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TOC\o"1-4"\h\z\u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PAGEREFToc373588358\h41、金融的本质 PAGEREFToc373588359\h42、互联网金融的理想状态 PAGEREFToc373588360\h5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PAGEREFToc373588361\h71、互联网的渗透引发行业融合 PAGEREFToc373588362\h72、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 PAGEREFToc373588363\h8(1)中小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 PAGEREFToc373588364\h8(2)互联网企业多样化变现方式的探索 PAGEREFToc373588365\h9(3)资产管理公司对低成本渠道和用户的探索 PAGEREFToc373588366\h103、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 PAGEREFToc373588367\h11三、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 PAGEREFToc373588368\h121、互联网行业的优势 PAGEREFToc373588369\h12(1)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习惯 PAGEREFToc373588370\h12(2)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 PAGEREFToc373588371\h13(3)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 PAGEREFToc373588372\h14(4)用户规模庞大,粘度高 PAGEREFToc373588373\h15(5)平台产生持续的数据来源 PAGEREFToc373588374\h162、互联网行业的劣势 PAGEREFToc373588375\h17(1)信用背书不足 PAGEREFToc373588376\h17(3)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PAGEREFToc373588377\h173、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 PAGEREFToc373588378\h18(1)信用品牌优势 PAGEREFToc373588379\h18(2)金融业务的专业优势 PAGEREFToc373588380\h19(3)风险管理优势 PAGEREFToc373588381\h194、传统金融机构的劣势 PAGEREFToc373588382\h20(1)缺乏变革的基因 PAGEREFToc373588383\h20(2)规模太大,转身较慢 PAGEREFToc373588384\h21四、互联网金融可能的发展路径 PAGEREFToc373588385\h211、颠覆之路漫漫而修远 PAGEREFToc373588386\h222、第一阶段:虚拟渠道扩张 PAGEREFToc373588387\h233、第二阶段:数据推动融合 PAGEREFToc373588388\h244、第三阶段:平台胜者为王 PAGEREFToc373588389\h25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互联网金融,仿佛在一夜春风之后,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好像互联网企业不和金融沾边,金融企业不触网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但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和争论,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观点和准确的定义,我们在这里试图通过对金融本质的探讨来解释互联网金融。1、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功能是融通资金,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具体形式表现为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行为。这种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二是分离带有成本,表现为利息或股息。广义上来讲,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一切和资金流动相关的业务都可以称为金融。这种资金的流动如果从资金出让方与受让方的接触方式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股权融资,出让方和受让方直接对接;间接融资主要是债权融资,银行借款是最常见的形式,资金的出让方和受让方不直接进行对接。由于资金出让方和受让方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对接,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并完成资金需求和供给的匹配。以银行为例,资金出让方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和安排,发放给贷款企业。出让方获得了存款时银行给予的利息,即资金出让成本;企业贷款时则需要给银行利息作为资金使用成本,两者的利息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2、互联网金融的理想状态简单来讲,无论资金融通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资金的流通行为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这种定义可以涵盖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但是显然低估了互联网进入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潜力。在此,我们更倾向于谢平教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的核心是尝试摆脱金融中介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作用,将中介结构从市场交易主体中剔除。在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将依托互联网的现金技术和分享、公开、透明的理念让资金在各种主体之间的流通达到直接、自由的状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控制信用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不断弱化,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金融”。理想状态下的互联网金融亟需解决的问题已经从传输效率的层面上升到风险控制的创新,只有互联网实现信用风险的量化和可控制,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才会逐渐被削弱。否则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企业将取代金融企业成为新的中介。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互联网的渗透引发行业融合对用户的渗透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在环境优化和终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截止2023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规模为5.91亿,渗透率超过40%。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LBS(手机定位)技术、移动支付、二维码等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消费行为,便利性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对产业的渗透引发产业融合。互联网行业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诞生,技术平台和底层架构的特性赋予了其强大的联接功能,摆脱了传统的时空、地域的限制,覆盖范围、传输效率和时效性都较传统行业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技术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并引发了以融合为特征的产业革命,产业之间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相互渗透和交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是多个产业生产成果的结晶,原有的产业界限日益模糊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用户和行业的渗透率的提高和深入,未来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行业的生产效率会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或者主动或者被动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将会比传统互联网的冲击来的更快、更猛烈。2、多方需求的共同作用(1)中小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烈作为盈利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运营目的,单位业务规模较大的客户能够在实现相同收入的情况下有效摊低人力、物业和设备等运营成本和风控成本,利润贡献占比更高,金融机构的各类资源必然会向大客户倾斜,由此导致对中小客户的产品种类、服务深度不足。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是中高额贷款,民间私企、小额贷款涉及的较少,而小额贷款在民间的需求量是巨大的。根据阿里巴巴平台调研数据,约89%的企业客户需要融资,53.7%的客户需要无抵押贷款,融资需求在50万以下的企业约占55.3%,200万以下的约占87.3%。(2)互联网企业多样化变现方式的探索互联网企业积累了巨大的流量。中国互联网行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生了以百度、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根据2023年的最新统计结果,目前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前20的网站中,中国有5家网站上榜。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已经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仍在快速增加,2023年6月,微博注册用户数量为5.36亿,7月25日,腾讯宣布微信用户数量突破4亿,预计年度突破5亿。变现方式多样化成为趋势。互联网行业典型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免费的应用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利用不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商业价值的开发,互联网广告和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互联网用户的巨大价值。在通过广告和游戏对大量的用户资源完成第一阶段的变现之后,仍然有大量的冗余流量价值未被开发,因此拓展至其他行业进行附加利润获取成为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互联网公司闲置的客户资源和资产管理公司闲置的投资机会都得到了激活,双方一拍即合。(3)资产管理公司对低成本渠道和用户的探索资产管理公司渠道成本高昂。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公司功能主要集中于产品设计和投资研发,并未自建渠道直面客户,客户获取成本高昂。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72家基金公司共计提取管理费用138.65亿元,向银行等销售渠道支付了23.97亿元的客户维护费用即尾随佣金,尾随佣金整体比例已经达到了17.29%。大资管背景下的产品供给会越来越丰富,渠道的优势和议价能力将更加凸显,如何找到低成本的渠道是资管公司的迫切需求。获得直面客户的机会。资产管理公司产品通过银行和第三方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时,销售行在渠道完成,基金公司只能获得客户姓名、联系方式、产品购买量等简单数据,客户风险评估、资产构成结构等关键数据都掌握在银行手中。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基金公司开始直接面对客户,获取用户的关键数据,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开发相应的理财产品。3、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交易成本源于信息不对称。金融的本质功能是融通资金,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由于需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银行、证券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机构承担起了中介的角色,推动了资金的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这种匹配会大幅度提升资源的有效性,但成本巨大,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技术进步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大数据技术出现以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个人和企业的日常行为可以被充分的记录、查找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定价模型,信息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资源配置有效性提升,中介职能弱化。在供需信息充分透明、交易成本极低的情况下,中介的职能将会被削弱,资金的供求双方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易,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定价,供需双方都有透明、公开的机会,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会较传统金融行业大幅度提高,达到接近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三、互联网和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为了探讨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互联网企业和金融行业的比较优势。只有在充分了解双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判断未来双方金融互联网金融这个交集可以依托的手段和可能的方式,进而判断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1、互联网行业的优势(1)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习惯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网上购物商城、超市提供的产品品类和第三方支付极大地提高了购物的便捷性,网购消费者数量快速增加,网购渗透率从24.5%提升至超过40%,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习惯。(2)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三个环节:采集、传输和分析。互联网企业的数据采集通过网络完成,传统金融行业通过纸质问卷调查、人工询问获取数据后再输入至数据库,环节简化,客户的所有信息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依靠网络进行传输和分析,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以乐天信用卡为例,客户只需要点击“乐天市场”的广告页面进入信用卡的申请页面,填写客户资料并审核通过后即可收到邮寄过来的卡片,效率远高于物理网点。乐天信用卡员工数仅为永旺信用卡的1/2,CreditSaison的1/3,ROA大幅领先于主要竞争对手。同样,乐天银行的盈利能力也远高于传统银行和其他网络银行。(3)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对于企业来讲,尤其是直接面对零售客户的2C型企业,用户的整体需求量巨大但单一产品的长尾需求有限,需求分散和多样化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效应,无法通过销量摊薄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销量不足够大,就会造成亏损。互联网企业则通过技术实现了突破:1)通过网络销售,突破了物理位置的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域供给规模;2)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能够达到订制生产,降低库存成本;3)搜索引擎技术发达,降低了客户寻找商品的成本,利基商品能够更容易的出现在客户面前,提高了销售的可能性。(4)用户规模庞大,粘度高目前的大中型银行用户数量均超过千万,平安保险公司的用户已经超过8000万,从绝对数量上来讲,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数量并不小,但与互联网公司相比,用户数量还不在同一级别:排名前五的互联网公司月度覆盖用户数量均超过4个亿,对互联网用户的覆盖率超过90%。腾讯的微信、QQ等即时通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等互联网应用注册用户已经接近或达到8个亿。在拥有庞大用户的基础上,互联网公司还通过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新应用,或者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升级,聚合更多的功能,提升用户粘性。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应用转换的成本很低,用户可以随时更换,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目前的用户粘性都是建立在用户自主选择的基础上。(5)平台产生持续的数据来源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涉足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掌握的海量用户真实消费数据和商户真实经营数据,能够帮助评估、跟踪用户及商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从而提供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形成资金闭环。因此,金融业务开展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平台所沉淀的大数据。并且这种数据能够被平台持续的生产出来,是动态数据而非静态,及时对用户数据的误差进行不断的修正。以阿里为例,率先成立小贷公司,依托支付宝积累的海量真实消费数据所构建的信用评估体系,为中小商户提供贷款服务(截至2023半年度,阿里小贷公司累计为超过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超260亿元,不良率为0.72%)。2、互联网行业的劣势(1)信用背书不足从资金出让方的角度来看,出让资金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等收益,但出让的前提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如果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或者资金无法回收的风险过大,资金出让方就会选择放弃出让,资金的融通无法实现。网络购物等行为涉及的资金量较小,即使发生风险,用户损失不会太大。一旦涉及到大额资金或者资金需要长期流动时,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时间仍然较短,信用积累不足,客户更多的愿意选择信用水平较高的传统金融企业。淘宝的崛起就是源于其开创新的引入了第三方:淘宝本身,对卖家和买家进行信用背书。从国内P2P公司的运作模式可以看出,不对贷款进行担保的公司不能得到客户的信任根本无法开展业务,这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的业务信用还存在质疑。(3)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互联网金融刚刚诞生就迅速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无论是用户还是行业内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望,暂时还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水平存在局限性。尽管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分析用户的运营、交易数据防范风险,但是这种数据更多的是针对某个个体或行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当整个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系统性风险来临时,所有的数据都会失去意义,整个市场极其容易出现规模性违约。近期频频出现的P2P公司违约已经证明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还有待磨练。3、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1)信用品牌优势银行是最为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是居民投资类资产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多年以来,银行以稳健、扎实的经营承担着国家最主要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的职能。由于银行对于构架金融体系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了极为严格的监管,也给予了极高的支持。这些支持表现在银行拥有对普通居民储蓄的国家信用背书。互联网行业的主要股东或者发起人都是个人,可以调动的资源能力有限。此外,尽管互联网公司目前的规模较大,实力很强,但是互联网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会从根本上瓦解上一代企业存在的基础,历史上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大批曾经优秀的互联网公司倒闭。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发展到大而不倒的阶段,缺乏国家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背书,在国内存款保险制度暂时没有建立起来,各类监管政策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传统机构的信用品牌优势会远远高于互联网企业。(2)金融业务的专业优势传统金融机构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历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对于金融业务的理解已经非常成熟。各类金融技术的储备、风险的控制和产品设计能力都已经非常完善,远非刚刚涉足最简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可比。互联网企业目前涉及的业务主要是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三方支付和P2P贷款,这些业务或者是不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或者是基于系统完成,或者是业务的流程还比较简单。对于需要大量的金融技术积累才能够完成的投资银行、衍生品设计等高端金融业务领域,在金融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还无法进入。从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的领域也可以发现,目前受互联网金融冲击较大的主要是产品销售、小额贷款等银行的传统业务,技术门槛并不高。券商、信托、租赁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较小。(3)风险管理优势相比其他融资渠道,银行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作为最主要的信用中介机构,银行通过对于融资方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审核借贷主体的资格,完成资金从资金融出方到资金融入方的转移。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拥有最为广泛的客户征信信息和客户数据,在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内市场上具有最先进的风险控制水平。4、传统金融机构的劣势(1)缺乏变革的基因由于金融行业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极高,一旦发生违约风险无法兑付用户存款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银行的经营牌照设有严格的进入壁垒,民营资本进入较少形成了天然的制度红利,银行摄取了大量的利润,并且每年的利润增速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由于银行业享受着相对较高的进入门槛,以及目前我们国家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都是银行目前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原因。行业2023年末的净息差水平为2.75%,经历两次降息后到2023年三季度依然保持2.63%的水平,比目前以直接融资为主、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净息差水平高出较多。行业整体的ROE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以2023年为例,行业平均ROE水平为19.9%,远高于一般制造业企业。相对较高的盈利能力是银行业缺乏变革的一个因素。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务,在制度门槛的保护下生存压力较小,缺乏变革的动力。互联网企业则是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产生于自下而上,无一不是经过了重重的市场考验,杀出一条血路,才有了今时今日的规模。二者诞生背景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企业内部文化的不同:传统金融行业缺乏变革的基因,互联网公司则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避免被市场淘汰,天然拥有变革的基因。(2)规模太大,转身较慢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资产规模和人员规模都迅速膨胀。与船小好调头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僵化的体制和保守的态度会拖累变革力度和效率。四、互联网金融可能的发展路径理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下,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极其扁平,每个人都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和信用的随意流转,同时具备资金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双重角色。事实上,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核心都是冲击着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意图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这种理想状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实现,原因在于国内个人征信体系距离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互联网技术也还远没有达到能够充分记录所有用户行为数据并建立普适的信用模型的阶段。这也意味着短期内,互联网企业无法颠覆传统金融机构,更多表现为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对现有金融业务形态进行补充。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可能是按照以下三个层次递进:1)双方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展业务,产品类型和重点客户重合度较低,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成本优势发挥明显,具体表现为基于成本优势的虚拟渠道扩张;2)双方的业务开始融合,部分核心业务产生交叉: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数据资产进行风险定价,传统金融行业逐渐掌握批处理技术,开始通过产品创新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对中小型客户的争夺是重点;3)从形式到实质的融合,商业模式的优化、创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双方都已经掌握了对方较为核心的技术,平台搭建完毕,开始利用平台的数据资产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平台的用户数量、用户粘度和数据的有效性是获得成功的关键。1、颠覆之路漫漫而修远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产品主要是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真正贡献了so%利润的大客户依然被传统金融企业牢牢掌握在手中,二者的产品和重点客户交集并不大。短期之内,互联网金融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势头更猛,爆发力更强,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将会以补充与合作的态势存在。互联网金融立足中小客户,规模有限。从贷款总量上看,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包括阿里小贷、P2P网贷等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2023全年加起来的信贷总额不到1000亿,这个规模与十万亿级的传统银行信贷市场规模相比不到千分之一。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暂时没有触动传统金融行业的根本。根据建设银行的年报,近3年的贷款占比中,企业客户贷款规模占比在65%-70%之间,个人贷款规模占比在30%以下,企业大客户依然是利差创收大户,是银行生存的根本。以企业贷款业务为例,大额放贷必须对企业的信用资质、抵押物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这类需要对个体做分析的工作不能发挥互联网的快速延展性优势,而传统线下银行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完整的操作体系,互联网企业很难与其竞争。2、第一阶段:虚拟渠道扩张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虚拟渠道。互联网企业利用金融产品提升客户服务种类,提到客户流量的变现能力;金融企业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产品在线上销售,降低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用户资源。双方处于不对等竞争地位,互联网企业的先发优势明显:互联网企业用户数量、成本控制都占据了领先位置。银行服务相对较弱的小微客户服务是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最好的突破口,并且这一类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供给充足,客户的价格的敏感性较强,虚拟渠道的成本优势明显。传统金融企业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是一片空白,学习和掌握都需要时间,仅有的虚拟渠道是网上银行、信用卡商城等,用户数量较少,体验较差。建设和优化平台,培养用户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粘性都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传统金融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余额宝为例,6月13日上线至6月底时,余额宝用户突破250万,规模达66亿元,截至9月底,余额宝的规模已达到556.53亿元,11月15日,余额宝规模突破1000亿,是全球最大的货币性基金。余额宝的崛起在于其抓住了淘宝的海量用户和支付宝规模庞大的冗余资金的理财需求,提高了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便利性,降低了货币基金在不同账户之间划转带来的损失。3、第二阶段:数据推动融合互联网企业对现有用户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设计产品,满足用户需求;传统金融企业也意识到中小客户的数据价值,掌握批处理技术。这一阶段,双方的重点是数据的获取和开发。互联网企业基本已经完成了用户的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提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能够服务的用户规模开始由微型向中小型突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客户群体开始产生交集。传统金融企业在经历了互联网企业第一波冲击后,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和认知有明显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互联网技术。通过批处理技术降低用户服务成本,客户服务群体下移,中小型客户的数据价值得到重视。4、第三阶段:平台胜者为王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具备一定规模的用户平台,对金融技术的掌握能力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熟,完成了从形式到实质的融合。这一阶段争夺的双方不仅限于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也开始出现竞争。双方争夺的焦点已经超越了用户和数据规模,上升到平台用户的粘性和数据的有效性,平台的质量是获胜中的关键。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判断平台用户和数据优劣:用户粘度,即用户对平台的依赖程度。平台体验的好坏是决定用户粘度的关键,界面的友好程度、操作便捷性、产品品类的丰富程度、纵向深度都能够影响平台的体验。用户活跃程度。对于平台型企业来讲,数据就是资产,用户活跃程度越高,对平台的使用频率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数据的有效性。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数据,并非所有的数据都会产生价值。互联网金融企业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各式金融产品,与商业活动越密切的数据越能够反应用户的信用特征。数据是否足够底层。底层意味着平台能够与用户直接接触,这样可以带来非常巨大的好处:直接面对客户,对用户的行为影响力最大;用户数据真实,可信度较高;对用户行为的监测最及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动态跟踪,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保障。

2023年IPTV行业分析报告2023年4月目录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 3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 3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 4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 6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7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 7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 8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 9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 9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 9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 11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 12一、IPTV真正受益于“三网融合”、“宽带中国”1、三网融合:网络运营商推动IPTV的动力我国“三网融合”方案提出、试点已有多年,从目前三网融合进程中来看,电信系更占优势,IPTV是电信系进入视频领域重要的成功战略。电信系网络运营商在现有网络上开展IPTV视频业务也非常平滑。我国拥有超过4亿多电视用户,网络用户近2亿,宽带网络用户为IPTV的潜在客户。三网融合试点的第一阶段(2023-2021年)已经收官,即将迈入推广阶段(2022-2020年),第二批54个试点城市已经包括全国大部分重要省市,覆盖人口超过3亿。在电信、视频网站、广电等各利益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数已从2022年的470万户发展到了2021年底的2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预计未来两年仍将有40%-50%的增速,2022年底用户数有望达到3400万的规模。2、宽带中国:IPTV高清化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引擎带宽决定着IPTV是否能够实现高清内容的传输,进而决定IPTV的用户体验。今年四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22专项行动的意见》:目标2022年新增光纤入户覆盖家庭3500万户,同时宽带接入水平将有效提升,使用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70%。各省级网络运营商也反应迅速积极,出台相关规划。IPTV业务作为电信运营商推动宽带升级服务的重要卖点。运营商的推广积极性高。例如2020年上海电信发布的"二免一赠一极速"的"城市光网"计划,与百视通联手推出IPTV3.0视频业务,共同发力高清IPTV业务。电信与百视通的合作使得此次宽带升级实施顺利,上海IPTV用户也发展到了百万规模。而带宽约束被打破后,高清点播也将成为IPTV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从IPTV存量的广度上来看,我国IPTV当前的区域性明显,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仅江苏一省就已经发展了430万的客户规模,占比18.9%。这种情况与中国电信在发达地区宽带基础建设优异相关。西部和北部地区市场依然广阔,有待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发力。宽带及光纤业务作为中国电信目前最为核心的一块领域,其市场领先的优势由来已久,相比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北方省市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积极性是行业的最大变数。2021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宽带业务方面积极发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1年中国移动新增FTTH覆盖家庭超过180万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超过50%;新增宽带端口320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家庭超过120万户。3、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捆绑销售、一线入户优势明显IPTV最直接的竞争者是各地的有线电视。价格上来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线电视网的公益属性导致其价格相对较低,这也成为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化程度低、升级换代困难,“三网融合”中竞争能力弱的原因。IPTV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HFC或VOD网络体系,基于DVDIP光纤网传输,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带来的问题是如要实现视频点播和双向互动则必须将广播网络进行双向改造。从技术角度看,IPTV成本较高,难以与有线电视比拼价格。但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而与宽带的捆绑销售能够大大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在各地网络运营商的支持下,IPTV与宽带捆绑营销,对于用户来讲,更像是宽带赠送的增值业务,收费模式则可以订制,包月、按频道等,灵活而更有针对性。而“三网融合”进程中的电信系宽带接入商的强势,使用户在互联网光纤一线入户后,较为自然的选择IPTV作为电视方案。二、以“合作”姿态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1、政策监管已趋完善稳定由于电视内容播控属于国家宣传范畴,监管较为严格。根据广电总局43号文规定,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牌照由中央电视台持有,而分平台牌照由省级电视台申请。广电总局要求通过IPTV集成播控平台及各地分平台来达到“可管可控”的方针。与央视的合资公司正式落地将解除市场对百视通IPTV业务政策性风险的担忧。过去拥有IPTV全国性运营牌照四家分别是:上海文广(百视通)、央视国际、南方传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5月18日,百视通和央视IPTV合资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中央级集成播控平台。其中百视通股权占比45%。合资公司同时减少了与地方台和有线网运营商的沟通成本。IPTV的发展对地方电视台和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冲击最大,43号文再次强调IPTV总分二级播控平台的落实,城市台丧失了内容的运营主导权,收入分配权掌握在省平台手中;而IPTV是网络运营商直接抢占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客户。CNTV在广电系统内有良好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沟通成本。2、合作心态开放,促进多方共赢公司一方面与CNTV合资成立全国集成播控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中国电信为主的网络接入运营商的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市场经验。长期的市场运营环境使电信运营商在产品推广、业务计费、系统维护、客户服务方面有相对广电系统比较显著的优势。百视通合作心态开放,在与电信运营商和电视台的长期合作中积累了市场经验。从历史上看,在IPTV市场的第一轮抢占中,机制灵活的百视通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迅速地抢占了市场;而具有显著资源和内容优势的CNTV却受体制制约,用户开发非常缓慢;IPTV市场最终形成了以百视通用户为主体的局面,为统一播控平台合资公司中具体条款方案的商定创造了条件。百视通与其它牌照商也有较多合作,如2021年5月,百视通与国广东方宣布启动互联网电视业务全面发展合作,利用其国际资源加快自己的国际化策略。百视通与终端制造商的合作:1)一体机:2020年4月,百视通联合海尔推出卡萨帝电视。此外,公司与康佳、三星、夏普均有智能电视方面的合作。2)互联网电视机顶盒:2021年1月,百视通与联想共同推出了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3、积极持续投资影视内容形成积累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最终影响用户选择的还是内容之本。百视通注重在影视内容上的投入,每年在内容上的投入约为3-5亿,持续的投入建成了较大的网络视听版权库,节目总量超过40万小时,其中高清节目总量超过5万小时,覆盖了70%的热播剧和国内外强档电影。以美国的Netflix为例可以看到精品内容的重要性,2022一季度年Netflix业绩大幅超预期,自制剧和独播剧是重要推力,根据Netflix的统计,平台上最为热播的top200部剧中有113部为独有,尤其是2月1日独家上线13集的自制内容“纸牌屋”受到热捧为网站吸引了大量流量。三、未来增长看点在IPTV挖潜与OTT扩张1、IPTV增长依靠增值业务提升ARPU百视通7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IPTV业务,2021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4.2亿,同比增长73%。截止2021年末,公司IPTV用户数已达1600万,同比增长60%;ARPU值增长8.3%,达88.62元/年。不同于网络视频用户,电视用户转换成本高,客户粘性大。根据CSM和艾瑞的调查,IPTV用户有较高的忠诚度,基本养成了较为稳定的收视习惯,优酷和PPS一周之内所有访客平均使用天数均不如IPTV。而IPTV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把年轻人重新吸引到电视机前,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即将凸显。IPTV的收入模式包括:用户基本收费、高清、广告、按部点播(PPV)、增值服务等方面。过去,用户基础收费一直是IPTV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外IPTV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协同效应的增强,将实现收入模式由基础服务费向多样化增值业务转型,有利于整体提升IPTV业务ARPU值。宽带提速和智能终端推动增值业务的发展。随着带宽约束逐渐被打破,高清点播将成为增值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之一。年报显示,百视通2021年已在上海等地发展50万高清用户。而OTTTV等智能终端的引进,也增强IPTV的服务扩展能力,有助于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的引入。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认可,开始贡献收入。在业务开展前期,直播功能延续了用户的传统收视习惯,所占比例较高;但随着活跃用户比例的提升,用户对IPTV操作熟悉程度越来越高,点播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收视方式,且所占比例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用户使用电视的习惯能够随着熟悉程度的提高逐渐转变,特别是高清、按部点播等功能发展潜力巨大。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将有广泛的发展空间。2、机顶盒“小红”领先布局OTT((OverTheTop,泛指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是2021-13年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中最热门的概念。2021年6月,百视通在7家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中率先发布自主研发,具有高清、智能、3D功能的OTT机顶盒“小红”;11月份,百视通宣布获得国内200万端、国内最大规模OTT牌照序列号审批;12月份,百视通OTT获得放号,首批规划突破100万。目前国内机顶盒市场产品丰富,乐视盒子、小米盒子、百视通小红、华数彩虹等产品充分竞争,Tplink、PPTV等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产品。大多数电视盒子、一体机制造商和视频网站着重抢占入口,期许只通过用户规模来吸引资本或者谋求广告收入,缺乏有差异化的独有版权内容,繁华过后必然大浪淘沙。我们认为,在平台端拥有内容优势的乐视盒子和百视通小红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与乐视盒子、小米盒子主打互联网营销不同,我们预计百视通小红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推广,在用户订阅费用落实上会较有优势。3、IOTV:发挥IPTV与IPTV的协同效应OTT对于IPTV来说是继承中的演进,两者协同效应与竞争效应并存。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OTT,新的概念和术语背后是不同利益方为谋求市场拓展所寻求的不同切入点产生的不同称谓。OTT目前依然处于基础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培养新用户、推动机顶盒和智能电视的销售量仍是大多数厂商的首要目标。而IPTV的增值业务已经历经多次变革,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多款应用都经过了用户考验。我们认为仅有产品的OTT,既达不到广电总局“可管可控”的要求,也难以发展可靠的付费模式,只能靠硬件微薄盈利,难以形成产业。作为最早进军OTT的企业之一,百视通团队提出“借鉴IPTV收费经验进行OTT运营”,布局“一云多屏”搭建了百视云平台。百视通的“云电视”平台采取动态码率等技术,可以同步对接IPTV专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G/4G、NGB、WIFI等各类网络,可服务IPTV、智能电视OTT/一体机、PC、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能够初步实现公司新媒体业务的集约化运营。百视通最近于电信日推出的高清IOTV版本的“小红”则是一种综合OTT与IPTV功能的新型产品,意图将IPTV的成熟商业模式和付费优势与OTT的创新能力形成互补,从电信的渠道大力推广。

2023年胰岛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 PAGEREFToc368763251\h4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PAGEREFToc368763252\h4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 PAGEREFToc368763253\h5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 PAGEREFToc368763254\h5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PAGEREFToc368763255\h7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 PAGEREFToc368763256\h8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 PAGEREFToc368763257\h9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 PAGEREFToc368763258\h9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 PAGEREFToc368763259\h10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 PAGEREFToc368763260\h13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 PAGEREFToc368763261\h14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 PAGEREFToc368763262\h15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 PAGEREFToc368763263\h163、胰岛素国内市场容量超过200亿 PAGEREFToc368763264\h17四、基层需求推动二代胰岛素放量 PAGEREFToc368763265\h181、二、三代胰岛素聚焦市场不同 PAGEREFToc368763266\h182、二代胰岛素在定价和医保报销方面具备优势 PAGEREFToc368763267\h193、价格合理使得国产二代胰岛素进入多省基药增补目录 PAGEREFToc368763268\h204、基层放量,提前布局是关键 PAGEREFToc368763269\h21一、胰岛素是人体血糖控制的关键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是人体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人体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糖分用以提供能量,血糖是人体最为直接的能量供应物质。血糖的含量过高和过低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过高的血糖含量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以及视网膜等组织的病变,而过低的血糖含量则会使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生晕厥等症状。胰岛是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关键脏器,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用于提升血糖浓度,分泌胰岛素用于降低血糖浓度,两者相互制约达到体内血糖浓度的平衡。糖尿病患者就是胰岛素的分泌出现异常,使得体内血糖浓度过高。2、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腺分泌功能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引起,占比较小约为5%;II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与生活习惯联系紧密,占比较高,在90%以上。3、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快速提升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但保健意识未相应跟上,这直接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提升。目前我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患者人群已达9,000万。巨大的患者人群也为糖尿病治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提升,国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推升糖尿病发病率。从糖尿病发病的绝对人口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病数量较农村略多;但是从潜在人口来看,农村患前驱糖尿病(葡萄糖代谢异常)的人口远多过城市,农村的糖尿病治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4、胰岛素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胰岛素最初是从猪和牛等动物脏器中获取,但是动物源性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之后会引起较强的排异反应,效果较差,这是第一代胰岛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体外合成人胰岛素,由于与人自身胰岛素结构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逐步替代动物源性胰岛素,这是第二代胰岛素。到2023年的时候,人们发现通过改变体外合成胰岛素的结构,能够控制其在体内发挥效果的时间,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胰岛素衍生物应运而生,这是第三代胰岛素。那么在国内这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情况如何?第一代动物源性的胰岛素由于疗效问题在国际上基本已经被淘汰,在国内仅在农村地区使用;第二代胰岛素由于疗效稳定,价格相对便宜,性价比较高,是目前国内使用的主力品种;第三代胰岛素目前正在国内推广,但由于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使用。5、不同胰岛素生产工艺差别较大第一代胰岛素来自于动物,主要从屠宰场猪和牛胰腺中获取。从第二代胰岛素开始,人们首次通过基因工程在微生物中体外合成胰岛素,目前主要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种菌类为载体合成,通化东宝和礼来通过大肠杆菌培养体系合成,诺和诺德通过酵母合成。第三代胰岛素同样以微生物为载体合成,在第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基因修饰,即基因片段与人体内合成胰岛素的基因片段不完全一致,具备不同的功效,所以也叫胰岛素类似物。二、医生在处方胰岛素的时候考虑的问题1、随着病程的推进,胰岛素使用量逐步加大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的I型糖尿病患者,只能通过终生胰岛素的注射来治疗。对于占患者大多数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的II型糖尿病患者,在初次诊疗的时候一般会选用口服降糖药来进行治疗,在治疗后期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不敏感的时候才转为胰岛素治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类口服降糖药的机理,目前口服降糖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促胰岛素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们分别从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等方面来降低血糖。机体对于口服降糖药有一个耐受的过程,胰岛β细胞在药品刺激下超负荷运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之后可能会逐步丧失功能,一旦体内无法分泌正常所需胰岛素,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补充,这个时候就需要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果控制效果仍不够理想,需要逐步加大胰岛素的使用量,直至完全使用胰岛素。随着病程的推移,大部分糖尿病人在病程的中后期都会开始使用胰岛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使用胰岛素病人的比例处于提升的过程之中。2、胰岛素的注射模拟体内分泌过程胰岛素的使用需要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因此临床胰岛素的分为基础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主要用于保持体内胰岛素含量稳定,而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进餐后血糖浓度快速升高的时候,迅速降低血糖。从下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与进餐时间几乎同步,因此注射胰岛素的时候也应模拟体内分泌的过程,在进餐时注射起效快短效胰岛素,而用长效胰岛素维持基础浓度,理论上凌晨3-4点应该是体内胰岛素含量最低的时候。根据上图我们大概可以将外源注射的胰岛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餐后快速控制血糖的短效胰岛素,一类是用于维系体内胰岛素浓度的长效胰岛素。对于短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迅速吸收,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在短期类达到波峰,用于降低餐后体内迅速上升的血糖,而在血糖波峰过后,又能够快速代谢掉,避免出现低血糖风险;而对于长效胰岛素,要求是注射后能够在体内稳定的释放,不出现明显的波峰与波谷。那么胰岛素类药品为什么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胰岛素在体内吸收的过程。体外合成的重组人胰岛素在溶液中会以六聚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内逐步分解为单体后发挥作用。超短效胰岛素就是通过改变胰岛素部分结构,但保留有效部位,这样生产的胰岛素类似物会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单体发挥作用,较短效的六聚体更快。后面科研人员又发现胰岛素与大分子的鱼精蛋白结合能够大大延缓体内释放速度,由此便形成了长效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这是在二代胰岛素的基础上添加大分子蛋白形成聚合物从而达到缓释的目的。在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中,科研人员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使得其释方速度变慢,形成了长效产品,详细原理请见下面表格。3、胰岛素一般采用笔式注射,注射部位有讲究目前胰岛素的注射分为胰岛素注射笔和胰岛素注射器两种,胰岛素注射器相对便宜一些,但携带不太方便,并且每次注射前需要抽取胰岛素,会造成一定不便,所以逐步被淘汰。各厂家生产的胰岛素注射笔基本区别不大,胰岛素注射笔上标有剂量刻度,每次使用能够较为精准的定量,其使用的注射笔用针头非常细小,因此能减少注射时的痛苦和患者的精神负担。此外,胰岛素注射笔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由于胰岛素在脂肪组织中吸收较快,而在肌肉组织中不易吸收,所以胰岛素一般需要注射至皮下脂肪组织。由于腹部脂肪较多,所以一般使用短效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的时候优先考虑腹部;而使用长效胰岛素的时候,由于希望胰岛素缓慢的释放,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脂肪组织相对较少的上臂,臀部或大腿。三、市场容量能够支撑胰岛素的快速增长接下来我们会对胰岛素的市场容量做一个测算,以便使得投资者有一个定性的认识。在测算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胰岛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群体有多大,使用胰岛素的费用有多高。1、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群体庞大目前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糖尿病人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约占患者数量的5%,按照9200万的患者数量来计算,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大概在460万人。II型糖尿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患者约占患者数量的90%,约为8,200万人,部分II型糖尿病人需使用胰岛素,具体用量要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会在口服胰岛素逐步失效的情况下,开始加用胰岛素。具体使用胰岛素的II型糖尿病人比例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统计,我们在走访临床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经验性的数据,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接诊的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如果按照上面我们测算的II型糖尿病患者8,200万人,那么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600万人。合并以后,我们认为国内需要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约为2,000万。2、胰岛素的使用费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市场上胰岛素分为三代,每一代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大,并且国产胰岛素与进口胰岛素之间也有价格差别。我们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来进行价格的比较,国产选取通化东宝(二代胰岛素为主),进口选取诺和诺德(占据国内胰岛素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对不同类型胰岛素的价格有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