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第二单元总体把握宏观在胸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背景内容影响商鞅变法总体把握宏观在胸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课标要求: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1课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课标要求: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1课知道春秋战1.春秋战国的历史概念:□大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1.春秋战国的历史概念:□大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春秋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ppt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表现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①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②手工业技术的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封邑制→俸禄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3)途经:变法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军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春秋:争霸战争(2)战国:兼并战争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军事:◆春秋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军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经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其中,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诸侯吴起李悝◆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吴起李悝◆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承认土地私有◆春秋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1.齐国管仲改革2.鲁国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履亩而税”

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上:整顿和发展军备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春秋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1.齐国管仲改革2.鲁国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政治上:《法经》4.楚国吴起改革3.魏国李悝改革政治上:限制贵族权力;免余官,减俸禄,禁私托;经济上:变相没收旧贵族土地;军事上:养兵,奖励军功。◆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的改革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平籴法”4.楚国吴起改革3【递进探究】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1)不同:春秋改革

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实质是奴隶主性质的改革战国变法

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

特点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实质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递进探究】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变法的必要性:1)地处西陲,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2)公元前4世纪开始实行改革,但总体面貌无根本改观2.有利条件:1)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3)秦国民风质朴,有尚武精神◆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变法的必要性:1)地处西陲,政治经济A.晋国分裂,扼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减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人才提供了可能性.3.历史机遇4.主观因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商鞅来到秦国A.晋国分裂,扼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减弱.3.历史机遇4.主观因商鞅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①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④秦国的相对落后

2.可能性①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③秦国的有利条件:

君权较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三家分晋,使秦国外患减、人才聚;秦孝公支持变法。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③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内容不同B.方式不同C.发动者不同D.性质不同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

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DCC一显身手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DCC一显身手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ABC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BC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3)“平籴法”。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4)作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2.从背景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和我国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点?梭伦改革是在雅典奴隶社会时期进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城邦矛盾,维护奴隶制度。战国时期变法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是新兴阶级的改革,目的是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也决定了战国时期的变法措施会更激进更彻底。2.从背景角度分析梭伦改革和我国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点?梭伦改◆秦国的历史机遇1.地理环境:2.不利状况:落后3.有利因素:(1)君主权力较为集中,守旧势力相对薄弱(4)三家分晋,使秦国外患减、人才聚(6)各国变法所提供的经验和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