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铜陵大通镇考察报告大通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县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距离铜陵县城仅16公里,地理坐标为117°44′E,30°48′N。地处贵池、枞阳、泾县、南陵、青阳、铜陵六县交界处,夹于安庆—芜湖流段,全镇被鹊江分为大通街和和悦洲、铁板洲两个部分。和悦洲三街十三巷在经历抗战时期的炮火和解放后几场大火付之一炬,大通古街则在2017年跻身“4A景区”,完成以第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这次考察主要目的是希望能通过田野考察找到一些历史印迹,并对比参考历史文献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讨大通历史,思考并解决大通杨四将军崇拜信仰及近代和悦洲失火原因等相关问题。笔者于2021年1月30日至31日前往铜陵市大通镇考察,主要考察大通镇沿江一带,即历史时期大通镇的主要商业街区、人口聚集区。近代,这一地区汇集码头、会馆、商号、庙宇,为全镇中心地带,作者主要选取澜溪古街、和悦古街两条古街以及周边的杨四庙进行田野考察,并对考察中所发现的遗迹结合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探讨外来神明信仰本土化和近代经济盛衰变迁。大通镇古称“鹊头镇”,因江中鹊洲得名。后汉廷设“梅根冶”,冶铜铸钱,以梅根为燃料,大通成为江南重要的官府冶炼基地。唐朝时,因大通靠近澜溪河,改名“澜溪镇”,并设大通水驿负责水运交通。北宋开宝八年(975),正式建镇,这一行政建置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明初,嘉靖《铜陵县志》载:“大通巡检司在县南四十里大通镇,洪武三年(1370)巡检张庸创置。大通河泊所,在县南四五十里顺合者,洪武元年(1368)杨仲温创置。”(明)嘉靖《铜陵县志》卷2《建置篇》,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本,第4页。中央将此地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水驿并设置巡检司、梯运所、水泊所,奠定了大通近代重埠地位。大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咸丰年(1851—1861)以后(明)嘉靖《铜陵县志》卷2《建置篇》,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本,第4页。青通河(大通河)大士阁附近凹岸处从现今大通镇政府西行约500米,便是大通澜溪老街尚存旧址,澜溪古街沿大通河而建,截于大通河与夹江交汇处,呈西北-东南走向。关于澜溪老街位置,曾有说法:唐朝老街旧址位于今光荣村附近,后元时迁至今址。为考证这一说法,笔者沿通湖堤对大士阁至澜溪古桥段进行考察,这条沿江圩堤约5米宽,夹于祠堂湖与大通河间,结合此处又为青通河几字型河段凹岸处,历史时期青通河河道多变,(结合民国安徽测绘军事图)或可猜想,旧时入江口较今位置偏东,更深入内陆,在经受冲刷崩岸和湖面拓宽之前,沿江堤岸宽度应远超现今,设街于此大有可能。民国测绘军事地图《安徽怀宁贵池池州铜陵安庆泾县南陵青阳黄山老地图》澜溪老街南段街景澜溪老街受地理位置限制,连年水患侵扰,且南段滨江含湖,洪水泛滥而坍毁大半,现存老街长约780余米,约为明清时期规模的60%,宽7-15米,便于街上商铺运输货物,与和悦街所铺的传统皖南街区长条青石板不同,全街铺就的四方形红麻石颇为罕见。古镇的历史,从镇口渔户口中得知这条街道早在元朝便已存在,经历史时期多次洪水侵扰,除却街面为明时旧迹,临街古建筑多为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所建。街名出于大通古称“澜溪”,史料关于“澜溪”记载颇少,仅在对五溪水的描述中提及龙溪、漂溪、双溪、观溪、澜溪“俱出九华山,合流而北,环绕于五溪山,下入贵池县境,汇为大通河入江。”((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27《南直九》,中华书局,2005年,第1339页。行于老街中,两边建筑除传统青砖黛瓦马头墙的皖南传统民居风格,中段夹杂着保存完好的建国初期建筑样式的五金厂、邮电局、百货公司,古今建筑交相辉映,凝聚澜溪老街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映射出大通百年的历史沧桑痕迹。老街布局颇为严谨,有着明显的功能分区,其西北端为商业区,渡口、店铺多立于此;中段为行政区,有邮电局、水产养殖总场、原五金厂;东段为生活区,多为民宅,且曾为大通镇唯一的老电影院也立于此。因临近年末,除却少数几家店铺营业,大都大门紧闭。根据店招粗略统计,整条老街店铺多经营杂货、江鲜干货、渔具、豆干等生意。街上唯二的百年老店“夏洪兴老秤店”与“大通理发店”都已停业,在“夏洪兴老秤店”的景区标牌中当知:店主祖上由于战乱而从湖北孝感迁至铜陵,凭其手艺在大通落户。近代“沿江地带移民比例较高,靠山地带则可能较低”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0页。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0页。夏洪兴老秤店老街建筑形态为建筑基底铺满地块,开门方向正对街道,沿用传统上住下铺、前店后坊的两层格局,下层为带有活动门板的店面,上层则为生活区,屋顶为浮桥架柱式。但同和悦老街建筑结构不同,这些房屋二层除主体墙垣以青砖为主料,临街屋面则多为全木质结构,这类设计多见于江南传统街区,出于采光通风考虑。在对老街建筑考察时,笔者发现复修时大量采用红砖、混凝土等材料,改造后的古建筑现代痕迹明显,经过雨水侵蚀后裸露出的现代建材在以黑白灰色彩为基调的老街极其突兀。澜溪老街店铺相较于和悦老街被废弃后只剩残垣断壁,澜溪老街自21世纪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后,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反复修缮整葺,街上的民居店铺统一翻新为明清徽派式样,虽出于“风貌统一协调”的目的,对街中夹杂的新建建筑与街尾的建国后住宅色彩、形式改造,确保古镇景观风貌整体性。然而在对核心保护区的规划仍硬这一模式改造,未遵循“修故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在对老街传统建筑修葺中大量加入现代建筑材料,甚至拆除原有砖木结构,统一采用建国后的砖混结构为主,这类情况在南段尤为严重,极大冲击古镇古朴风貌,破坏传统文化氛围。澜溪老街的“假古建”一、大通镇杨四将军崇拜从澜溪老街景区东部的澜溪古桥(老街口)出发,沿着共和街向东约走400米,立有一杨四庙。此庙位于祠堂湖与青通河之间的通湖堤上,现杨四庙为近年村民共筹翻建,据庙边的石碑记载该庙原名“龙王庙”,位于河南嘴上,抗战被日军轰炸所毁,改革开放后移于现址。杨四庙占地约3平方米,由一间小屋与东侧香火台组成,庙正门顶上刻有庙名,两边刻有“千年香火,万年长春”。庙内中间供奉杨四将军塑像,神龛上贴有一副红底黑字对联“上通五湖四海,下达九江八河”,两旁奉有观音、财神、上天王、周太公神像。杨四将军神像呈坐于案前状,右手执笔,左手抚卷,案上立有一宝剑,从其穿着装扮来看应是清朝“前髡后发”,这一形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它地区略有出入,而与甘肃南部手执宝剑文书的壮年将军形象相似。庙内西墙书有一首颂词《民族英雄杨幺天王》“少年英雄出雄关,伤引刀剑到番金。大圣雄魂今犹在,千年渔歌唱杨公。”下附有《千年悲歌》“青通河水水自流,杨幺天祠立岸头。水莽英雄千年恨,不见均贪照九州。”两首颂词既昭示杨幺一生也反映出他起义时所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口号深入人心。笔者随后采访了居住在澜溪老街的两位老人,在与其谈话中得知杨四庙原址经过多次洪水泛滥,基址淹没,今杨四庙为20年前家族共议重修。杨四将军庙平时由家族内部派人进行管理修缮,每逢初一、十五或是船只出航时家族都会进行祭拜。杨四将军庙虽无管理人员,但对外开放并不限制族外人员祭拜,老人说只要心诚,有愿必应。祭祀仪式极简,买好香烛,先在庙外烛台燃完红烛,再进庙跪拜请愿,末了进香供于台案。作为区域性神祗,信仰杨四将军起初是求治水泽民,庇佑农业生产,清《咸丰淅川厅志》载:“俗传将军治水有功涛雨辄应,故农商及船户咸敬祀之西关荆关李官桥双河镇均有祠宇,土人述其事迹多不雅驯,惟治水祷雨均与政治有关,尚非世俗涛祀可比,姑时列各祀庙之末。”(清)(清)咸丰《淅川厅志》卷1《建置志▪寺观》,咸丰十年刊本,第25页。老人们说自己的家族祖籍湖北,本在洞庭湖捕鱼为生,清朝觅江而下定居大通,到她们这代应是第六代,可以猜想大约清末时期一群两湖渔民来大通捕鱼落户亦或是避战移民于此,将祭拜杨四将军这一习俗带入大通地区。现如今大通镇信奉杨四将军的人家并不多,在采访澜溪古街菜场的菜贩时得知年轻一代对杨四将军并不了解,甚至不知共和街尽头有一水神庙。我们在探访杨四庙时观察到神龛的中间奉有一牌位,书有“周宏财”这一姓名,在采访老人时,老人透露现今水神庙仍供奉着已升仙的先祖,我猜想庙内所奉的便是这位先祖。在询问老人有关杨四庙的讯息时,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杨四庙中的杨四神像是以自己的叔爷爷为原型,这位先辈曾是当地大能,一生潜心问道,百岁时于九华山下飞升,镇守九华山第三天门,后人塑杨四像时以仙祖相貌为参照。大通地区的杨四信仰与其发源地湖广相比,更加私人化、世俗化、随意化,道教是民众的信仰工具,在家庭本位观的支配下,对道教神祗的崇拜更多是为求得家门和睦、人丁兴旺,对道的追求限于“家国”而未升至“国家”。以先人形象为神像原型,一方面是对传统护法神明信仰的继承,另一方面将传统神明与祖先形象融合,祖先崇拜与道教信仰相结合,脱离神性,突出人性。明清时期民间造像完成了世俗化的转变,神明形象、动作不再一味沿用传统模制,在不违背基本礼教的原则下,根据发愿人的需要适当改变下神像造型。两湖流域百姓据当地传说“杨泗(四)屠龙说”,将杨四塑成少年将军持斧形象,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江沿线、甘肃、陕西等地)仍沿用这一形象。大通镇的杨四庙中杨四像为一壮年将军,表情肃穆,这主要是因为大通地区所信奉的杨四将军更多的参照南宋末年洞庭湖起义军领袖杨幺为历史原型,大通地区杨四将军是移民信仰本土化的产物,便可推之杨幺即杨四将军这一说法因源自长江中游,果真如此,那么出现一个问题:洞庭流域杨四将军有南宋起义领袖与少年将军斩孽龙两种形象,同一地区同一神明形象差距之大让人产生疑问,两者之间是否联系,又是怎样联系都值得深入研究。二、和悦洲现状第二日,笔者于和悦渡口乘坐轮渡前往和悦洲,考察了和悦洲三街十三巷、盐务招商局旧址。和悦洲原名荷叶洲,与大通镇隔江相望,约2平方公里。因“地段较阔,四周皆水”状若荷叶浮江得名;近代以降,文献记载中涉及此地,多以和悦洲称之。关于和悦洲易名这一问题,现今主流观点认为,这一更名源自彭玉麟的举措。传说光绪二年,时任水师提督彭玉麟,检阅时发现洲上常因买卖发生冲突,遂将“荷叶洲”改为“和悦洲”,意在取其和平安宁,商贾之间公平买卖、和气生财、和颜悦色之意。范守恕:《古镇大通兴衰史》,转引自《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编《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这一说法在采访当地村民时得到应证,且后期查找资料时,民国《中华全国风俗志》有文字可靠“荷叶洲别名鹊江,清光绪初年,彭宫保雪琴(即彭玉麟—引者注)巡阅长江时改荷叶洲为和悦洲。”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范守恕:《古镇大通兴衰史》,转引自《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编《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安徽.鹊江风俗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山版社,2011年,第543-544页。《荷叶洲大火记》,《申报》1893年9月16日,第2版。从和悦渡口上岸,有一条长约250米的水泥路通往清字巷。清字巷原为进入和悦洲的主要渡口之一,沿巷两边散布着大通警察局、新大通报社、舒复兴大布店、姚记茶馆、同乐酒楼等商铺和单位。因其居中位置,港阔水深,现今和悦洲居民进出大多取这条巷道。穿过清字巷口,进入和悦老街。和悦老街为繁盛时期“三街十三巷”目前留存的格局最全、保护较好的街巷,全长2560米,经过大通自立军起义、孙黎之争,以及1938年两次日军轰炸、国民党焦土政策,“三街十三巷”几近焚毁,现存遗址约1790米,1996年省政府批准其规划保护面积为23公顷。在考察和悦洲街巷中,笔者发现和悦老街的街道采用传统徽州村落的网格型街巷布局,且同宏村一样为三街多巷,由一条主街连接其他次街并贯穿整个空间,支巷则以网格状散乱分布。张阳:《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地貌关联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2018年,第68页。并且街同巷相比,无论是宽度还是长度上都超出巷几倍,街巷功能差异明显。和悦洲头道街是三街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仍保留清朝原貌,道路主体为长约半米、宽约30公分的长条浅红石板,两边铺设方形麻石块。夏季洪潮汹涌,带状分布沿江的和悦街巷受灾最甚,据李发根在其《荒地、巨镇与村落—国家意志与近代安徽和悦洲的百年轮回》中提到,作者实地考察和悦洲的旧式建筑时张阳:《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地貌关联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2018年,第68页。李发根:《近代皖江区域市场圈的构建与解体—以和悦洲为中心的考察(1851-1938)》,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6年,第81页。进入和悦洲头道街后,一路向北,临街两边皆为小瓦屋顶青砖马头墙传统徽派建筑,和悦头道街曾为洲上最繁华的商贸大街,和悦头道街中清字巷至中山路宽约3、4米,为和悦三条街道中最宽街道,不同于寻常青石板路,这条约400米道路路面平整无突起,石板规整,大小一致。这样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便于运输。头道街两岸多为商号、行政机构,如黄家旅馆、大通邮电局、盐务招商局、裕和祥杂货店、同乐春酒楼、一品鲜酒家、蒋氏酱坊、大中华钟表店、何氏金店、李氏银楼、夏氏膏药店,醉乐园酒馆等,“巨商云集,不数年而正街已绵长六七里,灯火楼台辉煌满目,临淄七万户当亦无此喧哗。其附于正街长与相等者曰二街;再次则曰三街。除长街尽系正经店铺外,二街则居民衙署与店铺相半,三街则茅屋居多且又五方杂处,烟馆、娼寮无一不有。”《荷叶洲大火记》,《申报《荷叶洲大火记》,《申报》1893年9月16日,第2版。《安庆轮运盐斤》,《申报》1933年8月29日,第10版。(淸)沈葆桢、吴坤修等编纂:《重修安徽通志》卷四十《舆地志.关津》,光绪四年刻本,第4页。进入清字巷,巷口北边有一块巨大水泥平台,根据旧照片(俞俊平《铜陵县和悦洲青石防火储水池》《上海消防》2000年9月,第37期“至今还遗留在和悦道路口的青石大水池”)此处原为两只用大青石凿成的蓄水防火池,每只水池长1.5米,宽1.2米,高1米,壁厚0.15米,能盛水20担,外壁刻有“有备无患”旧字。这样的防火池共有7组,每组双池,共有14只,笔者在考察时只在寿和巷口发现疑似防火池的残迹,大小形制与资料记载接近。据说,这些水池为光绪年间在当地民间消防队“天一水龙队”和“保太水龙队”主持下凿制放在每个巷口,平时挑水承包人负责蓄满水池,以便消防队就近抽水灭火,镇上居民即时运水。俞俊年:《铜陵县和悦洲的青石防火储水池》,《上海消防》2000年第9期。自清字巷口沿头道街北走200米左右,经过浩字巷、寿和巷,在寿和巷的北侧立有一房屋遗址,这栋房屋约5米高,约3米宽,为传统徽派建筑上下两层结构,下层进行商业经营,上层供生活起居,二楼高敞,一楼较低,整体为砖木混合结构,屋顶为内置木梁穿斗式,上覆方形小瓦,砌有约5公分厚度的水磨石为门楼,墙体采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外涂有白灰泥防雨水渗漏,下层围有一圈水泥加固,保存尚好,在其南侧墙壁上仍存有一清晰可辨的“裕”字,根据头道街的经济功能,应是一商号旧址。在后期收集资料时,笔者在网上发现一张2010年关于这一商铺彩色旧照片,照片中的商号招牌“裕和祥”字迹完整清晰,《安徽文史资料全书》中载有和悦洲“裕和祥”杂货店。询问当地居民,得知“裕和祥”原本经营的是糕点杂货生意,制作的点心几十种,尤以酥糖、绿豆糕、方片糕最为出名,是洲上居民走亲访友的必备嘉礼,“裕和祥”同洲上大多数商铺一样,于上世纪90年代特大洪水的袭击下搬出和悦洲,独余一座空楼守护着过去的记忆。繁盛时期和悦洲上人口最多高达7万人《研究表明抗战时期日军造成铜陵人口伤亡5001人》,新华网,2015年8月24日/xwfbh/xwbfbh/wqfbh/2015/33293/xgzc33300/Document/1445712/1445712.htm,而据政府最新统计,现今整个大通镇管辖人口约2.3万人,除去东岸陆地上近2万的常驻居民,洲上人口约4000多人。在考察和悦洲头道街时,近1公里的街道只剩下一家经营商户,也是洲上唯一一家棉被店,经营者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独自坚持着从父辈继承的传统弹棉手艺。在向老人询问和悦洲历史时,老人说抗战时日军两次轰炸使和悦洲化为废墟,随后国《研究表明抗战时期日军造成铜陵人口伤亡5001人》,新华网,2015年8月24日/xwfbh/xwbfbh/wqfbh/2015/33293/xgzc33300/Document/1445712/1445712.htm三、和悦洲大火原因探究在考察和悦洲的街道时,笔者发现大多房屋残骸都有大火侵蚀的特征,尤以西南段的建筑群最为明显。这些房屋墙壁都有严重的烟熏炭化痕迹,烟熏痕迹集中于二层顶部。和悦洲房屋多为穿斗—抬梁式复合结构,屋顶梁架垮塌,十屋九无顶,木门格窗门框燃尽呈敞开状。但这些房屋大多四壁尚且完整,这是由于房屋修筑时工匠采用空斗墙,“用纸筋石灰,有好时取其光腻用白蜡磨打,……并上好石灰少许打底;再加少许石灰盖面,……自然明亮鉴人”,砖石封火墙形成严密封火层,避免外部起火牵连内部木构架。笔者在考察和悦渡口西南部一片废弃街道时,路尽头距离永平渡口约200米处,在一座仅剩基址与南北两壁的废屋旁边偶然发现一根木梁,长约4米,根据其圆形截面以及上面凿有排列规律的榫洞,初步判定为梁架,沿进深方向水平放置,同时其屋顶又具有典型的穿斗式枋木结构,该建筑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中部采用抬梁式,可在有限占地增强建筑宏伟气势扩大空间,两端则采用穿斗式构架,利用山墙提高抗风性。该梁柱两端呈现火焚后的炭化焦黑,中间部分则为自然黄褐色,估测火势蔓延方向由两侧伸向中间;根据树木纹理,整体呈黄白色,心材还带点淡红褐色,应为杉木,杉木是做构架、隔断、家具的主材、辅材,具有轻便、抗震性好、防蛀防腐等优点,但同时杉木火灾负荷量大、耐火等级低、燃烧发热量大、燃烧蔓延快、火灾危险性大。近代和悦洲大型火灾统计:报刊年份报讯佚名:《荷叶洲大火》,《申报.光绪朝》1893年9月16日,第2版。1893年9月16日“上月十五夜二街四宫殿后面某姓家,忽失慎霎时烈炎天红光烛地远所水龙皆风驰电掣而来,其时二街与三街业已烧成一片无隙可进,兼之封家姨助桀为势益披猖獗,遥望大江上下,红光璨烂几如赤壁烧兵,直至天明回禄君始兴尽而退,共计去茅舍竹篱六百余户其瓦屋之遭殃者亦有三十余家,焚毁某姓灵柩一具,又女郎二口跌毙,老叟一名骸骨俱无觅处,其情亦可怜矣。”“该处保甲厘金总办邓墨宾太守灾后谕诫居民建屋务留火道,告示其文曰:照得和悦洲地方烟户稠密,街后草屋栉比风火堪虞,七月十五日偶因一户失慎顷刻延烧六百数十家殊堪悯恻皆由草房与瓦房后面紧接水龙无路通行宽路,不准与瓦屋后身紧接,务离瓦屋二丈八尺以外......出示晓谕为此示仰知意,凡在街后草房之户离瓦屋后身二丈八尺以外,方准搭屋扎笆如敢故连定将草房随时拉毁仍提案责惩等语。是诚贤者长官惩前毖后之苦心,又闻被火后曾经太守向同寅文武及阖镇店商捐集二千余金,按户散放,仁心仁术,可谓独有千古矣。”佚名:《和悦洲之火灾》,《民国日报》1916年5月20日,第8版。1916年5月20日汇字巷工匠夜间未媳灯笼,致使火灾。经数民警察扑救方才挽回更大的损失。闻立夫、胡子卿:《大通旧事琐忆录》,转引自《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编《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626页。1924年11月29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农历十一月初三下午,大通和悦洲的马家塘村不慎失火(十一.三事故)......西北风......此次烧毁房屋约700余间,损失惨重,目不忍睹。灾后第3天,由大通总商会发起,会同万字会、同仁局以及大通八大帮的富贾、社会名流,共同组织了大通十一.火灾善后救济会.....救济会将1300多户灾民接受灾程度分为3个等级,一等救济款150元,二等100元,三等50元。另外还通知大通镇上的3家木行一律按优惠价供应灾民建房木材。仅一个月时间,所烧房屋都一一复建。同上1931年12月31日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午,和悦洲拐角湾大火.......大通消防队以及大通消防队以及大通总商团的士兵、警察全部出动,各巷口的水龙队伍纷纷涌向火场,所烧房屋都一一复建。佚名:《大通空前大火灾》,《申报》1932年10月17日,第7版。1932年10月17日房屋被毁八百余家死伤约计二十余人芜湖通信。安徽铜陵县属大通和悦洲为皖省沿江商务繁盛之首镇、亦为皖南各县暨入徽之咽喉,在昔有安(庆)、芜(湖)、蚌(埠)大(通)四市之筹设,商业地势可以想见,乃此间交通界顷得大通电讯,该处昨夜十时许,洲头横堤擎火患,时适东南风正紧,又因天干物燥、一转瞬间,势已燎原两岸各处水龙、海军辰字鱼雷艇救火队同时闻警赶往灌救无如火藉风势、火球飞舞,以致自堤脚起经过淮南公所、邮政局后之马路水塘南岸马家塘后之菜园地以及沿江一带到处是火,各水龙分头应付,疲于奔命屋倒墙塌、声震数理,难民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嚎哭惨呼、状至凄绝,驻通教导队第一营辰字鱼雷艇陆战队均全副武装在场弹压,至午夜也,历时虽仅三小时,毁屋已达八百余家之多,商店被焚者十之七八,全镇精华几尽付一炬,损失现尚无从计算,当时调查所得除老翁一人、小孩一人葬身火窟,及因抢搬衣物、遭火灼伤、焦头烂额者不知其数外,因深夜奔跑不慎、或因情急而投江者,竟有十余人之多,诚惨劫也。(十五日)为何和悦洲失火如此频繁且危害严重,其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与人为两大类:1、自然因素和悦洲土地面积狭小,约2平方公里,咸丰以前“仅为一蕞尔荒洲”,“著者不过茅屋数椽,人烟寥落”(清)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25《图说门▪皖岸图说》,光绪三十一年刻本,第12页。。洪扬之役后,“徽宁各属人民,避难来居,鳞次栉比,遂成聚落,”《安庆轮运盐斤》,《申报》1933年8月29日,第10版。(清)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25《图说门▪皖岸图说》,光绪三十一年刻本,第12页。《安庆轮运盐斤》,《申报》1933年8月29日,第10版。《大通水师殴打巡警之恶风潮安徽》,《申报》1911年3月9,第11版。范守恕:《古镇大通兴衰史》,转引自《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编《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1页。《潨西罗氏族谱》,转引自赵华富:《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调查报告》,《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68页。铜陵旱灾发生统计表朝代年份灾害情况宋代嘉定八年大旱。元代大德元年旱。大德二年旱。天历二年大旱。明代成化十四年大旱,无禾稼。正德三年夏旱,饥。嘉靖二年大旱,饿殍盈野,星孛天市。嘉靖十三年大旱。嘉靖二十二年大旱,民饥死者无算。嘉靖二十四年五月至八月不雨。万历十七年大旱。春及秋不雨,民食草木根皮,饥殍载道。万历三十六年夏涨水浮溢,市可行舟,二旬水始退。秋复大旱。万历四十五年夏旱,蝗不损稼,秋有获。泰昌十一年春不雨,五月江涨,秋冬复旱,岁大凶。泰昌十四年旱,蝗尤甚,疫疾大作。泰昌十五年夏,大水。秋,旱蝗,米价腾贵。饥疾殍路者无算。泰昌十七年秋大旱。清朝(至乾隆二十二年)顺治九年秋,大旱,民饥,奉部议获蠲折。顺治十一年正月朔,潦继以旱,岁歉。康熙十年旱。康熙十二年旱,民饥。康熙三十二年旱,民大饥。康熙四十一年春夏大雨,秋旱。康熙四十二年水旱。康熙四十三年旱。康熙四十六年旱。八月,水斗。康熙四十八年大水,民饥。康熙五十三年旱。康熙五十四年夏,大旱。康熙五十五年旱,继大水,成灾,给赈。乾隆三年大旱。乾隆十四年四月十九日,风烈异常,拔木坏庐舍。乾隆十六年大旱,鱼粮给赈。资料来源:铜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陵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第317-327页。大通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具有明显季风性气候特点,全年多风。秋冬受内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且受西北大别山区、东南皖南山区和流经境西北长江影响,以偏北风为主铜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陵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55页。。和悦洲位于江中心,四面照水,江面少有屏障,空气流动阻力较小,风速较大,“风烈异常,拔木坏庐舍”。根据表格统计,大旱一般出现于秋深冬初,天干物燥,天久亢晴天,铜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陵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55页。《大通空前大火灾》,《申报》1932年10月17日,第7版。《芜湖火患》,《申报》1890年11月4日,第2版。和悦洲植被覆盖率高,种类丰富,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紫云英、藕、菱白等,并有杉、松、柳等林木分布洲心,低洼地区则有芦苇、蒿草等铜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陵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60页。。洲上易燃物多,常因雷击和自燃而引发森林火灾,横向蔓延牵连周边房屋以及洲上大片种植的蔬菜。并且每逢节日庆典,铜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陵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60页。2.人为因素建筑材料结构易燃。和悦洲民居多以芦苇、茅草、木材为主材“编葺苇草以为庐”,这类竹篱茅舍洲上分布最多,极易引火,受灾最甚,如光绪十九年和悦洲大火,后街受前街瓦屋起火牵连,“街后草屋栉比风火堪虞”,“共计去茅舍竹篱六百余户”《荷叶洲大火》,《申报▪光绪朝》,1893年9月16日,第2版。。“茅龙丛室,一火既燃,万弩齐发”,“火藉风势、火球飞舞”,造成“芦蓬丛杂,亦往往一炬万命”惨状(清)曾国藩:《密陈巡阅诸军情况及可喜可惧形势片》,李翰章编辑,李鸿章校刊:《曾国藩全集.奏稿》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171页。。秋冬季节木质梁柱干燥,长期风化,木材含水量极低,燃点低,燃烧蔓延速度快。人口密度最高的三街十三巷建筑多采用木构体系,以青阳、贵池等地所产松、杉为主材,经过自然风干,木材《荷叶洲大火》,《申报▪光绪朝》,1893年9月16日,第2版。(清)曾国藩:《密陈巡阅诸军情况及可喜可惧形势片》,李翰章编辑,李鸿章校刊:《曾国藩全集.奏稿》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171页。王益:《徽州传统村落安全防御与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第65页。同上空间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洲上土地有限,房屋之间没有足够的防火距离,“闾舍鳞次而集,略无尺寸间隙处”《德政碑》之正面《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文转引自李俊《徽州消防文献发微》,《徽学》2002年卷。,火灾成长期难以将火源控制并消灭在固定区域。出于一定防盗功用,洲上民居门窗十分狭小,极易给火势增长营造封闭空间。建房之时既为节省空间,同时也是求各家相互照应,成群布置,厅堂廊房相连,每户相隔不足2米,更甚者共墙而建。考察和悦洲时,笔者发现和悦头道街几近全为两户共用一墙,仅在巷间有2、3米狭窄间隔。并且洲上多聚族而居,邻里之间多为兄弟、叔侄,常拼屋而居,房屋混住。他们极易因平日利益冲突、公共责任分配不均对火灾萌芽状态的放松警惕,引发大火。《德政碑》之正面《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文转引自李俊《徽州消防文献发微》,《徽学》2002年卷。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第54页。王益:《徽州传统村落安全防御与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第100页。民间节日期间频繁的祭祀、迎神等活动是引发火灾的另一大人为原因。每逢除夕(换桃符、春贴,响爆竹以辟邪焉)、元旦(长幼男女夙典列拜天地神祗并祖先,次拜尊长,乃出乡党宗族邻里故旧往互拜)、上元(十四、十五、十六各跨街张灯扮杂戏以恣游赏,萧鼓之声彻于闾巷)、清明(以竹悬纸钱而插焉)、中元等节日,引燃物、易燃物增多,用火不规范风险大大增加,建筑火灾次数激增。和悦洲自古便多匪盗,究其原因:洲上布满芦草,地段较阔,离城较远,四围皆水,“游勇、盗贼、会匪亦最易溷迹其间”(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十二,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第11页。。晚清皖南灾害频仍,盗匪横行,《申报》曾报道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初旬铜陵县某姓家被盗劫后,盗党当日便乘舟逃至大通和悦洲,当局束手无策。《鸠江夏汛》,《申报》1900年6月3日,第2版。和悦洲人烟稠密、“民情即极驳杂”《申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金融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间借贷合同范本样本含数据安全保护条款
- 二零二五版智慧社区房地产项目联合开发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高校法制副校长选拔与聘用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产租赁转售买卖三方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酒店空调设备安装与能源管理总包合同
- 2025版环保技术公司股权激励与转让合同
- 2025版股权分割与继承合同范本2919
- 税法宣传课件
- 2025版高端人才代理兼职招聘服务协议
- 2024武汉创新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2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得利斯食品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10000字)】
- 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人才招聘考试真题
- 西北工业大学固定资产验收报告
-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毕业季 全国通用
- 【课件】Unit+2Reading+for+writing+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大学英语六级词汇表(全)含音标
- 历年农商行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 2014红星美凯龙建材品类系列知识培训:卫浴篇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3年1月份修订)
- GB/T 9576-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选择、贮存、使用和维护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