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胡州的商业贸易_第1页
唐代六胡州的商业贸易_第2页
唐代六胡州的商业贸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六胡州的商业贸易

一、出现分化铁法讨论的地区王晓辉认为,胡州苏特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和非商业贸易。河套的环境资源、地形地势、生产部门的分布、城市带的格局影响着商队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向。隋唐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农业被限定在无定河谷、黄河曲流沿岸,即宁夏平原灵州黄河段、河套平原的黄河两岸、大黑河流经的白默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南沿的无定河干流及其支流芦河、纳林河、海流免河、葭芦河、秃尾河等流域王乃昂等根据考古资料唐代并州农业分布在汾河、涑水、沁河、浊漳河、滹沱河、桑干河等流域的地势平坦的河谷、山间盆地中,其屯田还从代北延伸到河套一线。并州广布铁矿,是古代时期黄河流域最主要的产铁、铸造铁器的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载,沿汾河谷地北上至滹沱河谷地的绛(今山西新绛)、隰(今山西隰县)、晋(今山西临汾)、太原、宪(今山西楼烦)、忻(今山西忻州)、代(今山西代县)等府州,太原、洛阳驿道旁的慈(今河北磁县)、潞(今山西长治)、泽(今山西泽州)等州,这两条南北大道间的沁州(今山西沁县),这些地方都产铁。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晋铁犁铧已运销今河南、陕西、河北地区,宋代山西是全国的产铁基地,铁农具制造业兴盛,石州(离石)、威胜军(沁县)等号称铁农具生产之乡经汾河谷地连通长安、太原的太原道,为并州境内主要交通线。《新唐书·回纥传》载:“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赀殖甚厚。会酋长突董、翳蜜施、大小梅录等还国,装槖系道,留振武三月,供拟珍丰,费不赀。”二、财政地区,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分布不均衡,存在严重水土流失自古河套与河东间就有交通往来,西汉的西河郡(治平定,今内蒙古东胜)横跨今蒙、晋、陕三省黄河两岸,东汉郡治离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西晋末,匈奴刘渊曾都于此,北魏郡域(治兹氏,今山西汾阳)内缩到黄河以东,这片地域一直为北方游牧部落内迁要道,古西域胡、北朝商胡先后由此进入并州吕梁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吕梁北斜是本区主貌,东部平川是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西部系向黄河峡谷延续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二)乡农村四乡村清代永宁州有二坊八都,下分为三十九所,分属四乡各村。其中东乡小神头所(驻小神头村,距城80里)下有康家岭(90里),岭两边为西山湾(80里)、桑湾里(100里)(三)主城镇的东北部唐代石州临泉县即今临县,20世纪末尚是一个以商业和集市贸易为主的城镇,县境湫水河入黄河口处的碛口镇,是古代晋陕间渡口、集镇湫水由合查山东麓向西南流入临县县境,从碛口入黄河,此处滩险水急,黄河上流来的航运船只必须靠岸转陆运,形成装卸码头,清代始成镇(一)新保土,即离石城始筑于战国时期的离石,沿用到元代后,明清城址西移,《永宁州志·故迹》载:“离石城在新东关之北隅,今遗址尚存。”将并州境内分布的北朝商胡、六胡州经商的事迹、石州的枢纽地位、永宁州等的疑似粟特移民聚落联系到一起,说明六胡州商队往返河套、中原时,多选孟门津道行商。三、洛阳骆驼队,林州(一)阴山成岩水系唐代虽把粟特移民分为在籍住民、不在籍的兴生胡,但仍允许前者经商1,六胡州编籍同时还保留着部落组织,即其商队的社会组织基础,进入内地后又变为安置在各地城市的商业聚落,商队的长途运输离不开驼队。源出陕西定边东南白于山北侧的无定河,绕经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境后,折向东南,经陕西横山、米脂、绥德到清涧入黄河,沿途汇有很多支流,唐代利用其水系开发了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上,无定河谷成为集交通、农牧业、城镇群为一体的地带,从而将隋唐以前以洛河沿线、今延安至榆林连线的城镇空间布局,转变为此后以洛河至无定河河谷城镇轴为主的景象,尤其是在无定河河谷开始呈现人居环境集中分布的趋向2,为往来商队的供给、休息提供了路途指向。河谷东头的银州据民国《葭县志·转运》载:“近年渐有榆林骆驼运蒙盐,转售山西者。”(二)北魏时,粟特商队,是北魏司法大食、刑罚执行、诉讼制度以及这可从这一地方政府的反应中出现的明清、民国时期,碛口镇前街有驼帮:“店铺主要是骆驼店,有30余家,民国年间,碛口有骆驼600多峰,油、粮、药材等都由骆驼转运到汾阳、太原等地。”在墓葬考古上,牵驼俑和载货陶骆驼组合的大规模涌现,始于北魏定都平城后[16],足见随着北魏统治伸及并州后,远程商贸获得了长足发展,这是农牧地区统一于同一政治版图过程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太原出土的北齐娄叡墓壁画都有驼队,情形如下:四人五驼。为首一人,头顶部光秃,但前额、脑后与鬓间仍乌发如墨,鼻肥硕高耸,浓眉环眼,似大食人形象,右手背于身后牵着驼缰,驼首高昂,大步缓行。右后一驼,驮圆鼓大白软包。两驼间,一人高大修长,戴高筒毡帽,高鼻短胡,浓眉深眼,似为波斯人。所牵驼冲天长啸,驮大花软包与垂槖。后一驼引颈扭头面向画外,驮大软包、虎皮垂槖及丝绸,大步紧跟。两驼右侧二人二驼,相随前进发掘简报中比定的大食、波斯人应为高车、粟特人,他们是萨保商队中常结伴而行的人物,北齐时粟特商队依突厥保护,将以邺为中心的中原丝绸运往波斯、拜占庭等,该壁画描绘了奔波在邺—太原—西域间的驼队形象,揭示了北朝过境并州的驼队已很兴旺。太原、汾州、介休、绛州、蒲州自北向南分布于太原道上,由涑汾流域上的任一城市向东南转往洛阳都有陆路交通,粟特商队留下了不少遗迹,如1997年姜伯勤先生考察了介休县祆神楼、祆神庙遗址及洪洞县祆神庙废址,祆神楼位于介休外城顺城关大街东端,坐西朝东,楼北面为相传建于北宋的祆神庙,明代改建为三结义庙,清代重建,祆神楼、庙重檐建筑木构件上都有骆驼式异兽头像。骆驼系祆教战神韦雷特拉格纳的十种化身之一,对粟特驼队有保护作用太原道(长安太原间驿道)以东有洛阳太原间驿道,是由洛阳渡河,经河阳(今河南孟州)、怀州(今河南沁阳)、天井关、泽州、潞州至太原的北宋初年,山西地区泽州、潞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仍有祭祆活动(三)教信仰型粟特商队在各地城市多依祆祠而居,而六胡州本贯限于城市规模,居民多分布于城外,与突厥等杂处,受草原环境影响,从事畜牧业人口居多,其长途运输的畜力来源充裕,其商队的祆教信仰因而也具有浓郁的游牧特征,即《酉阳杂俎》所载:“突厥事祆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四、市民国时期社会经济部门的重要意义贞元二年,马燧将寓居石州的六胡州调至云、朔彼与沙陀组成三部落,为代北集团的核心,成为后唐至北宋政权的支柱唐初安置东突厥于幽州到灵州一线,胡部多分布到灵、夏南境,其部落人口在内地粟特中最为繁盛,以畜牧为主业,又应役为蕃兵捍边,这两类社会活动史料都留下了记录。若无并州境内北朝、隋唐商胡俑文物的出土,若无骆驼祆神的发现与研究,若无明清永宁州、民国临县疑似粟特聚落村落的比定,世人还不会注意到奔走在六胡州、洛阳间的驼队史迹,也不会注意到商业仍是六胡州重要的社会经济部门。遍及全国的祆祠为所有粟特商队所共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