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考博宏观经济学(高等院校招生)历年高频考题带答案难题附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共50题)1.在什么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而不引起经济衰退是可能的?2.简述预期与通货膨胀惯性的关系。3.财政政策4.简述信贷配给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5.简述现代财政制度中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s)的运行机理。6.简述实际经济周期(RBC)理论。7.在世界各国,欠发达国家每个家庭抚养的孩子数量要多于发达国家。然而在发达国家,生育率往往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越富有的人抚养的孩子数量越少),而在欠发达国家,生育率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越富有的人抚养的孩子数量越多)。如何建立模型反映人们的生育决策,给出上述描写的生育情况会在什么条件下发生。8.对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假说”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机制进行评述。9.简述李嘉图等价定律,并列举出至少四种反对李嘉图等价定律的观点。10.请说明费尔普斯提出的“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的基本内容。11.概述西方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及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12.试阐述有关短期总供给曲线具体形状的不同观点。13.解释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14.什么是储蓄?影晌储蓄的因素是什么?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试分析一国的储蓄水平高低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15.怎么理解宏观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有什么欠缺和局限?16.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一般可以分为:静态预期、非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四种。选择其中的两种,简要论述其主要观点。17.滞胀18.简述最优经济增长的原则性限定条件。19.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20.为了减少经济的波动,政府时常要实行以稳定经济为目标的政策。你认为这些政策会有效吗?试述你的理由。21.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什么?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为什么?22.总需求
23.为什么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24.解释“流动性偏好”以及产生该偏好的动机。25.什么是“卢卡斯批评”?请结合例子说明它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影响。26.简要陈述凯恩斯的货币传递机制。27.运用现代宏观经济政策原理,评析2004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及效果。28.为什么新凯恩斯主义坚持稳定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29.流动性偏好30.假定一个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A为常数(即不考虑技术进步)。经济初始时候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假定某种外生冲击因素导致人口增长率突然下降。请问:
(1)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资本K/L、人均产量Y/L和人均消费C/L,在发生人口增长率下降这一变化之后受到什么影响?
(2)人口增长率下降对总产量路径的影响如何?尤其在转换期间总产量路径发生什么变化?31.从理论上分析完全预期和不完全预期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成本,并评论“2004年的负利率使我国居民财富损失七千亿元人民币”的观点。32.宏观生产函数33.简述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的联系与区别。34.分析并评价宏观货币政策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中的传导机制。35.说明保证LM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条件和机理。36.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试分析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的影晌。37.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38.货币政策39.合理预期40.简述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41.简述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42.什么是相机抉择?宏观经济管理当局相机决策将会带来什么挑战?如何治理?43.试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44.用IS-LM曲线说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45.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工资黏性现象。46.资本深化与资本宽化47.税收、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有何区别?48.比较分析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49.简述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同的原因。50.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卷参考答案一.历年考点试题黑钻版1.参考答案:(1)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率π取决于三个因素:预期通货膨胀率Eπ、周期性失业(实际失业率u与自然失业率u*的差额)和供给冲击v,即有π=Eπ-β(u-un)+v。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一种方法是制造衰退,将失业率提高到自然失业率之上。然而,如果可以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就可以不用制造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2)根据理性预期理论,人们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来预期未来,因此为了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首先,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人们形成预期前(例如,在他们制定工资合同或价格合同之前)宣布抑制通货膨胀的计划;其次,工人和企业必须相信这种宣布的计划,否则他们不会降低自己的通胀预期。如果这两条能够得到满足,这种宣布的计划就将立即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关系向下移动,这就允许在不引起衰退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2.参考答案:(1)无论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或是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只要在较长时期内一直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人们就会产生关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即预料下一时期仍会存在通货膨胀。一旦人们产生了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考虑到预期的通货膨胀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并尽可能地采取措施避免不利的影响。政府和中央银行将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制定财政、货币政策,投资者、消费者、工人、管理者也会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调整自己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将会被纳入或包含在利率、经济协议、经济合同以及各种关于未来的经济决策之中而被“保存”下来,使通货膨胀产生惯性。这种能够“自我实现”、持续存在下去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也称作惯性的通货膨胀率。
(2)在没有其他变化的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无限期持续下去的趋势。当然,在现实中,各种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新的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冲击,以及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都会使实际通货膨胀率发生变化。而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就会调整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原来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预期通货膨胀率会相应提高;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原来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预期通货膨胀率会相应降低。
(3)通货膨胀率惯性的大小,则决定于人们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差距而调整预期通货膨胀率的速度,而这又决定于预期的形成方式。如果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人们是根据过去的经历预测未来,则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过程较慢,通货膨胀的惯性就较大,而且,人们在形成预期时向后看得越远,越重视距今较远的过去经历,这种惯性就越大。相反,如果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根据关于将来的各方面信息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则称之为“合理的”或“理性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过程较快,通货膨胀的惯性就较小。3.参考答案: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4.参考答案:(1)信贷配给又称“信用配给”,是指在借款人愿意支付规定利率甚至更高利率时,贷款人仍不愿发放贷款或发放贷款的数额小于申请贷款额的情形。包括两种情况:①银行拒绝发放任何数额的贷款,即使借款者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那些拥有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的个人和企业往往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而银行不愿意发放此类贷款,原因是投资风险太大。若借款者投资失败,银行贷款将得不到偿还。②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但贷款数额低于借款者的要求。贷款的规模越大,借款者越容易从事风险大而难以归还贷款的活动,小额贷款则容易偿还。
(2)信贷配给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挑战
斯蒂格利茨对信息不对称下市场的研究扩展到信贷市场上,建立了著名的信贷配给微观经济模型,从而解释了自由信贷市场上市场贷款利率总是低于使供需平衡的利率,结果造成许多愿意支付市场利率的人得不到贷款的现象。以往对于信贷市场配给这一事实,人们只能笼统地认为属于市场失灵现象,但既不知其成因,也难以做出适当的反应。斯蒂格利茨一韦斯模型是将信息不对称引入信贷市场模型,即借款人有风险高低之分,但掌握这一信息的只有借款人自己,提供贷款的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利率升高时,低风险借款人不愿意继续申请贷款,而高风险的人却依旧积极。这是因为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利益并不一致,如果贷款人无法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监督(事实往往如此),这就等于鼓励借款人从事高风险的投资——这里存在着道德风险,因为即使项目失败,也不需要借款人承担全部损失;而一旦获得成功,就可以从中谋取较高的收益。利率的高低变化对不同风险类别借款人的影响不同,说明利率在信息不对称时起到了筛选的作用。然而,筛选的结果显然有悖于贷款人提高利率的初衷。贷款利率与贷款收益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被称为贷款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既然信贷配给产生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效应,那么降低利率,使需求大于供给,反而有可能提高贷款提供者的利润结果,因为借款人群中低风险类型的比例相应上升,从而缓解了贷款人面对的逆向选择。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充满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色彩。传统经济学认为,信贷市场上仅仅是利率机制在起作用,而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认为,光考察利率机制不够,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与配给机制同时在起作用,市场存在多态均衡。信贷市场是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借方与贷方互为博弈的对象,双方信息不对称。利率存在正向选择效应,即利率提高能增加银行的收益;利率也存在逆向选择效应,即较高的利率会使那些有良好资信的厂商不再申请贷款;而那些资信度低、乐于从事风险投资的厂商会继续申请贷款,这些厂商还款的可能性较低,反而导致银行的收益下降。在利率提高的过程中,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递增而正向选择效应递减,两种效应相抵消时的利率是银行的最优利率,这时银行收益达到最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对于厂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利率逆向选择效应使利率与银行的收益呈非线性关系。在银行与厂商博弈的过程中,银行不能只是依靠利率去制约厂商,在市场利率高于最优利率时,银行必须运用数量限制的办法,即信贷配给来约束厂商。新凯恩斯主义由此得出结论:由于信贷市场出现多重均衡,市场机制失灵,市场利率不能使信贷市场出清,政府有必要干预,政府应利用贷款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场利率,以提高还贷概率,改善资源配置,使那些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能够获得贷款。
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论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既没有抛弃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强调了非市场机制的作用,分析中加入经济主体和客体直接相互作用的方式,研究非利率体系下借方与贷方相互作用的关系,重视信息、交易成本、经济当事人以及政府的行为,所描述的信贷市场及提出的相关对策更加逼近现实的经济过程。从方法论上讲,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信贷配给论中的应用是成功的。5.参考答案: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波动,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财政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它包括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多,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这样就可以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依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也就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就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总之,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6.参考答案: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指把经济波动归因于实际因素(或供给方面的)的冲击,而不是货币因素的一种经济周期理论。实际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zf(k)。其中,y为实际收入,k为资本存量,z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x值的变动上,z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实际周期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
(2)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周期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周期论的代表人物金和普洛塞在其模型(简称金—普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金—普模型阐明了两点:一是内部货币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7.参考答案:可以通过建立内生人口增长的索洛模型来反映人们的生育决策。如果人口增长率为n=n(y),对应于人均产出y,人口增长率n将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平直至零。
此时,在索洛模型中,必要的投资曲线的斜率将取决于n,但由于n不再固定,必要的投资曲线如下图所示,成为一条曲线。必要的投资曲线[n(y)+d]k后在最初将急剧上升并最终成为平直的。
如下图所示,必要的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交于A、B、C三点。A点是一个有着高人口增长与低收入的贫困陷阱,正如欠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情况。C点的均衡具有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高收入,正如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情形。B点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经济趋向于离开B点。
内生人口增长的索洛模型8.参考答案:(1)凯恩斯的“三大心理假说”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呈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
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在凯恩斯看来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
③流动偏好规律,即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流动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两者分开的古典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2)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①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②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而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产生。9.参考答案:(1)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关于政府举债与课税的比较效应的假说。他认为,债务融资与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一样的。这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性提出的,但他否定这一问题在实际中的重要性。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巴罗重提这一问题,并予以肯定。这一“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这时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政府采取债务融资方法。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私人部门和公众将购买的政府债券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其财富增加了,需求就应扩大。但是政府当年发行的债务必须在下一个年度或者未来年度偿还。偿还债务时政府又不得不增税。这样,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私人部门和公众来说并没有影响其持久收入,亦即并不会影响其需求。当减税时,私人部门和公众就会把削减的税收,即个人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以便将来支付更高的税收。所以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净作用为零。债务融资不过是延迟了增税。总的来看,前期的减税与后期的增税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发行债券为赤字融资(债务融资),其与增税偿还债务(税收融资)对总需求的影响是等价的。
(2)许多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等价定律提出质疑,认为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而现实情况往往与这些假设条件不一致,因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在面临征税和面临公债时,在消费开支上会有不同的行动,李嘉图等价定律有可能不成立。
①政府债券被视作财富的可能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是否成立取决于公众是否将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视为总财富的一部分。如果公众没有把政府债券与未来的税收义务联系起来,政府债券就会被看成是总财富的一部分,因此,与征税相比,公债发行会增加消费者总财富,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如果公众意识到政府债券是延迟的税收,需要通过未来的税收来偿还,那么政府债券就不会被看成是总财富的一部分,因而面对发债,消费者就不会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以备未来支付税收,即李嘉图等价定律成立。
②遗赠动机的可靠性和正的遗产的可能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不仅要求消费者是世代利他主义者,而且要求他们留给后代的遗产净值必须是正的。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首先,遗产人的遗产不一定是出于利他动机。或者是遗产人可能没有子女,或者是遗产人根本不关心他人的福利,或者是遗产人有积攒财产的嗜好,更可能是防老。其次,消费者的子女可能比消费者本人更富有,消费者不仅不积累遗产,而且还可能从子女那里取得资源来满足本人消费而不影响子女的效用,使遗产净值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政府举债取代课税时期的消费者,如果偿还公债的支出所需要增加的税收在他去世后才征收,他就会增加自己的当期消费。
③一次性总税负的现实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实质上假定税收只是一次性总税负,即每人每年只缴纳固定金额的税收。因此,用公债代替税收只会产生一种税收总额的变化,而税收总额的变化又完全可由公债数量上的变化来抵消。但是,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大多数税收并不是一次性总税负,而是针对经济行为而开征的。因此,税收的变化(由公债来替代)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而经济行为的变化意味着李嘉图等价定律不成立。尽管不是所有的税收都会产生扭曲效应,也不是所有的税种都因税金变化而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但上述状况的存在总是制约了李嘉图等价定律的有效性。
④边际消费倾向的一致性
李嘉图等价定律实际上假定,当公债代替征税时,所减的税负是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并且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但是,实际上由于税种基本上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因而减少的税负不会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而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因减税而受益的那一部分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受损的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经济中的消费总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这样便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
⑤消费行为的拇指规则
李嘉图等价定律要求人们具有相当的知识和远见。人们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和多少收入用于储蓄完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政府借款为现期支出支付时,理性消费者会意识到未来税收义务的增加。因而,消费者面临减税、发债时不是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但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的存在,人们的目光是短浅的,对政府债务融资而引起的税收在不同时期的替代往往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完全的预期,因而人们在储蓄和消费之间进行选择时遵循的是一种简单而并非是完全理性的拇指规则,即对当前的税后收入赋予了很大的消费权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面对政府发债的减税将会增加现期消费,从而导致李嘉图等价定律失效。
⑥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由于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变动情况,因此,人们在进行消费与储蓄决策时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债融资对税收的替代就不一定会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而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减少。
⑦流动性约束
李嘉图等价定律假设消费者的支出不仅根据现期收入安排,而且还根据其预期的未来收入安排。债务筹资的减税虽然增加了现期收入,但并没有改变一生收入,因而消费也不变。对那些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消费者来说,现期收入比未来收入更重要。一个想要消费大于其现期收入的人必须通过借贷才能实现。但是,他可能面临着流动性约束,即借款能力的限制。如果他借不到款来为现期消费筹资,或者只能借到有限的量,无论他一生的收入有多少,他的现期收入决定了他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未来的收入较低,由于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了现期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从本质上说,当政府减少现在税收并增加未来税收时,它是给了纳税人贷款。对一个想得到贷款但又得不到的人来说,减税扩大了他的消费机会,从而刺激了消费。
⑧财富的代际再分配
由于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使李嘉图等价定律的有效性受到破坏。例如,假设政府现在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资,然后在30年中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这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这一代入的一生资源,因此增加了他们的消费。从本质上说,债务筹资的减税是财富的代际再分配。它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入的损失为代价给了这一代入以消费机会。10.参考答案: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认识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在下图中,横坐标表示稳态时的人均资本,纵坐标表示与稳态相对应的人均产量、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由图可知,在稳态时,人均消费在图形上可表示为曲线f(k)与直线nk之间的距离。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经济中选定一个较低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例如,则这时人均消费等于较小的距离TT′。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经济中选择较高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例如k+,则这时人均消费仍然等于较小的距离X′X′,这时,虽然人均产出较高,但人均储蓄(或投资)的需要量也很大,因而人均消费仍然不高。最后,如果该经济选择很高的稳态人均资本水平,如k1*,如下图所示,这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产出用于消费了。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上面的分析暗含着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即: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何选择人均资本量?对此,费尔普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费尔普斯的结论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来表示,就是:
f′(k*)=n
从黄金分割律可知,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黄金分割律的水平,则可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人均资本下降到黄金分割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分割的数量,则该经济能够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分割律的水平。11.参考答案:(1)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政府换届选举为主要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等。此前,凯恩斯主义提出,政府行为是逆周期的,是为了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而政治经济周期学派认为,实际表明政府行为不是为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而是出于在选举中获胜的政治目的。当一届政府选举获胜刚刚上台时,首先实行紧缩政策(如增税、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利率等),压低通货膨胀,抬高失业率。在新一届大选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改而实行扩张政策(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压低利率等),降低失业率,以获得更多的选票。这就形成了头两年高失业率、后两年高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波动局面。所以,政府的行为不是消除了经济的周期波动,而是制造了经济的周期波动;不是逆周期的调节,而是为选举获胜而进行的调节。
(2)诺德豪斯用最优规划方法研究了政治经济周期。首先,他建立了一个具有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模型。该模型所描述的经济是以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权衡为特征的(假设政府完全了解这个权衡关系,并能有效地利用这个权衡关系)。然后,他又建立了反映选民偏好的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是由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决定的(假定选民不知道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关系,并假定选民是短视的,只注意选举前最近的事情)。又假设选民有一个评价政府的参照标准。此时如果选民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得出的效用大于参照标准的效用,则投该届政府的票;如果选民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得出的效用小于参照标准的效用,则不投该届政府的票。由这个效用函数就得到一个选民的选举函数。以选举函数作为最大化目标,以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和适应性预期假设模型为约束条件,以失业率为控制变量,形成一个最优规划问题。结论是:如果一届政府在开始执政时使失业率升高,而在执政期内使失业率逐步降低,则它将获得最多的选票。这项研究表明,政府行为使一个非波动的经济产生了周期波动。
(3)铸币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其实就是政府在选举前追求铸币税最大化的产物,铸币税的定义是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或者利润,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瓦格纳的铸币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中,周期性的货币扩张也是以谋取连任来解释的,中介目标是为政府支出融资,而不是改变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4)党派政治经济周期理论(阿莱希纳—加蒂模型)。贝克、阿莱希和萨克斯等人指出了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的两处不足,认为该模型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偏好不同的两个党派产生政治不稳定性,进而导致产出易变性。因此,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政治冲击这个变量,创立了阿莱希纳—加蒂模型,又称党派政治经济周期理论。12.参考答案: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具体形状,存在不同的观点。而这些不同的观点又源于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假设。
(1)假设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完全的灵活性。在这种假设条件下,由于所有的价格和成本都能够在瞬间得到调整,价格的变化将保证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影响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出水平。因此,即使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也是垂直的。
(2)假设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的刚性。在短期内,当产出发生变化时,价格不变,企业只是对产量进行调整。即在需求上升时,企业不是提高价格,而是增加产出;当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不会降低价格,而是减少产出。按照这种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企业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可以提供任何为社会所需求的产出水平。因此,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
(3)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既不是完全灵活的,也不是完全刚性的。因此,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既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而是向上倾斜的,即具有正的斜率。不过,古典主义经济学更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灵活性,因此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更陡峭;而凯恩斯主义理论则强调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因此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更平坦。
大多数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还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是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的,即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曲线将变得越来越陡峭。或者说,在产出水平较低时,更接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形状的假设;而在产出水平较高时,更接近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看法。进一步说,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随产出水平而变化的过程中,以潜在产出水平为明显的转折点。在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较多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由较为平坦向较为陡峭的变化较慢;而当产出水平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后,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的变化会明显加快,迅速趋近于一条垂直线。
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之间只在短期内存在正相关关系。当产出水平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对于生产要素的过度需求必然会使生产成本提高,特别是使工资成本提高,而这会使总供给量减少。当产出水平低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足,最终将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下降。即使工资的下降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失业的长期存在毕竟会产生促使工资下降的压力,只要时间足够长,总会迫使工资水平下降。或者说,在长期,任何价格都是可以调整的,都是灵活的。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位于潜在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13.参考答案:(1)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或LM曲线不变),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引起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下降来保证货币市场均衡。这个过程在IS-LM模型上,表现为在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增加。
(2)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利率将会下降,从产品市场看,在IS曲线上,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这个过程表现为在IS曲线不变条件下,LM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14.参考答案:(1)储蓄是指将一部分不用于当前消费的收入存储和积蓄起来的行为及其相应的金额。支配人们将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当前消费的动机,称为“储蓄动机”。按照储蓄动机,可以把储蓄分为以下几类:①为了实现均匀消费的生命周期性储蓄;②为了给后代留下遗产的遗产性储蓄;③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事件的谨慎性储蓄(这类储蓄通常与保险购买行为联系在一起);④为了应付个人收入的不确定变化的持久性储蓄;⑤为了实现大宗消费购买或支出目标(如购车、购房、子女教育等)而进行的目标性储蓄;⑥为了个人或家庭进行创业、兴办经济实体,或购买证券和基金而进行的投资性储蓄。
(2)影响储蓄水平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若储蓄倾向不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若收入水平不变,储蓄倾向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影响储蓄的收入形式可以是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性收入和生命周期收入。影响个人储蓄倾向的因素主要有利率水平、利息税、消费方式、未来支出预期、资产选择机会等。
(3)一国储蓄水平的高低对宏观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短期内,一国储蓄率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一国消费水平的下降。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节俭悖论。节俭悖论就是指增加储蓄的行为反而导致储蓄减少的情况。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这时,储蓄增加必然要减少消费支出,也就是减少了总需求,从而减少均衡国民收入。
在长期内,一国较高的储蓄水平,将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根据索洛模型,一国资本存量的提高,将导致稳态人均产出的提高。储蓄水平的高低在长期将决定着一国福利水平。但是,一国过高的储蓄水平也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的资本存量,导致经济动态无效率。15.参考答案:(1)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库兹涅茨致力于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时,凯恩斯正在从事总量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同属宏观经济范畴,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没有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就无法用于经济现实。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上层建筑各个部门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因而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进而能够比较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水平。
(2)缺陷和局限
①国民收入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缺陷:将所有的劳务活动,如政府官员、警察、法官的活动,都归结为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并将一切收入都作为生产要素自身创造的价值,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
②国民收入核算的结果(如GDP与GN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其缺陷和局限有:
第一,GDP、GNP都不能反映实际产量水平和真实生活水平。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性的生产活动等没有反映出来。
第二,GDP、GNP都不能反映产品与劳务的结构以及技术进步状况。在社会经济中生产的技术进步能够降低产品与劳务市场价格,在GDP与CNP中则无法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社会上人们往往只注重GDP和人均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对人类生活质量与环境空间的严重影响,还忽视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状态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GDP与GNP是反映经济增长已发展结果的总量,而没有反映一个社会为此付出的所有代价与经济效率。16.参考答案:西方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使用预期因素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例如在舒尔茨、里西和丁伯根等人提出的“蛛网理论”中,就涉及到价格预期问题,瑞典学派的“事先”和“事后”的时间序列分析、凯恩斯的“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也都包含着预期因素。在经济理论中,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之前,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及其变化(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作出一定的估计和判断。
(1)静态预期
静态预期理论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或个人)完全按照过去已经发生过的情况来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在传统的蛛网理论中,生产者必须对未来上市的产品价格进行预期,以决定其供给数量,蛛网理论假定,生产者通常都以当前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对下一时期市场价格的预期,这即是静态预期。若以Pt表示第t期的实际价格水平,Pt-1表示第t期前一个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表示在t-1期所预期的第t期的价格水平,则静态的预期模型为:
由此可见,“静态的预期形成最为单纯,它把前期的实际价格完全当成现期的预期价格”。
(2)非理性预期(或称外插型预期)
非理性预期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形势是变化莫测的,前景是无从确知的,因而人们的预期是缺乏可靠基础的,是非理性的,容易发生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例如,资本家对投资的未来利润率的预期就是非理性的,是由“油然自发的情绪”支配的,当投资者情绪乐观时,乐观的预期导致投资激增,经济扩张;反之,当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悲观的预期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投资萎缩,经济衰退。以α表示预期中的调整系数,Pt-2为第t-1期前一时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非理性预期的模型为:
=Pt-1+α(Pt-1-Pt-2)
根据这一模型可分析出,如果α等于零,该模型则转化为静态预期模型。假定市场实际价格从t-2时期到t-1时期上涨了,即Pt-1>Pt-2,根据非理性预期理论,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趋势将持续下去(α=1),悲观的人则预期价格上涨趋势不会持续,预期价格出现正好相反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非理性预期
概括地说,非理性预期理论有三个特征:①预期的形成缺乏可靠的基础,因而易受情绪支配;②预期被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对待,从而被排除在模型的分析范围之外,即“把预期主要看作外部变数,因而同任何模式中的现行变数无关”;③预期不受有关经济变量与政策变量的影响。
(3)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最初是由菲利普·卡甘在1956年发表的《超通货膨胀的货币动态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后由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货膨胀和“自然失业率”时加以运用和推广。以β表示适应性预期的调整系数,而且0<β<1,适应性预期的模型可写为
Pt=Pt-1+β(Pt-1-)
或=(1+β)Pt-1-
适应性预期形成的一个特点,就是考虑到前期实际价格(Pt-1)与预期价格()的差距,进行现期的价格预期,形成反馈型预期机制。如图2所示,前期预期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现行预期价格下降;反之,前期预期价格低于实际价格时,现期预期价格上升。
图2
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理论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预期并不是独立于其他经济变量之外的某种心理状态,而是以他们过去的经验和客观的经济活动变化为基础的,人们可以利用过去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他们现在的预期。弗里德曼在分析通货膨胀问题时就采用了适应性预期理论。他认为:“各种预期应根据现时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进行调整。比如,预期率是5%,现时率是10%,预期率就将调整到5%~10%之间的某个位置上。”适应性预期虽然认为各个经济活动主体总是能够一步一步地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但其形成机制有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即它在讨论预期形成时只注意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信息来源,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适应性预期在政府经济政策变化时,便会失去其预期的准确性,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不去利用与他们有关的政府当局所遵循的制订经济政策的规则,那么就会在纠正自己过去的错误时不断地犯新的错误,或者说,系统地犯错误。
由于在适应性预期理论中,人们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随客观经济的变化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预期。因此,这一预期理论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并由此产生了理性预期理论。
(4)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在这一基础上,经济主体对经济变化的预期是有充分根据的和明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并且不会轻易为经济主体所改变的。正如穆思所指出的,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测,所以它们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本质上是一样的。这种预期称之为“合理的”预期。
理性预期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人们对经济未来变化的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而且,在用理性预期来代替适应性预期的结构里,模型中的经济主体会注意到政策的变化。经济主体将改变他们的决策,以便充分利用一项新的政策产生出来的任何有利机会。理性预期理论并不认为每个经济主体的预期都是完全正确的和与客观情况一致的预期,而是说这些经济主体的预期(主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与经济理论的预测(客观的后果的概率分布)是趋向一致的。
②理性预期理论并不排除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不排斥不确定因素的随机变化会干扰人们预期的形成,使人们的预期值偏离其预测变量的实际值,但是,它强调一旦人们发现错误就会立即做出正确反应,纠正预期中的失误。因此,人们在预测未来时决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弗朗科·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预期理论包含着下列三个重要的论点:
①价格预期的误差不可能避免,但它们只能是短暂的和偶然碰到的,如果预期与连续误差高度相关,将与理性预期理论相矛盾;
②任何企图以固定的货币规则或财政规则来稳定经济的做法统统无效,因为它们的效应将因为合理的预期而被完全抵减;
③政府也不可能特别成功地实行抵消冲击的各种措施,只有在政府的信息比公众更充分完备时(按照理性预期理论,公众能获得同样多的信息,因此这一点是不可能存在的),政府的政策才可能有效。17.参考答案: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向同方向变动。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18.参考答案:最优经济增长速度是指能够使经济增长的益处与由经济增长产生的弊害之差最大化的经济增长速度。
最优经济增长的原则性的限定条件:
(1)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能够长期持续,并保证经济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为此,应该使实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现有资源基础和资源增长的可能相适应,即做到通常所说的量力而行。以长期增长速度最大化为选择标准,也应该将增长速度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2)最优经济增长速度是能够兼顾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速度。经济增长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手段。一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均消费水平。如果以人均消费水平作为标准,则最优增长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或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比较各种可选择方案如何使消费水平随时间变动来选择最优增长率。
(3)最优经济增长应该能够兼顾其他目标。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并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惟一目标。单纯以人均物质产品和劳务消费水平为选择最优增长率的标准,就可能会忽略诸如平等、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问题。在消费目标与其他目标的比较中,同样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19.参考答案:在资本完全流动时,如果国外利率是既定的,则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无限地流入本国,就会出现大量的资本流入以及国际收支的盈余。反之,若本国的利率低于国外水平时,资本就会大量外流,就会出现国际收支赤字。这表明,BP=0一定是一条位于国外利率水平上的水平线。根据以上分析,在水平线以上的点对应国际收支盈余,以下的点对应国际收支赤字。在完全浮动汇率情况下,一国的货币当局不干预外汇市场。汇率必须调整以使外汇市场保持供求相等出清状态,从而保持外汇的供求平衡。
(1)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的效应
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如图1所示。最初经济在E点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均衡。财政扩张将会推动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并与LM曲线相交于A点。在A点内部达到了均衡,但国际部门的收支处于盈余状态,这种情况下,本币就会升值,这将会推动IS'曲线左移,直至返回原有位置,利率水平重新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为止。此时与期初相比,利率不变,本币升值,收入不变。此时收入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通过本币升值对净出口产生了完全挤出效应,即财政支出增加造成了等量的净出口下降。
总之,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本币升值,对收入、利率均不能产生影响。此时的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图1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效应
(2)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如图2所示。最初经济在E点实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均衡。货币扩张首先影响LM曲线,使其向右移动到LM',并与IS曲线相交于一点,在该点经济虽处于内部均衡,但其位于BP曲线下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
国际收支的赤字推动汇率进行调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升。随着汇率上升,例如从e0上升到e1,IS曲线向右移动,这个过程将会不断进行下去,直到经济达到一个新的一般均衡的位置,如图中的E'点。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扩张的效果是使汇率提高,本币贬值使收入水平提高,其效果大于封闭经济的情形。
总之,在浮动汇率制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上升,本币贬值对利率无影响。可见,此时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图2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效应20.参考答案:(1)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有效性取决于经济所处的状况。在理论分析中,稳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①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②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当IS水平,LM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2)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时滞效应。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效应包括两种: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另一种是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是不同的。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从决策、议会批准到实施,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内在时滞较长,但其作用比较直接,见效快,外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所经过的中间环节少,内在时滞较短,但它作用比较间接,外在时滞较长。缩短政策时滞,使政策更快地发挥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时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这样,在决定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时滞,以免政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
②预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政策的效应如何,还要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势预期的影响。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暂时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那么,政策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③非经济因素对政策的影响。经济政策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许多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这首先在于制定政策时所应考虑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有时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还重要。其次,在政策的实施中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政策难于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某些重大事件的发生,甚至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都会影响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以上问题说明,运用宏观政策来调节经济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一无是处,无所作为。21.参考答案:(1)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储蓄与人口的结构有关,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作太大变化,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相当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降低消费水平,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平,故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此从短期来看,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水平收入者的消费会增加,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22.参考答案: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家庭购买的电冰箱、企业购买的卡车、政府购买的办公设备等。西方学者认为,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诸如税收、政府购买或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23.参考答案:(1)这主要是由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交换比价变化后,会影响两国的进出口商品及劳务的国内外价格从而影响到各国的进出口数量。
(2)如果本国的货币对外国的货币升值,即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则使外国的进口商品用本币表示时,价格下降,可以促进销售,使进口增加。
(3)如果本国的货币对外国的货币升值,本国商品出口时以外国货币表示时本国商品价格则上涨,不利于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使出口受阻。因此,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24.参考答案:“流动性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流动性偏好”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预防动机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数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数。投机性动机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现实利率呈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收入(Y)呈同方向变动,可以表示为L1(Y);由投机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与利率(r)呈反方向变动,故可以用L2(r)表示。这样,由流动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L)就可以表示为:L=L1(Y)+L2(r)。25.参考答案:(1)卢卡斯批评的概念
卢卡斯批评又称卢卡斯批判,指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比如依靠标准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评对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和影响
卢卡斯认为,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和政策效果。卢卡斯批评的一个重要的例子产生于对反通货膨胀的分析。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牺牲率的估计值往往很大,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学会忍受通货膨胀,而不是以高代价来降低通货膨胀。但是,在理性预期方法支持者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作出了可信的政策变动,设定工资和物价的工人和企业都会通过适当地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而作出理性反应。通货膨胀预期的这种变动将迅速改变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能要比传统牺牲率估算所表明的低得多。
“卢卡斯批评”的启示:狭义的: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简言之,重视预期;广义的: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卢卡斯批评”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意义在于:其一,在所考虑的特定的政策发生变化时,它强调了模型参数稳定性的重要性,从而对政策模型和模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二,它强调了政策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控制问题,而是一个对策问题。26.参考答案: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思路是:首先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再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引起投资的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又会以乘数的方式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R→M→r→I→E→Y
式中,R为存款准备金,M为货币供给量,r为市场利率,I为投资,E为总支出,Y为总收入。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利率的升降,然后才是投资和总支出的变化。
上述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的初始影响,并没有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有进一步的分析,凯恩斯主义称为一般均衡分析。
(1)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量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一样。
(2)但产出量的上升,提高了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3)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
(4)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新的一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到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27.参考答案:(1)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简介
2004年2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随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加强货币信贷调控,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3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则上不再新批钢铁企业,不再审批电解铝生产建设项目,严禁新建和扩建有关水泥生产项目。3月24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同时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4月30日,央行、国家发改委、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降低风险。10月28日,央行于当晚18时14分在其网站上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针对从2003年以来到2004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决定采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会议透露出的信息表明,着力从改革的角度解决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也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2)宏观经济政策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此外还有一些选择性政策工具和直接控制手段、道义劝告等等。
(3)央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利率的手段,其原因为:
从宏观上来看,水泥、造船、金属制品等行业在连续几年中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而在过去的宏观调控中,经济性手段用得不多,大量地依靠政府的行政性命令才将过热的投资势头压了下来。然而行政性手段也有缺陷,容易引起“一刀切”,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在所有的市场化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的当属利率调节,所以中央首先选择了利率调整。
其次,在连续的几个月中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去年同期相比都上涨5%以上。按照惯例,CPI只要连续三个月超过5%,银行就会加息。房地产的持续升温也是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的房价水平在前9个月上涨了13%,是1996年以来的同比最高涨幅。加息是非常有效地为房地产行业降温的手段,央行加息也有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意图。
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明显、普遍而持续地上涨。我国本次物价上涨是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不是各类商品价格普遍上升,特别是工资、租金和利息等基本没有上升,所以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但如果任其发展或宏观调控不好,就会转化为完全意义的通货膨胀。此次加息是在物价总水平增长连续数个月处于高位下做出的,虽然幅度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②对投资的影响
去年国家的行政指令性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些行业的过热投资,像建材、房地产、汽车项目等。今年全国的房价水平在前9个月上涨了13%,是1996年以来的同比最高涨幅,也引起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强烈反映。因而此次利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投资的过热,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宏观调控的成果。
③对消费的影响
这一次利率调整对消费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利息的上升的幅度还是比较小,人们不会为了一年多挣0.27个百分点就把本来的计划改变。因而,加息对消费的影响不大,更不会导致消费萎缩。
④对外汇的影响
2004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673.88亿美元,达到4706.39亿美元,外汇储备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这些增加的外汇很多都是投资者预期人民币升值而大量涌入的热钱。而加息后,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没有利率风险而更加空前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本来提高利率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则会带来新的更大的压力。因此加息并不能化解外汇压力。
此次利率调整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它是一个信号,它预示中国将可能更多的运用利率来对经济加以调控。
(4)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都是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经济出现过热的背景下出台的。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影响为:
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具有两个性质:第一,对房地产行业信贷的规定实际上是针对投资过热行业的刹车;第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是限制放贷规模,以控制我国总体投资需求过热。这些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投资过热行业的影响。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以限制其信贷规模,其中房地产行业就是典型的行业。毫无疑问,通过这些政治性和法律性的政策,投资过热行业的投资势头必然会受到限制。但是,对这些行业的一刀切则可能使一些已有的好的投资项目因为资金链的短缺而不能如期投资,这反而造成了银行的不良贷款。
②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走出了前几年的负增长状态,物价水平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这也解释了我国经济紧缩的结束。但是2003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3篇
- 饭店会所2024年度音响设备维护合同2篇
- 2024年度某企业品牌合作合同3篇
- 山西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具体内容2篇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工期延长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家具制造公司家具定制合同3篇
- 砂石料生产设备升级改造合同(2024年度)2篇
- 2024年度货物租赁与销售合同3篇
- 含附件的二手个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2024版)3篇
- 2024年度网络安全监测与防护服务合同4篇
- (完整版)跌倒风险评估量表
- 等级评审接待手册
- ISO27001 2022版内审全套资料(内审计划+检查表+审核报告等)
- 老旧排水管网改造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
- 大学生国家安全观论文1500字【3篇】
- 反恐怖宣传教育进校园主题班会
- 山东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 《预防校园霸凌+呵护青春远航 》主题班会课件
-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测试三-国开(HB)-参考资料
- 数学(基础模块)中职数学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