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_第1页
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_第2页
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_第3页
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_第4页
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的政治合作立场

1941年6月22日,苏联战争爆发前,两国保持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这是苏联实施合作协议的体现,其政治地位不容低估。20年代至30年代初,苏联与德国之间存在良好的经贸关系。两国之间实现了自1922年拉巴洛条约后卓有成效的经济和军事技术合作。斯大林对两国关系是满意的,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说:“我想,尽管我们的人对德国人有许多很不妥当的事(德国人对苏联很不妥当的事也不少),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由此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与欧洲各国保持现状和集体安全的斗争,成为欧洲的主要矛盾。苏德长期良好的经贸关系受到严重影响,1934至1935年,两国经贸急剧下降,接近于零。面对新的形势,苏联政府采取了力争与德国改善经贸关系,并通过它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政策。斯大林一方面适应国际和国内反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大势,指示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宣传和推行欧洲集体安全的政策,一方面指示驻德外交人员与德国政府人士秘密接触,寻求改善和恢复两国关系。1933年4月底,苏驻德全权代表恒久克在与希特勒会见时交给后者一份声明,苏联愿意保持和加强过去两国形成的友好关系,希望德国把苏联的意愿“作为广泛的社会舆论的财富”,苏联对苏德传统经济合作关系的重视,可以从下述事实得到证明。1935至1936年,当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已经非常外露时,苏联实际的外交活动并没有如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那样,把法西斯作为苏联的主要敌人。它仍坚持与德经济合作的方针。正是在1935至1936年,苏联政府讨论了通过与德国的贸易加强苏联国防力量的问题。1936年,苏联政府制订了一个海军建设的宏伟计划。该计划后来于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确定下来。实现的基础不仅有国内的造船业,而且包括从德国购买。造船人民委员捷沃相对与德国的谈判特别卖力,把订货的论证和清单交给斯大林审定。这一时期,苏联驻德大使馆商务代表康杰拉基在与德国银行行长沙赫特商议获得德国一笔5亿马克的贷款时,提出要用贷款的一半订购德国的军工产品,特别是军舰、潜艇、飞机和化工设备。虽然没有成功,但苏联没有放弃努力。长期担任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历史资料司副司长,苏联时期负责对外政策档案的B·索科洛夫回忆,1937年7月7日,苏驻德大使馆参事阿斯塔霍夫随同全权代表尤列涅夫与德国外长内拉特谈判时,内拉特曾预言苏德关系“可能突然改善”的前景,尤列涅夫说,他是“两国关系改善的真诚拥护者”。苏联政府此举是由斯大林所认定的形势和任务所决定的。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的看法。他认为,20年代初西方帝国主义对苏维埃俄国的干涉失败后,苏联根据形势确定的发展本国国民经济,维护和巩固国家主权和地位,粉碎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压迫,等待时机重占失之于东欧民族国家的领土,并把无产阶级革命推向欧洲,仍然是苏联面临的主要任务。20年代初,苏联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成功地达成了反抗凡尔赛体制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条约。虽然希特勒把对外扩张和战争的威胁提到了欧洲(包括苏联)面前,但斯大林认为,这一威胁主要表现为打破凡尔赛体制与英法的矛盾,并没有根本改变苏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苏联完全可以像20年代至30年代初那样,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达到那时没有实现的目的。1940年,斯大林在与英国大使S·克里塞斯的谈话中,坦诚地道出了苏德合作的历史缘由。他说:德国和苏联为改变战后凡尔赛均势的共同意愿联合在一起,这是英国和法国所反对的苏联政府改善苏德两国经贸关系的努力是两国政治关系改善的先导。正是由于苏联不断传递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信息,使德国政府得知苏联对外政策的实际意向,而在本国需要的时候,抛出回应的信息。这个时机就在德国实现慕尼黑协定之后。为避免两线作战之虞,防备以后对波兰的进攻可能引起英国和法国对它的大陆封锁政策,保证它对战略原料和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离间反法西斯国家,德国抛出了与苏联合作的友好表示。在1938年12月苏德为延长同年1月的贸易支付协定谈判时,“在对苏联改善的条件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斯大林和苏联政府比较明确地暗示苏联准备实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斯大林3月10日在联共(布)十八大上讲话,把已经开始的战争定性为帝国主义战争,他说“新的帝国主义大战已经成为事实了”,并用较大的篇幅批判揭露了西方大国的不干涉政策和祸水东引的阴谋。由此表现出与西方大国对抗而与德国接近的立场。苏联驻英全权代表迈斯基在3月14日的日记中记叙了英国外交部主要顾问汪希塔尔德对斯大林讲话的反应:讲话“引起英国政界对苏联政府与西方国家合作意愿的怀疑”。当然,促使斯大林暗示苏联对外政策转折的主要原因,是慕尼黑阴谋表现出的英国和法国的绥靖主义。但是,不能忽视苏联长期努力改善和期望的苏德经济关系的作用。1939年1月10日,苏联接受德国延长商贸协议的建议时,表示愿意在莫斯科接待德国谈判代表团。这是苏联改变对外政策的征兆,因为这是自拉巴洛两国合作以来,莫斯科于1932年最后一次接待德国这样的代表团后,第一次发出的类似邀请。经济合作关系和改善它的努力的重要性,其意义并不限于本身,而且它还是两国政治关系的标志。因此,联共(布)政治局于1939年1月作出决定,令政府有关部门于1月下旬提出“A”“B”两份向德国订货的清单。这两份清单于2月11日就由米高扬交给了德驻苏大使舒伦堡。苏联急于满足国家工业尤其军事工业、国防的需要,于此可见一斑。从此,两国在新的基点上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经济谈判,直至1939年8月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因此,苏德经贸关系的谈判成为苏联改善两国政治关系的途径和手段。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此是了解的。在1939年的苏德谈判中,他们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关系,力争利用希特勒具有同样甚至更迫切的需要,达到最大的政治目标。首先,他们于1939年2月以订货单形式向德国亮出底牌后,并不愿意因过急而拿到他们很可能是极不如愿的东西,而是以改善经济关系扩大经贸合作为条件,促使德国做出政治让步。其间,对于德方主动的改善经济关系的表示,对于本国外交人员尤其是驻德全权代表麦列卡洛夫和代办阿斯塔霍夫等急于改善两国关系的能动发挥,都矜持地不给予具体的回应,甚至对阿斯塔霍夫等超前的言论和行动给以警戒和约束。直到5月20日,莫洛托夫才在他与舒伦堡的会见中作出较为明确的表示,“为了经济谈判的成功应当建立相应的政治基础”。1939年6至7月,苏联在对德关系上取得了以经贸谈判促政治关系改善的突破性进展。其重要标志是5月30日阿斯塔霍夫与魏茨泽克的会谈,与6月14日阿斯塔霍夫与保加利亚驻德大使德拉卡诺夫的会谈。德拉卡诺夫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的办公室挂着希特勒亲笔题词的肖像。他在会谈时非常坦诚地说,苏联与英国协商是不明智的,“一旦苏联与英国结成联盟,德国必然开战”,因为希特勒不会等待受到实际包围的状况形成。而且,苏联与英法结盟不会得到任何实利,而苏联则可以与德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即使是通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道路已经畅通,苏联仍十分重视两国经贸协议的谈判。这一点可从斯大林从头至尾亲自过问此事及他亲自制订订购单看出。1939年6月7日或8日,斯大林对施努尔来苏会谈问题指示说:“2、通过米高扬通知我国驻柏林代办或者——甚至更好——驻莫斯科的希尔格尔,我们希望首先弄清——柏林是否同意我们的方案(米高扬方案),只有柏林同意之后,我们才能进行施努尔来访,因为我们不能允许谈判再次被德国人不明原因地突然中断。”直到苏德谈判的最后阶段,苏联对经贸关系问题仍非常重视,执意坚持条约签订以前必须先签订两国经贸协定。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知道希特勒不讲信义,惯于把国际谈判和条约作为达到他目的的手段,而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撕毁它。实实在在的有规定期限和实质内容的经贸协议,是可以得到检验的,它也是对两国关系检验的基础。因此,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直到1939年8月19日苏德签署信贷协定后,才最终答应希特勒委派里宾特洛甫前来莫斯科谈判签约。长期的最终导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经贸谈判,还给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以对斯大林和希特勒作出这一震动世界,同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之举的背景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判断。以前的苏联官方史学,既肯定苏联与英法谈判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的真诚性,又肯定与德国合作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必要性,是一种十分苍白无力的自我辩护。苏联解体后解秘的外交文件面前,大多数人已抛弃了过去那种为政治服务的伪造史学。从贸易额上讲,按苏联的统计,从1940年初到1941年6月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苏联从德国进口总值近5亿马克,达到了20年代至30年代初苏德贸易量最高时期的水平。从贸易的品种即贸易的质的方面,主要的是双方极需的战略物资。苏联从德国进口了大量最新技术的军工产品和机床,德国则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的石油、稀有金属和粮食,相当程度地满足了各自的战略需要。从执行经贸协议的态度看,双方是守信义的。1941年上半年,即德国进攻苏联的前夜,德国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其数量超过了1940年的总供货量。苏联一直按协议忠实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的前一天,整列整列火车的货物仍有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如果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出于苏联国防和战略的需要,那么大战开始后在两大阵营已十分清楚时,苏联与德国加强经贸合作,供给德国大量侵略战争极需的战略物资,使德国政治军事上无东线之忧的同时,还获得了扩大战争的物资供应,就有力地说明了苏联采取支持纵容法西斯战争的立场。苏联政府领导人完全懂得与德国经贸合作的政治意义。因畏于这种立场对国际共运的恶劣影响,对苏联人民强烈的反法西斯情绪的侮辱,同时担心英法等国的激烈反应直至可能会出现的军事干涉,苏联政府还不敢堂而皇之地充当希特勒德国的合作伙伴。尽管它已制订了宏伟的把从德国进口军事技术计算在内的军队现代化计划,又具有雄厚的可用以交换德国军事技术的战略物资。苏联政府领导人明白与德国经贸合作的政治意义,这一点还可以用以下事实证明。在大战爆发的第6天,即1939年9月6日,魏茨泽克就迫不及待地向苏联驻德全权代表什克瓦尔泽夫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两国经贸的建议。10月8日莫斯科经贸会谈中,德国准备了一个为数达13亿马克的高额求购计划,求购品种都是它极需的战略物资。德国希望尽快签署相应协议,以打破英法对它实施的大陆封锁。德方认为,苏联应为它轻易从互不侵犯条约得到的巨大利益而报答德国。在10月9日的谈判中,德国特命全权代表、外交部战争经济负责人里特尔虽然放低了其订货要求,但仍向米高扬提出一个大约10亿马克的高额订货单,包括石油、木材、粮食产品、铜、锡、镍等有色金属。如果德国的要求得到满足,就意味英法的经济封锁彻底失败,因为德国完全可以从苏联得到它需要的物资。苏联由于与许多国家尤其是同东欧国家关系恶化和外交上的极端孤立,出口极剧减少,完全有能力向德国供货,但它懂得这样做等于充当德国的盟国,必将引起英法强烈反应,于是它采取了有节制的态度,以避与法西斯同流合污之嫌。不过,米高扬仍答应可以按以往年代的最大供货量,提供4.7亿马克的货物。从谈判第一阶段(即从1939年10月8日到11月2日德方代表离开)的无果,也可看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政治意义。德方想尽快得到大额订货,却不愿提供苏方所要的货物,主要是最新军事技术产品。苏方坚持它对供货品种的要求,而不是德国供应什么就接受什么。不满足要求则不谈。坚持对最新军事技术产品的要求,坚持派出大型专家代表团直接到供货厂家实地考察,以确定供货品类和期限。10月26日,苏联考察团一行48人到达德国,由捷沃相和军事技术专家萨沃钦柯任正副团长。他们特别注意最新军事技术产品和最新的可用于军工生产的机床。德国后来对苏联的要求采取了让步态度也是基于政治考虑。它想拉拢和稳住苏联这个新结交的政治盟友,至少保持它对德国有倾向性的政治中立,克服苏联与它保持良好经贸关系时对英法的顾虑。同时,战略物资确实紧缺。于是,12月19日重开莫斯科谈判后,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对谈判进行了干预,在最新军事技术及其订货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作了让步,如希特勒所说,他被迫向“莫斯科最后通谍式的要求让步”。苏联之所以十分重视与德国扩大经贸的谈判,不仅是上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有当时现实的政治军事考虑。它虽然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它担心战争的不可预测,必须加强战备。苏联政府虽然吹嘘红军的强大和不可战胜,但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兵力,付出远比对方惨重的牺牲,才勉强战胜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暴露了它军事指挥、训练和技术上的虚弱。与德国达成大宗经贸协议,不仅满足上述所需,而且能作为与德国合作关系的实质性铺衬,可以检验德国合作的真诚性和成为它发动侵苏战争时的顾忌。因此,几乎与希特勒让步的同时,斯大林也对谈判进行了干预,作出了一定让步:同意适当减低军事订货的数量,苏方首先向德方供货,但德方必须在半年内供应同价的苏联订货。苏联和德国双方的政治考虑,为1940年初两国经贸谈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2月11日,经济协定在莫斯科签署,规定苏联到1941年2月11日的12个月内向德国提供总共4.2——4.3亿德国马克的货物,德国则必须在到1941年5月11日的15个月内向苏联提供同等数额的军事和工业设备。到1940年8月11日(即签约后半年),同样到1941年2月11日(又一个半年),德方供货量少于苏方供货量的比例应不高于20%,否则,苏联有权“暂时中断它的供货”。从协议规定的供货品种,也可看出双方的政治需求和目的。苏方供货为饲料(大麦、燕麦)、石油、棉花、磷酸盐、铁矿石、铬矿石、锰矿石、有色金属等。德方供货是未建成的重型巡洋舰(一万吨级)及建造这种舰船所需的设备、舰炮、水雷、鱼雷、潜望镜,最新型号的飞机样品、大炮样品、坦克、通讯设备、300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挖掘机、钻探机、发动机、压气机、抽水机、汽轮机、石油工业设备等。不难看出,苏联供给德国扩大战争所需的战略物资,德国供给苏联备战所需的军事技术及与之有关的工业设备。为了保证德国供货的质量和期限,苏联政府令捷沃相率一个委员会常驻德国,该委员会及其麾下专家1941年上半年竟达700人之多。从1939年8月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供给德国大量战略物资,帮助了它的战争机器的运行。德国则为苏联的武装提供了最新军事技术。这样重大的政治军事合作若不谓合作,何谓合作!可以说,斯大林当时充当了希特勒扩大法西斯战争的伙伴。四德国对其经贸合作的态度苏联对德国的供货虽然没有达到它所愿望的程度,但确实解决了它遭受大陆封锁后战略物资的部分需要。苏德经贸合作关系从三个方面帮助了德国:它提供了德国包括其附属国和占领国紧缺的战略物资;苏联还承担了为德国从第三国获取货物的要求;尤其是苏联动用西伯利亚大铁路从远东地区运送德国极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比如石油,当大陆封锁后,德国只能得到罗马尼亚的石油。苏联供应德国石油等于向法西斯输血,实际上起到了法西斯盟友的作用。苏驻英全权代表迈斯基说,当时英国非常担心苏联和德国已经结成盟友或者很快成为盟友,这种担心随着1940年2月签订苏德经济协定而加剧。英国老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毫不掩饰因苏联对德供货引起的不安。有的俄国历史学家忽视苏德良好经贸关系的政治意义,低估苏联供应对德国驱动战争机器的重要作用,举出苏联提供的石油数量并不大作为一个例子,说苏联1940年向德国出口的石油也不过67.5万吨,只占当时德国所能控制的石油和合成石油的4.7%。这样的计算犯了一个错误!当时德国加上其同盟国和占领国石油开采量一年1000万吨左右,本国合成石油400万吨,67.5万吨只占德国能够控制的石油燃料的4.7%,但若扣除德国当时为数众多的同盟国和占领国本国的需要,并假定其剩余全部为德国所用,苏联供应的石油所占份量还是相当大的。战争爆发前后,德国比之苏联更需要两国间的经贸合作,因此赋予它更大的政治军事意义,希特勒向它倾注了更多的“真诚”努力。除前述希特勒为使经贸合作成功而作出让步外,在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德国也表现出了忍让和顾全大局甚至讨好苏联的态度,而且越是临近对苏战争越是着意利用,以期蒙蔽和欺骗斯大林。1940年10月底,两国开始关于新一年的贸易谈判时,主要因德国前段延迟供货现象而陷入僵局后,德国从政治上考虑作出了保证和让步。1940年11月12、13日莫洛托夫赴柏林访问时,戈林保证尽力而为,使供货上的延迟不再发生。在谈判中苏联坚持与经贸谈判的同时,签署关于原立陶宛与德国边界现已成为苏德边界的协定,并且讨论处理1940年夏被苏联兼并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与此相关的问题时,德国为表示保持两国关系的诚意,予以同意。这实际等于承认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事实。于是于1940年1月10日签署了两国至1942年8月的经贸协议。为了充分利用两国经贸合作的政治欺骗作用,希特勒1941年初指示与苏联的经济协定必须绝对地履行。德国各供货企业和公司都得到按时完成苏联订货的指令,甚至决定需要时不惜损害本国军队的装备。1941年春,当德国已具体实施进攻苏联的计划时,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苏联,与德国本国国内订货及其他国家的订货相比,处于优先供货的地位。1941年上半年,德国提供了自1940年2月签订协议到德苏战争爆发期间总供货量的一半多。所谓苏德贸易主要是苏联向德国供应货物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临近战争的4至6月,德国的供货量甚至超过了苏联同期的供货量。德国执行经贸协议的“诚恳”态度,对蒙蔽、欺骗斯大林起到一定作用。二战开始后,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共产国际改变了它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人民阵线政策,宣布当前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939年9月7日,斯大林应邀与季米特洛夫会见时说:“战争在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集团(在殖民地、原料等方面贫穷的和富有的)之间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