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_第1页
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_第2页
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_第3页
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_第4页
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造林技术规程》(新)

解读

2017年3月1日

《造林技术规程》(新)

解读1

主要内容

一、修订背景二、主要修订内容三、主要修订内容的说明四、贯彻执行规程需要特别注

意的几个问题

主要内容2一、修订背景

(一)老规程2006年颁布,曾发挥重要作用《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自2006年颁布实施以来,对指导我国造林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各地研建地方性造林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个标准曾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修订背景(一)老规程2006年颁布,曾发挥重要作用3

(二)老规程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

随着科技进步,造林理论、技术的创新,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老规程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造林的实际,在密度规定、分区施策、环保要求、成效考核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二)老规程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4

(三)修订目的

为使标准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更好地指导造林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对《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进行了修订。(三)修订目的5

(四)组织管理、编写单位及人员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提出并组织标准修订工作。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修订任务。涉及17个单位的20余位专家教授和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修订编写审核把关等工作。(四)组织管理、编写单位及人员6

(五)严谨的修订过程

2014年4月启动标准修订以来,到2015年5月提交国标委,标准修订过程大体经过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四个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已送国标委,在国标委的程序基本要走完了的时候,有的单位、专家对标准修订特别是涉及造林密度、造林成效考核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时,国家林业局对此仍然高度重视,还专门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是否采纳。可见标准修订过程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五)严谨的修订过程7(六)规程修订工作遵循的指导思想

1、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2、坚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针,

3、以科技创新、吸收先进适用的技术和方法为支撑。4、以节约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效为目标。5、以解决老标准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尽力做到修订后的新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六)规程修订工作遵循的指导思想1、以党的“十八大”关于生8(七)新规程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建设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顺应、保护、尊重、利用自然;遵循森林植被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科学造林,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量水而行,以水定林,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造林密度,做到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紧紧依靠林业科技创新,积极采用先进造林理论、技术和方法;坚持节约优先、经济可行,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兼顾宏观指导和微观管理需求等原则。(七)新规程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9(八)新《规程》的主要特点体现了造林新理念。引入了造林新技术。调整了造林密度。完善了造林分区。引导营造混交林。注重造林地生境保护。突出造林成效考核评价。

(八)新《规程》的主要特点体现了造林新理念。10

二、主要修订内容

新规程与老规程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标准的结构:老标准的结构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造林作业设计、造林方法使用条件、种子和苗木、造林技术、林冠下造林、检查验收、造林技术档案以及附录A、B、C和D。正文11部分、附录4个(3个规范性、1个资料性附录)

二、主要修订内容11

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标准的结构:

新标准的结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造林档案和附录A、B、C。正文16部分,附录3个。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12

(二)造林应遵循的原则

在总则中,强调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坚持生态优先、顺应、保护、尊重自然、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科技兴林、分区施策和提高造林效益等原则。

(二)造林应遵循的原则13

(三)修订了术语和定义、造林方法的适用条件、苗木处理、施肥、各种整地方法的适用条件、未成林抚育、生态公益林混交造林比例、林冠下造林、造林成效评价以及附录A、附录B、附录C等内容,

老标准的附录A(适宜初植密度)、附录B(最低初植密度)合并为附录C(最低初植密度),老标准的附录C(造林区域范围)修订为附录B(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三)修订了术语和定义、造林方法的适用条件、苗木14

(四)调整了造林分区和造林密度;将造林分区、造林树种、造林密度、造林作业等内容单独成章,并根据当前造林实践,充实了相应的新技术、新材料使用等内容;(五)删除了作业设计审批、附录D(年均降雨量400mm以下地区范围县)等内容;(六)增加了造林分区、四旁植树、造林地生境保护等章节,以及附录A(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表)。(四)调整了造林分区和造林密度;将造林分区、造林15三、主要修订内容的说明

(一)术语和定义

新规程共列出22个术语,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有3个:1.造林:在适宜的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和林冠下通过人工或天然的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强调“天然”:已有幼苗幼树。

2.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65%(不含)以上的森林。注意:65%,老标准80%;要求高了,与资源统一。三、主要修订内容的说明(一)术语和定义16

3.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65%(含)以下。

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等。

与纯林相衔接;在后边的树种配置中,要求采用多树种混交,不同区域的造林小班,树种组成要分别达到2种、3种和5种以上。3.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17

(二)造林总则1、坚持生态优先;2、明确造林目标;3、因地制宜、分区施策;4、遵循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规律;5、营建健康森林;6、积极采用良种壮苗;7、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二)造林总则18

(三)造林设计连续面积0.067公顷以上的人工造林应进行造林设计。工程造林执行《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的规定,非工程造林可结合实际简化作业设计内容。

删除了作业设计审批的内容,主要考虑这是行政管理的内容,不属于技术规定;强调非工程造林简化设计内容。(三)造林设计19

(四)造林分区新规程专门在正文中表述了造林分区。参照全国气候区划,依据显著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积温、降水、干燥度等水热条件,按照主导性、差异性、一致性、自然性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造林区域: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高寒区。(四)造林分区20

半干旱、干旱、极干旱统称为旱区,主要是以干燥度和降水量划分的。

干燥度: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又称干燥指数,定义为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统称为旱区,主要是21旱区划分指标及标准旱区年干燥度年降水量(mm)半干旱1.5-3.5(含)250-500

干旱3.5-20100-250极干旱>20<100旱区划分指标及标准22

半干旱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15个省区市的279个完整县和250多个部分县。

干旱区:涉及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4省区的60个完整县和70多个部分县。极干旱区:内蒙古、甘肃、新疆3省区的25个县市区。半干旱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23

各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见附录A(规范性附录)。

各造林区域所含县级行政区划名单见附录B(规范性附录)。

24

(五)造林树种包含树种选择、树种配置两大部分。

树种选择包含一般原则、选择要点、主要造林树种。(五)造林树种25

1.树种选择的一般原则:总要求是定向、稳定、丰产、优质、高效。

在总要求之下,提出5条具体原则:

一是与立地条件相适应;

二是与主导目标相适应;

三是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四是慎用外来树种;

五是易引起地力衰退,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树种。1.树种选择的一般原则:262.树种选择要点:分5大林种进行表述:

防护林提出5条选择要点;

对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特用林都提出要求。

薪炭林改为能源林。

3.主要造林树种:各造林区不同用途的主要造林树种及适生条件见附录C。

2.树种选择要点:27

4.树种配置包括一般原则、适用条件、配置要求、混交林等。

总体要求是防护林应严格控制营造纯林,发展混交林;要优化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4.树种配置28

纯林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生态学特性适宜单一树种栽培的;以景观营建、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纯林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29纯林配置的三点要求:

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100公顷;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20公顷;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50米。

纯林配置的三点要求:30

混交林营造的5条适用条件:

以防护为目的;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混交林营造的5条适用条件:31

混交林配置的3点要求;其中,要特别注意第3条,即采用多树种混交,分区域提出最低混交树种数量要求:1、热带区、亚热带区造林小班,组成树种宜5种以上。2、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区,面积1公顷以上的造林小班,组成树种宜3种以上。3、面积1公顷以下的造林小班,以及旱区、高寒区,组成树种宜2种以上。

混交林配置的3点要求;32

(六)种子和苗木

1、

不得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实验的林木种苗和繁殖材料。2、一亩以上的成片造林不宜使用胸径5cm以上的树木(鼓励使用大苗,除来自苗圃特别培育的以外,一般不要5cm以上)3、宜使用同一种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域大范围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实验。4、由北向南调拨种子不宜跨纬度3度,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2度;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16度。(六)种子和苗木33裸根苗苗木处理:7条1.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适当修剪,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

2.阔叶树种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3.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裸根苗苗木处理:7条34

4.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

5.栽植后恢复期较长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

6.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7.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4.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35

容器苗:

容器苗宜采用可降解容器,栽植时应对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不易降解的容器,栽植时应进行脱袋处理。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36

(七)造林密度从以下方面考虑造林密度问题:1.树种特性。凡速生、喜光、宽冠、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反之宜密。

2.立地条件。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宜稀;反之,则宜密。

但在特别干旱的造林地上,考虑到水分缺乏,造林密度以稀为宜,以保证树木根系的充分扩展,吸取足够的水分。(七)造林密度373.培育目的。如防护林,为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林分结构,可适当稀植;经济林以优质丰产果实或工业原料为目标宜稀植;能源林以生物量为目标宜密植;用材林,以生产大径材为目标的可稀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可密植。

4.经营水平。

采用集约栽培的,可适当密植;实行粗放经营的,可适当稀植。

采伐年龄长短树种混交的,宜密植。

林农间作,宜稀植。3.培育目的。如防护林,为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的38

5.造林前地类植被。造林前地类有否有培育前途的幼苗幼树,影响着单位面积人工植苗数量的多少。

6.苗木规格和有效造林标准。采用的苗木规格影响造林初植密度;引入有效造林标准的概念,造林3年(南方)—5年(北方)后,是否能达到有效造林标准,也影响初植密度。

39按照以上6个因素,对老规程造林密度进行了调整。修订后造林初植密度变化情况如下:造林技术规程培训-课件40

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变化情况

区域合计密度减少密度不变密度增加合计27114710717寒温带区18990中温带区5432175暖温带区286220亚热带区7620488热带2714

9

4半干旱区282620干旱区282800极干旱区0000高原高寒区121200造林树种初植密度变化情况区域合计41

在老标准271个树种密度中,147个减少,占54.2%;107个密度不变,占39.5%;17个密度增加。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需要较大的初植密度。

旱区、高原高寒区树种密度减少的比例最大,减少的株数比例也最大。如干旱区的沙地云杉防风固沙林,从现行1500株/公顷减少到300株/公顷,降低了80%,造林成本也相当于降低80%。

42

造林密度除增减变化外,还有2个变化:一是新规程只规定了最低初植密度,见附录C主要造林树种适宜最低初植密度表(资料性附录)(老规程对主要造林树种规定适宜初植密度区间--规范性附录,对一般造林树种只规定最低初植密度--资料性附录);二是新规程按照培育目标细化到二级林种(老规程是按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来规定初植密度。造林密度除增减变化外,还有2个变化:43

(八)造林作业

规定了不同造林方法的适用条件、配置方式、整地要求、难利用地立地改良、播种和栽植、造林辅助材料施用、蓄水保墒措施。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配置方式

:正方形、长方形、品字型、正三角形、群状配置、自然配置和行带式配置等。整地方式:穴状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沟状整地、集水整地等。

禁止全面整地。

(八)造林作业44自然配置:

1.在造林地上随机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生态公益林;

2.依据造林地土壤分布条件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石质山地;

3.依据林间空地情况配置种植点,适用于林冠下造林、沙地造林。

自然配置:45

行带式配置:(新增)

宜以1-3行为一带,可乔灌草、灌草结合,适用于旱区造林。

46造林整地

要特别注意整地要求,注意采用集水、节水、保土、保墒、保肥等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不采用全面整地、炼山等,保护已有植被;利用已有植被;经济适用;限制全面清林。造林整地47造林防护材料要特别注意防护材料使用,包括网围栏、支撑材料、越冬材料、防虫材料等。要特别注意蓄水保墒措施,包括地面覆盖材料地膜、草被、石块、瓦片以及保墒剂等地表防蒸发措施和土壤蓄水保墒措施。造林防护材料48

(九)未成林抚育管护未成林抚育包括间苗定株与补植、浇水、松土、除草、以耕代抚、抚育次数等规定;

未成林管护,包括落实管护主体、设置围栏、管护牌、防火通道等综合管护措施、有害生物防控、兽害防控、自然灾害防控。(九)未成林抚育管护49

(十)四旁植树包括树种选择、树种配置、苗木、整地、栽植等要求。

注意选择使用乡土、珍贵树种,树种配置要注意乔灌花草等立体配置,可见缝插针、自然或不规则配置,树木间距要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空间,苗木规格可适当大些但要适度(树木移植要全冠栽植,尽量不搞大树移植)。

(十)四旁植树50

(十一)林冠下造林

包括伐前人工更新和有林地补植

1.伐前人工更新适用于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闭度在0.7(含)以下的近(伐前3-5年)、成过熟林。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造林为辅。树种选择注意选用幼龄耐庇荫、有价值、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并与林地上已有幼苗幼树共生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

(十一)林冠下造林512.有林地补植适用于郁闭度在0.4(不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并需改善林分结构的中幼龄林。(老规程郁闭度0.5)补植耐庇荫的珍贵树种。补植株数根据已有林木树种、培育目的、株数、年龄、立地条件、林隙以及补植树种的特性确定。(删除不宜超过已有株数40%的规定。)

2.有林地补植52

(十二)造林地生境保护

生境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环境。它是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个体或群体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不同位置、地点或地段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存因素,因而其中可以栖息(或分布)的生物或物种也不同。造林地生境保护将直接影响该生境内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十二)造林地生境保护53

新规程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一章,从缓冲带管理、造林作业、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护、林地生产力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造林地生境保护技术要求和措施。

要特别注意:1.留出缓冲带。在沼泽库周边、河流溪沟两岸、山脊线或邻近自然保护区、人文保留地、自然风景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科研实验地等地带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带内以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自然恢复困难的,可人工造林恢复,但不能高强度整地。新规程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一章,从缓冲带管理、造54

2.造林作业保护措施

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应先设置沙障;割除的杂草藤本沿等高线铺垫或在穴周覆盖;挖开植穴的表土均要回填;山地抚育松土、扩穴、施肥在穴周边;追肥不宜直接施于林木(苗木)根部,也不宜超过树冠投影的外缘。施肥深度应到林木(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土压实。2.造林作业保护措施553.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设置截水沟、植物篱、蓄水池、集水坡等水土保护设施。3.水土保持措施56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保护栖息地。注意对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栖息地、鸟巢、兽洞(穴)周围、野生动物隐蔽地的林木保护;

外来物种控制。优先使用乡土树种,引种先进行种植试验,证明未造成对当地物种、生态系统负面影响时方可使用。

珍稀濒危树种保护。林地清理、未成林抚育作业中,注意珍稀、濒危树种苗木、林木保护。④混交林营造。提倡营造混交林。针叶林为主的地区,应营造一定比例的阔叶林。

4.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57

5.地力维护措施(9条)。保护林地、林下非干扰性植被和枯落物;

用材林造林地应实行轮作,同一树种造林不应连续超过两代;

不宜使用除草剂,确需使用,应严控剂量,混合、交替使用,不在水源区下雨前使用;

5.地力维护措施(9条)。58

6.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在水源地造林,需要施肥时,施用有机肥,避免污染水源;避免大面积的陡坡施肥,以防肥料流失和污染;加强对缓冲带的保护,将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废弃物移出缓冲带。6.环境污染防治措施。59

(十三)造林成效评价

1.一般原则(4条)

a.分别无林地造林、林冠下造林和四旁植树评定造林成效;

b.造林一年或一个完整的生长季后进行年度造林质量评价,造林3~5年后进行造林成效评价;

c.以小班为评价单元,以行政区划单位或造林工程项目实施单位为造林结果评定单位;

d.依据造林区域的基本情况,分区域确定评价标准。(十三)造林成效评价602.年度造林质量评价包括无林地造林、林冠下造林和四旁植树质量评价3个方面。

无林地造林质量评价评价指标:按作业设计施工率造林成活率混交林的混交比和混交树种个数

2.年度造林质量评价61

无林地造林质量评价

纯林造林合格小班: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按作业设计施工率95%(含)以上;

旱区、高寒区、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造林成活率在70%(含)以上;其它地区造林成活率在85%(含)以上;造林生境未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无林地造林质量评价62混交造林合格小班:除执行纯林小班合格标准外,还应同时满足:a.任一造林树种株数占总株数比例低于65%(不含);b.混交树种个数应符合本标准不同区域树种个数的规定(2-5种)。

混交造林合格小班:除执行纯林小班合格标准外,还应同时满足:63c.年度造林需补植面积造林成活率达不到合格标准规定,但成活率在41%(含)以上的年度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造林需补植面积。(41-85%或41-70%)d.年度造林失败面积造林成活率低于41%(不含)的年度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造林失败面积。c.年度造林需补植面积64

b.有林地补植年度质量评价

评价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为有林地补植合格小班:a)按作业设计施工率达到95%以上;b)补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c)造林作业未对现有林木造成破坏。b.有林地补植年度质量评价65

3.造林成效评价

无林地造林成效评价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造林小班,为有效造林小班。

a.郁闭度造林3-5年后,干旱区、半干旱区、高寒区以及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地区小班郁闭度达到0.15(含)以上;极干旱区小班郁闭度0.10(含)以上;其他区域小班郁闭度0.2(含)以上。

b.盖度造林3年~5年后,极干旱区小班盖度20%(含)以上,干旱区小班盖度25%(含)以上,其它区域小班盖度达到30%(含)以上。3.造林成效评价66

(十四)造林档案

1.建档要求

获得政府财政扶持的各类造林,都应分门别类建立造林技术和管理档案。

2.建档主要内容造林作业设计文件、图表,造林面积,整地方式和规格,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方法、密度,种苗来源(包括产地、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标签等)、规格和处理,保水材料和肥料,未成林抚育管护,病虫兽害种类和防治情况,造林施工单位、施工日期,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监理日期,施工、监理的组织、管理、成效评价,用工量及投资,造林招投标资料,资金支付单据等。(十四)造林档案67

四、贯彻执行规程需要

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领会规程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

1.充分认识规程的重要意义。

科学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的技术统领。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提升造林质量和成效的基础和前提。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监督、成效评价、科学管理以及预算定额、核算成本、争取资金、政策的依据。

四、贯彻执行规程需要

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68

2.自我学习。特别是营造林规划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和各级管理、技术人员;

3.举办培训。印制发放规程文本,国家、省、地、县应分层次举办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

4.媒体宣传。通过报刊、网络等解读、广泛宣传规程,使各级各类相关人员知晓、掌握并践行。2.自我学习。特别是营造林规划设计人员、施69

(二)按照规程总要求,完善顶层设计

1.相关的工程管理和技术规定。

2.与造林检查验收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规定。

3.调整或废止一些管理规定,比如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林资发[2004]14号)。

(二)按照规程总要求,完善顶层设计70(三)按照规程总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本省、区、市的技术细则或具体规定。(四)在旱区,要以水定林,处理好造林绿化与形成森林资源的关系

水是制约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