要影响是()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A.北伐战争B.十年内战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20.某学习小组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为争本质的是()题收集了下列相关史料,其中最能体现解放战A.东北野战军使用的作战地图B.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合影照片C.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新闻报道D.解放区支前民工口述资料21.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伟大胜利”是指()A.北伐战争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B.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解放战争的胜利22.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创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24.电视剧《中国兄弟连》,介绍了一支八路军和一支国民党军队团结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事雄迹。这种情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以后()A.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25.学习历史要求我们思考因果关系,以获得合理的历史解释。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AB.BC.CD.D26.某中学计划暑期组织学生游学,计划之一是“重走长征路”,请你为学校选择最合适的游学路线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C.瑞金—武汉—西安—会宁—武汉—吴起镇D.上海—瑞金27.“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A.大别山革命根据地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D.江西革命根据地28.“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A.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9.下列文艺作品属于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有()①《屈原》②《狂人日记》③《小二黑结婚》④《黄河大合唱》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A.①③④⑤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1)举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向西方学习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2)材料二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个部分内容?“三民主义”是由谁提出来的?(3)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的特点是?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如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材料二:中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同盟会,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材料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材料一中的“我革”“我变”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位人物的活动的认识或留给你的启示。33.“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样国民党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材料二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三(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族根本利益为重,材料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人以民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材料四中华民族不畏敌强,不怕牺牲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付出了伤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2)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义?(3)据材料三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卢沟桥事变”在中国抗战进程中占有怎样的地位?(4)材料四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据材料三、四,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C符合题意;洋务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A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近代史开始”,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运动是中国历第一次取得D不符合题意;故选C。2.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英国取得约定关税特权,故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

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英国取得约定关税特权,故A不合题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获取中国大量赔款,故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签订了《南京条约》,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B是走私鸦片的危害,不符合题意;C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4.B【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学技术”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制度”指的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学思想”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应该为④③②①,故选B。5.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因而,“洋务运开动了动近代化列车”的依据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D项符合题意;A项是洋务运的动口号,还没有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不能作为“洋务运开动动了近代化的列车”的依据;B项是对洋务运的动评价,不能作为“洋务运开动动了近代化的列车”的依据;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从内容上看,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因此,洋务运的动近代化是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6.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从前我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是那样惨,条约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的耻辱啊”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故C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战争,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故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5月28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匈为首的八国联军对清政府发动的战争,故D错误。综上故选C。7.B【详解】依据题干“某次战争之后”“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

者”可知,这次战争是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瓜分中国”不符,排除。故选B。。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8.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项符合题意;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是戊戌变法的开始,A项不符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参加科考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B合题意;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是变法前的夕事件,不是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9.B【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图片都是都维新运动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B正确;“师夷长技”是的思想,A排除;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思想,C排除;“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D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纸。其中影响最大洋务运动时期期间各地重要报排除;故选B。10.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900年……盟军……龙被征服……”可知,该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故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到1860年,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到1895年,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1.B【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农民阶级”“扶清灭洋”、“瓜分豆剖”,可以看出这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描述。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12.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冠冕、忘共和”可知,这是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不得人心,A项正确;段祺瑞的最高职务是执政,张作霖的最高职务是安国军大元帅,宋教仁被刺杀使民主政治遇到挫折,排除BCD三项。选A项。13.A【详解】

“”根据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可知辛亥革A命使中国人摆脱了卑躬屈膝,并且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选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辛B亥革命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没有体现对清朝和外来侵略势力的打击,排除项;辛亥C革命不是一次制度变革,而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排除项;辛亥革命不是反对外来侵DA略,排除项。故选项。14.C【详解】依据漫画内容“孙中山”、“封建专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主革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的社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半殖民地半会性质。C符合题意,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指C1897符合题意;《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年在澳门创刊,排除;《直报》是德国人创办于1895年的一份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报纸,排B导思想。选项A1896C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排除。故选。D除;年,他在上海主编《1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号有“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其中“外国贼”突出反映了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排除A项;“等贵贱,均贫富”出自宋代钟相、杨么起义,排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的口争主权,内惩除B项;“打倒孔家店”出自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7.C【详解】根据材料中反映了学生,民众和工人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应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领导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选项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结束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B虎门销烟,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排DC除。故选。18.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年,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BACDB始,正确;项不符合题意;故选。19.D【详解】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挺进大别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北伐、十年内战解析:D【详解】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挺进大别山是在解放战与北伐、十年内战、抗战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威胁南京、武汉,争时期,20.D【详解】民工支持战争体现了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能够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是人民战D争的本质,故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强调人民对解放战争的作用,体现出了解放战争是为人民服务的战争,解析:D【详解】民工支持战争体现了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能够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本质,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强调人民对解放战争的作用,体现出了解放战争是为人民服务的战争,东北野战军使用的作战地图只是从军事角度来说明,并没有体现出人民的作用,排除A;BC项也不能体现人民战争的本质,排除。21.C【详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C【详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C符合题意;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A;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排除B;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反侵略不符,排除D。故选C。22.C【详解】1937依据所学可知,年9月,由林彪率领的八路军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同日军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解析: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由林彪率领的八路军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同日军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C项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ABD项的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23.D【详解】根据题干“李宗仁”“台儿庄”结台儿庄战役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D正确;粉碎了日军“不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李宗仁”“台儿庄”结台儿庄战役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D正确;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A;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彻底破灭的是武汉保卫战,排除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的是淞沪会战,排除C。故选D。24.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D解析:【详解】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25.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所以A项对应1931错误;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全部沦陷,所以B项对应错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所以A项对应错误;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全部沦陷,所以B项对应错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所以项C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政变

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所以D项对应错误。故C符合题意,故选C。26.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于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其中所走的主要路线为: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A项正确,BCD项表述错误,故选A。2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项正确;大别山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及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ABD项排除。故选C项。28.C【详解】“”根据材料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爱国学生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并且火烧曹汝霖的宅院赵家楼;这场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英法等国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故选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化阶级矛盾,这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中国共产党在1919年尚未成立,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故排除D。“29.A【解析】【分析】【详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封建愚昧,鞭挞黑暗的代表作品,②不符合题意;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其次还要赵树A解析:【解析】【分析】【详解】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封建愚昧,鞭挞黑暗的代表作品,②不符合题意;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其次还要赵

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有《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因此①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A。3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有人造谣说电报局所使用的电气是由死者的灵魂炼成的,摄取死者魂魄,以炼成电气”反映了19世纪末的人们愚昧无知,对电气一无所知。故B符合题意;思想进步与题干的“摄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有人造谣说电报局所以炼成电气”反映了19世纪末的题意;思想进以炼成电气”不符,排除A;贫穷困苦和同情信息无关,排除CD。故选B。使用的电气是由死者的灵魂炼成的,摄取死者魂魄,人们愚昧无知,对电气一无所知。故B符合步与题干的“摄取死者魂魄,革命与题干二、材料分析题31.(1洋务运动,第二期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或辛亥革命),第三期是新文化运动(答案需要注意顺序不能错)(2)民族主义孙中山(3)先学技术(或器物制造),再学制度,最后学文化。或由表解析:(1洋务运动,第二期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或辛亥是新文化运动(答案需要注意顺序不能错)(2)民族主义革命),第三期孙中山(3)先学技术(或器物制造),再学制度,最后学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等(意思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问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族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汉族体的民族国家。(3)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60---90年代,以把同盟会的革贵族为主

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与“求富”;19世纪末维新派的主张是变法维新;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民主共和时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民主科学时代;这四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曲折发展的过程。32.(1)辛亥革命;戊戌变法。(2)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4)开放性题目,先进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推动历史发展。【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中孙山的“我解析:(1)辛亥革命;戊戌变法。(2)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4)开放性题目,先进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推动历史发展。【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中孙山的“我革”指的是辛亥革命;康有为说“我变”指的是戊戌变法。(2)依据材料信息“中孙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可知,中孙山领(3)依据材料信息“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