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_第1页
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_第2页
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_第3页
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_第4页
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

在谈到违法行为的基本分类以及一般立法模式时,中国现代的侵权法学者首先提到了罗马法上的个人罪犯和假个人罪犯的区别,其基本分类是现代侵权法下的入侵(狭义)和准入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犯罪法的基本法律模式。一、区分实体犯罪和假实体犯罪的形成(一)保护特定的源地利益罗马法上的“私犯”(delictum/delictumprivatum),首先是与“公犯”(crimen/crimenpublicum,或译为“犯罪”)相对应的。在罗马法的早期,陆续地规定了一些侵犯集体利益的犯罪,比如罗马史上最古老的犯罪:杀亲罪和敌对行为罪,而在常设刑事法庭设立之后,更是规定了国事罪、搜刮钱财罪、选举舞弊罪等一系列犯罪;而与公犯相对的,就是私犯,一般认为它侵害的仅仅是被害人的个人利益,而未侵犯集体利益,并从此种行为中产生了支付罚金的义务。在此分类的基础之上,私犯内部又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二)债务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在罗马法上,私犯内部体系的演变,是与债的发生根据的理论息息相关的,可以说,罗马法上对于债的发生根据的不同认识,1.罗马法上的债Gai.3,88:“现在我们谈债。它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种类:每个债或产生于契约,或产生于私犯”。从此文本可以看出,在盖尤斯所处的罗马法的古典时期,债的发生根据被分成了两大类:契约和私犯。按照徐国栋教授的观点,后面的三根据说和四根据说,其实都是以两根据说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而这种两根据说又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提出了“自愿的交往”与“非自愿的交往”的两分法,2.“非行”的含义D.44,7,1pr.盖尤斯《金言集》第2卷:“债或来源于契约,或来源于非行,或来源于法律规定的各种类型的原因”。在此片段中,“非行”这一概念,虽存在差异,但大致与前面说的“私犯”的含义相同。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从此片段可以看出,债的发生根据在这里呈现一个开放的结构,因为除了契约与非行外,它还提到了“来源于法律规定的各种类型”这一概括式概念,作为一个“空框结构”,可以涵盖其他的众多类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它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了后世学者对此片段的众多争议。3.债的发生根据的原始来源:私犯、准私犯I.3,13,2:“接下来的划分是分成四种:事实上,债要么是出于契约的;要么出于准契约的;要么是出于非行的,要么是出于准非行的”。此片段是债的发生根据的四分法的原始来源,这样债的发生根据就分为对称的四类:契约与准契约,非行与准非行。本文所讨论的私犯与准私犯这一主题,其实就是源自后一种分类。由此,问题也就产生了,这个私犯(非行)与准私犯(准非行)二、监护人、盗伐他人的行为私犯的具体类型,在罗马法上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在《十二表法》时期,就承认了以下私犯:受寄人不诚实的行为、监护人窃取被监护人财产的行为、盗伐他人树木的行为,等等,Gai.3,182:“现在我们转向债,它要么从私犯产生,有如某人实施盗窃、抢劫财产、致人损害、侵辱他人。在所有这些情况中,债都是一种,而因契约产生的债分为4种,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这四种类型被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I.4,1)所继承,它也将私犯分为:盗窃、抢劫、损害和侵辱四种,分述之:(一)盗窃I.4,1,1:“盗窃是诈欺地接触物,不论是物本身还是其使用权或占有权,它是自然法禁止实施的行为”。1.盗的类型分析从上述片段可知,要构成盗窃,有主客观两个要件:第一,主观上盗窃人要有“诈欺”的故意,即行窃意图(animusfurdandi);第二,客观上盗窃人要“接触”(contrectatio)物。需指出的是,这个“接触”的含义非常广,它是指“以带走、盗用、乱动、滥用的目的把手置于他人之物上”,而且在当时盗窃的概念与无体物的概念相对应,盗窃的客体很广泛,因此,盗窃的类型涵盖物件盗、使用盗和占有盗。按照盖尤斯在其《法学阶梯》3,183-194的论述,盗窃可分为以下类型:现行盗窃(manifestum)、非现行盗窃(necmanifestum)、查获盗窃(conceptum)、转移盗窃(oblatum)和拒认盗窃(actioprohibitifurti)。所谓“现行盗窃”,是指在实施行为时被抓获的盗窃;而与之相对的,即为“非现行盗窃”,前者由于恶性更大,因此对它的处罚更重。而后面的三种盗窃,其实与其说是盗窃的种类,不如说是与盗窃有关的诉讼,因此,所谓“查获盗窃”,是指当着证人的面在某人处查获了盗窃物,对此人可提起查获盗窃之诉;所谓“转移盗窃”,是指某人将盗窃物交给你并且其目的是让该物在你那里被起获,对此人你可以提起转移盗窃之诉;所谓“拒认盗窃”,是指某人如果拒绝接受搜寻盗窃物的活动,对他可提起拒认盗窃之诉。另外,还有一种使用盗(furtumusus),即在违背有权之人的意志而使用其物或人,比如,使用他人的寄存之物,使用处于某人支配权之下了的女,债务人窃取他质押给债权人的物品,如此等等。此外,对于协助和教唆他人实施盗窃的人,也可对他提起盗窃之诉。2.法律后果盗窃是最古老的私犯的类型,在《十二表法》时期,现行盗窃的惩罚,对自由人是将之变成债奴,对奴隶是死刑,(二)裁判官为他人物品的诉讼Gai.3,209:“抢劫他人物品的人也按盗窃论处。实际上,还有谁比以暴力抢劫财物者更严重地违背所有主意愿染指他人物品呢?因此,人们正确地说这是罪大恶极的盗窃。但是,裁判官为这种私犯规定了一个专门的诉讼,即暴力抢劫财物之诉,它在一年内是四倍罚金之诉,在一年后是普通罚金之诉。这种诉讼也适用于只抢劫一件价值很低的物品的人”。1.“暴力抢购权”从上述片段可知,在早先,抢劫也是按盗窃来处理的,但很明显,抢劫的主观恶性比盗窃更为明显和严重,因此,公元前76年裁判官卢库鲁斯(TerentiusLucullus)为抢劫这种私犯专门设定了“暴力抢劫财物之诉”(actiovibonorumraptorum)。故而,抢劫也要求主客观要件,因此,若无故意,不构成抢劫(参见I.4,2,1),比如,误信某物为自己的而抢回,或误信对确实是自己的物可以抢回,就是如此,但为了防止有人滥用此种私力救济,奥勒留皇帝禁止强行取回自己的物,否则也构成抢劫。2.单纯价值之诉如上所述,对抢劫科加的法律后果亦是罚金之诉,在一年内是四倍罚金之诉,在一年后是物的单纯价值之诉。很显然,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对待,是鼓励有诉权之人及时起诉。(三)《生命教育》第5条第四足动物侵权案件,第5册第5页规定第5款是受激于其他动物造成的损害,第4种Gai.3,210:“不法损害之诉是由《阿奎流斯法》确定的,该法第一章规定:如果某人非法杀死一名他人的奴隶或者一个属于牲畜的他人的四足动物,他将被判罚按照该物在当年的最高价值向所有主赔偿”。Gai.3,217:“第三章涉及的是一切其他的损害。如果某人伤害了奴隶或者属于牲畜的四足动物,或者伤害或杀死了不属于牲畜的四足动物,如狗或猛兽(如熊或狮子),有关诉权规定在这一章中。对于其他动物造成的损害,就像对于其他无生命的物造成的损害一样,也根据这一章判罚。如果某个物品被焚烧、折断或者打碎,有关的诉权规定在这一章中;对于所有这些情况可以只使用‘折断’一词,‘折断’实际上是指以任何方式造成的损坏。因此,该词的含义不仅包括物品被焚烧或者被打碎,而且也包括物品被撕毁、碰撞或者打翻,以及以任何方式被破坏、毁灭或者腐蚀”。1.关于“损害”的表现形式从上述两个片段,可以知道,受害人要提起不法损害之诉(damniiniuriaeactio),需要以下要件:第一,损害针对的客体有五大类型:奴隶、属于牲畜的四足动物(比如,马、驴、羊等)(参见《阿奎流斯法》第一章)以及不属于牲畜的四足动物(比如,熊、狮子等)、其他的动物或其他无生命的物(参见《阿奎流斯法》第三章)。第二,造成了损害。比如,奴隶、牲畜的死亡,无生命的物的损坏。其实,通过对“折断”一词的扩张解释,损害的形式已经十分的宽泛。第三,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或者说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不法性”。在《阿奎流斯法》中,确定了过错责任的原则,也就是说,即使存在损害,行为人只有在存在过错时,即存在故意(dolo)或过失(culpa)时,才承担责任,因此,在意外事故中杀人,或杀死强盗,若行为人并无过失,则他不承担责任(参见Gai.3,211以及I.4,3,2-3),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时其行为也不具有不法性。2.价值是否应规定受激于社会的行为针对不同的被侵害的客体,其法律后果是不同的:若侵害的是第一、二类的客体,将判处侵害人对所有人偿付此客体在该年的最高价值;若侵害的是第三、四、五类的客体,将判处侵害人对所有人偿付该物在最后30天的价值,但对于此价值的判断,当时法学家就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其估价亦应加上“最高价值”一词来明确,另一种观点认为由陪审员根据最后30天的任何一段时间进行估价(参见Gai.3,218)。另外,在估价时,需注意,损害不仅仅包括被侵害的物件本身,而且包括因侵害此等物件造成的间接损失。比如,一个被设立为继承人的奴隶被杀,损害不仅包括奴隶的价值,还包括因奴隶死亡而丧失的遗产价值;再如,滑稽剧组中一人被杀死,损害不仅包括被杀者的估价,还包括对其他仍活着的人因而蒙受的贬值的估价(参见Gai.3,212)。(四)行掳、打油诗、打油诗Gai.3,220:“实施侵辱,不仅发生在某人用拳头或棍子实行殴打或者进行鞭笞之时,也发生在某人受到辱骂、某人明知他人不欠自己任何东西却公开宣布该人是自己的债务人、某人书写谤文或者打油诗诽谤他人或者某人长期追逐一位家母或者少年等许多其他的情况之中”。1.安装准备侵辱之诉,在日本被译为“人格侵害诉权”,2.法律后果对于侵辱,在早先,更多使用的是同态复仇的方式,(五)从“损害”到“侵权行为”再到“损害”总而言之,私犯是与公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当时被认为关注的是私人的利益,其中的类型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到了现在,其中的很多类型都被认为侵犯了集体利益,被转纳入到公法中来调整,比如,盗窃、抢劫以及侵辱,但与此同时《阿奎流斯法》中关于前述“损害”这一私犯类型的具体规定,却对近现代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理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近代学者正是在对它的研究中提出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的理论。三、准私犯的具体类型如前所述,在古典时期,在盖尤斯的《法学阶梯》中,并没有“准私犯”这种类型,而只是到了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里,才出现了与“私犯”(maleficio)相对称的——“准私犯”(quasiexmaleficio)这种提法,(一)不谨慎—法官枉法裁判行为(Iudexquilitemsuamfecerit)I.4,5pr.:“如果法官卷入争议案件,严格说来,他不被认为因非行受债之约束。但由于他也并非因契约受债之约束,而无论如何,就算是由于不谨慎,他不被认为犯了某种罪行。因此,他被认为因准非行承担责任,他将承受裁断人依良心就该案看来公正的罚金”。从此片段来看,在优士丁尼法中,法官枉法裁判的,并不构成私犯,也不构成犯罪,而构成了一种“准私犯”。在此时,对其主观状态要求过错,特别是过失(不谨慎),其法律后果为裁断人根据其良心科加给该法官公正的罚金。但也有学者主张,此时法官应该承担的是一种严格责任。(二)抛果条件上的不要求环I.4,5,1:“同样,某人从自己的、租来的或免费居住的楼房中抛掷或倒泼某物,结果伤害了他人,他被认为因准非行受债之约束,然而,他之所以在严格意义上不被认为因非行受债之约束,乃因为通常他由于他人——奴隶或自由人的过失承担责任。与此类似的,是在人们经常通行的地方摆放或悬挂如果落下可能伤害他人之物体的人,对这种情况,规定了10个金币的罚金。但就抛掷或倒泼某物的情况,规定授予两倍于损害额的诉权。但对杀害自由人规定了50个金币的罚金。但如果他仍活着,而主张他受到了伤害,他被授予法官根据该案情况看来公正之金额的诉权。事实上,法官应计算医生的报酬、为治疗必须给付的其它费用,还有由于他变得无用而丧失或将丧失的工作”。对于抛掷或倒泼的行为,其实在优士丁尼的《学说汇纂》的第9卷第3题(D.9,3)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第一,责任主体非为实际的抛掷人,而是物被抛掷或倒泼出来的建筑的居住人。第二,在主观要件上,即是否要求居住人有过错,学者之间分歧很大。一种意见认为,要求居住人有过错,没有过错,他不承担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不要求居住人有过错(culpa),或即使要求过错,这种过错也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推定过错(irrefutablepresumptionofculpa),第三,在法律后果上,因受到伤害的是物品或自由人,其法律后果是不同的。若损害的是某个物件(res),(三)与抛产生之诉或倒拾遗之诉I.4,5,2:“如果家子与父亲分开居住,而从他的楼房抛掷或倒泼了某物,或他放置或悬挂了其坠落是危险的某物。尤里安决定不能对父亲提起任何诉讼,而必须对儿子本人起诉。如上所述,也须适用于当法官的、卷入了争议的案件之家子”。对于放置或悬挂行为,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其实并没有详细介绍它,而认为它与抛掷或倒泼之诉类似,因此它在只是在前引的I.4,5,1中,简单地提到:“与此类似的是,在人们经常通行的地方放置或悬挂如果落下可能伤害他人之物体的人,对于这种情况,规定了10个金币的罚金”,但在优士丁尼的《学说汇纂》的第9卷第3题有较有详细的记载,从这些片段中可得到如下观点:第一,有关悬挂之诉,按照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观点,一个物件在被悬挂时坠落,类似于“被抛掷”,因此可以参照抛掷之诉的告示来处理。第二,有关放置之诉,乌尔比安进一步谈到,仅仅是将某个物件放置在民众通行的地点的屋檐上,从而可能坠落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即使没有实际造成损害,对物品的放置人(参见D.9,3,5,8)或容忍此种放置的人(参见D.9,3,5,10)提起事实之诉,并应判罚10枚金币。所以,虽然放置或悬挂行为也构成了准私犯的一种,但对它的处理是比照前述的抛掷或倒泼行为来处理的。(四)属员致害行为re实践I.4,5,3:“同样,船舶、客栈或车马点的经营人被认为就在船舶、客栈或车马店中实施的诈欺或盗窃承担因准非行的责任,只要他本人无任何非行,而是以其工作经营船舶、客栈、车马店的人有非行。事实上,也不是根据契约授予这一诉权对抗他,由于使用恶人的工作,被告有某种过错,因此,他被认为根据准非行承担责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是基于事实之诉,它确实授予继承人,然而不可对继承人行使”。对于属员致害行为,从此片段,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第一,责任主体不是实施诈欺或盗窃的属员,而是其雇主。也就是说,虽然真正实施诈欺或盗窃的人是雇主的属员,但是最终承担责任的人却是雇主,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人与责任人是脱离的,责任人是为他人的行为而负责。第二,雇主之所以承担责任,是因为他本身有过错。属员使用的诈欺或盗窃行为,为何雇主被认为有过错呢?这是因为雇主使用了恶人工作,所以雇主有过错,其实就是所谓的“选任过错”(cuplaineligendo),也就是说,雇主在选择自己的属员时,没有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导致选择了不合格的品性有问题的“恶人”,因而被认为是有过错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此时雇主承担的其实是一种无过错责任,或者说一种推定过错的责任,也就是说,基本上只要属员有致害行为,雇主就要承担责任了。(五)私犯与准私犯划分标准的共同特征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优士丁尼的编纂者将这四种类型的“准私犯”放在其《法学阶梯》中似乎纯粹是为了基于对称的需要——与“私犯”相对,它们的共同特征很难找到,或者说本来就没有共同特征,这也正是为何对确定私犯与准私犯的划分标准,后世学者争议多多的根本原因,后面将详述之。四、道德教育分类前面我们详细分析了私犯和准私犯的具体类型,并且我们知道此种分类以债的发生原因的“四根据”说为基础,现在问题就出来了:那么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区分私犯与准私犯呢?对此问题,学者之间分歧巨大,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部分解释标准此说以用来调整的法律作为区分的标准,即以“市民法”调整的为私犯,以“裁判官法”调整的为准私犯。这种学说能够部分解释二者的区别,但是存在着很多的例外,这样使得此标准的区分价值大打折扣。比如,准私犯中的抛掷或倒泼的行为,的确就是由裁判官法来调整的,即关于抛掷或倒泼之诉的规定,是由裁判官通过告示确立的。但是,在私犯中,抢劫其实也是由裁判官通过告示在公元前1世纪而采用的。(二)私犯与准私犯此说以其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来作为区分的标准,此说又下分为三种不同的子观点:第一,以“故意”为构成要件的为私犯,以“过失”为构成要件的为准私犯。第二,以“过错”为构成要件的为私犯,以“过错推定”(culpaimputativa)为构成要件的为准私犯。第三,私犯为以故意或过失为基础,而准私犯为一种严格责任(strictliability)。这种主观标准说可以概括一部分的类型,但同样也有很多例外,因此也没有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可。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学说中的第一种子观点,即故意-过失说,在拉丁法族的国家很流行,甚至成了这些国家近代民法典中区别“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的标准,后面详述。另外,在谈到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时,有学者也认为准私犯适用的就是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比如,其中的抛掷或倒泼责任、属员致害责任,(三)替代责任的性质此说认为准私犯多为“替代责任”,即替他人的行为或管领下的物承担责任,而私犯则是“自己责任”,即责任人是因自己的行为而承担责任。这种学说是由潘德克吞学者提出来的,但同样也有例外。比如,在准私犯中,若属员致害责任、抛掷或倒泼责任和放置或悬挂责任,还可以勉强称为“替代责任”,即雇主替属员承担责任,房屋的居住人替物的抛掷人承担责任,但是法官枉法裁判责任,无论如何也是归不到“替代责任”之中去的,法官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显然是“自己责任”。但此种区分标准由于潘德克吞学派的流行,在现代亦有一定影响,比如,甚至对我国当代侵权法学者也有影响。(四)准私犯与私犯此说认为私犯与准私犯,二者本质上没有性质上的区别,纯粹是由于历史发展而产生的,在前产生的被称为私犯,之后又新产生的类型被称为准私犯。我比较赞成此种学说,其解释力比较强,可能更符合实际。但是,采用此种学说,其实一定程度上就否认了私犯与准私犯的划分有确定的标准,那么很自然的结果是否认此种分类的科学性。总而言之,对私犯与准私犯的划分标准,学者之间无法达成共识,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缺陷。五、后世民法对于“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标准如前所述,私犯与准私犯的对称,是以债的发生根据的四分法为前提的,而这种对债的发生根据的四分法,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对于其中的私犯与准私犯的分类标准存在疑问和分歧,但“私犯”与“准私犯”的这种对称在后世民法中演化成为“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在侵权行为的立法模式上,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法学阶梯》中的“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它在其第三卷的第三编和第四编分别规定了契约与非契约,其第三卷第四编“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的第一章是“准契约”,其第二章是“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Desdélitsetdesquasi-délits),它在术语上明显是仿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使用的“私犯与准私犯”。但是,《法国民法典》中的“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究竟是如何区分的呢?1.法国法上的归责原则按照苏格兰学者艾伦·沃森的观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法国民法典》中关于这个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的五个条文都是最矛盾的,根本没法区分二者,这可能要么是因为其起草者无助地混淆了二者,要么是他们没有一致的观点。但不管有多少争议和矛盾,需说明的是,法国法学家的主流观点是:《法国民法典》坚持以“过错责任”为唯一的归责原则,其中第1382条规定的是“侵权行为”,以“故意”为归责原则;第1383条规定的“准侵权行为”,以“过失”为归责原则,这两条构成了其侵权法的基础:《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任何行为致他人受到损害时,因其过错致行为发生之人,应对该他人负赔偿之责任”。第1383条:“任何人不仅对因其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而且还对因其懈怠或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另外,其第1384条规定的物的责任和因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责任,第1385条规定的动物的责任以及第1386条规定的建筑物责任,都适用的是“过错推定”的原则。2.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的区分法国法对“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的定性与区分,也影响了其他的拉丁法族国家。比如,智利就是这样,1857年的《智利民法典》第四编债的通则和各类合同第三十五题为“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这显然是采《法国民法典》的体例,与法国不同的是,其法典文本中明确规定它以故意(损害意图)和过失(非以损害意图)的标准来区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法国法的这种模式,最终演化成了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的模式。其第2043条规定:“因任何故意或过失给他人造成不法损害的,行为实施者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这也被后世的学者概括为法国侵权法的“大的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其特点在于不区分权益的类型而对被侵权人提供广泛的保护。(二)“侵权行为”与“不法行为”由于德国学者认为罗马法上的“私犯与准私犯”的划分缺乏科学性,所以他们并没有如《法国民法典》一样区分所谓的“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也因此并未区分二者,仅在第二编债务关系法第八章具体债务关系第二十七章规定了“不法行为”(UnerlaubteHandlungen,又译为“侵权行为”),并将之视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1.“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上的区分由于德国法族的强势和巨大影响力,在后世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中,多只规定“侵权行为”,而不再区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比如,《日本民法典》将侵权行为之债与契约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并列起来,构成了债的四大发生根据。如前所述,《法国民法典》以故意和过失为标准来区分所谓的“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与罗马法上的“私犯”与“准私犯”一样,其定性也是相对模糊的,存在着很多争议,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存疑,2.德国法上的归责原则另外,需要提到的是,1900年《德国民法典》虽然没有像《法国民法典》一样区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但《法国民法典》采取的“大的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以及坚持的过错责任原则的立场,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德国民法典》,最终《德国民法典》亦坚持了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并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抛弃了法国侵权法中的“大的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而规定了三个小的一般条款:《德国民法典》第823条:“故意地或有过失地以违法的方式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的人,负有向他人赔偿由此发生的损害的义务。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法律的人,负有同样的义务。根据法律的内容,没有过错也可能违反法律的,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赔偿义务才发生”。第826条:“故意地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加损害于他人的人,负有向他人赔偿损害义务”。学者一般认为,《德国民法典》通过这三个小的一般条款,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分层次的保护,从而区分了“侵害绝对权和法益型”“违反保护性法律型”和“违背善良风俗型”这三种类型的侵权行为。(三)私犯和准私犯对现代侵权法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罗马法上关于私犯与准私犯的规定,虽然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不明确的地方,但它们对于近现代侵权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如下:1.作为例外的一般侵权行为理论的演变虽然我们现在认为罗马法上的私犯与准私犯的划分标准是不明确的,其科学性存疑,但这种分类思想无疑是影响了法国,促使拉丁法族的国家区分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成为近代侵权法的立法范式之一。而德国对于法国法上的这种分类的反思,促使它的侵权立法抛弃了此种二分,形成了另外一种侵权法的立法范式。但是,最终不管是法国法的“大的一般条款”,还是德国法的“三个小的一般条款”,其实都体现了设立一个比较抽象的可以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般条款的思想,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般侵权行为的理论,而后世正是在一般侵权行为的理论之上,逐步发展起作为例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