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大珩与近代光学事业
有人说,王大祥是中国的光源,它照亮了中国科技的未来,也照亮了几代人的科研轨迹。可王大珩却认为,自己只是一根火柴,引燃了引领中国光学向前进的火炬。王大珩是我国著名光学家,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开拓和推动了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镭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他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光学事业起步起步说起与光学结缘,王大珩曾坦言,从事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抗日战争初期,我在汉口巧遇第六届中英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招生,我侥幸考取了应用光学专科。这就决定了我一生从事光学工作。”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之后,作为清华大学物理系高材生的王大珩,前往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之后转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跟随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开始研究光学玻璃。在英国学术界,王大珩很快就小有成就。1945年他研制出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还在英国成为了当时的商品仪器。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已经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王大珩也意识到,光学技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祖国需要这种技术。1948年,胸怀科技强国之志,王大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1951年,经清华大学的同窗好友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1952年,中科院仪器馆建成,新中国的光学事业由此开始起步。1954年,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出炉的照片被拍了下来,珍藏至今。它意味着中国开始具备研制各种光学仪器最关键材料的能力。在那个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封锁的年代,王大珩领导长春光机所实实在在地研制出了一批开创性的科技成果:第一台红外夜视光学设备、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多臂投影仪、第一炉光学玻璃……国内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多种大型光测设备,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作出了重大贡献。拍摄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原子弹壮丽生动的蘑菇云,用的就是王大珩他们研制的光学仪器。1964年10月16日,一朵蘑菇云从新疆的罗布泊上空升腾而起,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当时,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核冲击波、放射性沾染的威胁,所有人员必须在爆炸点60公里以外的地方,不可能有任何人在如此近的距离下拍出如此逼真的影像来。这些影像是来自一些特殊的摄影仪器,它们就布置在离核爆点很近的地方,可以在强烈的核辐射环境下快速拍摄。这个大型的光学仪器设备是个庞大的光学工程系统,但西方却对中国进行了完全封锁。没有就要研制,王大珩毅然接下了任务。600多人经历5年半时间的呕心沥血、挥汗掬智,一台重7吨、高3米、由1000多个机件组装起来的形如大炮的跟踪电影经纬仪耸立于光机所内。仪器的性能赶上了美国,远远超过了苏联同类设备。它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大型精密测量设备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工作需要和对科技发展的关注,王大珩的研究领域也从光学拓宽到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从开展原子弹、氢弹、导弹及空间技术研究所形成的技术优势中,王大珩认识到开展高技术研究对保持我国的国际地位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保持对世界各国的军事、科技的压倒性优势。当时,世界各国都非常紧张,纷纷推出相应的科技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科技界也专门召开会议,并进行数场研讨。在会上,有人建议再观察观察,等到下个世纪各方面条件成熟再做。也有人表示:“实在不行,就用钱买,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西方国家也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王大珩和一些科学家坚决反对这种保守的想法,“如果现在不做,等到下个世纪就再也没有机会追上了。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能用钱买来的。”随后,他和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四位都已年过古稀的老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拟成“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1960年,为适应国防工程的需要,国家提出了研制大型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就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研制这种集光学、精密机械和自动控制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靶场测量装备的困难很大,但王大珩还是坚定地揽下了这项国家任务。就在承担此项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半竿子”和“一竿子”的争论。所谓“一竿子”,即研究所承接军工任务后,从预研、方案论证、研制直至造出产品,一竿子到底。所谓“半竿子”,是考虑到科学院研究所的工作性质,只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而将制造整机的任务交给生产部门。王大珩在深思熟虑后认为,当时的产业部门尚不具备制造此类高精度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条件。这种设备技术上的综合性极强,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到造出产品,有许多问题是相互交叉难以分割的;许多微妙精细之处,从研究到制造生产,一经转手便很难实现。如果将研究与生产分开,工厂又需另建一套测试及加工设备,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又会拖延时间。最后采纳的是“一竿子”方案,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仪器一次研制成功,保证了任务的按期完成。这种仪器的使用,成为我国导弹发射试验使用国产大型精密仪器的开端。它为我国中程导弹发射试验提供了有鉴定性价值的数据,并为以后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及卫星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资料。他们在建议书中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很快地,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成功拟定,并于1987年2月正式组织实施。这个把中国一下子推到世界高技术竞争起跑线上的“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