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国情怀,心系边关《燕歌行并序》、《书愤》群文阅读内容比较第一部分《燕歌行并序》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年以来,广为传诵。而陆游的名篇《书愤》也写到了边关战事。这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关的哪些事呢?在叙事上有何异同?第一层八句《燕歌行》戍边破敌豪气干云第二层八句战斗艰苦无法解围第三层八句征人怀乡思妇断肠第四层四句国需良将兵要体恤大军出征(1-8)

战败被围(9-16)两地相思(17-24)

效命死节(25-28)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此几句写行军的历程,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

“飞”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军情危急。

“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

战势之迫诗人是如何描写战争画面的?

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有利于胡骑驰突,敌军如暴风骤雨袭。

运用鲜明的对比,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而主将骄惰轻敌,只顾自己纵情享乐,不能身先士卒,甚至完全不顾士兵们的流血牺牲。

情感更鲜明: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败之惨苦斗之叹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反问,突出和强调表达的语气和力度。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楼船夜雪瓜洲渡《书愤》叙写了戍边的什么事情呢?戍边破敌击退金兵铁马秋风大散关失而复得燃起斗志重用人才恢复统一回忆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列锦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手法拓展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一、使诗词的意境更鲜明列锦语句中每个名词代表一种事物,体现一幅画面。列锦的句子,就如把一幅幅单一的小画组成一幅综合性的大画,因而内容丰富,艺术境界色彩鲜明。二、使诗词的叙事更简远。

如:《书愤》作者这是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几个基本的要素:主体——楼船、铁马;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是如何描写战争画面的?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颔联

《燕歌行并序》用八句(1-8)写大军出征,又用八句(9-16)写唐军战败被围,还用四句(25-28)写战士们效命死节,既写出了将帅恃勇轻敌,好大喜功,贪生怕死,贪图享受,不体恤士卒;又写出了士卒英勇善战,奋力杀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诗歌气势雄浑悲壮,惊天动地。《书愤》只用两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回忆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虽然两诗都写到边关战事,但是前者属于古风,篇幅较长,可多用笔墨,后者属律诗,篇幅有限;前者表现征战之苦,需要渲染,后者表现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愿望,所以两诗的详略处理不同。《燕歌行并序》、《书愤》两诗对边关战事的叙写有什么不同?比较情感异同第二部分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一种用来抒情的文学样式,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借助诗歌,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环境之苦: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战争之苦: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相思之苦: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苦”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联系写作背景,走近诗歌,思考为何沉痛?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为虏所败。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適见到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燕歌行并序》中的悲痛之情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你觉得诗中有哪些“沉痛语”,诗人因何而“沉痛”,又是如何表现“沉痛”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浴血奋战,将领骄奢淫逸)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征人长期征战思乡怀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拼死血战的惨烈)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对爱护士兵,善于征战将领的思慕)高适《燕歌行》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

盼边地之和平。集大成这首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第一大篇”世事艰——报国无门空自许——壮志难酬鬓先斑——年老已衰

谁堪?——无人领军“愤”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

请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人为何而“愤”?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虽然全诗表现的都是悲愤之情,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书愤》中的悲愤之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无人领军愤根源:朝廷主和小人当道不思进取所抒何“愤”?“愤”的根源?《燕歌行并序》《书愤》情感①表达了对士兵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图名利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士兵离家远戍、流血牺牲、饱受征战之苦的同情;②对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的谴责,以及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愤慨;③揭示了官兵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既表达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又抒发了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共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有心系边关、从军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在表达情感上,两诗都有批判意味。不同之处前者主要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后者主要表达愿望无法实现的愤慨。手法比较第三部分《燕歌行并序》和《书愤》两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1)同:两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燕歌行并序》四处运用对比。①将战士拼死力战与将帅轻敌骄逸对比,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将征人与思妇对比,揭示了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突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③将李广与唐将对比,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将出征前与战败后的情况对比,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书愤》两处运用对比。①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表现诗人的悲愤。②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表现诗人的无奈。(2)异:《书愤》还运用了借古讽今和用典的手法。①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②用典。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的典故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表情达意含蓄、曲折、不直露。

深入感受第四部分请联系诗人生平经历,思考这两首诗为何风格相似,给人以悲壮之感?这两首诗都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的什么伟大品质?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

他早先家境贫困。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因之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

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写下了不少边塞诗。但此时的高适还没有当官,还只是一个有些诗名,想凭借诗名谋取地位功名的人。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高适的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高适写诗是为了博得名声好谋得富贵功名,所以当他五十岁做官以后就没有再写诗了。高适生平大器晚成人生逆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生逢乱世的陆游。陆游出生后不久,北宋即为金人所灭,他和父亲流亡各地,直至九岁才回到家乡。志在报国的陆游。陆游的父亲是一位正直的爱国者,陆游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他二十九岁时在杭州应进士考,名字排列在秦桧之孙前,却被除名。陆游曾任宝章阁待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