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1页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2页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3页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4页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曹魏都城邺城——六朝故都邺城西依太行,北临漳河,为兵家必争。邺本有南、北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三台村一带。古邺城图(水经注)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meng)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第四讲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曹魏都城邺城——六朝故都古邺城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课件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影响极大。邺城在规划上的突出特点,影响后世较大的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干道,通向东西城门,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形成明确的分区。从宫城端门通往邺城正南门中阳门的干道,又形成一条宽阔笔直的中轴线,与东西干道构成丁字骨架。依托着丁字骨架,派生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分割出井然有序的里坊。邺城的布局方式,可以认为是“城”、“郭”区分结合的继承与发展。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影响极大。邺城在规划上的突出特点,影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课件4宫殿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文昌殿、听政殿等。皇宫以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后来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园林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其西墙北段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皆“因城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注》)。左思《魏都赋》:“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三台的功能应该是:防御——三台耸立在城垣上,应是沿袭自东汉末年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坞壁庄园,出于当时战争频仍、局势动荡的防卫需要;游乐——“欲穷千里目”的游赏目的;储藏——因为这里有栗窑、盐窑、藏冰及石墨。宫殿5邺城模型沙盘,中间即为铜雀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

邺城模型沙盘,中间即为铜雀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6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王安石感叹,世人喜花费重金收藏铜雀台瓦砚,却大半是赝品。三台胜境的门楼,由此进入三台遗址。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7里与市城南被街道分为方格网的居民区,称为里。除戚里在北部外,见于《魏都赋》的还有长寿、吉阳、永平、思忠等里。邺城仍与汉时一样实行“里市分设”的制度。左思《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籍平逵(kui,四通八达的道路)而九达,班列肆以兼罗,设阛阓以襟带,济有无之常偏,距日中而毕会,抗旗亭之峣(yao,高峻)薛,侈所眺之博大。……”阛(huan)——市场的围墙;阓(hui)——市场的大门。阛阓——市场。里与市8曹魏邺城周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总体上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两类。自然景观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而文化景观则能综合反映城市兴起、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机制,同时它也是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探讨邺城地区自然、文化景观,对于揭示该古都兴起、发展的历史地理原因,及古都发展对区域自然、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曹魏邺城周边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9一、自然景观自然地理环境是古代都城选址、兴起和发展所需的重要因素之一。邺城在古代地处太行山东部的关东经济区。古邺城漳水之北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漳水之南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虽经前代开发,曹魏时期其周边自然地理环境仍较优越,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一、自然景观10

太行山在邺城西面,平均海拔为1500米,横亘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军事地理形势甚是险要。太行山区在古代曾是重要的森林繁茂地区.曹魏之前虽然历代人为作用对其森林资源有所破坏,但曹魏时期大部分地区仍是郁郁葱葱,曹操建造邺城宫殿所用的木材即来源于距邺城不远的上党地区.太行山峭壁开凿“挂壁公路”工程奇险艰难太行山在邺城西面,平均海拔为1500米,横亘在华11邺城西面为岗地和丘陵,植被覆盖良好,环境宜人,曹操遗令将自己的陵墓“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邺城西面为岗地和丘陵,植被覆盖良好,环境宜人,曹操遗令将12水域景观

邺城周边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邺城西面有滏河,离邺十七里注入漳河,漳河则由西而北过邺城。它是邺城内的水源。邺城西面自然景观绝佳.溪谷交错,草木芬芳.平原

邺城东面和南、北面则为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水系发达.洹水在邺城之南,“去邺五十里”,洹水之南又有淇水。另外,本区最大的河流——黄河也处在邺城东南。

总之“山林幽映,川泽迥缭”.是邺城周边自然景观的真切写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使邺城内外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邺城成为历史上的著名都会奠定了自然地理基础。水域景观13二、文化景观(一)水利景观邺城周边的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早在先秦西门豹为邺令的时候即已“发人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了。后世又有史起踵其事,传为千古佳话。曹魏时期的水利开发较前代力度又有加大,集中用于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和城市生活用水三各方面。1、曹操攻取邺城后即着手重修西门豹渠。改称天井堰,同样开挖十二条渠道,每个渠道有闸门控制.灌田数万亩。这使邺城所在区域再次成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达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2、曹操利用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河道.通过开挖人工渠道将黄河、淇水、窳yǔ水、滹hū沱河等河流沟通联系起来,起到了巨大的航运作用。又修平虏渠、利漕渠。修建这些渠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送粮草和兵士。然而这些重大举措在我国水利史上意义重大,它改变了华北平原的原有水系.海河水系从此形成,由此南北纵贯的水道交通形成。邺城正处于这个交通体系的枢纽之处。为邺城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交通区位优势。二、文化景观14(二)农业景观1、作为王业根基所在。邺城周边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典农官)2、邺城周围地下水位较高,导致土质盐碱化,继西门豹引漳十二渠以后.曹操所开天井堰同样利用漳河泥沙沉积、灌渠冲释盐碱.改良了邺地周围土壤.邺城外广种作物,种类繁多。3、邺城地区人口繁多。曹操所属将领、官员多将部曲迁入邺城及其属县,,曹操时期“邺县甚大,一乡万数户。”

劳动力的充足加上水利条件的优越.使得邺城农业开发力度加大。甚至曹操陵墓周围都有田地开辟。形成广阔的农业景观。(二)农业景观15(二)园林景观林园苑囿在古代可谓是一座都城必不可少的配套地理空间,既满足了统治上层的嗜欲.也美化了城市面貌。邺城城外园林主要为玄武苑.城内园林则有铜雀园、北园等。1、曹操于邺城外西修建玄武池以训练舟师,准备讨伐南方诸侯.后在玄武池基础上营建玄武苑。2、。铜雀园处在邺城内文昌殿西,常被称为西园,它是邺城内最重要的皇家园林。。曹操将漳河引入邺城内称之为长明沟,长明沟首先“入铜雀园,进入宫城,再分流入里坊,最后由建春门附近流出外城”。(建筑特征:三台崇高.其高若山云)3、北园也是重要的皇家园林,在铜雀园建成之前,北园是曹氏兄弟经常出入的地方,由于史书记载较少.故未引起学界关注。园林的布局体现了曹操别具匠心的园林规划思想。邺城周围地势西高东低,太行山诸孔道之一的滏口陉就在邺西北五里的鼓山上,“它既是邺的西大门。又是邺的后方退路,战守之势十分有利”。(二)园林景观16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ppt课件17“二元对立统一律”1.城市的独立自在性离不开“园”、“圃”、“苑”、“囿”.城市“二元对立统一”结构形成的思想基础和实际形成过程与家宅“二元对立统一”结构的思想基础和实际形成过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家世界”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家宅并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而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占据着生命的核心位置。建筑文化学的研究揭示了古人在最初的房屋(原始窝棚)营造上对宇宙的模拟意图,那样的居住场所其实就是一个宇宙模型。

“家世界”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它的最大特征是集生产和生活功能于一体,所以要求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的齐全,如果把这些要素归纳分类,即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大类,“庭园”和“房屋”分别是二者的集成与体现,是为阴阳二元,完成“家世界”构成的充要条件。城市也呈现出“庭园”和“房屋”的二元对立统一结构。“二元对立统一律”18

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一样,中国传统城市在诞生之时就具有相对的独立自在性——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的自我生存能力。这种带有封闭性质的独立自在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作为农耕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居住场所,要求并且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城市是随阶级分化、国家产生而产生的,是统治的据点,是军事对抗的堡垒。在残酷斗争的环境中,其坚固和完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坚固和完整不仅体现在兵强马壮、城高沟深上,也体现在食物给养的富足上,所以古人将食、兵、城并列为战守的三大要件。从早期农业定居点继承发展而来的、圈养动物种植果蔬的“园”、“囿”、“圃”、“苑”之类便是每个城市肉食以及瓜果蔬菜重要的来源。这时它们的观赏游乐功用属于次要,其生产性质无疑是第一位的。

同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一样,中国传统城市在诞生之时就192

“园”、“圃”、“苑”、“囿”的审美价值大部分的园林史学家都认为,“园”、“圃”、“苑”、“囿”是中国古典园林之起始。园囿是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单位。但是,不能把“园”、“圃”、“苑”、“囿”看作是纯粹的生产场所。“苑”和“囿”更兼有供帝王游猎的功能,而“园”和“圃”应有观赏之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审美价值。在以“尚武”为时代精神的先秦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游猎当中实践了演兵习武,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带有精神生活领域里享乐的性质。我们相信,不仅是物质生产、演练兵马的实际需要,而且是游猎、观赏中的精神享受,也就是审美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园”、“圃”、“苑”、“囿”成为城市的必然构件。2“园”、“圃”、“苑”、“囿”的审美价值20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大一统之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国都到州、府县城,城市的经济腹地普遍加大,对“园”、“圃”、“苑”、“囿”的生产性质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直至几乎为零,正是它们的审美、娱乐功能,使得它们继续与城市相伴相随,发展成为园林艺术,从而使城市成为可居可游的美好的人居环境。丰镐之灵囿早在3000多年前,最早的宫廷园林――灵囿、灵台、灵沼就成为西周都城丰镐的组成部分。灵囿在长安西四十二里处,跨长安、户县之境,方七十里,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大一统之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21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大一统之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国都到州、府县城,城市的经济腹地普遍加大,对“园”、“圃”、“苑”、“囿”的生产性质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直至几乎为零,正是它们的审美、娱乐功能,使得它们继续与城市相伴相随,发展成为园林艺术,从而使城市成为可居可游的美好的人居环境。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的基础上广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大一统之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22上林苑本是汉武帝为出游打猎而建,但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此。生产性质一、果木生产。二、畜牧与养鱼。三、作坊。开矿上林苑中有丰富的矿藏,有金、银、铜、铁、玉等,鼎湖宫附近的铜矿被开采用来铸钱。此外,还可能制造金属器皿以及建筑物的金属部件供应宫廷。汉代人席地而坐,室内地面都要铺席子,宫廷的房屋成千上万,所需席子均由上林苑供应,四、农耕。昆明池等池沼起到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昆明池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其它池沼如镐池、太液池、沧池、初池、牛首池等,都有调蓄洪水的作用。演武与屯兵此外,上林苑还用以宗教活动,还用以天文活动;还用以接待外宾。上林苑本是汉武帝为出游打猎而建,但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此23北魏洛都规划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魏孝文帝元弘,太和十七年(493),决策迁都洛阳。1.城市形态在汉魏洛阳的基础上修建。受旧地的制约,规划布局采取东西宽、南北窄的形制,但也有所创新。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内城东西宽约六里,南北长约九里。城北有谷水,东西南三面有阳渠环绕。四面有城门十三座。外郭是东西约二十里,南北约十五里的横向长方形。南临洛水,北达邙máng山,东至建春门外的七里桥,西至阊阖门外的长分桥。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北魏洛都规划242.宫殿改变了东汉以来南北两宫的制度,而建单一宫城,位置在城的北部,即东汉北宫故址。3.园林宫城北墙与洛阳北墙之间约500米,为禁苑所在,即史书所载之华林园。《魏书•郭祚zuo传》:“高帝曾幸华林园,因观故景阳山,祚曰:‘山以仁静,水以智流,愿陛下修之。’高祖曰:‘魏明以奢失于前,朕何以袭之于后?’”尽管如此说,还是在园中九华台上筑法凉殿。2.宫殿254.坊里、市、居民《洛阳伽蓝记》(卷五)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划分三百二十个里。《魏书•广阳王嘉传》:“请于京师四面,筑坊三百二十,各周一千二百步。”坊里300余,规划严整。平面正方形,每边300步,合当时的1里。若以户均5口记,约有人口50多万。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四面开门,每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洛阳有三市。小市,大市,四通市。小市,位于东面青阳门外三里,又叫鱼鳖市。大市,位于洛阳西阳门外四里处。周围八里。有十个里坊环绕。东,通商、达货二里。居民尽皆工巧,多以杀猪宰羊为生,很富有。南,调音、乐律二里。居民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西,退酤、治觞二里。居民多以酿酒为业。北,慈孝、奉终二里。居民多以棺椁、赁輀er车(丧车)为业。东北,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4.坊里、市、居民26北魏洛阳里坊制度的影响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里坊布局环绕宫城,益发棋盘格状化,里坊分区益发等级化,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里坊管理益发严格化,里坊与市场结合益发紧密化.

尤其是内城、外郭城形制的创建,使外郭城得以大规模地辟为规整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把都城居民的里整齐地建成.里坊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至此基本定型.隋唐长安城、洛阳东都城都直接继承了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

北魏洛阳里坊制度的影响27隋唐都城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隋大兴隋建新都的原因隋朝(581~618年),杨坚建立。统一了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