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名词解释_第1页
楚辞名词解释_第2页
楚辞名词解释_第3页
楚辞名词解释_第4页
楚辞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辞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离骚》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是屈原的代表作。该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色彩,能与楚语、楚声、楚地风物相结合。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小人得志,自己所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之情。《离骚》的思想内容①爱国和忠君②美政理想③最求理想的九死不悔、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情节内容①两条线索②三组基本矛盾③心灵变化过程④内容层次艺术特色①浪漫主义②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③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香草美人)《诗经》与《离骚》比兴手法的不用①比兴手法具有丰富性。《诗经》作品多为短章,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这些作品篇幅本来就很短小,兴句就一般只用在诗的开头,比法也只存在于某一单句之中,由于是民间无名歌者的创造,所以这种比兴是原始的、零碎的。但《离骚》就不是这样了。《离骚》中的比兴比这要丰富得多。本来,《离骚》的篇幅就具有一定的长度,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容量。在《离骚》中,仅香花美草就有二十五种之多,此外还有不少的杂草、动物、服饰、男女恋人、媒人等等,使比兴呈现出一种无比的丰富性。②比兴手法具有象征性。《诗经》中的比喻和起兴大都比较单纯,它们所涉及的事物往往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某一客体,这些文事物有的与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有的还没有这种关联。《离骚》中的比兴就完全不是这样。在《离骚》中,比兴所涉及的事物与全诗的内容水乳交融,合而为一,不易分开。这些比兴意象汇合在一起构成总体艺术形象,充满了象征意味,如果抽去这些比兴意象,《离骚》也就基本上不存在了。③比兴手法具有系统性。《诗经》中的比喻和起兴在一首诗中只是某种片断的意象,它们或在开头,或在篇中,往往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但是在《离骚》中,各种不同的比兴意象都组成了相应的系统,而且这些不同的系统往往还错综交织,层出不穷,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景象。如对楚王的称呼,不同的提法包含着不同的意义,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美人”、“灵修”带有褒义,包含着希望;而“荃”则隐含着指责的意味了。又如服饰,香花美草是主要的穿戴,再加上高冠、长剑和玉佩,把个诗人打扮得琳琅满目。④语言自然优美(民歌形式、韵散结合、多偶句、富有音韵美和节奏美)《楚辞》创作的背景之楚文化楚国历史悠久,自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绎于丹阳至秦于公元前223年灭楚,历时800余年。楚国经历油弱小变为强盛和最后衰亡的发展过程,并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楚文化。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楚辞》产生于这里,自然离不开楚国文化的影响。巫文化: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故荆楚之地非特巫风盛行,其卜筮之俗亦有可观。孔子云:“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孔子所说的“南人”,应即楚人②。而所谓“巫”者,除兼行医外,卜祭祀更为其专司之事。其实,早在孔子之前,楚人即以卜筮闻名,也出现了一些以卜筮著称的家族。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卜楚丘,当时的贵族们就曾多次向他问卜。如《左传·文公十八年》记齐侯有疾,鲁国的惠伯令龟,卜楚丘占之,曰:“齐侯不及期,非疾也;君亦不闻。令龟有咎。”又如《左传·昭公五年》记鲁国的叔孙庄叔(名得臣)在他的次子叔孙穆子(名豹)初生的时候也占了一卦,遇《明夷》之《谦》,也去请卜楚丘为他解说。另外,楚有太卜之官,而大卜决疑之法即有卜有筮。《楚辞》中多次写到卜筮之术,《楚辞•卜居》就有云:屈原既放,……往见大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先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试不能如事。"屈原所见的郑詹尹即楚之太卜。还有《招魂》中数句"魂归来兮"。并且,楚人占卜方式多样,如《离骚》中曰:"索琼茅以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其中"琼茅"为"灵草",""为"小折竹",所以此处屈原所写的是草卜和竹卜,其他还有玉卜、枚卜、梦卜等,《招魂》云: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捕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似。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此即梦卜。即使是今天,巴楚之地的巫文化依然有所保留,如重庆巫溪的巫文化节。艺术文化:首先是青铜及漆治铸。中国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有两大高峰,第一高峰是商周时期,另一高峰便是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博采众长,青出于蓝而门胜于蓝,铸造出众多无与伦比的青铜器精品,曾侯乙编钟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曾侯乙是曾国国君的墓,曾国原是楚国的友好近邻,后臣服于楚,与楚国在政治上、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其出土的青铜器也往往反映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造水平。曾侯乙编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形制以及音律,无不体现出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统一,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楚国青铜的冶炼铸造,被张正明先生称之为"支撑楚文化美轮美奂高堂邃宇的六大支柱之一"③,是高峰中的高峰。楚国漆器的发展既离不开楚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与楚门主疆域的开拓、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春秋中期以后,随着楚国的疆域迅速扩大,楚人大力吸收中原文化,融合江汉土著文化,既接受了中原漆器技术的影响,又继承了江汉区原有的漆器生产技术,形成了有楚国自身特征们漆器工艺体系。其次是丝织刺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在《管子•小匡》中记道:楚国"贡丝于周室",说明春秋时期楚国的丝织刺绣己经异军突起,冠绝一时,其工艺水平领先其他诸侯国。而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丝织品和刺绣品实物,绝大多数出土于湖北、湖南的楚墓。1982年1月,湖北荆州江陵马山砖瓦厂发观并清理了一座小型土坑竖穴墓,这就是著名的马山1号楚墓。在这个规模不大的楚墓中,意外地出土了一大批丝织品,其织造之精、品种之多、花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丝织物充分展示了楚国服饰文化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趣味。如《离骚•大司命》中写"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灵衣"即华美的云衣霓裳。然后是歌舞文化。近人陈思笭认为,屈宋时期的楚声用丝竹之器、清声之律,其音高而激,其韵清而秀,其调哀而伤,音乐上的基本风格是悲怨凄美,哀婉动人。④《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招魂》"竽瑟狂会",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楚声主要使用竽、瑟伴奏的情况。歌曲与舞蹈密切相关,楚人长于歌而善于舞。楚舞以其婉曲流动的艺术美和浪漫遐想的强烈色彩,与庄重严穆的雅舞迥然不同。《楚辞•大招》中曾用"小腰秀颈,长袖拂面"来形容楚国舞女的美。楚舞具有轻柔飘逸的特点,飘逸得益于长袖,而细腰则是造成轻柔美的最佳形式和手段。但出于对强刺激的追求,楚国也不乏节奏比较急促的歌舞。盘鼓舞需要敏捷准确的纵跳腾越技巧,用脚在盘鼓上合着节拍的快慢娴熟地踏出响声。建鼓舞则随着鼓点节奏快慢且鼓且舞,当节奏变快,动作剧烈,舞蹈达到高潮时,则偏重于宣泄激情,出现急速、热烈奔放的特征。《招魂》“衽若交竿,抚案下些”,证明了楚舞有急旋的特点。《九歌·东君》描写歌舞娱神的场面曰:“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王逸注:“言巫舞工巧,身体然若飞,似翠鸟之举也。”舞姿如同翠鸟一飞冲天,当然是轻快急促的。《激楚》就是情绪激昂、激烈,甚至带有悲壮色彩的楚国乐舞。《招魂》写道:“竽瑟狂会,摸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最后是哲学义理。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道家学派的两大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皆是楚国人(庄子生于宋国,早年迀居楚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大量朴莲辩证法的观点,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收录于《道德经》中的名句对当时影响甚大;庄子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主张天人合一,逍遥自德。"老庄哲学"产生于楚地而影响巨大。《楚辞》是楚国的歌谣,它的情调和思想体现着楚地的精神面貌。屈原在投江前遇一渔夫,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