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_第1页
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_第2页
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_第3页
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_第4页
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克五四现代性困境走向古典理性的启蒙《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新解

“莫胡克先生坐火车之后”(以下简称“莫胡克”)被视为“传记”。事实上,“五种精神”是对历史和哲学的又一次证明。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佛教、孔孟仁政等思想,探索“不仅救国”、“救世界”的“历史哲学”。一废名的“理性”、“机”在《莫须有》中,深受《论语》影响的废名采用“即事言理”的方式,一面用传记方式书写在故乡黄梅的“避难记”,一面又立足于“坐飞机以后”的后设视域,对作为事件的“避难记”进行审视,展示了古典理性启蒙的完整可能。故以事而言,全书叙述的是废名赴金家寨小学任教,到胜利后坐飞机重返北平的经历;以理论,则是作者一步步摆脱“五四”现代性偏见,在中国乡土社会发现了真理的“个人思想史”。前者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而后者则一开始就是完整的,“即不著一字而此一部书已是完成的,因为道理已经在胸中成熟了,是一个活的东西,是世界”。(第1083页)明明是坐飞机以前的事,却题为“坐飞机以后”,原因就在于此:《莫须有》乃是一个“真理的示现”,讲述“个人思想史故事”,示他人以真理之所在。废名的“避难记”,从他抛弃了对“理智”的迷信,决定“短期内不作归家之计了,好好地在乡间当小学教员”(第825页)开始。我们的论析,也就从辨析这里的“理智”究竟是怎么回事开始。简单地说,废名抛弃的,实际上是现代人把“理性”当作“世界的主宰”、“宇宙的无限的权利”、“万物的本质和真理”而《莫须有》一开篇,就从质疑“理性”的“合理性”入手,颠倒“应在”与“实在”的现代性关系,直接向“理性”发起了挑战。第三章《无题》,写莫须有先生听石老爹转述“神仙”服丹成的话,称“要到三十五年才太平”,断言“日本老一定要败”,“莫须有先生因了许多的经验使得他虚怀若谷,乡下人的话总有他们的理由罢,他自己对于世事不敢说是懂得了”。“敌兵胡闹”而占据黄梅县城所作所为,打破了废名对“理智”的迷信:于是莫须有先生心想,事不可以理推。以理推,莫须有先生以为敌兵不会强奸,因为敌兵不都是受过教育的国民吗?所以敌兵爱中国小孩,莫须有先生以为不出乎意外。然而日本人强奸。……此事乃使得莫须有先生无成见,可有的事都是有的,不可以理推而无之。(第825—826页)对“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很简单:凭的是摆在眼前的“实在”事实。二废名的“行刑”——理性的“否定”打破了对“理智”的迷信,确立了从“实在”经验出发的立场后,废名进一步对“理性”与“合理”的关系,发动了挑战。第十二章承接作者对理智与经验之关系的理解而来,以黄梅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王祠堂建不起来”之说为由头,对“理智不可靠”的观念,作了充分的发挥。王氏是黄梅大姓,王氏祠堂曾于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仅存“王氏享堂”石匾。当地从此流传说,因为风水不好,王氏祠堂建不起来,一建起来就要被战乱毁坏。废名上中学时,黄梅人众口一词“建不起来的”王氏祠堂,早已落成,供人随意参观了。但废名从王氏祠堂走出来时,一个姓李的老头儿,仍然重复当地传言说:“王祠堂建不起来的”,“它建起来就要天下大乱,就要跑反,它就要毁掉的”。(第985—986页)王氏祠堂分明已经矗立在那里,李老头为什么还要重复这明显有悖于“理性”和“现实”的传言呢?炮火再一次摧毁了王氏祠堂。废名再一次从到处是废墟瓦砾的黄梅城中走过时,一下子恍然大悟,曾经那样荒诞,那样不可理喻的传言,突然之间显露了它的意义。这预言并不是说王氏祠堂一建立起来就要天下大乱,而是预言世间总有战争,莫须有先生小时所不懂的事情现在懂得了,小时他经过瓦砾之场,总是不明白,明明是许多大房子,如他自己家里的房子,何以成了瓦砾之场呢?原来是因为战争,战争便把建设都毁掉了的。……我们凭着理智所叱责的迷信,大约都是经验了。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法告诉别人的,世间的理智每每是靠不住的了。王祠堂将来还是要建立起来的,将来还是有战争的,王祠堂简直是世间的命运了。莫须有先生今天知有此事,正如我们知有明日。莫须有先生又记起一个思想家的话,人的痛苦不能传给人,我们在战争中所受的苦不能告诉我们的子孙,所以我们的子孙还是要打仗,正如小学生要打球一样。(第986—987页)废名这里的“恍然大悟”,有两个要点。第一,现实远比理智所能推测和想象的更丰富,“理性”决不可能涵盖和穷尽,并成为经验事实的主宰者和规范者。“可有的事都是有的,不可以理推而无之。”第二,是在价值层面,否认了理性的“合理性”。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人类苦难和不幸的根源,在于世界尚未经过“理性”的彻底改造。一旦得到启蒙,成为自身的主体,人类就能够凭借理性,创造出消灭了一切苦难和不幸的“合理”社会,“住进一座光辉灿烂的水晶宫”这个论断,以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彻底抽空了现代人赖以安身立命的进步观。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不能建立自己的“黄金世界”,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黑暗和苦难就丝毫无能为力了呢?换句话说,“启蒙”是不是就压根儿不可能,或者像虚无主义者所说的,没有必要了呢?三“绝对的不可能”当然不是。因一个人的经验无法告诉另一个人而认定理性不可靠的废名,恰好解开了“五四”现代性的死结,从现代性困境中拯救了启蒙。如前所述,“五四”现代性方案在形式上是从外部输入科学与民主,给群众“注入深沉的勇气”,但其实质,还是唤醒民众沉睡的勇气,“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这个思想装置中,隐含着两个前提。第一,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理性”。这个前提,保证了启蒙者和被启蒙者能够相互感染和共鸣,保证了启蒙的可能。第二,为了避开“有理性”的人类在事实上的丑恶和混乱对启蒙的颠覆,理性主义者进一步发明了历史进步论,宣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可以通过世世代代的积累,每一代人都“把我们幸福中最珍贵的那部分和我们苦难中最悲痛的那部分”而废名,则既不承认理性的“可靠性”,又否定了一个人的经验能够传递给另一个人,否定了人类最终抵达“黄金世界”,“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在废名看来,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宇宙,彼此不能相互代替。第十七章里,避居水磨冲的废名,清晨在山林里遇见捡猪粪的小孩。此时的废名,乃是以捡柴禾为由,陪孩子享受自然之乐。但捡猪粪的小孩,却认定废名是有钱而舍不得买柴,和穷人争蝇头微利的“小人”,一副“不屑于同莫须有先生说话的神气”,“不同莫须有先生交一句言语”而“悠游自得”地走远了。废名由此发挥说:人各一宇宙,此人的宇宙与彼人的宇宙无法雷同,此捡野粪的小孩如何而能理解霜林里天才的喜悦呢?便是声音笑貌也自有智愚美丑之悬殊,仿佛是同类而不一类了,是遗传之差吗?环境之异吗?不是的,根本的问题在于灵魂是各人自己的了。生命便是生命,甲不能由乙铸造的,正如物理学物之不可入于性,父母不能造我,同上帝不能造我一样,现代思想一方面不承认上帝创世,一方面却相信男女造物,殊不知前者本事是宗教,后者未免太不科学了,即是异乎理性而是迷信。我们大家都是有三世因果的,故无法强同。(第1074—1075页)既然“人各一宇宙”,彼此“无法强同”,那么问题就来了:“启蒙者”能否解放“蒙昧者”呢?废名回答说:“绝对的可能而绝对不可能”。第六章《旧时代的教育》,记莫须有先生赴金家寨做小学教师之前,特意带纯参观本地私塾,让孩子认识旧式教育的黑暗。两人的出现,引起了塾师的紧张,和学童的好奇,“一群小人儿的注意都集中在莫须有先生的身上了”。鲁迅设想的“铁屋子”情境,变成了眼前的现实。面对这一群身处黑暗而又茫然的“孩子”,莫须有先生能“救救孩子”,将他们从私塾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吗?莫须有先生当然能解救他们,绝对的能解救他们,而莫须有先生不能解救他们,绝对的不能解救他们!那么谁能解救他们呢?他们的父兄吗?政府吗?都有相对的可能。只有莫须有先生有绝对的可能而绝对不可能。一个人不能解救别人,故解救是绝对的不可能。莫须有先生决不承认自己是懦弱,因为懦弱故不自承为社会改革者。相反的,莫须有先生是勇者,勇于解救自己,因为勇于解救自己,故知解救别人为不可能了。(第875—876页)以力量论,莫须有先生确实“绝对的能解救他们”。上报政府解散私塾,让这“一群小人儿”进入新式小学,于情于理于法,都“有绝对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确实又“绝对的不可能”。“一个人不能代表另一个人”,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从这“一群小人儿”之外来解救他们。任何一种从外部环境给予的“解放”都意味着取消了个体生命自己解救自己的过程和可能性,因而必然“绝对的不可能”让“被解放者”获得自由。“莫须有先生是勇者,勇于解救自己,因为勇于解救自己,故知解救别人为不可能了。”但“绝对的不可能”解放“铁屋子”里的孩子们,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黑暗面前,只能空怀“一个革命的情绪”愤恨而终。我们可以给他们以“真理的示现”,启发他们自己解放自己。关于“真理的示现”,下文还要细谈。这里接着来看废名带纯参观私塾的感悟。目睹“一群小人儿”的遭遇,废名为纯深感庆幸,认为“这小孩子已经得救了”,因为“他的爸爸决不让他走进监狱”,送他进私塾了。但接下来:连忙是一个黯然,那么这个小孩子的自由国土在那里呢?莫须有先生觉得他完全不能为力了。他可以尽做爸爸的良心,但他不能代表社会,代表国家,代表教师,甚至不能代表纯,即是一个人不能代表另一个人。紧接着,却连忙又很得安慰,从圣人的言语里头得之,“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于是深深地懂得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真理的示现了。(第876页)这段一波三折的两个“黯然”,清晰地展示了废名古典理性启蒙路径。一个人不能代表另一个人,所以“人唯有自己可以解放,人类的圣哲正是自己解放者,自己解放然后有绝对的自由”(第864页)。解放乃是自我的觉悟,一种发生在个体生命与其自身,而非与他者或外部世界关系上的事件。这个举重若轻的转化,让《莫须有》超克了在“中国/西方”、“启蒙者/蒙昧者”等一系列二元范畴,超克了在与他者的关系维度上展开启蒙的“五四”现代性困境,化解了众所周知的“铁屋子”困境。很显然,如果仅仅止步于此的话,废名的古典理性启蒙方案,不过是把卢梭在个人与世界之间展开的现代性方案扭转为个体生命内部的变化,成为康德—尼采—福柯自由主义启蒙的同道,最终摆脱不了借“另一种现代性”反对“我们的现代性”的流行思路。废名之为废名,就在于他接下来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两步。第一,保留了把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联系起来看待的“五四”传统。《开场白》即赞赏“莫须有先生不是过着孤独的生活了”,郑重宣告《莫须有》不同于以往“只谈个人私事,不谈国家大事”的著述,谆谆告诫“幸国人勿河汉斯言”(第811页),就阐明了这个意思。第十六章更怒斥抱定中国没有科学的现代性迷思,直指一切取法西洋的中国现代教育为“甘心为奴”的“奴化的教育”、“亡国的教育”,尽情发挥了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内在关联。第二步,是以最后一个转折得到的“安慰”,即从孔子“后生可畏”说里得到的启示为根基,循着古典理性的“知无”,以独特的“受罪”论,超克了现代性思想装置的困境。四“受罪”的意义这个“连忙又很得安慰”的转折,实际上是否定了把“一个人不能代表另一个人”视为负面阴影的情绪,牢牢地把启蒙锚定在了个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进而,从孔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说法里,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是真理的示现”。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恪守“任何事物,如果不能获得相当于算术和几何那样的确信,就不要去考虑它”坦承“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只所谓可有”的鲁迅,虽然也走到了“知无”的边缘,但却一直在个人与他者关系维度上来理解启蒙。把启蒙的成败,等同于能否打破“铁屋子”,把孩子们安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对把启蒙锚定在个人与其自身关系维度上的废名来说,问题不在于能否打破“铁屋子”,而在于个人能否觉悟。废名说得很清楚:世界的意义根本上等于地狱,大家都是来受罪的,你从那里去接受自由呢?谁又能给你以自由呢?唯有你觉悟到你是受罪,那时你才得到自由了。真理实是如此。而莫须有先生对于这个道理,最初是从小孩子受教育这件事情上面得到启示。莫须有先生每每想起他小时读书的那个学塾,那真是一座地狱了。做父母的送小孩子上学,要小孩子受教育,其为善意是绝对的,然而他们是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黑暗的监狱里去,可是世上没有自由的地方。没有自由的地方,那我们永远是一个囚徒了,然而我们自己可以把枷锁去掉,人唯有自己可以解放,人类的圣哲正是自己解放者,自己解放然后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正是从束缚来的,所以地狱又正是天国,人生的意义正是受罪了。唯有懂得受罪意义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家。这时才能有诚意,才能谦虚,生怕自己加罪于人,知道尊重对方,不拿自己的偏见与浅识去范围别人了。最有趣的,地狱并不一定是苦,而是乐,莫须有先生想起他小时读书的那个学塾,简直憧憬于那个黑暗的监狱了,如果要莫须有先生写一部小说,指定以这学塾为题材,他可以写得一个“奇异的乐园”,世间没有那样的光明,因为世间是黑暗,而黑暗对于莫须有先生是光明了,世间没有另外的光明,所以教育并不能给小孩子以什么,教育本身便是罪行,而罪行是可以使人得到解脱的。(第864—865页)假若个人的自由与解放,取决于“现实世界”的话,人类将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因为事实是“世上没有自由的地方”,世界即是地狱。启蒙的结果,也就只能“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反过来,正因为只能发生在人与自身关系维度上,解放也才成了每个人自己的事,“我们自己可以把枷锁去掉”。而且,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而非只有“黄金世界”到来之后才能去掉。怎么去掉?废名给出了独特的“受罪”论:“唯有你觉悟到你是受罪,那时你才得到自由了”,“人生的意义正是受罪了”。“受罪”的第一个意思,是前面所说的“知无”,即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地狱”里,承认自身的有限性,我们“才能有诚意,才能谦虚,生怕自己加罪于人,知道尊重对方,不拿自己的偏见与浅识去范围别人”,为他者敞开“自由国土”。废名的老父亲曾以“各人有各人的性情”为根据,批评“莫须有先生有时候强人与自己同”(第990页)的毛病,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一层是“受罪”的消极意义,即对他人的意义。“受罪”的积极意义,是自我解放。解脱之道,取决于个人能否觉悟到世界的无意义。惟有觉悟到“一切是事实”,事实性的“现实世界”于人生毫无意义,不再朝向“现实世界”,而是向光明寻求人生意义之后,个人才能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建造“黄金世界”的理性主义者之迷误,就在于一开始就把人当作了为“现实世界”所束缚的被动之物,由此认定,第一,黑暗“旧世界”导致了人类被奴役的不自由,——“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第二,则是其必然的逆命题:只有光明的“新世界”才能给人带来自由和解放,——“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两个互为因果的孪生假定,把现代人牢牢地困锁在了“被解放”的宿命深渊。一轮比一轮更猛烈的革命,结果是更多的不幸和奴役,根源就在这里。福柯认定现代性进程就是对人的控制技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精细的理由,也在这里。“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由于“应在”改造“实在”的现代性工程,并没有给人类带来事实上的自由,现代人只好把它的合法性根基,转移到了作为现代性源泉的“理性”上,在作为权力的“有理性”和作为善的“合理性”之间划上等号,把“理性”变成了自身的合法性根源,完成了权力即至善的循环。随着“理性”道成肉身,这个自我封闭的循环进一步沦为“善良的意志”之“善”,现代性工程的合法性根基,更进一步转移到了“导师”或“伟人”的“善良的意志”上。直到1980年代,德里达对伽达默尔以“善良的意志”为根据的“同一性”的要求给予最后一击,揭开“善良的意志”的形而上学本质之后,“理性”与“合理性”的共谋,才得到了澄清。而立足于经验事实,在个人与自身关系维度上理解启蒙,谈论自由与解放的《莫须有》,则始终对“良心”与“合理性”两者的根本性差异保持着清醒的意识,凭借“受罪”论,斩断了作为开端的“善良的意志”,与作为结果的“善的事实”之间的同一性。《旧时代的教育》一章叙述“莫须有先生凭良心”,批评“先生的姑爷”写的“印本”时,特别在括号中,标示现代人早已经遗忘了的这个区别说:“(良心对不对又是一问题)”(第872页)。同一章开头,则以送孩子进私塾为例,标明了开端的“善良的意志”与结果的“善的事实”之间的非同一性:“做父母的送小孩子上学,要小孩子受教育,其为善意是绝对的,然而他们是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黑暗的监狱里去”。(第864页)五废名的“觉”是什么?问题很清楚:咬定“旧世界”导致奴役,和坚信“新世界”带来自由,乃是一个铜板的两面。预先把人当作了只能等待着“被解放”的僵死之物,才有了在“现实世界”里寻求解放的各种努力。打破“旧世界”,是因为它遮蔽了“现实世界”的真理之光;建设“新世界”,则因“新世界”本身就是真理。一句话:人自身毫无意义,真理仅只存在于一个叫做“现实世界”的所在。但在废名这里,世界之为黑暗,不是因为有一种叫做“黑暗”的东西。“光明”也并非来自于一种叫做“光明”的事物。实在性的经验事实,本身无所谓“光明”,亦无所谓“黑暗”,地狱也正是天堂。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觉悟”与否。世界“黑暗”,乃是因为我们“不觉悟”,即看不见,也不承认自己在黑暗中。“谁都不承认自己是黑暗,谁都自居于光明,于是人生永远是黑暗,光明是解脱。”(第868页)差不多同时的海德格尔,曾用西方的语言,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世界的贫困,就在于“这贫困时代甚至连自身的贫困也觉察不到”,而“只是一味地追求把自身掩盖起来”,以至“不再能够觉察到上帝缺席本身了”。自居于光明者觉悟不到黑暗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寻求解脱的努力,只会永远陷在黑暗深渊而不自觉。反之,只有觉悟到世界是黑暗者,才会有挣脱黑暗束缚,向光明寻求解脱的努力。废名的“觉悟”说,因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本身是黑暗,是没有意义,破除对世界的“贪念”。第二,破除“贪念”之后,转而以“光明”为引导,寻求人生的意义。前者是消极的断念,后者是积极的追求。第十三章《民国庚辰元旦》,以纯本能地喜欢钱的事例,阐释了“觉悟”的这两重含义。新年第一天,纯拿着父母给的“压岁钱”,大是喜欢。作为小孩子,纯并没有使用钱的实际经验,但却清楚这“压岁钱”是属于自己的。废名由此反思人类的“贪念”说:贪是最大的障碍。障碍并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你能说贪从什么时候起呢?就经验说,纯是不应该喜欢钱的,因为他没有用钱的经验,然而小小的心灵喜欢钱,正是贪。所以贪不是经验来的。要说经验,不是四五岁小孩子的经验。唯物的哲学家将说是父母的遗传。这话该是如何的不合理!说一句话等于没有说,无意义!父母不也做了小孩子吗?再追问下去呢,故话等于没有说。须知我们有不贪的心。不贪的心好比是光明,贪则是黑暗罢了。我们为什么不追求光明,而争辩于黑暗的来源呢?试问黑暗有来源吗?只是障碍罢了。这便是佛教。这便是真正的唯心论。争辩于贪嗔痴的来源者正是贪嗔痴的心,正是唯物。……眼前的世界有什么意义呢?眼前的世界便是叫人用功。(第998—999页)“眼前的世界便是叫人用功”,就是让人意识到其本身的没有意义,然后得到解脱,不再“贪”恋此无意义的世界。“莫须有先生最怕他贪着生活而失掉修行的意义”(第841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十四章《留客吃饭的事》,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手上拿了东西心里确是非常之贫穷的,人生在世不觉得生老病死苦,有何意义呢?这不是完全以人生为可留恋吗?不正是贪着吗?”(第1013页)“觉悟”的第二层意思,是转而从光明寻求人生的意义。“须知我们有不贪的心。不贪的心好比是光明,贪则是黑暗罢了。我们为什么不追求光明,而争辩于黑暗的来源呢?试问黑暗有来源吗?只是障碍罢了。”死死抓住“现实世界”,在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上寻求解放与自由者之所以只能制造出更多的痛苦和混乱,以打破“铁屋子”为目标的“五四”之所以只能带来更多的黑暗,根源就在本着“贪嗔痴的心”,“争辩于黑暗的来源”,贪恋着“现实世界”,而忘记了个人的“觉悟”才是真理和光明之所在,忘记了“世界即是地狱”的“道理”,把个人当作了在世界的束缚中丝毫无能为力的“被解放”之物。最终,也就失去了“我们自己可以把枷锁去掉,人唯有自己可以解放”(第864页)的“正道”。“觉悟”到“现实世界”的无意义,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只是获得自由的基础,并不等于就获得了自由。把自由等同于无束缚和无责任,乃是最粗俗——因最粗俗,故流布也最广——的现代性迷思。废名的“觉悟”不是目的。“眼前的世界便是叫人用功”,“觉悟”的目的,也是叫人“用功”。惟有“用功”才能破除障碍,才能有自由可言。或许因“懂得道理”而致力于“用功”,——“他总是那么用功罢了”(第846页)——把修行看作最大的文章之故,《莫须有》并未对“用功”给予太多的说明。反倒是《我怎样读论语》一文,在讨论孟子“性善论”时,对“用功”作了较为明确的解释。废名以“性善论”批判认定惟“现实世界”有意义,人乃僵死的“被解放”之物的现代唯物思想说:现代人都是唯物思想,即是告子的“生之谓性”,换一句话说以食色为性,本能为性,很以孟子的性善之说为可笑的。一日我懂得“性”,懂得我们一向所说的性不是性是习,性是至善,故孟子说性善,这时我大喜,不但救了我自己,我还要觉世!世人都把人看的太小了,不懂得人生的意义,以为人生是为遗传与环境所决定的,简直是“外铄我也”,换一句话说人不能胜天,而所谓天就是“自然”。现代人都在这个樊笼的人生观之中。同时现代人都容易有错处,有过也便不能再改,仿佛是命定了,无可如何的。上文说过,由于预先把人当作了无力解放自己,惟有在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才能“被解放”的僵死之物,而眼前的“现实世界”却又“正是地狱”,现代人被迫以鲁迅讥讽过的“希望将来”针锋相对的废名,以孟子的“性善论”,把个人从“历史的必然规律”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复活成了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自由存在:人的一生便是表现性善的,我们本来没有决定的错误,不贰过便是善,学问之道是不贰过。“人不能胜天”,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人就是天,天不是现代思想所谓“自然”,天反是合乎俗情所谓“天理”,天理岂有恶的吗?恶乃是过与不及,过与不及正是要你用功,要你达到“中”了。中便是至善。人懂得至善时,便懂得天,所谓人能弘道。这个关系真是太大。现代人的思想正是告子的“生之谓性”,古代圣人是“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孟子便具体的说是性善。的的确确,“这个关系真是太大”了!第一,它保留并践行了从康德到尼采、再到福柯的在人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