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_第1页
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_第2页
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_第3页
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_第4页
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一、城乡居保与家庭储蓄的机制创新作为一个高税收高的国家,消费停滞和有效需求是影响中国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是当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2021年1月5日商务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将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持续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预防性储蓄是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重要原因,尤其相比于城市,学者们认为农村相对不足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重了农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关于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LC-PIH),即只考虑确定性条件下养老保险通过影响当事人一生的预算约束来影响当期的储蓄,学界就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养老保险的“财富替代效应”会挤出私人储蓄,促进居民消费。如Feldstein和何立新等的研究发现养老金财富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实质上,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会受到保障水平、消费习惯、借贷约束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分析了不同情景(消费惯性、借贷约束和不确定因素)下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可能的创新有:第一,从微观视角丰富了学术界对城乡居保与家庭储蓄研究的文献基础。国内关于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多集中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新农保制度上,有关统筹之后的城乡居保制度对居民储蓄的研究则较少涉及,仅有的几篇文献也只主要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分析城乡居保对我国经济总量和消费效应的影响。而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6),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第二,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出发,考察了不确定性风险下城乡居保对家庭储蓄率影响的方向。相较于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预防性储蓄理论更符合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现实背景。同时,本文通过对家庭面临的收入、健康、教育和婚姻等不确定性指标的构建,研究发现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导致城乡居保对家庭储蓄率产生“挤入效应”的诱因。第三,城乡居保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筹,但在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上依然有限,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城乡居保显著提高了农民居民的家庭储蓄率,而对城市家庭的储蓄率则没有显著影响,为此本文还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尝试分析了产生这种异质性影响的原因。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庞大、国内消费依旧疲软的背景下,本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保制度以及如何发挥城乡居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二、养老保险的作用早期国外研究多认为养老保险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并降低居民储蓄。通过归纳梳理可总结出养老保险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作用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首先,养老保险可以起到一定的财富替代效应,即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持久收入会增加参保者退休之后的可预期收入,从而起到促进消费、降低储蓄的效果(一).收入再分配效应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参保者的家庭收入。作为一种国家支持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新农保以及统筹之后的城乡居保政策的实施,均有效增加了居民家庭收入,起到了较好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较多研究也对此进行了证实,如张川川等的研究表明新农保养老金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其主观福利和家庭经济地位然而由于保障水平有限,城乡居保没有起到应有的“财富替代效应”拉动居民消费。如Chamon和Prasad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程度不足加剧了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假说1:居民参与城乡居保引致的居民(预期)收入增加,将对家庭储蓄率的提高产生促进效应。(二)消费惯性、借贷约束以及“新农保”等社会政策影响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具有复杂性,除了受到家庭持久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居民消费惯性、家庭借贷约束和各种不确定风险的影响。统筹之后的城乡居保在基础养老金、缴费档次和丧葬补助金制度等方面都作了调整;但在保障水平和激励机制上仍然和新农保并无二致,且就城乡居保的参保对象而言,仍然以农村居民为主,城镇居民占比较小。因此,统筹之后的城乡居保实际上还是指的新农保制度。就基础养老金而言,近十年间,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执行之初每人每月55元增加至2018年规定的每人每月88元城乡居保带来的额外收益可能会受家庭消费惯性的影响而转化为家庭储蓄。研究表明,居民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在短期内就很难受收入波动的影响而改变假说2: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受到消费惯性的影响。家庭面临的借贷约束也会降低家庭的消费而使其更倾向于进行储蓄。蒲艳萍和王皓的研究表明家庭借贷约束显著抑制了家庭消费假说3: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受到借贷约束的影响。当前较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影响居民对于保障收入的支配。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消费者在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时,往往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假说4: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受到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三、数据、模型和变量的定义(一)实证结果选择和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从2010年开始,CFPS每两年追踪调查一次,目前最新数据已更新到2018年,覆盖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共25个省16000个家庭户的数据,其内容涵盖了家庭各类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个体的基本信息、参保情况以及村居的经济情况、基础设施等信息。考虑到城乡居保于2014年合并实施,为了分析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以后的效果,且因当时CFPS2018年数据并未完全更新完备,因此本文使用的数据为CFPS2016。在实证分析前对数据做了如下筛选处理:首先,保留家庭、成人与家庭成员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匹配,剔除了参与(领取)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老农保、商业养老保险等的个体;其次,对家庭存款金额、家庭纯收入、家庭各类消费支出与储蓄率等连续型变量进行1%和99%分位上的缩尾处理(Winsorize),以避免异常值的影响;最后,剔除无效数据和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处理后最终得到3604个有效样本。(二)模型构建和变量解释为考察参与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其中SavingPensioncontrol(三)关键变量描述与分析本文模型虽然已尽可能控制了个体和家庭层面的控制变量,但仍可能存在因遗漏变量和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首先,家庭的消费习惯、预防性储蓄动机等这些不易观测的变量都可能影响家庭的储蓄行为,从而引起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其次,“是否参与城乡居保”并不满足随机性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受城乡居保政策的“捆绑性”所限,即年满60周岁以上的未参保居民,只要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与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其无需缴纳保费即可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选择的结果,如常芳等的研究表明,年龄偏大(45岁左右)、受教育年限较高、党员、家庭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参保的意愿较强为了解决以上因素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工具变量(IV)解决模型存在的遗漏变量问题。由于合适的工具变量寻找起来特别困难,因此本文根据“同群效应(PeerEffects)”的研究思路,选用“同一区县同一收入阶层其他家庭是否参保的均值”作为本家庭是否参保的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这是因为新农保制度最初是从县(区)试点开始,因此本家庭是否参保容易受到同一县区同一收入阶层其他家庭参保行为的影响,但县级其他家庭是否参保难以影响本家庭的储蓄行为。另外,本文还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解决模型可能存在的自选择问题,具体实施详见后文实证分析部分。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根据“是否参与城乡居保”,本文分析了全部样本、未参保组样本、参保组样本以及年龄在45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储蓄率差异,并报告了各部分的均值、标准误以及参保组与未参保组的样本均值差。结果显示,就全体样本而言,不管是储蓄1,还是储蓄率2和储蓄率3,参保组居民的储蓄率均显著高于未参保组居民的储蓄率,且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就分样本而言,45岁及以上参保居民的储蓄率均显著高于未参保居民的储蓄率,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而45岁以下的参保居民与未参保居民的储蓄率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参保居民多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为主,作为城乡居保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参保(预期)增加的家庭收入显著提高了其居民储蓄率。就城乡分样本而言,农村参保家庭的储蓄率显著高于未参保组,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城市居民储蓄率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该结果初步证实了以上假说,即受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城乡居保增加的家庭收入显著提高了参保家庭的储蓄率,尤其是农村家庭和45岁以上参保家庭的储蓄率。但该结论可能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影响,还需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四、成功研究的结果(一).参与城乡居保显著提升了居民储蓄率首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参加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为了对比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将考察居民储蓄率的三个指标分别纳入模型,并控制了个体和家庭层面的所有控制变量以及省份虚拟变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1)-(3)列为OLS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参与城乡居保显著提升了居民储蓄率。为了避免因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同一区县同一收入阶层其他家庭参加城乡居保的平均值”作为“该家庭是否参保”的工具变量,第(4)-(6)列为两阶段工具变量(IV-2SLS)的回归结果。一阶段估计结果显示所选用的工具变量与家庭是否参与城乡居保存在显著正相关,F统计值远远大于经验规则下的数值10,说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同时工具变量回归的结果亦表明,城乡居保依然显著提高了居民储蓄率,并且IV-2SLS回归与OLS回归在结果方向和回归系数上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综合OLS回归与IV-2SLS回归结果,本文认为参与城乡居保显著提高了居民储蓄率。由此,本文提出的假说1得到验证。就控制变量来看(二)psm方法下的居民储蓄率除了遗漏变量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是否参与城乡居保”还存在一定的自选择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检验。PSM方法依赖于条件独立性假设,即控制了观测变量后,参保组家庭与未参保组家庭相互独立。首先选择协变量,即将影响居民储蓄率和是否参保的相关变量作为协变量(本文为个体年龄、年龄的平方、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负债变量以及省份虚拟变量等上文提到的所有控制变量);然后将协变量纳入Logit模型估计居民参保的条件概率,即倾向得分;最后通过采用一定的匹配方法在对照组中找到一个与处理组实际发生的个体概率最为接近的个体进行匹配,从而构成一种反事实结果,最终计算得到参保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在使用PSM方法前,本文对样本进行了平衡性检验表3列出了近邻匹配和核匹配方法下参与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在控制了上文涉及的所有变量和省份固定效应后,处理组平均处理效应(ATT)的结果显示,参保组家庭的储蓄率仍然显著高于未参保家庭,且符号为正。这与前文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即克服自选择问题后,参与城乡居保依然显著增加了居民储蓄率,由此验证了本文结果的稳健性。(三)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城乡居保通过影响居民收入与消费最终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因此表4分析了城乡居保对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消费和家庭各类消费支出的影响。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表4均为两阶段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其中第(1)列为家庭总收入取对数、第(2)列为家庭总消费支出取对数,第(3)-(9)列为家庭各类日常消费支出取对数、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取对数。结果表明,城乡居保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增加了家庭总收入,但对家庭总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对各类消费支出影响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城乡居保不仅没有促进家庭消费支出,反而减少了食品、衣着和交通通讯等家庭基本生存类支出;但城乡居保却显著促进了家庭医疗保健支出(这应该和城乡居保的主要受益群体为老年人有关)。以上结果说明居民参与城乡居保后,家庭可预期收入增加,且从长远来看城乡居保“可持续和稳步增长”的特征亦增加了家庭的持久收入,因此城乡居保显著增加了家庭总收入。但一方面可能受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城乡居保增加的“额外收入”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家庭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可能和城乡居保的低保障水平不但没有促进家庭基本生存消费支出,反而显著增加了居民在食品、交通通讯等当期消费项目上的压力感知有关五、其他分析(一)消费惯性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上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居保显著增加了参保家庭的收入,但对居民消费却没有显著性影响。可能的一种解释是,居民受消费惯性的影响而继续保持之前的低消费模式,由此导致家庭增加的收入转化为储蓄,使得储蓄率增加。为此,本节分析了消费惯性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令国和张晔的研究认为早年的饥荒经历可以作为衡量居民消费惯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另外,家庭面临的借贷约束也会影响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尤其对正处于缴费阶段的低收入家庭而言,养老保险保费会使得家庭当期收入缩紧,因此家庭就会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提高储蓄(二)商业保险制度对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影响不确定性风险也是导致家庭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之前未被纳入城乡居保范围的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人员而言,其对家庭收入波动、养老、医疗、教育等家庭重大事项支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更强。为此,本节进一步考察了城乡居保与不确定性风险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表6亦均为两阶段工具变量估计结果。第(1)列通过构建收入不确定性指标,分析了城乡居保与收入不确定性的交互项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目前学界对收入不确定性的衡量标准并不一致,根据数据特征,本文借鉴沈坤荣和谢勇的做法,构建家庭收入方程,通过对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OLS回归,因残差值不能被家庭成员的个体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和就业情况所解释,故可作为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国家除了在养老保险方面实现了全覆盖以外,在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很大,此外,居民参与商业保险的意识也逐渐加强。沈坤荣和谢勇认为社会保险的参与情况可以作为不确定性的良好负向指标(三)异质性试验-样品回归现有研究表明,参与城乡居保对目标群体的改善功能已初见成效,但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差异六、.建立城乡居保制度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16)数据,从预防性储蓄视角,实证分析了城乡居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保基本型”的城乡居保不仅未能发挥养老保险的“财富替代效应”和“风险分担效应”,反而显著增加了居民储蓄率;在考虑了遗漏变量、“自选择”等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一方面可能是受消费惯性的影响,居民往往倾向于将城乡居保(预期)增加的家庭收入结余下来而转化为储蓄,导致储蓄率增加;另一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和城乡居保“低保障”水平的交互影响,居民在面对收入波动、医疗、教育和婚姻等不确定性事件时仍倾向于增加家庭储蓄。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居保对低收入家庭、45岁以上的参保居民和农村居民储蓄率提高的促进效应更大。以上结论对于完善城乡居保制度以及促进居民消费具有以下启示:第一,逐步提高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使新农保与城居保真正实现无缝衔接。城乡居保实施以来,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增加了居民收入,减少了贫困的发生;但也要看到,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