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细胞生活的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其它如脑脊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9层膜。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跨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6个磷脂双分子层。二氧化碳不能从血浆运到组织细胞的原因:二氧化碳进出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血浆中低。1.2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4.内环境稳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组织水肿原因:①营养不良②肾小球肾炎③过敏反应④淋巴管阻塞⑤局部代谢旺盛⑥钠与水潴留。6.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一定紊乱。代谢速率可能增大,可能降低。7.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①渗透压失调会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②PH失调会导致酸中毒、碱中毒③血糖平衡失调会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④儿童缺钙患佝偻病,成人缺钙患软骨病,老人缺钙患骨质疏松症;血钙过低会导致肌肉抽搐,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第二章神经调节2.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注意区分脑和大脑;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关;小脑维持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有生命中枢。脑神经12对,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31对,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和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的神经。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细胞体神经元树突(接受传导信息)突起轴突(传递信息)+髓鞘=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包膜=神经4.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对神经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叫做反射。(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3)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判断:小进大出;神经节(传入);突触结构。(4)关于反射弧完整性检测(5)关于有无感觉和有无反射的情况分析:思路:感觉需要传到大脑,反射需要传到效应器,只要路径完整就可以有反射或感觉。(6)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相对活跃状态的过程。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方式先天性后天学习所得神经中枢低级中枢参与大脑皮层存在形式终生存在可以消退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的消退: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终完全不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地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也称为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细胞内K+浓度比较高,细胞外Na+浓度比较高)①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②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③局部电流的形成: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同样的动作电位,兴奋向两侧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膜外则相反。(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相对不疲劳性、双向性(3)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Ⅰ:电表两极置于膜两侧的情况: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K+通道关闭。④ef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特殊处理情况如下:甲: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乙: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丙: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丁: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Ⅱ:电表两极均置于膜外的情况下: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程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2)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突起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轴突的神经冲动—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回收或扩散离开间隙。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注意: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是兴奋性的(打开Na+通道),也可以是抑制性的(打开Cl-通道)。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多巴胺、一氧化氮等。(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延搁: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速度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5)电流表在突触处的偏转情况分析: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兴奋剂和毒品大多也是通过作用于突触来起作用的。如:有些物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等。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下肢运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头部器官运动;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而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是倒置的。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整。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该调节通过反射进行。有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例如: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大脑通过脊髓调节内脏活动;脑干中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教高级中枢等。因此,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2.5人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W(write)失写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V(view)失读症,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S(sport)运动性失语症,发生障碍只是不能讲话;H(hear)听觉性失语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听懂他人讲话。学习和记忆:记忆的阶段感觉性记忆:记忆转瞬即逝;第一级记忆:数秒到数分钟,如验证码;第二级记忆:数分钟到数年,可以遗忘;第三级记忆:永久记忆,如姓名,身份证等。短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情绪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抗抑郁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是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保持一定的浓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第三章体液调节3.1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激素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或者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2.研究激素的方法:结扎法、阉割法。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多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多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激素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高血糖素蛋白质升高血糖浓度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皮质醛固酮、皮质醇等固醇类调节糖代谢、水盐平衡等性腺性激素固醇类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3.2激素调节的过程1.血糖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注意:血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2)血糖含量的稳定激素分泌部位生理功能胰岛素胰岛B细胞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能作用于食物中糖类的吸收这一过程;胰高血糖素只能够促进来源,不能抑制去路;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但主要是在应急状态下。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5)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2、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拮抗作用: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3、激素调节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2)反馈调节: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反馈调节。4、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2)微量高效。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3.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化学调节因子,如CO2、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较长(2)联系①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②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3、体温调节①人体的产热与散热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为主)。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人体体温恒定:产热量=散热量。②体温调节过程4、水盐调节(1)水的来源:饮水、食物中的水分、代谢产水。排水的途径:尿液排出、汗液排出、呼吸排出、粪便排出。水平衡的调节注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盐平衡调节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增加,维持血钠平衡;相反,血钠含量增加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第四章免疫调节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1)淋巴细胞:(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其本质为蛋白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4.2特异性免疫(一)体液免疫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体液免疫之后,病原体被消灭,但保留了部分抗体和记忆细胞。细胞免疫1、一些侵入细胞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此时需要启动细胞免疫将病原体杀死。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因子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接触、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2、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就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辅助性T细胞: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抗体只能消灭细胞外液的抗原,而细胞内的抗原需要细胞免疫先裂解靶细胞,释放抗原物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互相调节。4.3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1)概念:已发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3)原理:过敏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相同的过敏原再次侵入,与上述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最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出现过敏症状。(4)特点: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一般不会破坏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自身免疫病(1)概念: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2)实例:风湿性心脏病是链球菌的抗体不仅会攻击链球菌,也会对心脏瓣膜发起攻击,原因是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表面的一种物质结构相似。(3)特点:自身免疫病发病率高,治疗方法一般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免疫缺陷病(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3)艾滋病:HIV(RNA病毒)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免疫功能下降,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其传播途径有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4.4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1)概念:疫苗一般为灭活的或低毒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2)实例:HPV是一种DNA病毒,能够引起子宫颈癌。HPV疫苗是第一个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2、器官移植(1)组织相容性抗原:指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2)原理:自身的白细胞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但异体的细胞携带不同的HLA,白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引起器官移植失败。(3)研究表明,只要供体受体的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3、免疫诊断: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等。4、免疫治疗: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等。第五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5.1植物生长素1.植物向光性原因:单侧光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分布多,细胞纵向伸长生长的快。2.胚芽鞘生长素产生部位:尖端。感光部位:尖端。作用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弯曲生长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3.达尔文4组实验:正常胚芽鞘,去掉尖端,遮光尖端,遮光尖端下部。分别对应生长弯曲情况:向光弯曲生长,不生长也不弯曲,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4.生长素能够通过琼脂片,不能通过云母片5.生长素首先从人尿中分离,人尿中有一定量生长素,可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化学成分吲哚乙酸,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6.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产生,无特定分泌腺体,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作用后被灭活。具有微量高效性,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不提供能量。7.生长素的合成:主要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8.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成熟组织中可进行非极性运输。在细胞中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9.生长素的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主要分布生长旺盛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10.生长素的作用: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浓度过高抑制。体现两重性:顶端优势、2,4-D除草、根的向地生长。不体现两重性:植物向光性、茎的背地生长。11.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同一器官,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12.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并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侧芽受抑制,顶芽优先生长的现象。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去掉顶芽。13.水平放置植物根向地生长原因: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根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近地侧被抑制,背地侧被促进。茎背地生长原因:受重力影响,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低,近地侧被促进生长的快,背地侧被促进生长的慢。14.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作为除草剂原理:高浓度抑制甚至杀死双子叶杂草。15.某些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是均匀分布的,生长抑制剂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分布多,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5.2其他植物激素1.赤霉素(GA):合成部位: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分化;打破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果实发育;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