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人卫7版)_第1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人卫7版)_第2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人卫7版)_第3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人卫7版)_第4页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人卫7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约占人体固体成分的45%左右。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组织器官中。蛋白质

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生命功能的直接执行者,在物质

运输与代谢、机体防御、肌肉收缩、信号传递、个体发育、组织生长

与修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特点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令编码氨基酸: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有300余种,构成人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只有20种,且具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

接近,平均为16%。

令每100m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mg%):每克样品含氮质量(mg)X

6.25X100o

氨基酸的分类

令所有的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甘氨酸)除外。

令根据侧链基团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0种氨基酸分为四类。

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缴疑

(Vai)、亮氨酸(Leu)、异亮氨酸(lie)、苯丙氨酸(Phe)、脯氨酸

(Pro)o

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Trp),m酸(Ser)、陶酸(Tyr)、

半胱氨酸(Cys)、蛋氨酸(Met)、天冬酰胺(Asn)、谷胺酰胺(gin)、

苏氨酸(Thr)o

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o

4.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令含有硫原子的氨基酸:蛋氨酸(又称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含

有由硫原子构成的筑基一SH)、胱氨酸(由两个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

连接而成)。

令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令唯一的亚氨基酸:脯氨酸,其存在影响a-螺旋的形成。

令营养必需氨基酸:八种,即异亮氨酸、甲硫氨酸、缴氨酸、亮氨

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可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家

写两三本书来”,与之谐音。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令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性质: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能与质子结合成

NH4

+的氨基;含有能与羟基结合成为C0CT的竣基,因此,在水溶液中,

它具有两性解离的特性。在某一pH环境溶液中,氨基酸解离生成的

阳郭子及阴离子的趋势相同,成为兼性离子。此时环境的pH值称为

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l),氨基酸带有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泳

动。pl值的计算如下:P:=l/2(pK,+pK2),(pKi和分别为a-

竣基和a-氨基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

令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吸收波长:280nm

,结构特点:分子中含有共辄双键

/光谱吸收能力: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令呈色反应:氨基酸与前三酮水合物共加热,生成的蓝紫色化合物

在5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蓝紫色化合物=(氨基酸加热分解的

氨)+(前三酮的还原产物)+(一分子玮三酮)。

肽的相关概念

令寡肽:小于10分子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令多肽:大于10分子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令氨基酸残基:肽链中因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的氨基酸分子。

令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酰胺键。

令肽单元: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a-C、0、N、H、Ca2位于同一

平面,组成肽单元。

三、蛋白质分子结构特点

见表l-lo

表IT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比较

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

定指蛋白质蛋白质主链的整条肽链各亚基

X分子中氨局部空间结构、中所有原间的空

基酸的排不涉及氨基酸子在三维间排布

列顺序残基侧链构象空间的排

布位置

表现a-螺旋、B-折结构域、模亚基聚

形式—叠(片层)、体

转角、无规卷曲(锌指结

构)

维系肽键(主氢键次级键(疏亚基间

犍要)水作用、盐的次级

二硫键(次键、氢键、键

要)范德华力)

特脯氨酸的存在

殊或者多个谷、天

—冬氨酸的存在——

都会干扰a-螺

旋的形成

令模体: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

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定的作用。

令锌指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模体,由一个a-螺旋和二个反平衡的B

-折叠的3个肽段组成,具有结合锌离子的功能。

令分子伴侣:能够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

引导肽链正确折叠的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类蛋白质,也对蛋白质二硫键

正确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四、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令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具有相似一级结构的多肽或蛋白质,

其空间构象及功能也相似。

令分子病:由于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其功能改变而

产生的疾病。

五、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令蛋白质空间结构由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令血红蛋白(Hb)由四个亚基组成,两个a亚基,两个B亚基。记

忆要点如下:

/血红蛋白分子存着紧张态(T)和松弛态(R)两种不同的空间

构象。

/T型和氧分子亲和力低,R型与氧分子的亲和力强,四个亚基

与氧分子结合的能力不一样。

,第一个亚基与氧分子结合后,使Hb分子空间构象发生变化,

引起后一个亚基与氧分子结合能力加强(正协同效应)。

/肌红蛋白分子只有一个亚基,不存在变构效应

令协同效应:指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的另

一个亚基与配体的结合能力。促进作用则为正协同效应;反之为负协

同效应。

令变构效应:蛋白质分子的亚基与配体结合后,引起蛋白质的构象

发生变化的现象。

令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

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疯牛

病:是由肮病毒蛋白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具有传染

性、遗传性或散在发病的特点。生物体内含有正常的a-螺旋形式的

PrPc,转变为异常的B-折叠形式的PrPSc具有致病性。

六、蛋白质重要的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

令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在某一pH溶液中时,蛋白质解离成正、

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带有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

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体内的蛋白质等电点各不相同,大多数接近于PH5.0

/碱性蛋白质:鱼精蛋白、组蛋白酸性蛋白质:胃蛋白酶、

丝蛋白

,蛋白质处于大于其等电点的pH值溶液中时、蛋白质颗粒带负

电荷。反之则带有正电荷。

令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的两个因素:水化膜、表面电荷。

令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

象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肽键的断裂

,变性后特点:生物学活性丧失、溶解度下降、粘度增加、结晶

能力消失、易被蛋白酶水解

/变性的因素:加热、乙醇、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

试剂等

/蛋白质复性: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仍可恢复或部

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蛋白质经强酸或强碱变性后,仍能溶解于

该溶液中。若调节pH值至其等电点时,变性蛋白质呈絮状析出,再

加热,形成坚固的凝块。蛋白质的复性: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

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

为复性。

令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含有具有共物双键的三种芳香族氨基酸,于

280nm波长处有特征吸收峰。

令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荀三酮反应:蛋白质水解后可产生游离的氨基酸,原理同前

/双缩胭反应:肽键与碱性硫酸铜共热,呈现紫色或红色。氨基

酸不出现此反应,当蛋白质不断水解时,氨基酸浓度上升,其双缩胭

呈色浓度逐渐下降,因此可以检测蛋白质的水解程度。

七、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令透析:利用透析袋把大分子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分开的方法。

令超滤法:应用正压或离心力使蛋白质溶液透过有一定截留分子量

的超滤膜的方法。

令丙酮沉淀:0-4℃低温;丙酮的体积10倍于被沉淀蛋白质;蛋白

质沉淀后应迅速分离。

令盐析:硫酸镂、硫酸钠或氯化钠等中性盐放入蛋白质溶液中,

破坏水化膜并中和表面电荷,导致蛋白质胶体的稳定因素去除而沉

淀。

令免疫沉淀法:利用特异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蛋白,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从蛋白质混合溶液中分离获得抗原蛋白的方法。

令电泳:蛋白质在高于或低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受到电场力的

作用向正极或负极泳动。

/SDS电泳:加入负电荷较多的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导致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差异消失,此时蛋白质在电场中的泳动速率

只和蛋白质颗粒大小有关,用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等电聚焦电泳:在电场中形成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线性pH梯度,

电泳时被分离的蛋白质泳动至其等电点相等的pH值区域时,净电荷

为零不再受电场力移动,该法用于根据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进行分

离。

令层析:待分离蛋白质溶液(流动相)经过一个固态物质(固定

相)时,根据溶液中待分离的蛋白质颗粒大小、电荷多少及亲和力等,

使待分离的蛋白质在两相中反复分配,并以不同速度流经固定相而达

到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阴离子交换层析:负电量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

/凝胶过滤:分子量大的蛋白质最先洗脱

令超速离心:既可分离纯化蛋白质也可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对于球形蛋白质而言,沉降系数S大体上和分子量成正比关

/S(未知)/S(标准)={Mr(未知)/Mr(标准)}2/3

八、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及关键试剂名称

氨基酸序列分析

令步骤一:分析已纯化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令步骤二:测定多肽链的氨基末端与竣基末端为何种氨基酸。以前

用二硝基氟苯,现多用丹酰氯

令步骤三:将肽链水解成片段(表1-2)。

表1-2三种肽链水解方式的比较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演化氢法

质酶

作赖氨酸或精芳香族氨基甲硫氨酸

用氨酸竣基侧竣基侧的肽竣基侧的

部的肽键键肽键

令步骤四: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采用Edman降解法,试

剂为异硫氟酸苯酯

令步骤五:统计学分析,组合排列对比,得到完整肽链氨基酸排列

顺序

通过核酸来推演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的步骤:

令步骤一:分离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令步骤二:测定DNA序列

令步骤三:排列出mRNA序列

令步骤四:按照三联密码的原则推演出氨基酸的序列

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蛋白质二级结构含量测定:圆二色光谱法,测a-螺旋较多的蛋白质

时,结果较为准确。

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测定:X射线衍射法和磁共振技术。

第二章

-、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核酸元素组成特点及碱基、核昔、核

甘酸的化学结构

令核酸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物体所含有的最重要

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天然存在的核酸根据其分子的物质组成

不同分为两大类:DNA与RNAO

令核酸的元素组成:主要由碳、氢、氧、氮、磷组成,磷的含

量较为稳定,占核酸总量的9-10吼

令基本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是核甘酸。

二、核昔酸间的连接方式

3',5'-磷酸二酯键;5'末端是指在DNA或RNA链中末端为5'

-磷酸基,未形成磷酸二酯键的一端;3'末端是指在DNA或RNA链中

末端为3,-0H,未被酯化的一端;

各种简化式书写时都是5,一31其读向都是从左到右,所表示

的碱基序列也都是从5,端到3,端。

三、两类核酸(DNA与RNA)性质的异同

详见表2-1o

表2-1DNA与RNA性质的比较

DNARNA

名称脱氧核糖核甘酸核糖核甘酸

碱基组成A、T、C、GA、U、C、G

戊糖组成B-D-2-脱氧核糖6-D-核糖

类型DNAmRNA、tRNA、rRNA等

核甘酸/脱氧核甘dATP、dTTP、dCTP、ATP、UTP、CTP、GTP

酸dGTP

分布部位98%在细胞核中90%分布于胞液

2%在线粒体中10%分布于细胞核

基本结构反向平行互补双螺单链无规卷曲

与蛋白质的结合主要与组蛋白结合rRNA与核蛋白体结

稀有碱基不含有tRNA含有10-20%的

稀有碱基

主要生物学功能储存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遗传信息

理化性质多元酸、线性高分子、分子小,粘度小

粘度大

易在机械力作用下断

纯品时0D260/OD28O1.82.0

连接键3',5'-磷酸二酯键

光波最大吸收值260nm附近

四、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了解DNA的

高级结构形式

详见表2-2o

表2-2DNA分子结构的比较

DNA一级结构DNA二级结构DNA高级结构

定义核甘酸的排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双螺旋结构的基础

列顺序上,进一步折叠,在

蛋白质的参与下组装

成为的致密结构

结构特点碱基的排列反向、平行、互补、核小体、核小体卷曲

顺序双链及柱状结构折叠等形

3',5,-磷酸右手螺旋结构成超螺旋形式

二酯键DNA结构的多样性

稳定性的磷酸二酯键纵向:碱基的堆积

维系力——

横向:配对的氢键

五、mRNA、tRNA二级结构特点及rRNA的类型和其它小分子RNA

mRNA、tRNA、rRNA结构特点见表2-3。

其它小分子RNA种类及功能见表2-4o

表2-3三种常见RNA的比较

mRNAtRNArRNA

名称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RNA

主要功蛋白质合成的直氨基酸的运载载核蛋白体的组成成

能接模板体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比例约占总RNA的5%约占总RNA的最多,占总RNA的

10%-15%75%-80%

二级结单链二级结构:三叶花状

构草形

三级结构:倒L

结构特5'端桶*m7GpppN从5'至3'端分原核真核

八占、、帽结构别是DHU环、反大亚23S、28S、

3'端带有polyA密码子环、TV基5S5S

尾结构环,至3,端为小亚16S18S

中间是遗传信息CCA-0H基

编码区

分布胞核胞质胞质

表2-4其它小分子RNA种类及功能

名称功能

hnRNA核内不均一成熟mRNA的前体

RNA

snRNA核内小RNA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

snoRNA核仁小RNArRNA的加工与修饰

胞质小RNA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

scRNA/7SL-R2组成成分

A

六、DNA(热)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

令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作用下,

DNA双链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

散,成为单链的现象。

/DNA变性只改变其二级结构,不改变核昔酸排列顺序。

/DNA的增色效应:DNA变性过程中,在紫外区260nli1处的

OD值增加,并与解链程度有一定比例的关系。

/DNA解链温度: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在一个

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期间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

50%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Tm)。

/Tm值高低与其分子所含碱基中的GC含量相关,GC含量越

高,Tm值越大。

令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配对一,

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复性的过程。

令分子杂交:DNA变性后的复性过程中,如果将不同种类的DNA

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

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可

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

七、核酸酶的概念及性质

令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根据酶解底物的不同分为

DNA酶和RNA酶。

令核酸内切酶:可以在DNA或RNA分子内部切断磷酸二酯键的

酶。

令核酸外切酶:仅能水解位于核酸分子链末端核昔酸的酶。根

据其作用的方向性,分为5,一3,或3,一5,核酸外切酶。

令核酶: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底物是核酸,属于序列

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

令催化性DNA:人工合成的具有序列特异性降解RNA功能的寡聚

脱氧核昔酸片段。

第三章

-、酶及生物催化剂的基本概念;酶的分子组成及相关概念如酶

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

见表3-1o

表3-1酶及酶的相关概念

概念说明

酶由活细胞合成,对其特异性底物起高效催—

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

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

生物催化包括酶及核酶两个概念。核酶是具有高效、酶及核酶两个概

剂特异催化作用的核酸,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念都要提及。

类新的生物催化剂,主要是参与RNA的剪

接。

单体酶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寡聚酶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

成的酶

多酶体系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丙酮酸脱氢酶复

复合物合体

多功能酶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整喀咤核昔酸从头

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二条多肽链合成的酶

单纯酶仅由肽链构成的酶胭酶、淀粉酶、

脂酶等

结合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的酶

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只有全酶才有催

全酶化作用

辅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的辅助因子,可用透析—

助或超滤方法去除

因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辅助因子,不能用透金属离子多为酶

子析或超滤方法去除的辅基

金属酶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且与酶结合紧密,竣基肽酶、黄喋

提取过程中不易丢失吟氧化酶

金属激活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但与酶结合疏松已糖激酶、肌酸

酶激酶

酶的必需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基团

酶的活性必需基团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中心能与底物结构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

域,包含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单纯酶与结合酶的活性中心

令对单纯酶来说,活性中心就是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接

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但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

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活性中心的常见必需基团:His残

基的咪唾基、Ser残基的羟基、Cys残基的筑基及Glu残基

的Y-竣基。

令对结合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结构往

往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金属离子的作用

令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令作为连接底物与酶的桥梁,便于酶对底物起作用;

令维持酶蛋白构象;

令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维生素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

详见表3-2o

表3-2常见酶促反应中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学名辅酶形式酶促反应中的作用

Bi硫胺素TPP丙酮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竣酶及

转酮醇酶的辅酶

B2核黄素FAD、FMN多种氧化还原酶及递氢体的酶辅基参与

递氢作用

PP尼克酸NAD、NADP脱氢酶的辅酶

氨基酸脱竣酶、转氨酶等的辅酶

B6毗哆醛磷酸毗哆

B12钻胺素钻胺素烷基转移的辅酶

泛酸遍多酸辅酶A、多种酰基转移反应的辅酶

ACP

H生物素竣化酶辅竣化酶的辅酶,参与C02的固定

叶酸叶酸FH4各种一碳基团转移的活性载体

C抗坏血抗坏血酸胶原中脯氨酰羟化酶、多巴胺P羟化酶

酸等作用时提供还原物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酶促反应机制的学说

酶促反应的特点

令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

反应的平衡点。

令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绝对的特异性:仅作用于特定结构的底物,进行一种专

一的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的产物。如胭酶和琥珀酸脱氢

酶。

/相对的特异性: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如脂

肪酶、磷酸酶、蛋白酶等。

,立体异构特异性:仅作用于底物的一种立体异构体,如

乳酸脱氢酶催化L-乳酸;延胡索酸酶催化反式丁烯二酸

与苹果酸间的裂解。

令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⑴酶量调节;⑵酶催化效率调节;

⑶改变底物浓度进行调节。

令酶促反应的高效不稳定性:由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易受

理化因素的影响。

酶促反应机制的诱导契合假说

令酶与底物接近时二者相互诱导、相互形变、相互适应。酶

促反应的机制很复杂,在酶的活性中心内底物可发生邻近

效应和定向排列,酶对底物可进行酸碱多元催化在,底物

在酶活性中心的疏水性‘口袋’里发生表面效应。

三、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见表3-3o

表3-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影响因特征说明

底物浓符合米-曼氏方程V=(Vmax[S])呈矩形双曲线

度/(Km+[SD

酶浓度V与酶浓度呈正比在底物浓度足够大

的情况下

PH值有最适pH值,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不是酶的特征

性常数

温度有最适温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不是酶的特征

性常数

抑制剂引起酶催化活性下降但不引起酶蛋分不可逆性抑制与

白变性的物质可逆性抑制

激活剂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或使酶大多为金属离

活性增加的物质子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令Km值的含义:为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底物和反应

环境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Km值可用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小,酶与底物

的亲和力越大,表示不需要很高的底物浓度就可容易达到最

大反应速度。反之亦然。

令V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

与酶浓度呈正比

令Km与Vmax的测定:双倒数作图得到林贝

氏方程:

1/V=-K'"-1/(S]+1/Vmax

vmax

自变量是应变量是1/V,斜率是Km/Vmax,在y轴的

截距是1/Vmax(图3-1)

酶浓度的影响

图3-1斜率

令当[S]>>[E]时,酶促反应速度与[E]成正比

pH值的影响

令在某一pH值,酶催化活性最大,称为最适pH值。

令最适pH值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大多数接近中性。少数例外

(如胃蛋白酶,最适pH值为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值为

9.8)o

抑制剂的影响

令酶的抑制剂:引起酶催化活性下降但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

质。

表3-4两种抑制性作用的比较

不可逆性抑制可逆性抑制

结合方式共价键非共价键

抑制剂的作用部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S、ES、E

位团

如有机磷农药:丝氨酸

上的羟基

重金属离子和碑化合

物:筑基

能否通过透析或否可以

超滤去除

举例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离磺胺类等

令三种可逆性抑制的比较

详见表3-5o

表3-5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作用特征无抑制竞争性非竞争性反竞争性

剂抑制抑制抑制

与I结合的组—EE、ESES

动力表观Km增大不变减小

学参Km

数VmaxVmax不变减小减小

林一斜率Km增大增大不变

贝氏/Vmax

作图X轴截-1/Km增大不变减小

Y轴截1/Vmax不变增大增大

押副指

无抑制剂

激活剂1'1何一力嬴1赢

令激活剂:使酶从无活性到有活性或使活性增加的物质。

/大多数为金属离子,如Mg2+、K+;有机化合物:如胆汁酸盐。

/必需激活剂:为酶促反应所必需,否则检测不到酶的活性。

例Mg2+于已糖激酶。

/非必需激活剂:激活剂不存在时,仍能检测到一定的活性,

例cr于唾液淀粉酶。

四、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令酶原:无活性酶的前体。例消化酶原、凝血酶原等。

令酶原的激活: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实质是酶活性中心的形

成或暴露过程。

令生理意义:⑴保护自身不被酶破坏;⑵保证酶在特定的部位

与环境发挥作用;⑶酶的贮存形式。

五、酶的快速调节与慢速调节的方式

快速调节包括变构调节与共价修饰调节

令变构酶:指效应剂与酶的非催化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发生

构象的变化而影响酶的活性,其作用特点如下:

/反应的方程曲线为s型曲线,非米氏方程的矩形双曲线。

/变构酶多为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催化的常为不可逆反应。

/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组成,彼此间具有协同效应。

/变构酶有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而不是都具有催化亚基和

调节亚基)。

/变构调节是快速调节。

令共价修饰:酶蛋白上的一些基团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

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常见的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乙酰化与去乙

酰化、甲基化与去甲基化、腺甘化与去腺昔化和一SH与一S

一S—的互变等。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最为常见。

/共价修饰是快速调节。

令酶含量的调节:通过改变酶合成或降解以调节细胞内酶的含

量,属于慢速调节。

同工酶概念及应用

令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

化性质及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

因编码的多肽链,或由同一基因转录生成的不同mRNA翻译的

不同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

/乳酸脱氢酶有五种类型,其中LDH1型在心肌细胞中最多;

肝病时LDH5升高

/肌酸激酶(CK)有三型:脑中含CK1(BB型);心肌含CK2

(MB型);骨骼肌含CK3(MM型)

六、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酶均有两个名称,系统名称应标明酶的所有底物与反应性

质。推荐名称是从习惯名称中挑选而来,可分为六类:⑴氧化

还原酶类;⑵转移酶类;⑶水解酶类;⑷裂合酶类;⑸异构酶

类;⑹合成酶类。

七、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酶与疾病的关系密切。遗传性因素和许多疾病均可引起酶

的质与量的异常以及活性的改变,并引发多种疾病。检验血液

中酶活性的改变可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许多药物可通过改变

人体或致病菌中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止匕外,酶还可以

作为工具用于临床检验和科学研究。

第四章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令提供能量是糖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令糖还是机体重要的碳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其他的

含碳化合物。

令糖也是组成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例糖蛋白、糖脂。

令糖的磷酸衍生物形成生物活性物质,例NAD\FAD、DNA、RNA、

ATP等。

二、糖无氧氧化的基本反应过程、能量生成、关键酶调节及生理

意义

糖的无氧氧化:乂称糖酵解,葡萄糖在缺氧或供氧不足情况下,

生成乳酸的过程。

令基本反应过程:分为两个反应阶段,全程在胞浆中进行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由一分子葡萄糖分解分成两分子

丙酮酸的过程

记忆要点:反应的“一、二、三”。

⑴一次脱氢:3-磷酸甘油醛一1,3-二磷酸甘油酸+

NADH+H+的氧化过程。

⑵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各生成1分子ATP

1,3-二磷酸甘油酸一3-磷酸甘油酸+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f丙酮酸+ATP

二次ATP消耗的反应:

葡萄糖+ATP-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ATP-1,6-二磷酸果糖

二个磷酸丙糖的生成: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磷酸

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二个ATP的净生成:2(底物水平磷酸化)X2(磷

酸丙糖)一2(ATP消耗)

⑶三次不可逆性反应,三个关键酶的参与

已糖激酶催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6-磷酸果糖一

1,6-二磷酸果糖

丙酮酸激酯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一丙

酮酸

第二阶段: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所需的氢原子由前述'一

次脱氢'过程提供,反应由乳酸脱氢酶催化,辅

+

酶是NADO

令糖酵解的调节:主要在三个关键酶上的调节(见表47)。

表4-1糖酵解关键酶的调节

激活剂抑制附注

6-磷酸果糖AMP、ADPATP、柠檬>1,6-二磷酸果糖

激酶T1,6-二磷酸是该酶的正反馈

酸果糖激活剂

2,6-二磷>2,6-二磷酸果糖

酸果糖是该酶最强的变

构激活剂

内酮酸激酶1,6-二磷ATP、丙氨—

酸果糖酸

已糖激酶6-磷酸葡有四种同工酶,肝细

萄糖胞中的w型,称为葡

长链脂酰萄糖激酶

CoA

令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迅速提供能量,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成熟红细胞的供能。

/神经组织、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活跃的组织,即使不缺

氧也多由糖酵解提供能量。

三、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应过程、能量生成、关键酶调节及生理

意义

糖有氧氧化的定义: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

化碳的过程。

基本反应过程:分为三个反应阶段

令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同前述糖酵解过程

令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氧化脱竣生成乙酰CoA

/总反应式为:丙酮酸+NAD++辅酶Af乙酰CoA+

+

NADH+H+C02

,反应不可逆,由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参与反应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辛酸、

FAD、NAD*、CoA

令第三阶段:三竣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大量的ATP和水

记忆要点:反应有“一、二、三、四”。

⑴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琥珀酰CoA-琥珀酸+GTP

⑵二次脱竣基反应(同时伴随有脱氢反应)

/异柠檬酸fa-酮戊二酸+C02+

NADH+H+

/a-酮戊二酸一琥珀酰CoA+C02+

NADH+H+

⑶三次关键酶的催化

/柠檬酸合成酶催化草酰乙酸+乙酰CoA

一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异柠檬酸-a-酮戊

二酸+C02+NADH+H+

/a-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a-酮戊二酸一琥珀酰

CoA+C02+NADH+H+

(4)四次脱氢反应

/异柠檬酸fa-酮戊二酸+C02+

NADH+卜仁

/a-酮戊二酸一琥珀酰CoA+C02+

NADH+T

/琥珀酸一延胡索酸+FADH2

/苹果酸一草酰乙酸+NADH+H+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见表4-2o

表4-2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激活剂抑制剂附注

丙酮酸脱氢酶AMPATP变构调节+共价

复合体乙酰CoA、修饰

NADH+H+

柠檬酸合成酶———非关键酶

异柠檬酸脱氢ADPATP、NADH主要调节点、反馈

酶抑制

a-酮戊二酸Ca2+ATP、NADP、琥反馈抑制

脱氢酶珀酰CoA

巴斯德效应:糖的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三竣酸循环的意义

令氧化供能。

令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代谢通路。

令是三大营养物质互变的枢纽。

令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CoA。

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表4-3糖有氧氧化生成ATP的详细部位说明

反应辅酶ATP

第一阶葡萄糖T►6-P-葡萄糖-1

段6-P-果糖-1,6-双磷酸果糖-1

3-磷酸甘油醛一1,3-二磷NAD+2orX2

酸甘油酸3*

1,3-二磷酸甘油酸一3-磷底物水平1X2

酸甘油酸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f丙酮底物水平1X2

第二阶丙酮酸一乙酰CoANAD+3X2

异柠檬酸一a-酮戊二酸NAD+3X2

a-酮戊二酸f琥珀酰CoANAD+3X2

第三阶

琥珀酰CoA一琥珀酸底物水平1X2

琥珀酸一延胡索酸FAD2X2

延胡索酸一苹果酸NAD+3X2

净生成

36or38

*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H+,如果经苹果酸穿梭机制,可以

产生3个ATP,若经磷酸甘油穿梭机制,则产生2个ATP分

子。

四、磷酸戊糖途径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在胞浆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

令第一阶段是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

令第二阶段是基团转移反应,生成3-P-甘油醛和6-P-果糖

令总反应式:3X6-P-葡萄糖+6NADP+-2X6-P-果糖+3-P-

甘油醛+6NADPH+H++3C02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令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令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⑴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⑵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⑶NADPH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

五、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调节及生理

意义。

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见表4-4o

表4-4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的比较

糖原合成糖原分解

部位肝脏、肌肉肝脏、肌肉

有活性糖原合酶a(去磷酸化磷酸化酶a(磷酸化

关键的形式)形式)

酶无活性糖原合酶b(磷酸磷酸化酶b(去磷酸

的化形式)化形式)

作用部位a-1,4-糖昔键、a-1,6-糖昔键

能量消耗增加一个糖分子,消耗不需要

2个ATP

生理作用能量的储备维持血糖(肝)

酵解供能(肌

肉)

六、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糖异生概念: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

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令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脏,肾脏具有肝脏1/10的异生糖

能力

糖异生的过程:记忆要点:反应有“一、二、三”。

⑴一次反应

一次ATP的消耗:丙酮酸+C02+ATP-草

酰乙酸

一次GTP的消耗:草酰乙酸+GTP-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

⑵二种转运草酰乙酸的途径

,苹果酸穿梭机制:丙酮酸或生成丙氨酸的生糖氨基酸

为原料异生糖时。

/谷草转氨酶生成天冬氨酸机制:以乳酸为原料异生为

糖时。

⑶三次能障的绕行

/丙酮酸一草酰乙酸一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6-二-磷酸-果糖一6-P-果糖(果糖二磷酸酶-1

催化)

/6-P-葡萄糖一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

糖异生的调节

令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途径是方向相反的两条代谢途径。

令通过3个底物循环进行有效调节。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令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令补充肝糖原。

Q调节酸碱平衡。

乳酸循环(Cori循环)

令概念:肌收缩(尤其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摄取。如此形成的循环。

令形成原因:肝内糖异生活跃,且有葡萄糖一6一磷酸酶水解6

—磷酸葡萄糖释放葡萄糖;

肌肉糖异生活性低,且无葡萄糖一6一磷酸酶。

令生理意义:避免损失乳酸。

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糖的三条分解代谢途径的比较见表4-5o

表4-5三种糖分解代谢的比较

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

反应条缺氧有氧一

部位胞液胞液、线粒体胞液

关键酶已糖激酶、6-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6-P-葡萄糖脱氢

果糖激酶1、丙酮体、柠檬酸合酶、酶

酸激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a-酮戊二酸脱氢

酶复合体

产乳酸CO2和水磷酸核糖、NADPH

能量生净生成2个净生成36或38个没有ATP生

成ATPATP成

生理意①迅速提供能量①氧化供能②三大①为核酸合成提

义②成熟红细胞的营养素彻底氧化分供核糖②提供合

供能③某些代谢解的最终代谢通路成代谢反应的还

活跃的组织供能③三大营养物质互原当量

变的枢纽

七、血糖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令血液正常值:3.89-6.lmmol/Lo

令血糖来源有三:⑴食物消化吸收⑵肝糖原分解⑶糖异生

令血糖去路有四:⑴无氧酵解⑵有氧氧化⑶磷酸戊糖途径

⑷转化为脂肪、氨基酸

第五章

八、什么是脂类,包括哪些物质

脂类:脂肪及类脂的总称

令脂肪:甘油三酯或称三脂肪酸甘油酯。

令类脂:固醇及其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