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化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头;北魏、隋——租调制;初唐——租庸调法,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转变了税收方式,由人丁税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掌握有所松弛。宋——〔由政府雇人服役〔).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肯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品的商品化有乐观推动的作用;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下面的具体一点还有材料〕秦代的赋税制度《汉书·食货志》中载有董仲舒关于秦代赋税制度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秦代的赋役是三代的20~30倍,农民租佃地主的土地,要缴纳给地主“见税什伍”的租赋,因而宽阔农民一贫如洗,很多农民无法生存,只得逃往山林,变为盗贼,很多农民揭竿而起,这是强秦短命的重要缘由。秦代还改“因地而税”的制度,而改行“舍地而税人”的制度,即索取“人头税”,其税率20倍于从前。《通考》在评论秦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时指出:“秦坏井田,任民所耕,不限多少,已无所稽考,以为赋敛之厚薄,其后舍地而税人,则其谬益甚矣。”汉代的赋税制度汉高祖刘邦记录了强秦死亡的教训,在汉初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书·食货志》中说:“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就是说,从汉高祖时起,实行“十五税一”“田租减半”之诏,也就是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并有13年“除田之租税”。汉景帝时〔前155年〕复“三十税一”“什一之税”,但不久又恢复“三十税一”般通行“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实物地租。7岁至14岁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原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汉武帝时,将起征年限改为3岁,20钱改23钱。汉元帝时,又将起征年限改为7岁。汉代还有所谓“算赋”,这是对成年人年征的“人头税”。高祖四年〔前203〕开头征收,1556112钱,谓之“一算”。对于商人与奴婢则加倍征收。汉代由于实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调动了宽阔农民生产的乐观性,经过70“文景之治”·平准书》中对此有极为生动的描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行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行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的篇章。隋代的赋税制度隋代于开皇二年〔582〕公布租调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作为课税单位。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絁以疋,加绵三并免课役。”开皇三年〔583〕正月又规定:“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开皇十年〔590〕五月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唐代的赋税制度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法,后期实行“两税法”。1、租庸调法唐武德七年〔624〕“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所谓“租庸调”,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口则有调。”〔22〕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据《唐六典》记载:“每丁租粟二石。”调: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据《唐六典》记载:“其调随乡土所产陵、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庸:就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代替纳物,艰险所谓“输役代庸”。按规定:每丁每年须服劳202日,如不服劳役,则以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在受灾时,则有减免之制。据《唐六典》记载:“凡水旱虫霜为灾难则有分数。格外损听免其来年。”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实行“输庸代役”的方法,让农民有体养生息的时机,多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乐观性,有利用唐代初期的经济富强。但是,在开元以后〔713~741〕,租庸调法则“陷于败坏”。据《唐书》记载:“开元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2、两税法杨炎于德宗时任宰相,他鉴于当时赋税征收紊乱的状况,乃于德宗建中元年〔780〕介议实行两税法,为德宗所承受。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有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格外之一〔后改为格外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由此可见,两税法的要点是:〔1〕按各户资产定分等级,依率征税。首先要确定户籍,不问原来户籍如何,一律按现居地点定籍,取缔主客户共居,防止豪门大户荫庇佃户、食客,制止户口浮动。依据各户资产状况,按户定等,按等定税。方法是:各州县对民户资产〔包括田地、动产不动产〕进展估算,然后分别列入各等级〔三等九级〕,厘定各等级不同税率。〔779〕划分等级,厘定税率征课。其中丁额不废,垦田亩数有定,这是田和丁的征税基数,以后只许增多,不许削减,以稳定赋税收入。〔2〕征税的原则是“量出制入”。手续简化,统一征收。即先计算出各种支出的总数,然后把它安排出各等田亩和各级人户。各州县之内到各等田亩和各级人户中,这就叫“量出制入”,统一征收。〔3〕征课时期,分为夏秋两季。季向国家缴纳赋税。〔4〕两税征课资产,按钱计算。由于要按资产征税,就必需评定各户资产的多少,就必需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就是货币〔钱〕,所以两税的征收,都按钱计算,按钱征收。但是有时将钱改收实物,官府定出粟和帛的等价钱,按钱数折收粟帛。对两税法的评说:〔1〕两税法是符合赋税征课的税目由多到少、手续由繁到简、征收〔2〕两税法以“量出为入”作为征的标准,有肯定的片面性。按理说,理财的指导思想应是“量入为出”。〔3〕两税法入,不适时调整资产价格和税率,使农民负担不断增加。五代的赋税制度五代之际,战乱频仍,统治阶级虽说沿袭唐代的两税法,但是,实际上是横暴敛,锱铢必取,已无税制可言。地税和丁税征之法,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亦称驱口〕五升,户丁、驱各半,老幼不与。其间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春土地之等,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食货志》记载:“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每亩五升”。《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至元十七年〔1280〕”秋税和夏税元初江南只收秋税,至元十九年〔1282〕二月,令江南税粮依宋贞例,输米三分之一,其余折输绵、绢杂物。成宗元贞二年〔1296〕始定江南征收夏税。秋税只令输粮,夏税则折收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均视粮数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或输二贯,或输一贯500文。科差法太宗八年〔1236〕始行“科差法”。其名曰丝料、包银。“丝料”,是每户出丝一斤,以供“包银”,仅民科纳六两,半输银两,半折输颜色丝绢。以银纳税,从今开头。经理法《元史·食货志》中说:“经界废而有经理。鲁之履亩,汉之核田,皆其制也。夫民之强者,田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非经理无以去其害。然经理之制,苟有不善,则其害又将有甚焉者矣。”有元谓之经理者,在宋曰经界,在金曰通检推排。《元史·食货志》中载有章闾对经理法的评说:“经理大事,世祖已尝行之,但其间欺隐尚多,未能尽实,以熟田为荒地者有之,惧差而折户者有之,富民买贫民田,而仍欺旧名输税者有之。由是岁入不增,小民告病。”元代统治者,为了“税入无隐,差役亦均”的目的,采行“经理法”,但是并未到达预期目的。延佑二年〔1315〕,仁宗遂下诏废止经理法。普查土地人口,制定“鱼鳞册”和“黄册”“鱼鳞册”和“黄册”作为赋役制定的根底。1、鱼鳞册据《广治平略》记载:“履亩丈量,图其田之方圆、曲直、宽狭,书其主名,及田之四至,编汇为册,谓之鱼鳞图册。”鱼鳞册是土地清册,它是征收赋税的依据。2、黄册所谓“黄册”·食货志》所载:“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里,里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明代前期的赋税制度明初的田赋,分夏税和秋粮,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夏税以麦为主,秋粮以米为主。但均得以银钞钱绢代纳。例如,米一石,折银一两,钱千丈,钞十贯。麦的折算比米减格外之二。凡以米麦交纳者,称为“本色”,而以其他实物折纳者,称为“折色”。征收的税率,一般通则,官田亩税五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即三升三合五勺。重租四八升五合五勺。芦地五合三勺,划塌地三合一勺等等。浙西地区土质肥沃,税率较重,苏、松、嘉、湖、杭,皆为重租地区。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明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尚称严整,但日久弊生,狡猾之徒,躲避赋税,贪官污吏,受贿枉“白册”,破坏赋役的依据。以致富户权贵,田连阡陌而不纳税,贫苦农民往往“产生而税存”。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必需重清查土地和户口,改革赋税制度。万历六年〔1578〕,7013976300万顷,“于是豪猾不得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明史·食货志》〕。万历九年〔1581〕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一条鞭法”有以下四个特点:取消了“力役”,农民可以“出钱代役”,不再直接负担力役,统由官府雇工应差。将以征收米麦实物为主的田赋,改为除国家需要的米麦以外,其余全部实物改用银折纳。改正去的赋役催征、收纳与解运由粮长、里长办理为地方官吏输。“一条鞭法”税制,将明初的赋役制度化繁化简,并为一条,并将征收实物为主改为以征收银两为主,即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完毕了我国历史上实行了2023多年的三征〔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改革。“一条鞭法”的实行,对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缓和社会阶级冲突,安全社会秩序,促进农地贯彻实行时,受到种种阻止和破坏,时有反复,终不能彻底实行。清代前期的赋税制度清代前期的赋税制度,沿袭明代的旧制,以田赋和丁役为国家的主要赋税方式。所谓“田赋”,就是土地全部者,每年按亩数向国家缴纳肯定的税额。所谓“丁役”,就是年满1660岁的男子〔壮丁〕,每人每年为国家负担肯定日期的无偿徭役。了征收局部粮食〔漕粮〕之处,其余征收货币。这叫“折征”和“丁役银”。顺治十一年〔1654〕公布的《赋役全书》,详列了田赋和丁银的缴纳规定和方法。1、田赋依据《清朝会典·“征收方法,有本〔米〔。折征者,如定以银,继则银钱兼纳。”2、丁役各省多寡不等,据《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记载:“率沿明之旧”,“有三等九则者,有一条鞭者,有丁随地派者,有丁随丁派者”。清代的地丁制度,其中所谓“地”就是“地赋”;而“丁”就是“丁银”。地赋是土地税,丁银是人头税。清代初期的赋税制度,除了田赋和丁银以外,还有其它种种附加税。火耗:又叫“耗羡”,是把实物换为银两后,因零碎银熔铸成整块上缴时有损耗,因此,征收田赋时,加征火耗。实际上,改铸银两时的损耗只不过百分之一二,而实际征收的火耗则多达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或者更多。平余:是收税时,每正税银两百两,提解六钱的附加税,以充各衙门之用。重戥:重戥是用银纳税过秤时,将戥头暗中加重。漕折:就是各省运往京师的租米〔漕粮〕换算为银两时,任意打算换算比例而不利于纳税者的差额。清代后期的“摊丁入亩”清代中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就是将田赋和丁银合并在一起的单一税。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简化和税种的稽征的手续,是清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北宋的赋税制度北宋的赋税分民田税、官田税和身丁税等多种,现分述如下:1、民田税〔沿袭唐代的两税法。在秋熟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是以收钱为主,或者折纳绸、绢、绵、布。按亩征税是征税的根本标准,但是在实际征收时,还有所谓“支移”、“折变”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实际征税的税额。“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税时,要求农民运至指定地点交纳,假设农民不愿随长途运输之劳,就要多交一笔“支移”,也就是“脚力钱”。“折变”就是在征收夏税时,钱物辗转折变,也提高了实际交税额。2、官田税官田招佃农耕种,由政府收取地租,称为“公田之赋”。但官田本身无人交纳秋夏二税,往往又把二税加到佃农头上,加重地租数量,即所谓“重复取税”。3、身丁税20岁为丁,602060岁的男丁,都要交纳身丁税,交钱或交绢,与两税同时交纳。4、杂变“杂变”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需伴同两税输的。5、和籴与和买“官不给钱而白取之”。南宋的赋税制度南宋统治集团以大敌当前为借口,实行苛刻的赋税政策。秋夏田税、身丁税、折变、和籴、和买等,均较北宋定额为高,而且立的税目和正税附加,也是名目繁多。1、经总制钱绍兴五年〔1135〕总制司使孟庚创立“总制钱”,后来与北宋陈遘所创立的“经制钱”合称为“经总制钱”。其征收方法是:全部民间的钱物交易,每100030文。561000多万贯,有些地方到达秋夏两税〔正税〕的三倍。2、月桩钱所谓“月桩钱”,是南宋时期为佳应军事开支而勒令各州县按月解送的一种赋税。3、版帐钱所谓“版帐钱”,是南宋初年,东南各路借口供尖军用而征收的一种税款。4、附加税南宋时期,除了正税〔秋夏二税〕以外,还有以下各项附加税:耗米:官府收税时,每纳米一石,要附加耗米五斗,甚至一石。正耗以外,还有什么“明会耗”、“州用耗”等名目。理宗时,一石秋粮,要加耗一石多。“折帛钱”。在绢价降低时,折帛钱照收。农民往往被迫以市价的二倍到三倍的价格交纳“折帛钱”。和预买:南宋时,官府向民间买绢,当时并不给钱,后来干脆改为民间只交钱,“买”。交纳稍迟,就要鞭打,不再有所谓“和”。预借:官府常常向民间预借赋税,实际上是提前征收。预借的税目有秋夏两税,免役钱和田宅买卖的契税钱。课配:实际上是一种摊派。官府任意向民间征收钱物,一般按秋夏两税的多寡来征收,有时秋税米一石,要课配五六石;夏税钱一贯,要课配七八贯。两宋的几种“均税法”1、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时〔1068~1085〕,王安石倡“方田法”。所谓“方田法”,就是清丈,清其契籍,丈其顷亩,使隐昌者无所施技,而有税无田者,可以豁免牵累。其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以田之肥瘠,定税之上下,使赋税负担合理。所以又称“方田法”为“方田均税法”。据《宋史·本传》记载:“方田方法,以东南西北各千步当四十顷,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又据《宋史·食货志》记载:“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垆,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定肥瘠而定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帐,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108至宗宁五年〔1106〕又罢方田。2、李椿年的“经界法”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李椿年受命主持经界事宜,先在平江府〔江苏吴县〕设经界局,开头试行“经界法”。以乡为单位,清丈田地,核实顷亩,厘订田地等级,制定税率,“经界”子》所说的“仁政必自经界始”一语。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2019-2024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AFP培训课件2022教学课件
- 旅途中的一见钟情
- 计量单位书写规范
- 教育行业股东大会
- CAD基础知识课件
- 异常子宫出血护理查房
- 2024年4月自考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海南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初三中考二模英语试卷+答案
- 嵌入式系统基础
- 安全施工及应急措施方案
- 国际化学品安全告知卡(二甲胺)
- 小学生安全教育完整课件
- 陕旅版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5-Where-Are-You-Going第2课时课件
- 毕业设计(论文)-巴哈赛车悬架系统设计
- 招银国际投资银行业务介绍课件
- 富余水深与船体下沉量的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