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_第1页
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_第2页
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_第3页
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_第4页
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演变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视角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一方面促进了信息传播与交流,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与效能;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互联网合作与治理的争端,削弱了全球性合作的动力。为有效解决争端,国际社会相继提出了网络自由主义、多利益攸关方及主权国家回归三种治理模式。然而,这三种治理模式并未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隐私、发展及信任等公共议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恰恰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可行进路。然而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单一的区块链技术不能有效解决网络空间公共议题。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后,全球互联网治理面临更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文从主权区块链入手,通过分析全球互联网治理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提出可能性解决路径。一、对网络空间主权与国家利益的关注针对网络空间治理,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大主张。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奉行“网络自由主义”;二是以中、俄、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主张“国家回归”与“再主权化”。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两大阵营在既有国际机制与制度安排约束下,坚持不同的治理理念。如美国倡导网络空间自由主义,极力限制主权国家政府在网络空间的权力,以维系其在网络空间关键资源和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中国则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强调联合国框架的作用,认为主权国家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由于治理理念的差异,两大阵营围绕互联网基础架构和关键资源展开激烈博弈。整体而言,两大阵营之间的博弈具有以下核心特征。第一,美国等国家倡导网络自由主义,本质是强化其对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从表象上看,网络自由主义倡导“去国家化”,认为网络是一个无界的自由领域。而就其实质而言,美国是以网络自由主义为由实施控制。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网络空间应该是非政治性的一种纯技术的存在。例如,约翰·巴洛从虚拟空间治理出发,在《网络独立宣言》一书中极力反对政府这一“铁血巨人”对虚拟空间的管制。在他看来,政府在虚拟空间没有主权。第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倡导网络空间主权,认为主权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拥有合法的管辖权与治理权。其一,中国等新兴国家认为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自由是受国家主权和制度约束的。尤其当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侵权及网络犯罪等问题日益凸显,网络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即便是以“网络自由主义”为外交旗号的美国,也在积极谋划网络法规,如网络信息共享与保护法案、保护知识产权法案、保护网络国家资产法案等。第三,多利益攸关方的共同愿景与单边霸权的矛盾持续存在。“多利益攸关方”指的是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及国际机构等多主体在网络空间达成共同治理的愿景。总而言之,互联网治理理念背后的逻辑,是国家网络主权意识的萌芽及对国家利益的关注。美国推行网络自由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其在网络空间关键资源、关键技术和规则制定方面的垄断地位。第一,网络空间发展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优势资源与技术控制,掌握网络空间规则的制定。如在2012年迪拜举行的国际电信大会上,中、俄和巴西三国共同倡议以网络主权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治理,得到参会国家中的89个主权国家的支持。然而,美国却使用外交手段联合欧盟反对此倡议。最后的结果是55个国家没有签署支持网络主权的相关文件。第二,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各国在安全保障能力上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网络攻击的对象。例如,2013年棱镜门监听事件,引发了新一轮网络攻击与网络渗透风波,给各国网络造成全面威胁。棱镜门事件表明,美国已经将其在传统领域谋求绝对霸权与安全的战略,投射到网络空间。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治理已从单纯的技术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如2017年爆发的全球多起勒索软件病毒,导致多个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银行金融、医疗机构瞬间陷入全面瘫痪状态。网络攻击对现实物理空间已经产生实质性的破坏,不仅给主权国家安全造成全面的威胁,而且给国际秩序注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此外,网络安全问题备受诟病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个体隐私保护不足。例如,美国第二大医疗保险服务商Anthem公司信息系统被黑客攻破,近8000万员工与客户资料被盗。无独有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服务系统(UCLAHealth)450万份档案资料发生泄漏。第三,网络空间信任关系十分脆弱。发展失衡与安全问题,折射了网络空间行为主体信任缺失的问题。首先,网络空间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本身存在不足。网络空间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权威机构的信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主要的信用供给者,但是中心化本身也存在信任缺失的问题。第四,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存在着根本分歧。尤其是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美国一直采用“双重标准”。以网络手段搜集情报增进国家安全为例,一方面,美国宣称通过网络手段窃取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是违反国际法的,并无端指责中国入侵美国网络,窃取商业机密。二、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信任系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应该建立在信任系统之上。然而全球互联网治理却面临发展失衡、网络安全、信任脆弱及规则分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互联网治理一直处于秩序混乱的状态。首先,美国意识形态的霸权是有根本原因的与科技一样,互联网本身不包含任何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只有工具价值与方法论意义。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差异意识形态霸权不仅是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各国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的差异的体现。埃里克·布鲁索认为互联网的跨界性形成了一种规范冲突的全球架构,在这一框架中不仅有权力冲突,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问题的基本表现互联网作为承载国家利益的重要平台,不仅拓宽了国家安全空间,而且拓宽了国家利益的边界。各主权国家基于利益考量,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标准和规则存在较大争议。然而就网络安全与发展失衡等公共议题,却很难达成共识。例如,在涉及根本原则和立场方面,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开展多边主义合作。美国则相反,为了维护其在网络空间关键资源的垄断优势及规则主导权,极力反对主权国家和政府权力之下的治理模式。概言之,美国为了维护其在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和国家利益,强势主导网络空间话语权和规则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要争取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利益。那么从国际竞争意义上来讲,国家之间不合作博弈就成为互联网治理的常态。那么国家之间是否完全不会合作呢?当完全对抗将导致成本大于收益时,那么双方基于利益考量,可能会采取合作博弈策略。纵观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政治绑架弱化了网络空间问题解决能力。互联网发展不仅为意识形态主导,同时被政治绑架,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因此网络空间具备了进行政治统治的政治功能。当互联网被政治绑架,被赋予政治功能时,网络技术与政治一体化就形成了。这就导致网络空间强国家政治与弱治理体系的反差。其次,资本裹挟导致网络空间发展失衡。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引擎,为资本带来全新的市场、生产、流通与消费。放眼全球互联网发展历程,整个互联网绝大部分被网络游戏、网络金融、网络商务等商业化应用占据。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资本主义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巨头凭借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攫取利益,造成技术鸿沟与发展失衡。最后,法律保障能力较弱。日益频繁的网络攻击,虽然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但是网络大国就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法律规则和行动准则却难以达成共识。因此,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发展,伴生了许多没有法律规制、法律无法强制或者来不及强制的场景。三、区块链技术赋能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共治共识作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的基础协议,区块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自2008年以来,区块链在各个行业深耕,已经初步形成含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和综合服务三大板块的产业生态雏形。在互联网领域,区块链安全机制与关键技术驱动全球互联网的迭代升级。区块链实现了互联网由信息互联到价值互联,再到秩序互联的升级。不仅如此,面对网络空间治理系列问题,区块链内生的技术优势与安全机制,为网络空间公共议题治理提供了可行进路。第一,区块链分布式技术有助于建构安全的网络生态环境。传统互联网空间对于网络攻击、隐私泄露等问题监管无力。区块链分布式结构与可追溯特性则有效保障各节点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第二,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促进全球互联网资源供需匹配更加精准和高效。未来全球互联网治理格局中,各个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及跨国公司都可以作为资源供给方,在全球艾滋病防治、新冠疫情防治、全球气候治理、南北发展失衡等方面进行协作。各个主体协作的底层技术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可以为标准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设置自动化服务流程。这不但可以优化和提高全球公共产品分配效能,最重要的是为广大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提供急需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遇。在区块链赋能之下,有志于提供全球公共服务产品的国家、国际组织或个体,与有需要的国家、组织和人群进行无缝对接。区块链将相应的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记录在链,为产品和服务设置合理的报酬。一旦供求匹配,智能合约将自动触发,并完成线上交付。整个交易过程透明公正、可追溯、可设计,可有效减少人为干预与冗长的审批过程。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向欧洲提供的物资援助,通过区块链技术,就可以有效对物资供应全过程进行溯源。第三,区块信任创造机制有助于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信任生态环境。网络空间的信任问题是全球性难题。传统信任问题是通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强信任背书来解决的。但是目前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技术架构是私密的、中心化的,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网络空间信任问题。而区块链的核心是信任创造机制。区块链网络中众多节点间采用点对点的交互方式,不需要一个公共的中心服务器,因此淘汰了第三方机构,这构成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机制。第四,区块链共识机制有助于减少各个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的分歧。一般而言,全球互联网治理共治达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特定的场所、特定参与者、共识达成基本流程。区块链不仅能满足这三个基本要素,而且还为全球共识达成提供了新的可能。首先,区块链赋予了各主体平等的参与权。依托区块链多中心机制,各个主权国家以平等的姿态对互联网治理产生影响,彰显了地位平等与意志平等,这是共识达成的基本前提。正如《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中所强调的规则,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个国家,在互联网公共政策及域名系统根的监管方面,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责任和地位,应该就全球公共议题形成共识。其次,多中心而非中心化的机制,让多主体直接参与互联网治理成为可能。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如国际电联、世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联合国,可以作为平等的节点直接参与互联网治理。这种直接性保障了参与治理的公平性。最后,多中心机制使得参与过程更加透明化。每一个利益攸关方可以就关心议题进行平等地对话,从而达到所有节点厘清真相、公开协商、凝聚共识的目标。区块链多中心机制不仅促进互联网治理更加开放、平等和透明,更有助于将各个参与节点的意见纳入全球互联网治理决策系统。可预期的是,区块链的多中心参与机制,对于打破规则分歧与共识困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链”架构区块链内生的技术优势与安全机制,为网络空间公共议题治理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传统民族国家只能治理有界的地域,互联网所构筑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却是一个无界的虚拟世界。因此,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在赛博空间很难有效发挥作用。第一,推动联合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权威化,首先要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链。不同于公有链的重大事务多节点民主表决,联盟链只对特定的组织或成员开放。联盟链的共识过程受预选节点控制,且每个参与节点拥有完全平等的权限。在具体的实践中,联盟链是将在联合国框架下内设互联网理事会权力机关。理事会成员由发起国家担任,每个国家拥有对等的话语权和表决权。联盟链所有参与节点通过共识达到普遍同意的状态,从而建立起联合国在联盟链上的“新中心”地位。作为联盟链的新中心,联合国自然成为联盟链的规则制定者、利益冲突协调者和国际事务监管者。与此同时,在涉及重大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的系统中,联合国应具备强话语权。当然,联盟链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各个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这可能让区块链逐渐脱离共识算法的支持,落入技术精英的控制之中,会导致区块链出现“新中心化”风险。第二,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链,需要增强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的包容性。联盟链通常是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搭建的区块链网络关系。尤其是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链,是在不同主权国家、不同地区主体之间搭建的联盟关系。由此,联盟链必然会涉及不同主权国家之间设立的法律标准的适用性和包容性问题。第三,坚持联合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主导地位,应该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基础作用。作为联合国下属的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技术机构,国际电信联盟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负责管理和分配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制定全球信息技术标准。面对网络空间治理公共议题,国际电联不仅要关注通信技术及基础网络建设,更要关注互联网领域的治理问题。虽然美国在国际压力之下,已经转移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管辖权,但是英美等国家仍然以“网络中立”为由反对联合国对互联网的治理。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尼莉·克罗斯(NeelieKroes)极力反对以国际电信联盟作为互联网治理的基础,认为以国际电联自上而下控制互联网重要职能的做法并不合适。第四,推动联合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权威化,还需要构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最高信誉节点的公信力机构。就具体实践而言,应该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主体视角,重塑网络空间信任关系。首先,就联合国信誉节点而言,联合国担任全球互联网信用体系的监管者、协调者角色,在全球互联网信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联合国框架下,各个主体不仅可以对信息合法性、信息流向及交易公平性进行监管,而且可以对霸权节点进行制裁。同时,联合国作为信誉度最高的节点,还负责向全球提供失信被执行节点的信用信息。除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外,主权国家、跨国企业等节点在联盟链中有不同的责任与义务。主权国家政府,应该与联合国信誉节点签订协议,有义务向联盟链公示涉及全球重大安全与政治经济利益的信息。跨国企业尤其互联网巨头,拥有互联网发展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需要保持较高的信誉度。换言之,区块链的嵌入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创造了多主体“共信力”,以解决网络空间信任缺失问题,从而避免中心节点信任机制的脆弱性。作为最高信誉节点的公信力机构,联合国对联盟链治理便具备了充分的合法性,进而可以约束霸权节点、惩戒失信节点。首先,联合国要建立联盟链公正机制。联合国严格限制联盟链发起国家担任及委派管理人员的比例,并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即理事会部分管理人员及联盟链节点应由非利益攸关的第三方担任,并赋予其平等的话语权与投票权,从而保障网络空间运行的正义。其次,联合国要建立联盟链信任机制。联合国要提高联盟链发起的门槛与质量,挑选可信度较高的节点。如选择信誉度及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组织或政府机构。这些组织不仅客观上具备抵御黑客攻击的安全防护能力,主观上不会产生节点腐败、节点霸权或节点篡改等违规行为。再次,联合国要建立联盟链损害赔偿机制,明晰联盟链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理事会管理人员不仅要保证自己不损害联盟链的治理规则,而且有义务保障利益攸关方免受来自联盟链节点的损害。一旦损害造成,单个节点或联盟链理事会可以投诉,要求侵害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最后,联合国要建立联盟链联防联控机制。针对网络空间治理系列问题,联合国理事会有权力督促各个节点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协同治理网网络空间公共议题。第五,强化联合国在联盟链的权威,更具革命性的方案是,重构一个全新的全球数字货币和全球央行组织,并推动代码法律化。五、将主权作为全球互联网秩序的未来方向中国发展区块链的深层逻辑是强国家主义,即在主权国家强大的整体架构上形成主权区块链,并基于国家强信任背书对互联网进行全面规范与监管。而美国发展区块链的逻辑是自由主义与去中心化,反对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规制。然而美国的治理模式并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痛点。美国也无意应对新兴技术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新挑战。相反,各国围绕互联网发展主导权与控制权的争夺,将进入更加复杂的历史新时期。作为发展中大国,一方面,中国有义务支持并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网络治理,推进联合国的权威化。另一方面,面对常态化的国际竞争,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长足发展依赖于国家的自主发力。尤其在美国不断退群脱钩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必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第一,中国坚持并推进联合国在网络空间联盟链的权威化。联合国的权威化不同于世界政府的建立。世界政府的构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联合国权威化是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各个主权国家在相互认可、充分谈判、多方协商等基础上,让渡部分权力。国家的授权是国际组织权力的唯一来源。第二,中国积极推进联合国民主化运行框架的建设。联合国权威的树立,不仅依赖于主权国家的支持,也需要民主化运行框架。中国对联合国民主化运行的贡献是,在主权区块链架构下,充分发挥民主协商在网络空间治理的秩序性功能。首先,中国要发挥民主协商对网络霸权的消解功能。民主协商是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方参与、多边协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在国际互联网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治理工作不应该再执着于自上而下的等级制治理模式。第三,中国在推进联合国权威化与民主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其在互联网等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联盟链上各个国家建立稳固的政治信任,而且要求各个节点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但是当前中美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国际秩序等方面的分歧逐渐加深,中美政治互信短时间内难以弥合。美国通过限制、围堵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以维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确保其在全球的科技霸权和安全利益。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市场准入、投资审查和出口管制等政策方式,试图限制、打压中国在海外信息技术项目的实施能力与市场空间。美国国内多股反华力量形成合流,加快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步伐。第四,中国将以主权区块链为基本方向,继续完善互联网治理的制度规范。当前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发展问题及信任问题,归根到底是互联网发展制度规范的缺失问题。区块链为全球互联网治理带来智能化的图景。然而,破解全球互联网秩序难题,关键需要明确网络主权划分。对主权的强调恰恰蕴藏着互联网治理秩序缺位这一不争的事实。网络空间是一个兼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属性的混合性场域。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竞争,是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因为主权不可转让,所以网络空间治理亦不可以突破国家主权的界限。一方面,支撑网络发展的人才培育与基础设施均由国家支持,割裂国家主权完全自由的网络空间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的数据流与信息流最终都落脚到服务器上,服务器是有属地范畴的。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容置疑。因此,网络空间治理中,主权区块链应该出场。本文整合主权与区块链的核心要义,旨在将主权区块链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未来方向。之所以称之为主权区块链,是因为主权国家在互联网制度设计中以分布式账本为基础、以规则和共识为核心,构建多中心治理架构。一方面,主权区块链强调主权国家的制度设计对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主权区块链希望通过技术治理来完善国家制度安排。换言之,主权区块链就是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法律监管,从而实现共识、共治、共享在内的统一体。首先,各国应构建一套由制度规范与技术规则协同监管的体系。即兼顾制度规则的权威性与技术规则的可行性。单一的制度之治可能会强化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权威,同时也会遏制互联网空间的创新与活力。而单一的区块链技术之治则可能陷入秩序混乱的窘境,滋生暗网、洗钱、毒品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未来互联网发展,必须在主权国家制度规范之下才能发挥区块链技术治理优势。这样才能发挥主权区块链在网络空间的秩序性功能与安全性功能。其次,各国应该就互联网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形成全球战略共识。国家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不仅凸显国家层面对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的高度重视,还有助于对网络空间的安全、发展和信任等全球性问题形成战略共识。例如,英国在其区块链国家战略报告《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中,明确强调在区块链应用网络中将制定并实行自己的规则。欧盟制定了数字货币监管草案,将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货币列入打击恐怖主义和反洗钱的监管范畴。中国也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文件以防范比特币洗钱风险。各国的政策凸显了主权国家权威在规范区块链发展中优势。然而国际层面上暂未对区块链的发展形成统一的标准、原则或政策。在填补治理规则空白与话语空白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相互竞争、力求占据领先优势。然而,不论各国如何竞争,全球区块链治理规则的形成并制度化,才是主权区块链在网络空间持续发力的前提。最后,主权区块链的持续发力还需要与私权区块链建立联盟伙伴关系。主权区块链建立在国家主权结构与制度规范之上,私权区块链是公民个人或私人组织围绕私权利的转移与让渡而发挥功能。比特币是典型的未经主权国家法定化的私权区块链。主权区块链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可能会遏制网络空间创新行为,需要私权区块链多元化参与,激发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