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_第1页
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_第2页
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_第3页
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1902年,威廉波普尔出生于瑞士首都维也纳。他从小就喜欢探索和讨论周围的哲学思想,并在这种讨论和讨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1928年,卡尔·波普尔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从事心理学研究,而是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哲学研究中。终其一生,卡尔·波普尔始终保持了他那独特的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学风。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亘贯古今、内容丰富,既包括科学哲学、宇宙论,也包括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等。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科学哲学,我国学界对卡尔·波普尔思想研究得最多的也是他的科学哲学,对于其他部分特别是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愈来愈显示出熠熠夺目的真理色彩。他就像一位先知,虽然站在20世纪初期的欧洲,却洞悉了整个人类政治领域的严重弊端。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此外,在其另外一些著作如《历史主义贫困论》、《猜测与反驳》等中,卡尔·波普尔也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以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推论的基础。在卡尔·波普尔看来,人的认识和知识是可错的,即人们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任何人都无权宣称自己的知识是绝对真理,像牛顿力学那样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也会由于科学的新发现而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取代,因此,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可反驳的。至于科学性的标准,卡尔·波普尔认为,只有那些可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的,而像同义反复和列举了一切可能性或模棱两可的命题,都无法检验,因而是非科学的。他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从纯粹的观察开始,而是从猜想开始。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或感知不是被动地“被给予的”,而是主动探求的结果。因此,人的认识所遵循的方法是试错法,即从问题开始,经过尝试性解决,消除错误,然后又提出新问题。人们通过尝试和消错,通过猜想和反驳来实现知识的进步。这就是“从错误中学习”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宽容异己,通过不断地批评来认识真理。这也正是一种批判的理性的态度。卡尔·波普尔的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学说为他关于“开放社会”的思想奠定了立论基础。他以此来反对一切权威主义,反对压制批评,反对屈从于迷信、神话、权威和教条的“封闭社会”,提倡建立一个对一切问题进行批评的“开放社会”。卡尔·波普尔还把他的试错法应用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批评了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的所谓“历史决定论”。他认为,人们不可能预言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也不可能通过某种合理的方法预言人类知识如何增长,因此,并不存在一种建立在历史预言基础上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历史本身并无规律和必然性可言,甚至像汤因比所着迷的关于文明发展规律的那种典型的“历史决定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卡尔·波普尔把他的这些理论都用于论证其社会和政治的改良主张。卡尔·波普尔坚持的试错法和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使他从理论上自觉地摒弃了关于理想国家和美好国家的计划,摒弃了对整个社会进行大规模长期改造的计划,极力反对各种乌托邦主义,主张实施所谓的“零星社会工程”对社会进行逐步的改造。他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各种乌托邦主义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这些乌托邦主义的目的和计划是要在充满苦难和邪恶的人间建立起尽善尽美的社会,为此,必须首先确定什么是最美好、最理想的国家这个最终目的,这是一种以对未来社会的信仰和憧憬作为政治行动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固然很吸引人,而且优美动听,但却是具有现实危险和有害的。卡尔·波普尔进而指出,柏拉图式的乌托邦主义的主要特点便是极端的彻底主义,它要求人们按照完美的理想彻底重建一个全新的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的蓝图只有极少数所谓的预言家才能说得出来,多数人则只能听从这些少数人的安排和说教;同时,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集中的独裁统治,其统治方式不是鼓励而是压制人民批评政府,故统治者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即使是最仁慈的独裁者,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统治结果是否与仁慈目的相符合。当人民对长远的完美计划究竟能否实现产生疑问时,统治者便加强说教,多方肯定仁慈的独裁者全知全能、高瞻远瞩、绝无错误。因此,柏拉图式的乌托邦主义必导致权力的集中,但又不能集思广益。而权力越集中,批评越少,自由越少,社会就越不能进步。卡尔·波普尔认为,从人本主义的伦理目的来说,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这一代人为未来遥远而渺茫的理想作出牺牲,不能为了未来而忽视现在这一代人的平等权利和福祉。而且,过于长远的乌托邦社会工程不可能靠一代人实现,仁慈的独裁者便不能不在生前选择和培养忠于其计划的继承人,而继承人又必须是和他一样品质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这往往超出了教育所能胜任的范围。被培养者难免不是一心篡权的野心家,在继位之后未必会按原先的计划治理国家,从而可能使乌托邦的理想付之东流。这样,卡尔·波普尔就成为20世纪对两千年前柏拉图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进行系统批判的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的这些论述都是在他所谓的“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的对比之下展开的。如果将其庞大的政治哲学思想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卡尔·波普尔极力反对极权盛行的封闭社会,力主人类社会应该成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开放社会”。“开放社会”这个词语是亨利·柏格森在1932年公开出版的《宇宙与道德的两个起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柏格森认为,人类伦理的起源,一个是部落,一个是宇宙,前者使社会封闭,后者使社会开放。柏格森的“开放社会”概念在卡尔·波普尔那里得到了发展。在卡尔·波普尔的语境中,“开放社会”是与信奉巫术的禁忌的封闭社会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中,由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学会了批判地对待禁忌,并在讨论之后凭自己的智性权威来做出决定”与这种理想的“开放社会”相对应的则是在东方和西方都源远流长的封闭社会。卡尔·波普尔认为,这种封闭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它是巫术的、狂热的或充满偏见的社会,整个社会均反对理性,提倡盲从。“原始部落或‘封闭社会’由于它处在固定不变的禁忌、律法和习俗的巫术圈子之中而具有一种典型的神秘态度。这些禁忌、律法和习俗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就像太阳升起、季节交替或自然中同样明显的规律一样。”卡尔·波普尔认为,为了彻底地告别人类的恶习,使人类从盲从的非理性状态下走出来,维护真正的、永远的民主和自由,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社会”。而在“开放社会”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切政治问题都是制度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通往更平等的进步只能靠对权力的制度控制来保证”当然,卡尔·波普尔不是绝对主义者,他不相信制度是绝对的、万能的,他认为最好的制度也有可能受到破坏,不会一劳永逸地良好运作下去。他提出了通过自由的批评和纠正错误来保护民主制度。然而,绝对的自由也可能导致奴役的出现,因此,个人自由也必须适当地加以限制,不能扩大到侵犯他人的程度。当然,这种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应该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在强调对个人自由进行必要限制的同时,卡尔·波普尔更加强调对政府权力时时都有必要加以限制。由此出发,卡尔·波普尔改变了近代主权不可分的学说,这一改变与他对“谁应当统治”的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卡尔·波普尔认为,如果把“谁应当统治”当作根本的政治问题,那就必然会得出统治权力是根本的、不受制约的结论。但如果以“防止统治者干坏事”取代“谁应当统治”的问题,即以“对统治者加以制衡”的问题取而代之,那就可以认为主权并不是在本质上不可分的,因为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必须由被统治者的力量加以牵制、平衡。在卡尔·波普尔看来,关于至高无上的主权学说只是一种假定,因为即使是最有权力的暴君也得依靠其幕僚、走狗、警察和门客,因而权力也部分地与这些人分享。事实上,纯粹不可分的、至高无上的、不受牵制的主权并不存在。因此,统治者的权力应受到其他权力特别是被统治者的力量的制约,这是符合理性的可行的政治原则。卡尔·波普尔在此继承并发展了洛克、孟德斯鸠等政治思想家的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学说,所不同的是,这些思想家主张政府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分权,卡尔·波普尔则强调政府与人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权力分立与制约,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害人民的自由。总的来看,卡尔·波普尔倾向于民主制度,但不认为民主即等于多数人的统治或人民主权。在他看来,民主应该是这样一种制度:它能够用不流血的方法(如普选)使被统治者能够罢免或撤换统治者,而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专制制度则只有通过暴力和革命的方法才能撤换政府。卡尔·波普尔说,我们愿意通过理性的讨论来解决分歧,但如果在事实上不得不生活于专制统治之下,那就要面临“容忍的矛盾”。容忍异己本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但容忍不能扩大到不容忍的人,否则就会破坏容忍本身。因此,我们有权利在必要时对不容忍者采取暴力。总之,民主制度的真正重要之处不在于其政策比专制的政策有多高明,而在于它对政府权力的制衡,它实行的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机制。从历史来看,西方各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相继成功、取得统治地位较长时间之后,往往立足于比较温和的改良主义立场,主张通过对政府权力的某些限制和不断的点滴改良,而不是通过革命和暴力来维持其政治制度的长期稳定运作。卡尔·波普尔的整个政治哲学便是这种政治态度的一种反映。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思想虽然是以西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