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总论课件_第1页
影像诊断学总论课件_第2页
影像诊断学总论课件_第3页
影像诊断学总论课件_第4页
影像诊断学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安排及要求安排1-18周2课时/周36课时要求了解X线及常用X线设备基本原理理解正常X线表现及常见病的X线征像熟练运用X线诊断方法协助自己诊断1.课程安排及要求安排1.一概述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阴极电子管放电试验-----发现X射线(是一种放射能,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能。)2.一概述1895年11月8日X线的产生

灯丝通电----钨丝温度伸高----自由电子群脱离灯丝----加入高电压自由电子高速直线运行----碰撞阳极靶面----进入能量转换----放射能0.1%、热能99.9%3.X线的产生灯丝通电----钨丝温度伸高--X线的特性

1,

穿透性:

X线能穿透普通光线不能穿透的物质,在其过程中被物质所吸收。

----------X线成像基础2,

荧光效应:

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钨酸钙、硫化锌镉等)上时,使波长短的X线转变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荧光。

---------透视的基础4.X线的特性1,

穿透性:4.3,

感光效应(摄影效应):当X线作用于原有乳剂溪化银的胶片上使感光,产生潜影---经过显影、定影后------把被感光的溪化银还原成金属银(黑色)----黑处银多。

---------------摄片的基础4,

电离效应:

X线无论通过何物,均会使其产生电离检查空气电离情况------检查防护措施对人体细胞中的水产生电离作用

---------------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5.3,

感光效应(摄影效应):5.X线的成像原理不同密度:穿透后X线剩余量多荧光屏--亮胶片--黑不同厚度:穿透后X线剩余量少荧光屏--暗胶片--白6.X线的成像原理6.1,

组织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是X线成像的基础。2,自然对比:利用人体组织和器官本身密度差异来形成对比鲜明的影像者骨骼:密度最高------白色软组织和体液:密度次高-------灰白色脂肪组织:密度次低---------灰黑色含气组织:密度最低--------黑色7.1,

组织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是X线成像的基础。7.3、

人工对比:缺乏自然对比,可以认为引入一定量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其形成对比(造影检查)造影剂:钡剂医用BaSO4如:消化道检查碘剂

A、碘油如:支气管、子宫、输卵管B、碘水(泛影葡胺)如:静脉肾盂造影C、非离子型造影剂CT检查时碘过敏实验阳性患者(安全系数高)8.3、

人工对比:缺乏自然对比,可以认为引入一定量的密度高于4、

总结A、X线一定要有足够的穿透力才能穿透被照射的物质B、被照射的物质一定要有密度差异(人工对比、自然对比)和厚度差异,吸收X线量不同,剩余X线量才有差异C、有差别的剩余X线量仍然是不可见的,还需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而形成黑白对比的图象9.9.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透视:优点:方便,便宜,动态观察运动的器官,多方位移动病人来观察病变的形态缺点:清晰度较平片差,不能显示细微的病变;不能留下永久的记录,不便于复查对比10.X线检查方法1、普通检查10.2、特殊检查:摄片(平片、体层摄影)优点:清晰度高,能显示细微的病变;能留下永久的记录,便于复查对比缺点:不能动态观察运动的器官,不能多方位移动病人来观察病变的形态

11.2、特殊检查:11.3,造影检查直接引入法:钡餐(胃肠造影)、逆行输尿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ERCP等间接引入法:吸收性:淋巴管造影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ivp),口服、静脉胆道造影12.3,造影检查12.X线诊断的原则

1,密度的概念:白色=高密度黑色=低密度2,重叠图像(平面图像)3,原则:认识正常:正常,正常变异分析异常:病理基础(基本病变)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相关科室的资料

X线诊断结果有:

肯定性结果:骨折、脱位

否定性结果:排除法

可能性诊断13.X线诊断的原则1,密度的概念:白色=高密度黑色德国SIEMENSCF-1000mA数字成像多功能数字遥控X线机

14.德国SIEMENSCF-1000mA数字成像多功能数字遥控PHILIPHSDR胸片机15.PHILIPHSDR胸片机15.多槽式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16.多槽式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16.东芝Ultimax型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17.东芝Ultimax型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17.SIEMENSMAMMOMATNOVA3000乳腺钼靶X线机18.SIEMENSMAMMOMATNOVA3000乳腺钼靶XCT总论

CT:Computedtomography计算机体层成像1969年研制成功1972年公布于世英国Hounsfied19.CT总论CT:Computedtomography原理

大容量X线管----人体----探测器(转换为可见光)------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计算机(排列成数字矩阵)-----数/模转换器------CT图像(由多个像素组成的图像,按矩阵排列)20.原理大容量X线管----人体----探测器特点1,

断面图像:横断面扫描2,

CT图像密度分辨率比X线片高,而空间分辨率较之低

CT值:是一种衰减值,一种吸收系数,是以水为标准(水的CT值为0),将CT值定义为:该物质的CT值=1000×(该物质吸收系数—水的吸收系数)/水的吸收系数像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辨率高

3,可作出量化分析:测出CT值大小21.特点1,

断面图像:横断面扫描21.CT的检查技术

1,平扫:颅脑(脑血管疾病、意外、脑外伤、先天性畸形)脊柱(椎间盘疾病)2,增强扫描:如肝脏出现肿块作增强扫描,可见大部分(正常组织)供血由门脉系统,少部分由肝动脉(肿瘤部分)病灶先于其他部分出现高密度则为肿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等。3,造影扫描:胆道、椎管22.CT的检查技术1,平扫:颅脑(脑血管疾病、意外、脑外伤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PLUS4型CT扫描机

23.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PLUS4型CT扫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1977时间对比法原理:将受检部位未注入造影和注入后的X线荧光→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用高分辨力摄像管作矩阵化扫描→形成由像素组成的视频图像→将未注入视频图像相反数字化处理(负变正正变负)→经计算机在数字化图像之间减影处理,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与软组织的数字被抵消,而血管的不被抵消。

适用:心脏大血管,颅脑中的血管24.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977时间美国GEOEC9800C型臂血管造影机

25.美国GEOEC9800C型臂血管造影机25.MRI(核磁共振检查)原理:先加一个强磁场,再加一个特定的射频脉冲,使带一个质子的氢离子进入高能状态,当停止磁场与脉冲后。H+会恢复原来状态。26.MRI(核磁共振检查)原理:26.纵向弛豫时间(T1):加射频脉冲后,由纵向变横向的时间和停止脉冲后,由横向变纵向的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2):停止射频脉冲后,横向旋转所能维持的时间(T1加权像)T1WI:重点观察解剖结构(T2加权像)T2WI:重点发现病灶及观察其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