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_第1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_第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_第3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_第4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文字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序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其特点

一、性质与分类

•古代工艺美术定义:

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生产形态,等同手工业,文化形态,属造型艺术

•讲授时段:自远古至1911年(原始社会〜清亡)

•起源:后起词,历史不足百年;涵盖门类广,历史早(8000年前);与原始美术比较,原

始工艺美术更成熟

分类和主体:

•分类(按材质):织物(丝棉毛麻)、陶瓷、玉石、金属(金银铜)、漆木、杂(竹牙角玻

璃)

•主体:II用品为主,也含欣赏品。日用和欣赏无断然界线

二、适用的原则

・造型、装饰体现适用(功能)

造型与适用:联系密切

•装饰与适用:联系稍弱,仍常表现明确

日用器皿装饰:立体f平面

・造型装饰评价标准iaia美观适用统一

一般尺度:不妨于用;更高标准:有助于用

三、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材料的制约a

•材料与造型

金属、漆木:可方可圆,大小皆宜陶瓷:圆,尺度适中——粘土特性

材料与装饰

•主料:

青花图案发色氧化钻成分技术的制约

•材料借助技术,技术引出差异

四、造型、装饰与其主导

造型装饰演进的差异

・造型较稳定(变化慢):使用联系生活方式

•装饰较活跃(变化快):欣赏联系审美观念

碗的相似造型和不同装饰

材质与造型装饰a

•材质的低贱仿高贵

金银器:总为漆木、陶瓷取法丝绸:装饰影响最大

・反例

高档模仿低档:较少

玉器:等级最高,影响不大——材料珍稀且易损坏

五、认识功能与审美意义

认识功能i'i'

•制作宗旨:官府民间i,i,迎合主顾

•使用对象:特定阶层——共性

•认识功能:最能反映审美时尚

•不及纯艺术震撼感人

•生活中无法回避

•造型装饰:不断提供形式语言

・审美意义:方式——潜移默化功效——培养审美意识左右审美判断

六、生产格局与时代主流

生产格局:官府、民间

时代主流:

•官府:时代主导

工艺美术体现等级:材质、品种、图案、配色官府设计统一,风貌类同

•民间:仿效官府

艺术追求趋同,违制僭越例外:民间高(始于宋,盛于明清)

生产中心:

•多数:城巾及周边

作坊集中,能工巧匠荟萃商业发达:销售,竞争刺激创新

•例外

陶瓷:就地取材.、破坏环境宫廷窑场:规模小,数量极少

七、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

基本风貌:

•宋以来,含蓄优雅常最受推重

•装饰大抵神重于形

•体现:文人士子物品若干宫廷器用

•独有艺术特色

文明价值:

•发明丝绸、瓷器,水平高跻世界顶峰2、独有文化、艺术特色

•唯一有连续性传统的工艺美术

域外:历史更久、也曾辉煌,但传统中断

中国:虽经冲击,兼收并蓄,绵延相继,自成体系

八、讨论的核心与断代的利弊

讨论核心:出土物

断代利弊:

•缺憾:艺术变化与朝代更迭总不同步

•坚持断代缘由:

1、王朝更迭总导引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2、工艺美术风貌演进受上述因素影响

3、变化由微而著,根由是新王朝建立4、工艺美术史理当做出充分的文化解说

第一章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绪言

一、工艺美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

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观念、方法不同导致联想、推测不同

•工艺美术萌芽

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8千年前):

旧石器:渐趋规整、细小、对称

饰品:㊀鱼、兽牙、骨饰品,石珠、石坠,染色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始):

工艺美术法则萌生:质感、触感、比例、对称

品种:陶器、玉器、纺织品、牙骨器、漆器

二、时代与工艺美术

・时代背景

旧石器时代:渔猎采集,生活艰难,环境恶劣,居无定所

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发展,居所稳定

中期:社会分工渐明确,手工业渐独立晚期: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变化

•工艺美术内涵

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功利目的(更重要):自然崇拜、图腾信仰

第二节陶器

一、引言

•陶器定义

粘土制坯,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

•分布

发现七八千处: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

•分类

按坯体呈色:红(彩陶多为泥质红陶)、灰、黑、白

重点:彩陶(装饰)、黑陶(造型)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特性: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

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灰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三、彩陶

•定义:

绘画图案于坯体,而后焙烧(区别于彩绘陶)多属泥质红陶

•起源与兴盛:

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最盛

•分布

各重要江河流域

1、仰韶文化彩陶

•命名:1921首先于河南港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

•分布: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

•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

•主流: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

•色彩:红、黑、白为主,常画在细泥陶衣上

•题材:主要为抽象几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

•典型类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命名:1924年,甘肃临济马家窑村

•分布: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

・时代:约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前1900年

•陶器: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彩陶多,艺术顶峰

•器形:盆、钵、壶、瓮、罐、瓶

•色彩: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

・题材: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

•风格:行笔流畅,装饰繁满

3、其他文化的彩陶与彩绘陶

•大汶口文化

•彩绘陶

•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

•分布: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林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晚期

四、黑陶及白陶

•黑陶,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

•著名文化

•河姆渡文化

五、艺术与适用

•造型与适用

圆形器皿居多:钵、碗、盆、罐、壶、瓶

使用:无棱角,不宜碰伤;承压大,耐用

生产:变形难察觉;节省材料

•尺度与适用

口径

盆,3040cm,小于肩宽,端持省力

碗,12-20cm,方便端执,盛物重量适宜

口径、足径、高之比值大体2:1:1,近今日

•图案趋抽象

•装饰部位

装饰位置:起居方式:置于地面:无论立、蹲、坐,装饰在视线最集中处

不同视角图案不同:立体设计

第三节玉器

一、引言

•分类:饰品、祭器、观赏品、器皿,工具、武器等

•出现与繁盛:

旧石器时代:最早:周口店,水晶旧石器(60万年前)

稍晚:玛瑙、玉髓、透闪石、蛇纹石等工具

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大批制作,就地取材(矿物属性不同)

6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田玉)

•分布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地区:东北、华北、华中、江浙、华南、青藏、西北、台湾

文化:红山、仰韶、大汶口、龙山、齐家、北阴阳营、大溪、屈家岭、石峡、河姆渡、妈

家浜、程泽、良渚等

•受新石器影响:制作:注重选材,工艺(钻孔、打磨)造型:斧、铲、铐等生产工具

•独立品格

饰物、礼器,碾琢花纹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

现代矿物学:由坚硬的角闪石族或辉石族矿物组成

古代:美石(也含玛瑙、水晶、青金石、玉髓等),佳品if质温润、音清扬

主要玉材:

制作:

•材料特性:坚硬,玉雕(形象,非工艺)

•制作方法:

磨光、钻孔:简单器形i'ia治石工具

碾琢:复杂器形、纤细花纹i〉㊀治玉工具

泥具(新石器中晚期)

蛇具:以旋转的工具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解玉砂)。旋转:早期,拉弦,唐以后脚踏

三、红山文化玉器

•地域: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年代:约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上下

•命名:1935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1954年定名

•研究:20世纪70年代始,逐渐展开

•材料:多属透闪石软玉,当产在辽宁岫岩

•器形:龙、鹰、鸟、龟、蝉、鱼、猪头等动物,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勾形器、勾

云形器、环、璧、双连璧、三联璧等

•特点:常带透孔,以供佩戴。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风格刚健质朴

四、良渚文化玉器

•地域:太湖地区,南到钱塘江,北至常州一带,量大质精

・时代: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

•命名: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发现

・材料•:鸡骨白、淡绿、暗绿、米黄等色的透闪石及阳起石、蛇纹石

•器形:钺、琮、琮形管、璧、环、璜、纺轮、半圆形饰、串饰、冠形饰、牌饰、坠饰、项

饰、三叉形器、锥形器、镯、蛙、鱼、蝉、鸟等

•特点:纹饰精美,神人兽面纹。琮、璧多,祭祀、殓葬

山东龙山文化玉器

第四节结语

一、启示

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装饰:往往为图腾、神徽,具佑护意义

•造型:耳、钮、流、执丰富视觉,更方便使用

・磨光:增添美感,手感舒适

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陶器制坯与造型:捏塑:小型器物,造型不规整

泥条盘筑:较大器物,多胎壁较厚

轮制:规整。慢轮、快轮

形式法则的创造:

•对称、均衡、对比:陶器、新石器、玉器

•反复、间隔、双关:彩陶

・立体设计:彩陶

•构图方式:单独、散点、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

经济原则的发明:

•彩陶装饰部位:

易于观赏处装饰,难以观赏处无纹

二、影响

•承袭:造型(琮、璧)、纹样(兽面纹)

•发明:丝绸、陶瓷,泽被后世,意义巨大

•外销的文明意义:传布中华文明影响异域艺术

•世界影响:

♦长期制造丝绸、瓷器唯一国度

♦长期是域外同类制品(布、陶)典范

・中国丝绸、陶瓷的文化意义

・物质:

♦丝绸:理想服用面料,图案主宰装饰潮流

♦陶瓷:应用最多容器

•精神:

♦中华文明深厚博大,但难以为外国理解

♦丝绸、瓷器美丽适用,潜移默化认知中华文明

第二章夏商西周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时代划分:

1、青铜时代:前21—前5世纪

2、奴隶社会:夏一春秋战国之交

夏:

统治区域:西起豫西晋南,东至鲁豫交界,北入河北,南接湖北

•工艺美术:制陶、铸铜、琢玉、制骨有一定规模

商——

•统治区域:

北至河北北部,南达江汉流域,东起山东半岛,西及陕西西部

中心,豫北冀南,晚期都殷,殷商

•社会背景

观念:敬鬼神,嗜占卜,重祭祀,尚白色,祖玄鸟

世风:尚享乐、重刑罚,轻礼义,商王权威

文化中心:祭祀、占卜

•工艺美术代表:青铜器

宝物:统治阶层炫耀财富、显示威力法器:沟通天地、联络神人,威严诡异

晚期肇始第一个艺术高峰

西周:

•统治区域

大于商,发祥于今陕西扶风、岐山间的周原

•社会背景:

观念:鬼神观渐淡薄,祭祀天神、地祗、祖先

宗法:嫡长继承,统治者为天子,乃天下共主

世风:抑奢靡,禁酗酒,尚礼乐

•工艺美术代表:青铜器

酒器锐减,食器增加列鼎制度形成,渐成严整规矩

二、工艺美术生产

生产格局——

•官府:

官府垄断工商业,作坊制作秉承上命,产品归属官府,少数转为商品。百工虽为平民,

但不可改业

•民间:制品简陋,自造自用

生产中心——

•都城:规模大,组织严密,代表时代水平

•方国、诸侯国、其他民族统治中心:发达,面貌与中心区或同或异

第二节青铜器

一、引言

起源与兴盛——

•起源:铜石并用时期

中国虽非最早,但有独立起源,发展自成系统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早期铜器(红铜、青铜)夏已初具规模

•辉煌:商周

入商,进步迅速,数量增多;商中期,器种已大体齐备;商晚期始,艺术进入辉煌

文化地位——

・最尖端生产技术,最重要的人造物

•凝聚了社会观念,展现精神信仰

祭典一礼乐器及其诡异图像:沟通天地、神人

戎事——兵器:武备代表,权力维系,统治保证

制度——维系宗法、等级制度,西周越发凸显

•独居时代创作核心

技术、文化、制度、军事多种因素;浸透最虔敬的信仰和最强烈的感情

二、材料与制作

材料——

•成分:红铜、锡合金,常含有少量铅

红铜加入适量锡,可降低熔点,提高硬度;青铜冷凝,体积膨胀,减少气孔,表面细腻,增

加美感;加铅虽令硬度降低,但韧性增加

制作——

・大多先分铸,后套铸或合铸

•合范法:主要铸造方法,用陶范及石范

工序:制内模、制外范、制内范、合范、浇铸、修整

・失蜡法:至迟春秋晚期出现

三、艺术的演进

1、夏和商代早中期

•代表:二里岗文化

•技术:合范高明,器壁匀薄

•种类:礼器较完整,以舰爵翼等为中心,酒器、饪食器、水器多,鼎地位突出

•装饰:中小器物装饰精细;兽面为流行装饰主题;夸张变形、神秘诡异

・王室争斗,出土分散

•种类:礼器更加丰富

•技术:器物较前厚重

•装饰:满密繁维,高浮雕、圆雄性装饰出现

2、商晚期——

•种类:酒器发达(酗酒),鼎重要

•造型:或方或圆,三维复杂(扉棱、圆雕);贮酒器等常形若动物,造型写实

•装饰:满密,以兽面为中心的三层花纹;动物纹尤重要,或虚幻或现实

•胎体:往往极厚重

•风格:神秘诡异.第一个艺术高峰

•出土:殷墟最重要

妇好墓,1976年发掘,小屯村5号墓,妇好当是商王武丁配偶之一。出土丰富,青铜

器(210件,酒器3/4)、玉器(755件)等代表了时代水平。

3、西周早期——

•发现:主要在歧周、宗周和成周

•风格:似晚商,威严神秘,延续高峰

•变化:酒器锐减,食器增加,鼎霞成为礼器中心;牛头和凤鸟纹更多;铭文加长

4、西周中晚期——

•种类:礼器组合渐完备,列鼎编钟产生,水器地位上升,许多酒器消失

•造型:空间变化减少,趋向规矩整齐,器壁渐轻薄

•装饰:纹样:兽面简化,窃曲和重环、垂鳞、瓦纹等成典型

构图:二方连续为代表

•风格:严整单纯。但显单调,显示着艺术趋衰落

四、器形及其功用

命名----

•大体沿用宋代金石学成果;但自名与宋人说法忖有不同;但自名与宋人说法时有不同

种类——

・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杂器

•礼器最重要,器形最丰富,制作最精美;按用途,礼器分酒器、食器、水器

1、酒器2、食器3、水器与其他

•数量较少,种类不多(地位低于酒器、食器)

•乐器:用途:祭祀、礼仪、燕飨;使用:打击乐器;种类:银、铳、鼓、钟

・兵器、车马器、杂器(简素)

四、装饰及其含义

1、设计与构图

艺术趋向——

•二里头文化(夏或商早期):简陋,铸造技术欠成熟

特征:多素面,若带装饰,构图稀疏装饰:兽面、乳钉、网格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繁缗瑰丽——顶峰

特征:强调立体效果(三层花纹)装饰:花纹密布,动物纹是主体,云雷等几何形地纹

•西周中晚期:趋简素平朴

特征:严整有序,神秘诡异气氛衰减装饰:窃曲和多种几何化纹样,二方连续构图

2、动物纹

兽面纹——

•形象:鼻梁居中,左右对称

•构成:单独纹样

•分类:牛头、羊头、虎头

龙纹—

•作用:或做兽面的组成部分,或做独立装饰

•发展: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以后变化较多

•形象:富丽华美

•发展:商晚期,时做主题;西周,重要主题

•象征:“凤鸣岐山”

夔纹—

•形象:一足动物:夔龙、夔凤

•对“夔一足”的不同解说

3、几何形纹样

窃曲纹——

•形象:兽面、夔龙、鸟的变化卷曲,如横向S,有目

•构图:常左右排列,二方连续,严整有序

•发展:己己;西周早期,出现;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

云雷纹——

•形象:回旋的线条组成,云纹,雷纹

•构图:或作三层花地纹;或大面积地出现;或作装饰主题

重环、垂鳞等——

•形象:较单纯,装饰主题

•构图:连续,庄重严整

瓦纹——

•形象:简单、平朴

•发展:出现不迟于晚商;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流行趋势——

•夏~商早期:乳钉、网格、联珠等

•商中期~西周早期:辅助纹样

•西周中后期:有环、垂鳞、环带、瓦纹等为主题

第三节玉器与其他

一、玉石器

1、夏商

夏〜商中期——镰、钺、柄形器、条形饰、戈等,礼仪性玉器大型化

商晚期——

•大发展:数量众多,殷墟出土尤多,和田玉为数不少

•种类:礼器(含焦、盘等)、仪仗、工具、用具、饰件、陈设品、杂器七类

•艺术代表:饰件、陈设品

形制:或圆或扁,多动物造型,少量以人为题材

特征:纹饰简洁,或夸张,或写实,富装饰意趣制作:碾琢精良,巧色

2、西周

•早期同晚商难以区别:武王灭商,缴获大批玉器:殷商玉工继续效力

•特点:鸟纹的琮、璜和豪华的成组串饰;佩饰中,鹿的形象流行;中晚期,葬玉风靡

•形制:虽有圆雕性,但多片状;动物纹较多,鱼鸟鹿牛龙兔虎等,写实简炼

人物纹较少,中晚期人与动物合体

•重玉观念:“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颈、胸、腕、发佩饰风靡

•玉殓葬:良渚文化:萌芽

西周早期:尚少,主要为玉玲;中晚期:增加覆面及握玉、踏玉、趾夹玉、棺饰等

•水平一般较商代晚期逊色:当因西周王陵和保存完好王室墓并未发现

二、陶瓷器

陶器—

•泥质陶:最多,胎红质细,饮食器

•夹砂陶:胎灰质较粗,耐热,炊器

•彩陶:边远地区仍有,装饰常粗率

•白陶:精美者商晚期昙花一现——上层占有,礼器、殉葬品,受青铜器影响

•硬陶(几何印纹陶):硬度高,坚实,较粗,盛贮器多

商西周,长江中下游地区兴盛;春秋秦汉,渐为原始瓷器和瓷器取代

•制作:以粉碎的瓷石制坯,烧成约1200℃,多施釉;釉,以粉碎的石灰石加适量粘土

制成,附着于器表的玻璃物质,早期多呈青色。光亮美观,降低吸水性,易清洗

•发展:商中期出现、西周普及;长江中下游盛行

三、象牙器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最早,出土最多

•妇好墓里的精美之作

•后世:始终无大发展

第四节结语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

•判断依据:考究作品

粗朴作品:虽量大,但造型装饰保守;考究作品:风貌与时俱进,时代特征突出

•夏商西周典型:青铜器……凝聚艺术精华,白陶、象牙器模仿对象

•演进:夏,平实质朴,技术制约;商,繁缗诡奇;西周,严整规矩

认识——

•工艺美术品是为人生产的,人的喜恶取舍决定工艺美术面貌,

・时代主流是官府制作,风貌主要体现统治集团的意志

・王朝更迭虽不能令工艺美术面貌迅速改变,但新统治集团的新意志、新举措将引发新风的

诞生与成熟

二、影响

•后代的仿商周青铜器及兽面、夔龙

・自觉继承意义大于自然延续

自觉继承主要表现为仿古;自觉继承的思想基础:复古情结,上古社会理想

•仿古的时代典型——两宋

•西周礼仪制度成后世楷模:行古礼,用古器,衣古服;

十二章的影响及于袁世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轴、酸

第三章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7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二、工艺美术生产

生产格局——

•官府

范围:重要手工业生产(礼器、兵器、舟车)

方式:工匠每年三月至八月服役,余暇自行造作;

分工细密;成品检验严格——促进技艺提高

・民间

范围:一般生活用品

方式: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商业令质量更有保证

手工业者地位提高——

•百工成为六种社会身份之一

(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

一、引言

・演进轨迹:

•春秋早中期:承西周中晚期,简素平朴,艺术低潮

•春秋晚期始:清新华丽崭露,渐入第二个艺术高峰

•技术与艺术:

・嵌红铜、错金银:华丽

・失蜡法:玲珑剔透

•模印制范法:清晰细密装饰

・走向适用:

•造型空间变化减少,器壁轻薄,素面或平面化装饰

・传统礼器转向日用

•铜镜、带钩、灯具、器座等II用器渐发达

二、容器一实用器、礼器

•鼎

・威权象征:列鼎

・实用价值:扁圆鼎

战国中期中原开始流行;装饰虽华丽却不庄严一转向观赏;形体不再巨大,配盖一看实用

新器形(实用)——

・鉴(大盆)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西汉延续

・造型:可方可圆

・功能:贮水、盛冰;特大可沐浴:取照容貌(镜)

•敦

•造型:盖与身常形制相同

•发展:春秋中期出现:春秋晚期~战国流行

•功能:盛饭食

•其他

•樽、耳杯、洗、浴缶等——专为日用制作

•传统器形的变化:颠由甑鬲合体转为分铸,重量减轻

造型丰富:小大、矮高、圆方,曲颈、腹扁,设梁、加链

•豆

不再诡秘的写实动物造型——

•局部动物形:

•整体动物形

装饰新风——

・题材:

动物纹——龙或其变体;蟠螭:两条以上的螭龙缠绕:蟠虺:特别细密的蟠螭

人物纹——农桑、弋射、宴饮、攻战

辅纹——^索、垂叶、云纹

•构图:四方连续:令题材变小,无神秘、不威严;散点式

•捶探

•制作:红铜胎,胎薄;用锤子敲出器形

•出现:春秋战国之际

•特点:轻便,便移动

•模印制范

•制作:光素陶范未干透时,以细雕刻小花模反复压印

•效果:同器物——四方连续,不同器物——共同风貌

•发展:春秋战国应用广

•特点:减省逐一雕刻之烦

•制作:

1、以蜂蜡等制内模2、敷泥浆于内模,成外范

3、焙烧外范,内模溶化排出4、外范内成空腔,注入铜液

5、冷却后,剥去外范

・发展:不晚于春秋晚期

•贡献:楚地最大

・应用:不够普及

•嵌错

•材料:绿松石、红铜、金银

•制作:

1、用尖锐铁工具刻阴文

2、嵌入嵌料

3、打磨平滑

•嵌错物:

•嵌绿松石(嵌物凸出),见于二里头文化,春秋战国增多

•错金银、嵌红铜,春秋中期初见,战国嵌红铜流行,后淡出,两汉错金银仍流行

•鎏金

•制作:

1、以金箔调水银,加热,成液状金泥

2、涂金泥于金属器或其局部

3、经烘烤等加热法令水银挥发,使金固着器表

•发展:

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鎏金、鎏银,多在局部汉:通体鎏金数量更多

唐以后:战国已有的金花银器更常见

•针刻

制作:以铁质工具刻划纤细装饰于器表

效果:线条纤细,适于近赏,不宜远观

应用:捶排的薄胎铜器

•漆绘

制作:用大漆绘画图案

・新技法着力表现新题材

模印制范法、失蜡法:蟠虺纹

错金银:云纹、几何纹、四瓣花

针刻、嵌红铜:人事题材

特点——

•平面化:适用,不易藏垢,利清洗

合范:浮雕高度普遍降低

模印制范、针刻:器表凸凹更小

嵌错、漆绘:几乎平面

鎏金:全然平面

素面:战国中期始渐流行

•综合装饰

三、铜镜、带钩等

铜镜——

・用途:古人照鉴容貌的青铜用具

•形制:多扁平圆形,正面光亮,以鉴容,背面或光素、或加装饰(随镜身铸出、或加金银

玉石等)

・发展:

最早: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

商、西周:出土在豫陕冀京等

战国中晚期:最早艺术高峰

•主要出土:楚地量大,洛阳、齐都故城精美

•图案:精美,满密,清晰

・题材:四叶、菱形、蟠螭、夔龙、连弧、山字纹

•装饰手法:铸纹,透雕,漆绘、金银错、镶嵌

•透雕镜(复合镜),正面为含锡较高且略薄的白色青铜片,背面是镂空图案的一般青铜片,

先分铸,再合铸。兼顾明净和华丽。春秋晚期出现

带钩——

•用途:扣接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

稍大——男袍服外联接腰带

较小——佩挂剑、镜囊、印章、玉石等饰物

・发展:

•西周晚期:现知最早,山东蓬莱

•春秋:数量渐多

•战国秦汉:风靡

•魏晋以来:渐为汉初自北方草原传入的带头、带扣取代

•材料:青铜居多,也常见金、银、玉等

•制作:展示性强,故往往考究

•来历:北方草原传入说应欠妥

•其他

禁(承置尊等酒器)、俎(切肉桌案)、架、器座、灯、兵器

四、北方民族

•地域:今冀晋陕北部、内蒙东南和中南部、甘青地区

•生活方式:农耕一半农半牧或游牧(商周)

•发展:前15世纪发祥,前6世纪~前3世纪鼎盛(春秋战国),1世纪中叶后转入衰落

•制作:铸造,镀锡、失蜡法

•产品:兵器和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礼器(容器)、车马具,以腰带饰为代表的饰品最

・题材:动物飞禽写实,走兽生动,动物咬斗

一、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丝绸

1、原始社会到西周

・丝绸的重要

关系国计民生

高级服装面料

装饰体现等级,指示审美变迁

・新石器时代:起源

湖州钱山漾,荥阳青台村丝绸,夏县西阴村家蚕茧

・商周:逐渐发展:

器物上的印痕、文献记录

2、春秋战国

生产——

•格局:重要行业,官府、民间

•分工:专业化,管理细密

•技术:植桑、养蚕、绿丝、织造、染练

•中心:黄河中下游,齐鲁及其相邻地区

・品种:绢、统、纱、罗、绮、锦、绦、组、绣

出土----

・河南信阳、山东临淄、湖南长沙,湖北尤多

隋州曾侯乙墓、荆门包山大冢、江陵望山楚墓、马山楚墓

江陵马山一号墓:35件丝绸服饰,绢、纬、纱、罗、绮、锦、绦、组八类,21件刺绣。

主仅为战国中晚期地位较高的士,织绣尚不足体现当时丝绸的最高水平

长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小几何纹锦

外传(最早:周代)

•俄罗斯

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古墓群(约公元前1000年):

中国绢、锦、刺绣:西亚毛织物和羊毛绒毯

•希腊

古希腊文献(公元前5到4世纪)说起丝织品,

那时中国是织造丝绸的唯一国度

・波斯

应在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

・印度

应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

二、玉器

地位继续提升

•材质、艺术美妙

•道德、伦理寄托

管仲: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德

孔子: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

不同比附反映不同社会理想,精神寄托

•圣贤倡导,重玉观念形成,玉石渐为佩饰最佳材质

三、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漆器

1、原始社会到春秋

•漆器定义:以加工过的大漆(熟漆)操饰的器物

生漆:漆树上割取漆液,经除掉水分、滤去杂质

熟漆:生漆经搅拌加温精制

胎质:木、夹史、竹、皮、纸、金属、陶瓷等

漆的功用:美观、抗酸防腐

•发展:

新石器时代:素操、嵌玉粒、彩绘

夏商西周:彩绘及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

春秋:数量大增。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

•春秋

2、战国

•概况:进入辉煌,楚及秦尤发达,江陵小墓常出漆器

•种类:容器、陈设品、乐器、武器、车马器、葬具

•胎质:木,夹舒、皮,竹等

•装饰:

彩绘:黑、红色居多

雕木胎与彩绘结合

与金工结合

・设计:多子奁盒已见端倪

四、陶瓷♦原始瓷器

•特点:

烧成温度不高,胎质细腻

胎灰或灰褐色,表面黑色

•装饰:

在未干透的坯体表面压印、刻划装饰,而后打磨

•分布:战国时代北方

・用途:明器

五、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金银器

1、原始社会到西周

・用金历史早于用银

■器皿的出现晚于饰品

・两大系统: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早期发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见含金砂陶器

•夏:玉门火烧沟遗址:金环、银环、金耳环

•商周:较大的金笄、装饰,铸造、捶撰和塞刻手法

•出土:宝鸡益门村、绍兴、随州、涟水、临淄、洛阳金村等

•金含量高:曾侯乙墓金盏、金杯、金勺、金带钩(98%)

•种类:车马器、兵器、钱币、容器等

•容器造型:杯、耳杯、恒、盏、盘

•装饰手法:塞花精细,金花银器

3、北方和西北(匈奴系统)

•繁盛有非艺术原因:

迁徙中保有财富

・动物造型装饰:

题材:单体或组合(猛兽捕家畜)

风格:造型写实、强调动态、气氛紧张,表现力强

六、清代以前的玻璃器

•玻璃器:以石英砂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冷却、固化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古代异名:琉璃、颇黎等,与琉璃、玉石混淆,入清,北京民间玻璃器称料器

・中西差异:中,铅银,西,钠钙,中不如西。高档玻璃来自西域,入清,方改变

•演进:历史不晚于西周,战国,数量大增,秦汉,种类增多,南北朝,吹制玻璃,隋,何

稠以绿瓷仿琉璃,见元明作坊遗址

七、《考工记》

•地位:已知第一部系统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

•成书:撰著非一时一地一人,最终成书于战国时齐国,西汉补入《周礼》

•内容:7100余字,先简述百工定义、制作特点,再分述当时官府、民间手工业重要工种

(原述工种有30个,今存25个)

•重要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荀子・强国篇》:“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

・“金有六齐”:青铜合金配比

一、风貌与其演进

发展轨迹——

•春秋中期以前:延续西周中晚期

•春秋晚期起:由别尊卑、明贵贱转向日用,清新华丽生成发展

艺术表现——

•门类:漆器

•造型:传统礼器减少,面貌转变

•装饰:平面化,现实化,华美的嵌错等

二、影响

传承一造型、装饰、技术

•耳杯、酒具盒一汉代耳杯具杯盒、多子妆奁

•云气纹——汉代最具代表性

•夹纥漆器——西汉中期以来风靡

・错金银、鎏金——汉代高档青铜器装饰

•区别困难:战国、西汉

针刻技法:最早时代

兴平犀尊:制作年代

影响—走出庙堂,关注人生

第四章秦汉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

新莽:公元9年〜25年

东汉:公元9年〜25年

一、工艺美术与时代

•政治经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

・中央集权:工艺美术面貌趋于整一

・重要帝王: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国力鼎盛

儒家至尊:工艺美术表现礼教

丝绸之路:工艺美术中外交流

•神仙思想:云气纹、仙人瑞兽

•追求来生,殉葬品、葬玉

二、生产格局

生产中心——

・黄河中下游:今豫、鲁与冀晋南部

•都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高档制作)

•蜀地:地远路险,运送困难,产品材料高贵、制作精细

官府——

•管理:官署——工官

中央:隶属少府

尚方、织室(一度分为东织、西织)、东园

地方:一些原材料充裕、手工业发达郡县

仅《汉书・地理志》记载便有十几处

•产品:奢侈品,多供皇家,少数出卖

•分工:分工细密,规模大

西汉元帝,齐三服官各工匠数千,耗资巨大

西汉蜀郡、广汉郡,一年耗钱各五百万造金银器

少府所属三工官、两织室一年耗钱各五千万

民间——

•农村:纺织

•城市:作坊众多,产品齐全

部分高档产品还大量进入帝王家

部分高官显贵私人作坊规模很大

西汉张安世、东汉郭况制作的家童都有数百

一、引言

•材料

丝(最重要,大发展)、麻、葛、毛、棉

•丝绸规格(战国f北魏)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约51X924cm)

•主要丝绸出土地

西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公元前168年稍晚):

衣物58件。品种:绢、纱、绮、绮、锦、绦

装饰:织纹、刺绣、印染

东汉:新疆及甘肃,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叙利亚、朝鲜

•麻、葛、棉

通常不施装饰

・毛

西北地区见异域刻毛

二、著名丝绸产地

•都城:咸阳、长安、洛阳东织、西织、织室

东汉:大司农属下,平准令掌管织物染色

•临淄:汉设齐三服官,为皇家织造,西汉中期,最盛

春献冠情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襄邑(今豫东睢县):设服官,产锦绣。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论衡・程材篇》)

•成都:东汉末,蜀锦享誉,曹操遣人入蜀购锦

•湘鄂江浙等:有一定规模

三、著名丝绸品种

•纨素:洁白平纹丝织物,又称“素”、“纨”

满城汉墓玉衣里衬垫物,每平方厘米经丝200,纬丝90

•绒:平纹,双经丝或双纬丝织就,更致密坚实

满城汉墓玉衣左挎筒丝绸残片,每平方厘米经丝75,双股纬丝30

•纱、毂:平纹,轻薄

纱:组织较稀疏,

毂:因经纬丝加捻,且捻向、捻度不同而表面起给

•罗:以绞经法织出,其孔隙为椒眼状

罗绮并称,概指高档丝绸

・绮:平纹地上起斜纹花,装饰以杯纹最为常见

•绫:斜纹地上起斜纹花,无实物而有文献

•锦:两种以上彩色丝线显花

汉锦:经丝显花(经锦),二色锦或三色锦,少有超过五色

地位:价格昂——用料、作工皆费

声誉高——丝绸高档品种

影响大——装饰最具代表性

绒圈锦花楼装置、双经轴织成,织物表面绒线凸起,图案立体

•绦:带状编织物,常为丝质

四、印染

•管理:政府鼓励染料种植,官府有染色机构

西汉:“未央宫有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

东汉:大司农辖平准令,“掌知物价,主染练,作采色”

•染色的意义:审美、礼制(别等级、分贵贱)

•染料:植物性为主(蓝草、桓子、红花、皂斗等)

马王堆1、3号墓,丝绸颜色36种

•印染图案:

南越王墓:一套两块青铜凸花印版

马王堆1号墓:两种印花纱

五、刺绣

•制作靡费,地位重要

邓皇后时“御府尚方织室,锦绣、冰纨、绮毂’’等"皆绝不作”

刘邦令商贾“毋得衣锦绣绮毂^丝肩”

尊崇逾锦,“匈奴之来者,家长以匕固必衣绣,少者必衣锦”

•出土物典型

西汉:马王堆信期、长寿、乘云、茱萸纹、方棋纹:

东汉:新疆尼雅花草、鸟、兔

•针法

辫(锁)绣居多,偶见平绣

六、丝绸图案

•品种一除印花和刺绣外,带图案的主要是锦

•西汉(马王堆1号墓)——

几何纹:最多,菱纹为典型

常见复合菱纹(杯文),变化多

动物纹:不多,对鸟、凫鸟、豹、鹿、夔龙

对鸟优美秀逸,其他颇呆板

植物纹:甚少,唯一可辨识的是茱英

云气纹:线形的舒卷起伏,两汉最有代表性的纹样

成熟不晚于战国,两汉大盛,神仙思想

较少单独组成图案,常串联瑞兽灵禽,成云虚

增加图案动感,既分割画面,又使效果统一

•东汉(新疆出土物为代表)——

动物纹:量大,走兽为主,常见几种动物组成图案

寄托对灵瑞吉祥的向往

走兽纹样时时生翼,受西方的格力芬影响

人物纹:偶尔出现

吉祥语:表达对人生美满、家族幸福、国家兴旺的希翼

面貌:题材繁满紧凑。动物形象每夸张变形

强调动态省略细节,富装饰性

•两汉差异(马王堆一西北):

品种:西汉锦少,东汉锦多

构图:西汉常为散点,东汉多位四方连续

题材:西汉动物少,禽为主,东汉动物多,兽为主

原因:时代先后、地域悬隔、民族不同

七、毛、棉织物

毛织物——

・出产

游牧:西北、北方、西南

农耕:汉族,织褐(粗糙)

・品种

蜀、西域风刻毛、栽绒花毯

•刻毛:通经断纬,西方传统

至南北朝图案仍i。洋i±

技术启发唐代刻丝

棉织物——

・发展:

约东汉:于西北、西南出现,晚于西亚、东南亚

曹丕称道的鲜洁白叠(即棉布)应产自吐鲁番

・出土:

楼兰遗址、民丰东汉墓:白地印蓝花,中外交流

一、引言

发展——

•西汉:艺术高峰,漆器历史地位的颠峰

・东汉:中期以后,盛极而衰(陶瓷崛起)

生产格局——

•官府

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右工

地方:蜀郡、广汉郡工官(声誉高,供宫廷)

分工细密,检验严格

・民间

民间:广布,偏远广州、桂平,扬州、成都最优

发展:东汉中期前,官府兴盛,而后豪强地主取代

•精细制作:“一杯卷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价格不菲:“木器糅者千枚.....亦比千乘之家”:"一文杯得铜杯十”

平民用器价不高昂,“赤卮五枚直二百五十'',与"白素一丈'’相当

•坚实耐用:

平壤西汉墓,漆杯纪年铭相距80余年

贵州清镇,西汉漆器出土于东汉墓葬

・上层大量占有:

马王堆三墓。700余件

新莽初年常乐室,漆盘至少几千只

•主要出土:

湘鄂川苏皖,朝鲜、蒙古

二、制胎与造型

制胎----

•胎质:木和夹丝为主,少数为竹

•主流:到西汉前期,木胎居多,以后,夹丝胎增多

•木胎:

旋木胎,旋削器形,剜空内腔,多做鼎盒钟盘,常较厚重

斫木胎,刨削剜凿,多做耳杯画案,亦较厚重

卷木胎,薄木片卷成,裱麻布以防开裂变形,用于奁卮等,较轻巧

・夹经胎:后世又称“脱胎”

做法,以木或泥做内胎,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干后去内胎,在麻布壳上糅漆。

颇轻巧

发展,初见于战国;两汉中期以后,渐流行;魏晋以来,常做佛像;入清,福州以

之闻名

造型——

•种类:

饮食器为主,又有博具、乐器、文具、兵器、家具及车舆和棺椁。

•饮食器:

常见鼎、钻、钟、壶、盒、卮、耳杯、盘、盂、瓯、勺、匕、具杯盒等

鼎、钟、锌、耳杯等造型、体量与青铜器彷佛

・优秀设计:

装酒具的具杯盒、装梳妆品的多子奁

在较大的容器内,紧密放置多件小容器,节省空间、携带方便,清洁卫生,适

用性极强

三、技法与装饰

技法——

•素糅:黑糅、朱糅

•彩绘:颜色数十种,黑、红居多

手法:绘花形象自由

印花匀整规矩

•锥画:

做法:

于未干透漆膜上针刻图案

效果:

线条细若游丝,花纹纤小

发展:

西汉初期,已知最早

西汉中期,俄金(在纹路内填金箔)

西汉后期,极盛

•金银薄贴花(金薄)

•做法:器表贴附各种图形的金银薄片,涂几道与底色相同的大漆,令贴花与漆面平齐,再

打磨掉金银薄上的漆

•发展:西汉早期出现,西汉中期增多,唐代金银平脱前身

•金门

定义:金属片包镶口沿等器物边缘

材料:金、银、铜(常鎏金,“黄涂”)

发展:战国出现,入汉流行

功能:装饰,加固,耐用

典型:蜀郡、广汉郡工官

元兴元年(105)停止征调,i°蜀汉金口器i土减少

装饰——

・动物纹:

独立装饰,常见云虚

•抽象动物纹:

似几何纹

・几何纹:

同心圆、菱纹、波折纹、涡纹:

器物边缘,较少作主题

形象——规矩严整

构图一二方连续

•植物纹:罕见,柿蒂

•人物纹:罕见

现实,乐舞、出行、狩猎、忠臣、孝子、列女

神话,羽人飞天、东王公、西王母

一、引言

地位——淡出艺术中心

•漆器繁荣、瓷器出现

・巫术衰落,无须借以沟通天地神人

•切近生活,日用造作

生产格局——

•官府:

中央:少府属下考工、尚方,造日用器、兵器等

地方:蜀郡、广汉郡等工官,部分上供,部分销售

・民间:

发展:战国开始铸造(至迟),两汉分布广。

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规模大,质量高,声名远扬,中央官府、皇室贵族乐购

名匠丁缓(《西京杂记》)——

•西汉长安人,与巧匠李菊同被誉为天下第一

•常满灯:饰以七龙五凤及芙蓉莲藕

•被中香炉:以机环运转四周,而炉体平衡,可置于被褥中

•博山炉:透雕九层奇禽异兽为饰,雕镂九层而运转自如

边远地区——

•北方草原:保持装饰禽兽传统,

延续到北魏,甚至更晚

・云南

起源上溯到商后期,西汉制作精彩

内地与边疆、云南同北方草原联系

二、青铜容器

住或____

/、.111L

•西汉中期到东汉早期(武帝到章帝,公元前140年88年)

•官府铸造最盛,少府能力强

装饰——

•纹样:平面化

素面、弦纹、宽带纹,时代越晚,比例越高

•技术:立体,圆雕:动物型铺首、盖钮、器足

平面,鎏金、漆绘、镶嵌、错金银

设计原则:适用

•素面、鎏金、漆绘、错金银等平面化装饰

•日用器物形体合宜,器体轻薄

三、铜灯、铜炉与铜镜

铜灯——

•造型:豆形灯、雁足灯、行灯(有手柄)、吊灯、

卮灯、多枝灯、辘短灯、缸灯

•装饰:鎏金、错金银、镶嵌

•对象:宫廷、权贵,百姓多用陶瓷质

熏炉——

・功能:香料草本植物或树脂,“烧取其烟以为香”

•装饰:鎏金、错金银等

•造型:豆形、鼎形、鸟形、缸炉、行炉(带手柄)

•代表:博山炉(西汉中期始流行)

豆形,盖高而尖成山形(海上仙山),东汉炉座常呈羽人形

南方式样变化领先北方

熏香之风南方胜于北方

已知中原博山炉更精美,水平更高、主人地位更显赫

铜镜——

•产地:

官府:少府尚方

广汉郡、蜀郡工官

民间:洛阳、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

江夏郡鄂县

(今湖北鄂城)

・尺度:

不大,直径常15厘米上下

小不足5厘米,很少20厘米以上

・发展

西汉早期:

草叶纹镜、蟠螭纹镜、山字纹镜

武帝时代:

装饰:地纹减少消逝,纹样

单纯,铭文较长

草叶纹镜、星云纹镜、连弧纹镜、规矩纹镜

王莽时代:

四神、五灵代表灵禽瑞兽(阴阳五行)

同规矩纹搭配,装饰繁满,铭文繁多,注重镜缘

东汉中期:

画像镜、神兽镜

装饰突起,满密,缺少层次

•规矩纹镜

定义:

TVL式花纹,又称“博局纹”

发展:

西汉早期出现

武帝时代流行

两汉之交极盛

东汉晚期依然

装饰:

四神、五灵、神人

象征:

天地

•透光镜

出现:西汉晚期始

特点:光线照射镜面时,在与镜面相对处,反映出镜背花纹的影象

原理:

铸造研磨时应力导致。纹饰须有一定厚度,镜缘须稍宽稍厚,无纹处应较薄

•铭文:

战国见“千金”铭

汉武帝时起,较长

内容:说明纹饰含义、

或与纹饰无关

诉说相思、企求富贵

夸耀镜纹、材料,

企盼家庭兴旺、国家

昌盛、天下安宁

作坊、产地、姓氏

位置:镜缘、中央

四、云南青铜器

代表——

•作者:滇池滇人、滇西昆明人,滇人之作尤精

•时间:前12世纪末肇起,前6到3世纪鼎盛,西汉最佳

分类——

•功能: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饰品

•典型:贮贝器(滇人独有)、动物搏斗纹扣饰(图案同北方民族有联系)、农具、仿生兵器、

铜鼓

技术——

•成型:多种,包括失蜡法

•装饰:错金银、镶嵌、线刻、鎏金、镀锡

一、陶瓷

1、陶器

泥质灰陶——

•用途:日用、明器

•装饰:彩绘及涂漆、“锡涂陶”

重要题材——

•四神: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应用:陶瓷、瓦当、铜镜

象征:东、西、南、北

春、秋、夏、冬

观念:神仙思想、辟邪求福

•五灵:四神加麟(汉常为独角鹿)

观念:五行

•低温铅釉陶

釉较厚,绿色为多,也有黄、褐;铅为助溶剂,温度800℃;明器;武帝时出

现,北中国流行

2、原始瓷器和瓷器

原始瓷器——

•釉:东汉中期以前,多施在器物上部,后多通体

•器物:虽大量仿青铜礼器,但日用容器II多

瓷器——

•制作:

粉碎的瓷石制坯,杂质降低,胎体气孔更少

烧成温度1300C,胎体致密坚实,扣击清脆

•主产区:

浙江:浙西、浙南、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越窑)

・品种:

青瓷、黑瓷:日用器、明器

•装饰

刻划、堆贴、堆塑

二、玉器

•功用:礼器、日用(容器、佩饰等)、陈设、殉葬

•观念:以前,德(质地、质量)胜于符(颜色)

东汉,德符并重,甚至符胜于德

•玉料:和田玉、蓝田玉、岫玉等

•生产:中央,尚方、东园,地方,诸侯国

・发展:

秦,出土少,欠精美

西汉,前期不发达,沿袭战国

中期兴盛,碾琢精工

东汉:数量、艺术不及西汉

礼器

II用•佩饰

陈设

葬玉:

玉衣(玉神)、九窍塞、玲(多蝉形)、握玉(猪形等)

汉人相信:

玉石可令尸骨不朽,精气不泄

三、金银器

生产——

•官府

尚方(盛期)支出多于地方

蜀郡、广汉郡(元帝)年各耗五百万钱

・民间

光武帝妻弟郭况家“铸冶之声,彻于都鄙”

新技术——

•掐丝和焊缀小金珠、抛光

金器

一、风貌与其演进

风貌——

•作品:由宗法、等级制度转向为''人”设计

•艺术:丰富博大、灵动瑰奇

•装饰:意韵绵长、形象完美

•差异:北方雄健,南方清秀

演进——

•汉初六七十年——新风孕育期

存留以秦、楚文化为代表战国面貌

•汉武帝时代——新风确立期

国力鼎盛,灵动瑰奇风格逐渐确立

・公元88年章帝故去——新风衰落期

国家衰落,灵动瑰奇风貌渐渐淡化

二、传承与影响

传承——

•造型:博山炉、耳杯

•装饰:云气纹、四神纹、规矩镜

•技术:金银薄贴花——唐金银平脱

锥画一宋元俄金银

夹经:胎——延续到清

瓷器——后世(比西方早1500年以上)

影响——

•西传:丝绸传播中国物质文化、精神文明

•东渐:刻毛启发刻丝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政治----

・战争连绵,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西晋以后的南北差异——

•十六国北朝:少数民族政权

南北民族融合,东西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禽兽装饰、贵金属工艺

西方文化涌入:金银、玉石、玻璃器

影响:丝绸、陶徭、金银器

•东晋南朝:汉族政权,文化较纯净,延中国传统

佛教风靡——

•佞佛无分南北,信教不论尊卑

•工艺美术:莲花装饰、夹丝造像

二、生产格局

格局----

•官府:畸形发达(恣情欢娱,竭力造作)

沿袭旧制,制作系统较完备

中央官府垄断高档制作,禁限

•民间:沉闷凄凉(民生艰难,制作萎缩)

丝绸、陶瓷仍产,精良考究者少

南方:陶瓷、漆器、纺织

北方:十六国,备受摧残;北魏统一后,逐渐恢复

中心----

・陶瓷:江浙领先,中原继起(北朝后期)

•丝绸:中原,蜀地,江南发展

•漆器:蜀地(魏晋)

一、引言

官府——

•机构:各政权往往设立

•生产:工匠多、产量高

品种----

•官府:重纹彩一锦罗绫绮

•民间:多无纹——绢嫌(细绢)

出土——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民丰尼雅

青海都兰热水、甘肃敦煌莫高窟

二、著名丝绸产区及人物

1、中原

・品种:锦、绣、罗、绮、绵、绿

2、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心:扬州、荆州(湖北江陵)、豫章郡(江西北部)

•锦的发展:不产——灭后秦迁百工——西北民族来求

3、蜀地

•品种:蜀锦。蜀汉量大质低,西晋量大质优

4、新疆

•中心:龟兹(库车)、疏勒(喀什)、高昌(吐鲁番)、于田(和田)

・品种:锦,“丘慈(龟兹)锦”、“疏勒锦”

•意义:与汉地区别——粟特风

5、马钧及苏蕙

马钧——字德衡,曹魏时扶风人

・著名机械改革、发明家:指南车、翻车、改进发石车

•改革绫机:五十综五十蹑、六十综六十蹑——十二蹑

•贡献:提高工效,造福大众

苏蕙——字若兰,始平人;嫁前秦显宦窦滔

・回文锦:思念远方丈夫,织锦寄赠

(长宽各8寸,840字,200余首回文诗)

•贡献:文学、艺术价值低,因文人煽惑鼓噪,声名反高

三、刺绣

孙吴赵夫人---i。针绝i±

•贡献:小说《拾遗记》,绣孙权军事地图

•形象:“列万国于方帛之上”,“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细部绘出

重要绣像i\a说法图

•造作: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首都平城(大同)

•施主:广阳王元嘉

•出土:敦煌莫高窟

•形象:供养人衣孝文帝改制前鲜卑贵族女装

•意义:现有最早的绣像

四、丝绸图案

东汉遗韵——

•文献:《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