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线练习-考研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分类模拟10考研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分类模拟10
一、名词解释1.北庭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大片地区,统突厥十姓、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成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733年,北庭都护府都护以节度使兼领。790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
[考点]此题考查唐朝民族政策。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北庭都护府的性质、设置过程以及主要辖区。
2.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隋文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开皇五年(585),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讹老诈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结果查出新丁24万,新口64万。此举增加了政府的户口与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考点]此题考查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的背景、具体方式、效果以及意义。
3.输籍定样
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是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采纳宰相高颎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根据每家资产的状况作出缴纳标准,即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一来,民众就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员也不敢徇私舞弊。隋王朝的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客的剥削,也吸引了大批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有利于经济发展。
[考点]此题考查隋朝的赋税制度。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输籍定样的性质、具体推行方式及重要影响。
4.租庸调制
租庸调是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如果政府额外加役,15天免调,30天租调全免。额外加役每年最多不能超过30天。隋朝规定50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的赋役制度。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租庸调制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租庸调制对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5.府兵制
府兵制是西魏、北周至隋唐的兵制,由西魏宇文泰创建,起源于鲜卑的部落兵制。设六柱国,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府为一军,共二十四军。隋初军府改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统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以鹰扬郎将、鹰击郎将统领。各府分隶十二卫,府兵称卫士。唐贞观十年(636)改称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天下十道共设置六百三十四府,分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大部分在京师附近。卫士平日务农,农闲军训,服役时自备兵器衣粮,轮流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临时命将统领,事毕解甲归农。天宝年间,府兵制被募兵制代替。
[考点]此题考查魏晋、隋、唐时期的军制。
[解析]答案中应当简要指出府兵制的发展、府兵制的特征。
6.常举
常举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唐代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考帖经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但进士及第后极易飞黄腾达。常举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由皇帝主持,不常举行,取人极少,较重要的科目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科举制。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常举的主要内容。
7.《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唐初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和《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和《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撰成《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此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家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法律。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唐律疏议》的形成以及其重要内容和影响。
8.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重要的军事叛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开始至唐代宗广德二年(763)结束。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叛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政权。后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763年,史朝义被逼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朝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重要的政治事件。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安史之乱的简要过程,并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重要影响。
9.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是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只得任命其降将继续为节度使。其中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治幽州)、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治魏州)、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治恒州),史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后来发展成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公开与中央对抗,又被称为“叛镇”。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藩镇割据。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河朔三镇出现的原因、具体所指以及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割据势力对唐代中后期政治的影响。
10.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是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的政治斗争。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为“北司”。史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唐后期宦官掌握禁军、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保证。其时“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控于宦官之手,宦官专权的局面形成。两次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最终加速了唐代灭亡。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中后期的政治。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南衙北司之争的具体所指以及南衙北司之争的代表性时间、影响等。
11.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皇帝联合朝官谋诛宦官未遂的政治事变,是南衙北司之争的典型代表。大和九年(835),年仅27岁的唐文宗不甘心一直被宦官控制,于是和李训、郑注谋划诛杀宦官,夺回权力。这一年的11月,唐文宗谎称发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欲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鱼弘志诱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斩杀,但被仇士良发觉,计划泄露,结果李训、王涯、贾觫、舒元舆、王瑶、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这次事变受株连被杀的有1000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考点]此题考查唐中后期的政治状况。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甘露之变的背景、简要过程以及甘露之变的重要影响。
12.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指唐朝末年的朋党党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和杨嗣复为首领,通过进士科进入仕途的政治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领的关东士族门荫的政治集团。两党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主张按门第选用官吏,重视经学;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注重文采,反对门第取士。在用人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至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牛李党争是唐代后期影响最大、历时最长、斗争最激烈的一次党争。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朋党之争。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牛李党争的起因、分歧、简要过程以及重要影响。
13.刘晏理财
刘晏理财指唐肃宗、代宗时刘晏进行的财政改革。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刘晏任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又兼任转运常平等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主要内容如下:改革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整顿漕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刘晏的理财措施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中期的财政政策。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刘晏理财的背景、过程、措施以及作用。
14.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推行的赋税制度。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行商也要纳税。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税制改革。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两税法实施的具体过程、内容以及两税法在税制史上的重要意义。
15.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统辖所设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头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羁縻府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的民族政策。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唐代羁縻府州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对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16.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华的粟特人及其后裔之统称。《新唐书》把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称为九姓,唐代又称之为“九姓胡”。“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故又称昭武九姓。康国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康国位于粟特城邦东部,是东粟特的中心,来华的九姓胡人也以康姓最为多见。昭武九国在南北朝时隶属恹哒,隋朝时隶属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后,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
[考点]此题考查昭武九姓。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昭武九姓的具体所指、简要历史以及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7.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是唐与吐蕃的长庆会盟而建立的会盟碑。821年,吐蕃遣使请求会盟,双方在长安会盟,约定各守境土,不相侵犯。822年,唐穆宗遣使到吐蕃,与吐蕃会盟逻些。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这次会盟,建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尚存于拉萨大昭寺前,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民族政策。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会盟碑建立的具体时间、过程以及会盟碑的重要象征意义。
18.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军队与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地区怛罗斯的一次会战。750年,唐将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杀死了塔什干国王。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751年,高仙芝领导的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阿拉伯和欧洲之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中西交流。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怛罗斯之战的背景、简要过程、结果以及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19.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化的佛教。
[考点]此题考查隋唐佛教。
[解析]答案中应当简要指出禅宗的发展、禅宗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20.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骈文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文章气势雄健,奔放流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主张“文以载道”,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者以明道”。
[考点]此题考查唐代文学。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古文运动发动的背景以及韩愈、柳宗元的创作思想。
21.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荣在周太祖郭威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整顿和改革。在政治上,纳士求贤,倡导节俭,严惩贪污,整顿机构,抑制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整顿庄田,罢营田,招民垦荒,均定赋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废寺院,毁佛像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加强禁军,淘汰老弱。这些措施使后周的国力大为增强。
[考点]此题考查五代时期的政治。
[解析]答案中应当指出周世宗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重要意义。
二、史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
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成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成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隋书·高祖纪》
问题:1.以上史料反映了历史上什么重要事件?
开皇之治。
[考点]此题考查隋初政治。
[解析]从重要信息中可判断这段史料讲述的正是隋文帝的开皇之治。然后对开皇之治进行简要叙述。
2.简要评价这一事件。
隋文帝杨坚所统治的开皇年间社会富庶、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开国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巩固了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开创了一个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他总结了历代帝王“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的教训,倡导并且力行节俭,使得节俭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阅读以下史料并回答问题: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善而行之,诏谕中外。而掌赋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上行之不疑,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问题:3.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一重要事件?
反映了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考点]此题考查两税法。
[解析]通过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判断此为杨炎的两税法改革,然后对杨炎的两税法进行简述并评价。
4.简述此次历史事件。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适应了当时的情况及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相比租席调规定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但是两税法实施后,土地兼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税额不断增加,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纳税者负担加重。
三、论述题1.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先后全面采取措施,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1)政治制度改革。①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长官令、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工、刑、兵六部,长官尚书,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狱、工程营造等方面的内容。三省各有分工、互相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同时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谒者、司隶两台;增设秘书省、内侍省,尚书省下设十一寺。②地方官制。隋文帝先改地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制,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既节约经费又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一律由中央的吏部任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用人制度。隋文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这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局面,有利于寒士的上升。
(2)经济赋役改革。①继续推行均田制。隋文帝规定,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身死之后露田归还国家,永业田可自由买卖、传之子孙。均田制的推行对稳定隋王朝的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同时客观上也抑制了土地兼并。②继续实行租、调、力役制。规定男18至60为丁,须负担赋役。丁男一床(即一夫一妇),每岁出租粟三石。调为户调,每年桑田者,输调绢一匹(四丈),绵三两;麻田者,输调布一端(六丈),麻三斤。未婚男丁及奴仆租调减半。力役负担,每丁每岁服役一个月。隋朝的租庸力役制贯彻了轻徭薄赋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稳定了社会局面。但是在隋炀帝时,这一制度的执行却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隋的灭亡。③推行“大索貌阅”,核实在籍人口。开皇五年(585),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讹老诈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结果查出新丁24万,新口64万。此举增加了政府的户口与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实行“输籍定样”。隋文帝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称作输籍法,民众所缴纳租税,根据每家资产的状况作出缴纳标准,即根据标准划分户等上下,重新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一来,民众就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员也不敢徇私舞弊。隋王朝的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客的剥削,也吸引了大批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有利于经济发展。
(3)改革府兵制。隋文帝时期,军人既有军籍,又有民籍,颁给田地,保证其基本生活,这样府兵制与均田制合一,形成了兵农合一的新制度。府兵统帅方面,设置了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下就是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统兵府,隋炀帝时改为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4)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①隋炀帝即位后,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因为洛阳地势险要,位置适中,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经济上可以满足对中央政府机构的物资供应。从此,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②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统治,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首先加强了南北联系,便于隋王朝军事物资的调动,巩固全国统治;其次,由于江南经济发展,大运河有利于加强南方物资的北调;最后,也是满足了隋炀帝南巡的个人私欲。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客观上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持续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短时间内完成大运河的开凿,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大运河”往往成为隋炀帝暴政的代名词。
[考点]此题考查隋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答案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进行详略安排。
2.简述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后,总结隋亡教训,并引以为戒,以改善统治。唐太宗励精图治,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适当的治国措施。
具体措施:①政治上,虚心纳谏、任人唯贤,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整顿吏治,裁汰冗员。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继续推行均田制。③文化上,推崇儒学,统一经学,编订《五经正义》。④军事上,改革府兵制。⑤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怀柔羁縻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⑥为了抬高皇族地位,打击山东士族,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新修成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等山东士族被降为第三等。使得部分做官的人士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则进一步受到打击。
在唐太宗君臣的努力下,贞观二十三年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思想文化开始繁荣,边境安宁,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但在贞观之治的后期,唐太宗的治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纳谏、用人等各个方面已经不如贞观初期,同时东征高丽的战争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唐初政治。
[解析]答案应当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贞观之治进行简述,并对贞观之治进行客观评价。
3.评价武则天和武周政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永徽六年(655),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五年(659),高宗身染重病,开始让武后协助裁决政事,使她有机会参与国政,并逐渐掌握大权,当时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15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络羽林军发动政变,拥兵入宫,强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武则天本人也于705年病浙。
武则天前后掌权长达半个世纪,一直以来历史学家对她褒贬不一,但是她的功绩是不容否认的。武则天即位后,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上接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削弱士族,扶植庶族。武则天继续打击削弱士族势力,提拔重用庶族出身的官吏。废除唐太宗时所撰《氏族志》,另修《姓氏录》,五品以上的庶族官僚皆被列人士族,后族武氏还被定为第一等,进一步打破以往士、庶界限,按照现任官职的高低,另立门第序列,具有进步意义。
(2)改进科举制度。武则天增加进士科的录取人数,开创殿试制度,亲自举行殿试。以文辞取士,不重经学,增设武举,还创立了“自荐”和“试官”制度,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这些措施都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有文武才能的人大开仕进之门。
(3)选贤任能。武则天重用正直有才能的人,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名相狄仁杰、张柬之,甚至开元时期的名相姚崇、宋璟等,都是她选拔的。
(4)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度,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并派人编辑农书,颁行天下。
(5)巩固多民族国家。武则天时期开发边疆,设置北庭都护府等,此举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武则天时期也有很多具有消极作用的措施:任用酷吏、打击政敌、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等,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官僚集团的急剧膨胀,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消费无度,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唐中前期的政治。
[解析]答案应当从武则天的主要事迹以及武周政治的重要贡献、消极措施等方面进行评述。
4.简述开元之治。
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人为相,针对武周政治所造成的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善吏治,奖励生产,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唐朝进入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具体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裁汰冗官,整顿吏治。从武周开始便选官冗滥,玄宗即位后,裁汰冗官,精简机构,并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还颁布了《大唐六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
(2)抑制食封贵族。封家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户数减十分之二。
(3)压制佛教势力。武周时期崇佛过度,导致了佛教势力的恶性发展。开元二年(714),玄宗下令淘汰僧尼,强制还俗;又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和抄写佛经,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
(4)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
(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和农户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玄宗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在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
(6)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开元时,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里有里学,全国在校生达六万余人;玄宗还令人进行大规模图书整理和编辑工作等。
唐玄宗通过上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精简了机构,改变了过去官吏冗滥的状况;抑制了食封贵族,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度;压制了佛教势力,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检田括户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土地和户籍,增加了税收;推动了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盛唐政治。
[解析]答案应当从唐玄宗的重要政治措施入手,同时对取得的效果进行简要述评。
5.论述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户、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
(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①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日渐废弛,唐政府开始募集雇佣兵。②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③天宝末年玄宗怠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跋扈擅权,导致政治昏暗,统治内部矛盾重重,社会危机四伏。
(2)影响:①安史之乱给民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殒命无数,战后千里萧条,荒无人烟。②安史之乱后,唐朝边防空虚,边境领土不断被少数民族政权蚕食,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使得唐朝在民族斗争中由攻转守。③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朝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国家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
[解析]答案应当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其中,原因从土地制度、兵制以及政治状况方面分别作答;影响可以从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以及对唐帝国在边境、政局等方面的影响作答。
6.试论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政局。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变化主要表现在藩镇割据、中枢政治的变化、朝臣与宦官的斗争以及朋党之争上。
(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迅速衰落,地方藩镇割据,其中以河朔三镇势力最强,公开与中央对抗,称为“叛镇”。藩镇节度使的任命中央也无权过问,节度使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喜则连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唐后期政局更为动荡不安。比较重要的几次藩镇动乱有:①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奉命平叛的卢龙节度使朱滔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参加了叛乱。②唐宪宗时期的“淮西之乱”。这些叛乱平定后,唐差不多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但元和十五年(820)宪宗被宦官杀死后,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唐亡。
(2)中枢政治的变化。①决策机构的变化:翰林院逐渐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②宦官权力的提升:德宗时设护军中尉二人统率禁军左右神策军,以宦官担任,从此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宪宗时设枢密使,以宦官二人充任,负责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宦官权力逐渐提升。
(3)南衙北司之争。宦官专权骄横,引起皇帝和朝官们的强烈不满,朝官和宦官之间不断发生斗争。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为“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为“北司”。史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唐后期宦官掌握禁军、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保证。其时“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于宦官之手,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势力延续百余年,直到唐末昭宗时,才被宰相崔胤借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兵力消灭。宦官专权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使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4)朋党之争。所谓朋党之争,是指朝官们拉帮结派,互相斗争。唐代影响最大、历史最长、斗争最激烈的党争就是“牛李党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和杨嗣复为首领,通过进±科进入仕途的政治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和郑覃为首领的关东士族门荫的政治集团。牛李党争从宪宗朝开始,延续近40年,到宣宗时基本结束。
[考点]此题主要考查唐中后期的政局。
[解析]答案应当从藩镇割据、中枢权力变化、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之争等方面进行具体回答。
7.简述中央官制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河北唐山南堡汽车客运站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Unit 1 Making friends Part A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03 11 短文二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河北专版)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0-2《师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4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党建干事岗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Module8 Unit1 While the traffic lights were changing to red,a car suddenly appeared.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粤教版信息技术 必修 3.3.1 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教学设计
-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年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银行营销术语演练
- 工艺品雕刻工国家职业标准(2024版)
- 胃管的观察与护理
- 室内墙地砖铺贴施工技术交底
- 医院培训课件:《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 国企单位聘用职业经理人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版
-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期末复习试题(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JJF 2161-2024焊接检验尺校准规范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