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诏策良知文学的演进_第1页
汉代诏策良知文学的演进_第2页
汉代诏策良知文学的演进_第3页
汉代诏策良知文学的演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诏策良知文学的演进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汉代学术政治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的时间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争论主要围绕建元元年(前140)、元光元年(前134)和元朔五年(前124)展开。一、诏举贤与诏策贤君《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代诏策贤良文学有一个产生演进的过程。高祖十一年(前196)《求贤诏》:“贤士大夫……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与学界一直认为贤良必须参加对策的观点大异其趣,事实上,参加对策者也仅是那些有对策能力的文学之士,即贤良文学。元代马端临已注意到贤良不经过对策授以官职的现象,其云:“弘初以贤良征为博士,后罢归,再以贤良征,方对策,然则贤良之未对策者,亦可以为博士欤?”自来讨论董仲舒对策时间问题的学者亦多将“诏举贤良”与“诏策贤良”相混同。其实诏举贤良与诏策贤良是贤良选举中两个前后递进的过程。诏举贤良作为最初的过程,由中央朝廷颁布诏书规定由郡国等举荐;诏策贤良是贤良到达京师后,再制诏进行策问。建元元年诏仅表明武帝在这一年诏举贤良,并不表明武帝一定在这一年诏策贤良。就诏举贤良到诏策贤良整个过程而言,也决非短时间内完成的事。以《居延汉简》元康五年(前61年)诏书为例,据大庭脩的研究,仅由丞相府下颁“至张掖郡太守府再向下级官署发令共需四十日”。事实上,从汉初开始贤良选举就与其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斗争密切相关。对于汉初局势,李开元指出,汉初皇权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性有限皇权”,在中央武力功臣把持了公卿要职,在地方则以军吏卒为主体形成了一“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基础的,具有高等社会身份的新的社会集团”。至武帝即位,其时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已使这种转变势在必行了。经过汉兴六十多年的孕育,儒学在民间已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士人集团作为一股强劲的政治上升力量其势已不可挡。而其时帝国北方河间王国高举儒术、兴修礼乐,“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不踰宾客”,卫绾罢相正式拉开了斗争的序幕。对于卫绾奏罢“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清儒周寿昌说:“武帝承文景尚黄老之后,独能尊儒向学,得董仲舒诸人,皆绾言导之也,相业无有大于此者。”接着是一系列人事的调整和洗牌。与卫绾同时罢去的还有黄老中人御史大夫直不疑(似先由齐相牛抵接任旋即又罢),由儒者赵绾出任。外戚窦婴和田蚡分别出任丞相和太尉,儒者王臧为郎中令。而据《汉书·百官功卿表》,太仆、大行令、中尉、内史等九卿重要官职都有变动,几乎是换了一朝的人马。局势的危殆,使得各种兴儒的活动都不得不搁置下来。诏策贤良也因此受到延搁。对此,《汉书·礼乐志》给予了记载:“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云云。二、第一次的策略人“复策”经历建元二年的重大打击后,武帝可能在二年底三年初才将注意力重新放到这些贤良文学身上,从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严助在建元三年的出现,也似印证了这一判断。而《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言“建元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公”,这一事件非常重要。决策的成功不仅一举扭转了武帝内政上的被动,也深刻影响了汉帝国外交和对外战略。可以说,汉帝国整个对外战略的转变就是从这次战争的胜利开始的。田余庆对武帝元光二年至太初三年(前133—前102)32年间对北方匈奴和西域的战略曾做过精深的分析,认为“汉武帝的全部事业,几乎都是在这三十二年中完成的”。夜郎、康居作为西南与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国,分别受制于南越和匈奴。它们和周边诸国,与汉则构成了对南越和匈奴的钳夹之势,反之则是南越和匈奴战略腹地和后援。因此它们分别是汉廷向南、向北战略中极渴望通使联络的盟友。建元六年唐蒙上书通夜郎,只不过是这一既定战略付诸实施而已,此前夜郎诸国应早已进入武帝及其身边谋臣的战略视野中了。建元三年兵援东瓯“威震暴王,义存危国”西域方面,匈奴对月氏的做法,令其他西域诸国也必感自危,希望能结强援,摆脱匈奴的役使。建元三年“义存危国”之举,是否触动西域诸国不得而知,但张骞出使西域,应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大月氏在张骞被拘匈奴后不久便遭乌孙驱逐至西亚。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认为,很可能“匈奴因拘获张骞,发觉汉之异图,为除去大月氏与汉结为同盟之危险,故使嗾乌孙而远逐大月氏至西方者也。”董仲舒将“夜郎、康居”并举,说明他极可能深知这一战略。且就“归谊”而言,汉初“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对外战略离不开强有力的内政的支持。这对一个缺乏治国经验,又新受挫折的少年皇帝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加之,建元二年到建元三年间灾变频仍,二年“春二月丙戌朔,日有蚀之。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九月丙子晦,日有蚀之。”第一策开始从“改制作乐”谈起,这正与建元初隆儒制礼运动余波未平相关。不过此时武帝已提出“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的质疑,与建元初锐意复古“议立明堂,制礼服”时的态度已迥异。当董仲舒完成第一次对策时,应已是建元三年底、四年初了。所以《汉书·礼乐志》记载是准确的:“至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王者欲有所为’”云云。董仲舒对策正是在这次政治风暴之后,局势稳定扭转之时。这样,也正契合了董仲舒所对第一策中:“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汉兴至建元三年底、四年初正七十余岁。学者为之争论不休的问题遂涣然冰释。而武帝之所以复策董仲舒,除了意犹未明言犹未尽外,我推测很可能还与建元四年夏“有风赤如血”或六月“旱”的灾异有关,而策问中“今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也与此前发生各类灾异——日食、如日夜出,风赤如血,水旱灾害、人相食等一一相合。因为董仲舒每策后,史书皆曰天子“复策之”,所以学者往往将董仲舒上“天人三策”预设为较短时间内完成。这当然是可能的,但不免有些过于静态地读史。颜世安师曾指出:“柯林伍德曾要求研究思想史的人把古人想过的问题再切身地重想一遍。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其实最难,也是思想史研究能够做‘通’的最重要一环。”总之,从第一策到第三策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是很有可能的,经过了建元四年、五年,最后一策甚至到建元六年。或许正是这种持续和间隔,出现了陈长琦所说的“董仲舒三道对策,其中有明显捏合之痕迹”。清儒齐召南曾几乎触及事实的真相,“按仲舒对策之年,先儒疑而未定,《汉书·武纪》载于元光元年与公孙弘并列,既失之太后。《通鉴》据《史记》武帝即位为江都相之文,载于建元元年,与严助并列,亦失之太前。若以仲舒此文推之,则在建元五年也。计汉元年至建元三年为七十岁,而五年始置五经博士,即传所谓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也。至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传所谓州郡举茂才孝廉也。若在建元元年,岂得云七十余岁乎?”三、关于汉代察举孝廉的策问最后,我们再来看“天人三策”时间之争中的另一个纷扰,即《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五月诏后云“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紧接着“五月,诏贤良曰”云云。元光元年这一年,无疑的,是中国学术史和政治史上是最可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曰……。《汉书·武帝纪》说:“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一解,其中颇有错误。因为董仲舒系建元元年对策,此次“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系董仲舒的建议,并非董仲舒由此次选举出来。显然在劳幹看来,这次所诏贤良的对象就是十一月郡国所举之孝廉。但遗憾的是,自来学者多将其视为独立的一次诏举贤良事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次诏策的对象就是此前察举的孝廉。这对重新认识汉代察制度非常重要。一是说明了察举孝廉中也有试策一途,其诏书仍称对策者为贤良。这就纠正了自元马端临以来“西汉举贤良文学则令其对策,而孝廉则无对策之事”公孙弘参加的所谓“贤良对策”,实际上乃是元光五年对“孝廉”的策问。而史书所谓的“有诏”,实际上乃是举孝廉成为岁制之后,每年年底或岁首皇帝通过御史大夫下达的例行诏书。这一点也可以从《居延汉简》元康五年诏书得到佐证。在这份诏书里,御史大夫丙吉提出了在夏至前一日“改火”,从庚戌至甲寅五日内“寝兵”的建议,最后得到皇帝批复成为诏令下发。如大庭脩所指出的,这一诏书发现及复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从这个关于围绕夏至的仪式的通常的内容,可以看到不能见于史书的日常的行政命令的传达方法。最平常的事情不可能全部载入史书。”由于是岁制,所以每年的策问难免有雷同之处。这既可以回答,为什么公孙弘所对策问,既和元光元年策问似曾相识,但又有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又可以解释,为什么公孙弘所参加的策问,在《武帝纪》未予载录。也正因为公孙弘出仕,通向公卿之路与元光元年诏贤良有密切关系,所以班固在此诏之后说于是“公孙弘出焉”。这不仅符合史实,更有其史家笔法和用心,意在突出是年举孝廉、诏贤良的重要意义,正如前引劳幹所云:“元光元年这一年,无疑的,是中国学术史和政治史上是最可纪念的一年。”而《史记·封禅书》:“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