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三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传播过程二、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一、传播过程二、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一传播过程(一)认识传播过程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今天早晨,你出门上班,看到你的邻居,他说:“好几天没看到你了,出差了吗?”,你回答说:“没有。工作太忙了,一直在加班。”在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它们。一传播过程(一)认识传播过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1认识传播过程的两种角度历时性考察也即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对上述事例而言,要考察人类在日常的传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会有怎样的变化。共时性考察也即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对于上述事例而言,就是对你和你的邻居所进行的这一动态的过程的结构、因素、环节要素等进行分析和解剖。1认识传播过程的两种角度历时性考察也即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
2传播过程的特点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960年提出。(1)认为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2传播过程的特点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9总上所述,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总上所述,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施拉姆的观点(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信息源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信息源传播二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模式概念: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互动传播过程和系统传播过程。二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模式概念: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传播模式的作用:传播模式的作用:第一、传播模式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将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它用富有意义的、有趣的方式来描述传播的过程,使人容易理解。第二、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播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内容,即传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预测传播过程和效果的依据。传播模式的作用:传播模式的作用:传播模式的作用:第三、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实性。传播模式的作用:第三、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模式(五)知识传播模式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3格伯勒(Gerbner)模式2香农-韦弗(Shannon&Wevor)模式1拉斯韦尔(Lasswel)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3格伯勒(Gerbner)模式21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
(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WhichChannel)向谁
(ToWhom)产生什么效果
(WithWhatEffect?)1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谁(Who)通过什么渠道媒介说什么内容谁传播者向谁接收者产生什么效果效果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研究领域通过什说什么谁产生什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缺点:(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对该模式的评价意义:2香农—韦弗模式(TheShannon-weavermodel)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该模式来自于香农等人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中所得到的启示,原本是用来探讨纯技术性问题的,与社会信息系统的传播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后来却一直为社会信息传播过程研究所青睐。2香农—韦弗模式(TheShannon-weaverm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特点:(1)“噪音”概念的引入。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减少。特点:(1)“噪音”概念的引入。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2)该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3)对于从综合视角的方法观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2)该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
不足之处:(1)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2)它未能注意到反馈的因素,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3)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解释人的全部社会传播行为;(4)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不足之处:思考:如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打电话的过程?如何用香农――韦弗解释人口语表达的过程?思考:3格伯勒(Gerbner)模式由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3格伯勒(Gerbner)模式格伯纳模式有不同的图示。而他的文字模式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图解模式的构造:①某人②对某事有所感知③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④在某种状况下⑤通过一定的途径或借助于某种工具⑥获取某些可资利用的材料⑦采取某种形式⑧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⑨传达某些内容⑩得到某种效果。格伯纳模式有不同的图示。而他的文字模式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其图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评价:(1)该模式的优点是适用广泛。它既可以描述人的传播过程,也能够描述机器如电脑的传播过程或人与机器的混合传播。(2)依照这一模式,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始终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人类传播是具有开放性的系统,而传播也是对纷繁复杂的事件、信息加以选择和传送的选择性的、多变的过程。(3)该模式只是对单向线性模式的改进,仍然缺乏对传播活动中反馈和双向性的描述,这是其不足之处。评价: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2)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3)直线模式在阐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传播过程线形模式的共同缺陷: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二)传播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Osgood-SchrammCircularModel)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过程模式,又称为循环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TheOsgood-Schram循环模式图解:循环模式图解:(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明确地提出了反馈;(2)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特点:(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不同:(1)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播者的模仿,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不同:缺陷:(1)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由与社会传播的现实不符;(2)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缺陷: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模式解释:媒体组织从信源获得信息,如各种来稿。获得的信息需经过译码、释码和编码;这里译码指接受信息;释码指理解信息;而编码是把信息转换成可在信道中传送的信号;媒介组织输出的是经大批复制的相同信息,如报纸、广播信息。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向庞杂的受众群体。模式解释:模式评价:(1)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2)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3)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4)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5)没有重视干扰(噪音)要素的研究。模式评价: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Westley/MacLean)模式韦斯特利(WestleyBH)和麦克莱恩(MacleanMS)于1957年在《传播研究的概念模式》一文中提出他们的传播模式,这一模式是对当时传播学领域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综合的产物。这个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这个模式包括五个要素:2韦斯特利-麦克莱恩(Westley/MacLean)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A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C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中进行这种选择。C为B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B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的信息;F表示反馈。其中FBA是受众B向传播者A发出的反馈,FBC是受众B向媒介组织C表达的反馈。C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的反馈的影响。FCA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发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的意图。X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1)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2)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3)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模式特点模式特点不足之处:(1)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2)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不足之处: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1赖利夫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研究的夫妇(MatildaWhiteRileyandJohnWhiteRiley)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模式,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模式如下图所示: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研究的夫妇(初级群体:primarygroup较大的社会结构:largersocialStructure总体社会系统:OverallsocialSystem传播者:Communicator受传者:Receiver初级群体:primarygroup也称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或直接群体。初级群体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他把社会群体分为两大类:同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叫做初级群体,同个人关系不太密切的群体叫做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是指指成员间经常面对面互动形成的,有亲密人际关系和浓厚感情色彩的群体。属于此类群体的有家庭、邻里、老乡、伙伴、亲属等。初级群体也称为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或直接群体。初级群体这一概念,最早是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众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内在的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众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系统模式着眼于传播过程的宏观环境,并更多地对社会系统的整体环境加以研究,将传播过程放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大框架中去把握,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模式的意义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探讨的都是传播过程系统内部的微观环节和要素2马莱兹克(Maletzke)的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系统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中结点。2马莱兹克(Maletzke)的系统模式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主要内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主要内容(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第一: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第二: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所作出的。第三: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第一: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第二: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第三:对传播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才可以获取较为完整的信息。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马莱茨克模式的不足:他只是对各种因素加以列举,而没有进一步对各因素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力大小加以分析。马莱茨克模式的不足:(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模式德弗勒(DeFleur)从社会学角度切入对大众传播体系进行整体观照,并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互动过程模式。优点:突出了社会、与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之间的关系。(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模式德弗勒(DeFleur)从社会学角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课件德弗勒的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其目的是要揭示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众传播必然会受到社会中此消彼长的各种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之间对比平衡的保持或打破,都会对大众传播构成影响。这一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那些直接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控制和指导的大众传播。德弗勒的模式主要的描述目标是美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其目的是要揭(五)Dr.DavidK.Berlo的知识传播模式(SMCR模式)
Belo是美国思想传播学者、他在综合了诸多学科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传播模式,解读了思想传播要素与历程之间的关系。
(五)Dr.DavidK.Berlo的知识传播模式(SSMCR知识传播要素图AModeloftheIngredientsinCommunicationSource來源Message资料Channel通道Receiver接受者SMCR知识传播要素图SourceMessageChanneDr.DavidK.Berlo
的知识传播模式图來源:DavidK.Berlo,“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SanFrancisco:RinehartPress,1960.,p.72Dr.DavidK.Berlo的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蛇年元旦晚会喜庆模板
- 水体上开采技术与典型案例分析
- 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 护理学白血病
- PCB板设计评审点检表
- 小学音乐教学课件
- 望岳课件教学课件
- 机场助航灯光易折易碎杆 移动式玻璃钢FOD塔架
- 2023年度“双碳机场”评价报告
- 黑龙江省绥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无答案)
- 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卡
- 企业成立研究所申请书
- 图说百岁人生课件
- 刘志文-悬乳剂研发与生产问题的分享与探讨
- 电子产品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演示
- 常见网络安全设备简介
- 宠物疾病实验室诊断-粪便检查(宠物疾病诊疗)
-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 GB/T 18910.61-2021液晶显示器件第6-1部分:液晶显示器件测试方法光电参数
- GB/T 15846-2006集装箱门框密封条
- GB 17945-2000消防应急灯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