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导读+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导读+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导读+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周第二单元导读【前言】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温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百家争鸣】百家:原指\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到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经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致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由于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本身政权还不巩固,他们的思想也还没有形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为诸子百家的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社会的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到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而一旦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就很难再出现\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文化背景\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即诸子学说和老百姓家训)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1.\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正是如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气象恢宏盛大的诸子“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出现原因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说的就是“学在官府”的情形。即夏商周王代,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学必须以官吏为老师,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比如,要学习法律,《周礼·地官》记载“受法于司徒”。即向司徒之官学习法律。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进学校学习,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一般人是不能掌握文化知识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礼坏乐崩”的形势。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入学条件\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西周时大力改变,像孔子所办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学生送给他“束修”(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士”的成分很复杂。他们分属各个阶级。“士”可以经人推荐而担任官职。很多有经济基础的人弃农为士,而私人办学的发达,提供了这一条件。“\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田常,早在\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孟尝君、魏国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信陵君、\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赵国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平原君、楚国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稷下学宫是最为典型的例证。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兴衰历史,基本上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田齐政权共始终.随着田齐的强弱而兴衰。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创建于田氏取代姜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发展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威王时期,兴盛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宣王时期;中衰于齐悯王时期;中兴于齐襄王时期;亡于\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王建,秦灭齐时。大约存在了150年,但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既然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其直接的原因是政治乃是需要。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愤图强,\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励精图治,图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则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客观上也是适应田齐统治的政治需要。因此,稷下学宫首先是一个智囊团性质的机构。其次,就是炫耀国力,标榜尊贤至士,吸引人才。这就为学术交流、\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文化传播、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故稷下学宫又具有社科院的性质。“不治而议论”,是稷下学士的主要活动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体现了学官鲜明的政治性。“不治”,即“不任职”。虽有上大夫的头衔.但不担任实际职务。“议论”,就是议论时政、国事、治乱之策,为田齐统治者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智囊团的功能。而他们的议论时政,是在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内,对田齐统治者的政治活动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没有或者少有\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阿谀奉承、\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溜须拍马的情况,所提意见及建议都是坦率的直言。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既有儒家,也有黄老学派、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宣王时\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著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流派代表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孔子为师,以\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六艺为法,崇尚“\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礼乐”和“仁义”,提倡“\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忠恕”和不偏不倚的“\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孟子和\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荀子两派。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子思(名\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孔伋)的弟子,有“\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亚圣”之称。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性本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荀子。在政治方面,他主张“\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仁义”和“\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法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清静无为,守雌守柔,\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无为而治”。\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庄子学派、\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黄老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反映他思想的书为\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老子》,又名《\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他把“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绝对权威。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守静”。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政治上提倡“\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无为”、“顺应自然”。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又名《\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逍遥游》是与《道德经》齐名的道家经典。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为学说为基础而发展的,提出了齐物论。《庄子》一书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对道家学说加以解说。其中的语言形式对中国的古代小说和传奇的文本表达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思想讲究一切讲究自然,不可强求,与儒家思想相反。庄子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乘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无为而治”。庄子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像在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墨家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墨翟。这一学派以“\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兼相爱,\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t"/item/%E7%99%BE%E5%AE%B6%E4%BA%89%E9%B8%A3/_blank"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t"/item/%E7%99%BE%E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