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的监管与预防从网络使用者出发浅谈网络犯罪的治安预防策略_第1页
网络犯罪的监管与预防从网络使用者出发浅谈网络犯罪的治安预防策略_第2页
网络犯罪的监管与预防从网络使用者出发浅谈网络犯罪的治安预防策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犯罪的监管与预防从网络使用者出发浅谈网络犯罪的治安预防策略

0事前预防原则在现代互联网社会,网络信息不仅仅是信息的原有形式。通过了解了解互联网上的一切,这些信息是网络犯罪分子的直接伤害。我们试图对其定义进行界定。网络犯罪是指掌握网络专门知识的人员,以网络信息为侵害对象,利用计算机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通过对网络犯罪定义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犯罪的主体是掌握网络专门知识的人员,包括网络从业人员和熟悉网络知识的网民。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来讲,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后打击的层面,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犯罪的快速增长,事后打击已对治理网络犯罪来说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如何进行事前的治安预防便显得尤为重要。犯罪总是人的犯罪,是由人来实施,笔者认为加强对人的管理成为事前预防犯罪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于是我们接下来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治安预防手段实现对网络犯罪的主体——掌握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的有效管理来预防网络犯罪,为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据调查统计网络犯罪分子的平均年龄为24岁,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网络黑客中,更加体现此趋势。此趋势的出现与网络使用者中年轻人的比例息息相关。根据2001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年龄在24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总数的56%,而学生成为网络使用者的主力军之一,其比例为20%以上。据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我国网民的主要年龄在10-39岁,占总数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占总数的三成,在全部网民中占的比例最大。互联网使地球成为“地球村”,因此网络犯罪也呈现跨国性特征。此外网络犯罪还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成本低、隐蔽性强等特点。因此必须从网络使用者出发,对从业人员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对网络犯罪的治安预防,以避免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案例4:互联网机构信息泄露公司侵权案现在我们看一则网络犯罪案例,一名四川省自贡市人的男子,名叫姜兆新,曾就读于于西安理工学院,学习期间的专业为自动化控制专业。1998年12月,他伙同新达信公司客户服务部的赵煜岷,由赵利用工作之际非法窃取客户服务资料,并趁机盗窃资料数据库的进入密码。随后,姜兆新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子信息技术知识,通过对新达信公司制造的信息接收机的仔细研究,从而制造出一种解码器,可以在欠费停机后仍能接受到信息。随后姜偷刻“仕百达咨询有限公司”(原新达信公司)印章,通过窃取的新达信公司的客户资料,以一次性收费改装终生免费接收信息的服务诱惑客户人员,向客户提供升级信息接收机服务。至被抓获时,姜已经成功为17位客户进行了升级服务,非法获利数千元。分析此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此案能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是公司内部从业人员心生作案之意,泄漏公司信息机密。目前很多网络从业机构的人事制度管理与运行不严格,致使公司重要文件保护不严,被非法分子窃取从而破解用于危害网络运行秩序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因此互联网机构在人事制度方面,应当严格分工,不能身兼数职,也应当明确职责,使接触重要数据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避免一人拥有接触全部重要数据的情况发生,使互联网从业人员仅仅能够在有限的自我范围内工作。同时,对于这部分人员的选拔、培训、离职等工作应当更加严格。网络犯罪内忧大于外患,事实表明大部分的网络犯罪来自企业内部,而且内部犯罪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为外部攻击很难找到网络机构的薄弱点,而内部攻击因其熟悉机构的运行情况,一旦内部人员心生歹意实施网络犯罪则很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损失。由于相当多的网络犯罪是由于互联网机构内部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非法窃取公司信息所致,由此体现出一些公司内部人员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有效地预防网络犯罪,则必须加强互联网企业的内部人事制度的管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还可以在公司内部组建一支网络安全防控专业队伍,发挥内部安全稽查的作用。2预防网络犯罪时的违法问题建立网络使用者的身份登记制度也可以形象的成为“个人电子身份证”,在这种制度下网络使用者在进入互联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都应以自己的“电子身份证”为出入互联网的通行证。当然在这种交流中是否向他人出示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并表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依据双方或者多方交流者的个人意愿。只有当网络使用者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严重危害社会,涉嫌网络犯罪时,经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可以启动责任倒查程序,通过“电子身份证”记载的信息找到现实社会中的违法犯罪分子。以“电子身份证”和网络责任倒查程序这种治安预防措施,可以很好的追踪到违法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使网络犯罪分子在进行网络侵害行为之前不得不考虑到法律的严惩,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震慑网络犯罪的作用。我们相信,每一个期望美好网络世界的网络使用者,都会支持网络使用者身份登记制度和责任倒查程序,以此来通过这种制度来保护自己合法网络权益,只有人人认真遵守此项制度,我们的合法网络权益的维护才能起步。建立“电子身份证”制度和网络责任倒查程序,是预防网络犯罪的有效治安预防措施,是互联网社会发展更健康、更快速的必然要求。3重视网络使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遵法守法意识和互联网安全防范意识。网络道德就是对互联网时代网络使用者通过电子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道德规范,由此可见网络犯罪可以认为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信息实施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不道德行为。网络道德伦理规范的建立应当以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充分发挥道德的感化教育力量。法律、管理、技术都要依靠人去掌握,网络使用者是防范网络犯罪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全面提高网络使用者的道德素质和技术水平是防范网络犯罪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网络犯罪都是因为网络使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裂缝”,尤其是内从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出现了问题。俗话说的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必须通过对网络从业人员与使用者的教育,加强网络机构内部安全防范进行治安预防。此外,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全面推进,我们必须始终以互联网相关法律为行动和活动准则,时刻不忘遵法守法意识的培养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互联网法律法规。根据2015年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如此巨大的互联网使用规模中,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对网络使用主体的道德教育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加强网络犯罪的事前治安预防。网络犯罪的预防和网络安全运行环境的营造,与6.88亿网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单靠技术层面的打击与防护,要想形成网络安全防范的有效机制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从网络使用主体层面出发,通过对网络犯罪事前的治安预防,教育广大网民,提高遵法守法意识,以及互联网安全防范意识,使网民和网络从业人员不敢、不想触法网,并教育网民掌握必要的防范网络犯罪分子进行网络攻击的技术,提高其自我防护的能力。因此加强对网民的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的教育和网络道德观念的教育,网民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网络大局的关系,摆正个人在网络空间的位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维护互联网秩序的良好运行。4熟悉和掌握使用密码等常用攻击网络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防护能力较差,能轻易的让网络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有漏洞可钻。针对此种情形我们能做的有效治安预防措施就是提高自身防护能力,让图谋不轨的网络犯罪分子“无处下口”、无机可乘。常见的网上攻击手法有邮件炸弹、木马攻击、蓝屏炸弹等,我们要对此种攻击手法有所熟悉,提高对网络攻击的辨识能力,遇到这些攻击时要格外小心。我们在熟悉常见网络攻击的同时,要对自身的系统有所了解,经常检测升级病毒防护系统,不给网络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将图谋不轨的网络犯罪分子的“阴谋”拒之严格的防护系统之外。学会保护密码等个人信息,使用密码是一种最为常见和最为方便的安全措施之一,可是如何不让自己的密码等个人信息不泄漏确实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比如网络密码,不要使用有普遍意义的较为简单的英文单词,更不要使用自己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网络犯罪分子猜中的信息,要设置一项既能容易记忆又能有高安全性的密码,并且定期更换密码。还有网民应当加强个人上网资料的安全意识,网络冲浪时不要随意泄露自身的信息,对于网络上流行的输入电话号码测命运、免费领取手机流量、输入生日测星座运势等网络活动,应当尽量避免参与,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网民在贪图小便宜的同时往往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无形中予以泄露,很可能成为网络犯罪分子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