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3讲 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3.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4.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5.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6.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考点定位1.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秦朝暴政的表现及秦朝的灭亡。3.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的措施及意义。4.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及影响。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的衰亡。主题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的统一(1)完成统一条件客观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过程灭掉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开疆拓土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确立政治制度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①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选必1,P3)②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选必1,P3)③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选必1,P3)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选必1,P3)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选必1,P3)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选必1,P3)④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选必1,P4)决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选必1,P4)郡县制①背景: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成(纲要上,P15);秦始皇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选必1,P4)②内容: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县(道)设于郡下,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选必1,P4)。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③长官任命: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和考核(纲要上+选必1,P4)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中“书同文字”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选必1,P60)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选必1,P4)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选必1,P30)概念阐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1)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为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影响政治制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疆域辽阔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暴政而亡残暴统治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等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楚汉战争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结果:刘邦击败项羽视角1秦朝的统一及意义材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摘编自贾谊《过秦论》就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给予点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作者认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点评: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走向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经几代努力,秦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长期战乱,民众渴望统一与社会安定,使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具有正义性。拓展深化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2)形成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视角2周秦之变——秦朝的制度创新材料一图一西周分封示意图图二秦朝疆域图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周秦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信息一: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成为统一的帝国。说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信息二:西周的封国多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朝的郡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疆域面积由黄河流域扩展到珠江流域,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而设置许多郡。材料二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自秦朝李斯力荐郡县制以来,该制度历经褒贬。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据图示说明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关于郡县制的评价,你同意哪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观点一: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体制的重大进步。理由:郡县制下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主要官员,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以后历朝所沿用。观点二:郡县制存在众多弊端,不利于社会发展。理由:郡县制下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君主高度集权,易造成决策失误,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观点三:郡县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存在着众多弊端。理由:结合观点一和观点二进行说明。拓展深化周秦之际政治文明演变的特征(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主题二汉的建立与发展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建立与初期统治建立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统治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政治上汉高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概念阐释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始于春秋战国,兴盛于西汉,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2.西汉的强盛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中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选必1,P4)官吏选拔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必1,P30-31)(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2)标准: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3)特点:①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4)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监察制度(1)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2)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选必1,P30-31)①流程:每年岁末,各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再由郡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选必1,P31)②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选必1,P31)(汉同秦朝,因为实行郡国并行制,基层上报者由“县”扩大为“县、侯国”,中间汇总上报者由“郡”扩大为“郡国”)(选必1,P31)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抑制工商业者,向其征收财产税思想设立五经博士,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对外开拓疆域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设立中央、军政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纲要上+选必1,P60)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纲要上+选必1,P60)对外交往(1)开通商路:汉朝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3)对日关系: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选必1,P64)思维点拨“尊崇儒术”中的“儒术”“尊崇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完全是先秦时期的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家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概念阐释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推恩令本质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的改进。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二、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建立与统一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随后,刘秀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将其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选必1,P4)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1)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选必1,P6)(2)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选必1,P6)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抑制豪强势力释放奴婢缓和社会矛盾思想重视儒学儒学继续得到发展3.政权衰亡政治腐朽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后被官兵各个击破,最终失败,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图解历史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视角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材料一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概括材料中汉武帝统治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解决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措施: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任选其二即可。)材料二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的联系。——摘编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兼论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汉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的措施及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措施:对匈奴进行战争;开辟“丝绸之路”;设置机构管理。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拓展深化“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秦制”“汉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监察制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有所损益”秦制汉对秦制的“损益”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法律严酷减轻刑罚,约法省禁“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3)“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②“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视角2东汉的兴衰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百姓财竭力尽……——《汉书·谷永传》东汉外戚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指出两汉衰亡的原因。据此可得出什么启示?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横征暴敛;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黑暗,丧失民心。启示:民为邦本,统治者只有关注百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拓展深化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1)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4)土地兼并严重: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军起义的最主要原因。(2022·湖北卷)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命题设计]聚焦考点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情境设置本题题干通过三段文言材料创设情境,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进一步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正确理解概念内涵。“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这一模式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正式提出“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的是春秋时期《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关键能力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信息提取。“秦并海内……以养四海”指秦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成于汉家”指刘邦灭秦,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接汉绪……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即强调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方法点拨]反映、体现类选择题从命题设计意图来看,“反映”“体现”考查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一般来说,“反映”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解题诀窍:“反映”就是从现象透视到“本质”或者揭示其“特点”,而本质就是要深刻到制度层面、抽象到规律层次、总结到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既然是“反映”,就不要用现象来“反映”现象。1.(2023·柳州高三模拟)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殴(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A.表明了调兵方式的严重弊端B.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C.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D.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这两枚虎符反映了秦国和秦朝的军队的调度都要经过最高统治者,因此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延续发展,C正确;材料体现了从秦国到秦朝调兵方式的延续,没有体现出其弊端,A错误;根据“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可知,地方将领可以调动五十人以下的部队,并不是没有任何用兵权力,B错误;两枚虎符都没有涉及太尉的权力,D项与题意无关。2.《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道: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材料认为这一措施()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D.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扩大了国家的统治范围,将南方的国土推进到南海边上,故选C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排除B项;“完成了南北方民族交融”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项。3.(2023·日照一模)探究秦朝短命而亡是历代的热点话题。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影响以下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作者观点出处贾谊(前200—前168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杜牧(803—852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苏轼(1037—1101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上神宗皇帝书》A.思想认同 B.史料来源C.研究视角 D.主观动机答案D解析西汉贾谊认为秦实施残暴统治是其灭亡原因,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唐代杜牧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旨在否定“新法”,即影响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主观动机,故选D项;贾谊、杜牧认为秦朝不施仁义,行暴政而亡国,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召怨天下,思想不一致,4.(2021·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秩,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5.(2022·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才干的不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未反映刺史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唐山一模)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了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这条人工运河,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这说明灵渠()A.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B.保障了秦朝的长治久安C.确立了中央对云贵地区管辖D.推动了岭南的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虽经历代修缮利用,但‘皆循其故道’”可知灵渠虽多次修缮,但都遵循原来的路线和方式,说明灵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A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秦朝二世而亡,排除B项;灵渠位于广西,不在云贵地区,排除C项;“推动岭南经济发展”夸大了灵渠影响,排除D项。2.《吕氏春秋》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秦朝应对这一战国后期认识的举措是()A.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B.建立天子制度C.统一车轨,书同文字 D.规范郡县机构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吕氏春秋》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A项;“天子制度”不符合史实,应为“皇帝制度”,排除B项;“统一车轨,书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是A项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规范郡县机构”只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排除D项。3.(2022·烟台二模)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在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朝臣商议再交皇帝决断,可以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正确;朝议制度不能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朝议制度下,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君权并未遭到弱化,B项错误;秦朝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实行朝议的做法,是君主专制的手段,并未产生“民主观念”,D项错误。4.(2023·太原一模)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关于地方制度的讨论中,最终采纳了李斯提议的郡县制,说明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体现出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故选A项;材料是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君主专制的表现,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C项;“异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简显示,秦朝县下面的乡,有两百石的乡啬夫(统治乡民、收税等),还有乡佐、里典、里佐,也有乡司空(负责工程)、仓主、田官、田典等。这些乡里的吏员设置,表明当时秦朝()A.官僚体系机构臃肿 B.重视农业抑制工商C.基层管理严密具体 D.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乡里吏员设置类别丰富,职责明确,各司其职,说明基层管理严密具体,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官僚机构臃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农,但不涉及抑制工商,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地方分权”说法错误,排除D项。6.(2023·沈阳一模)“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答案B解析“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说明县官指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已经实现王制(天子之制),遂进行一系列改制、改称号举措,以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故选B项;“王室”“公室”代表的是作为诸侯国君的秦王,“县官”则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皇帝,天下观的含义不同,排除A项;天子一直统治王畿地区,“恢复”说法错误,排除C项;“县官”指天子,“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说法错误,排除D项。7.汉高祖令诸侯王“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后逐渐形成庞大的庙群。然而文、景、武帝阶段,却不再提倡甚至罢郡国庙,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立太上皇庙与儒家思想不相符B.元帝时汉朝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C.郡国庙的罢黜削弱了中央集权D.“大一统”的治理思想得到了强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从汉高祖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逐步取得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势力,因此“大一统”的治理思想得到了强化,D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刘邦做皇帝一事,不过是刘邦集团基于共天下的理念和历史——由这种理念和历史所规定的刘邦之皇权,是一种新型的相对性之有限皇权。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黄老“无为而治”难以实施B.郡国并行符合时势发展需求C.社会动荡导致君权弱化D.内外朝制度的出现弊多利少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认为汉初基于“共天下的理念和历史”,从而形成“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最终形成“相对性之有限皇权”,说明作者认为“诸侯王国”的存在、郡县制度的实施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9.公元前118年,武帝下诏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秩二千石,品评朝政。《汉书·严助传》记载“上令助等(内朝官员)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这表明当时()A.决策效率有所提升 B.专制皇权有所加强C.朝廷党争现象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汉武帝在内朝增置郎中令属官谏大夫,旨在让官员之间相互制衡,以加强皇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决策效率有所提升”,A项错误;材料与朝廷党争无关,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皇权加强,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D项错误。10.(2022·天津河东区二模)《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事务是()A.掌管地方教化,维护基层治安B.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C.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D.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与题干“掌管‘郡国上计’”相符合,故选C项;“掌管地方教化”的是乡三老,“维护基层治安”的是游徼,排除A项;“核查王国财政,察举地方贤才”的是刺史,排除B项;“买卖运输货物,调剂各地物价”的是均输令、均输丞,排除D项。11.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其中真正称得上儒家的只有公孙弘、倪宽两人,其他为外戚、功臣、郡守、商人和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不断调整中枢权力机构C.独尊儒术流于形式D.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高官出身呈现多样化特征,说明其采取博采众长的人才观,D项正确;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调整,B项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12.(2023·深圳模拟)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可知,汉代治国是多种流派思想并用,以适应现实需要,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