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件69张_第1页
《兰亭集序》课件69张_第2页
《兰亭集序》课件69张_第3页
《兰亭集序》课件69张_第4页
《兰亭集序》课件69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关于兰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关于兰亭“君民碑”“父子碑”“祖孙碑”——亭兰三绝

兰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

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君民碑一天王羲之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

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父子碑

此碑高6.8米,宽2.6米。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祖孙碑

“序言”,简称“序”,序也作叙或称引/前言/引言/序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作在文后,也叫“后序”)。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等41位文人墨客来到兰亭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名士们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作诗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兰亭集》,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为“天下第一行书”。写作背景——兰亭幽会古之“曲水流觞”处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晋太和年间卒于会稽(今绍兴)。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羲之其人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东床快婿)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曾经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他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2、为老妪扇题字3、以书换山阴道士鹅王羲之生性喜爱鹅,山阴有一个道士,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看,心里很是高兴,坚决要求买了这些鹅去。道士说:“只要你能替我抄写《道德经》,我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王羲之高兴地写完,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感到非常快乐。

“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代尊为“书圣”。《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兰亭序》书法艺术瑰宝整体感知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赏读第一、二段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阴历三月因其地处会稽山之北而得名形作名,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诸多贤士能人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古游艺项目高、大叙述,述说,表达,抒发词作动,环绕动作使动,使……流旁边形作名 ,热闹的场面名作动,喝酒

【译文】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幽深高远的情思名作动,歌唱

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定后标志定后标志动作名,眼睛、耳朵副作动,尽情享受抒发胸臆用来……确实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思考】乐什么?良辰:暮春之初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曲水流觞,畅叙幽情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简析】乐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赏读第三段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相互交往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依,随发语词无义形容极短的事件通“晤”,面对面兼词,之于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通“取”,趣舍(取舍)

【译文】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形作意动,以……为欣、对……感到高兴附着,连接(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往、到达——求得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副词,以往,以前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至,及自然发生、引起,使……兴,使……产生代词,代前一句因长静: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躁: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魏晋风度”1.王羲之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合作探究1】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魏晋风度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魏晋士人不满现状,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

当时的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实事,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这种“清言”在当时被统治阶级和有文化的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歧异,摆观点,援理据,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时尚。这种风气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出现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

这次兰亭集会,实际上也是东晋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规模清谈盛会。参会的孙绰、许询都是当时“玄言诗”的代表诗人。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魏晋士人不满当时统治,则选择寄情山水,归隐山林,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整天在竹林饮酒、服药,纵歌。寻求一时的快乐,求得暂时的满足,以派遣心中的苦闷。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态度?先从原文中找出答案,说说你的理解。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合作探究2】

喜爱某物时:不断追求,渴望得到。得到了固然会取得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最终白首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感慨。

厌倦该物时:想要的东西得到了又会厌倦,然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人生就是永无止境地想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系之矣。

叔本华: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理解:

3.“岂不痛哉!”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分析作者因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个体生命短暂之痛)(欲望永难满足之痛)(外界流转不定之痛)(人必一死之痛)死生亦大矣【合作探究3】痛痛:面对“生之短暂,死之必然”这样的事,作者发出“死生亦大矣”的痛惜之情!

生和死,每个人都将面对,那么,魏晋士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汉末)曹操《短歌行》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与山巨源绝交书》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东晋)陶渊明《闲情赋》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阮籍传》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东晋)陶渊明《闲情赋》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本源:道家思想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齐物论》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

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个时代,人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旧的价值规范、传统礼法、伦理道德都被颠覆。

魏晋士人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了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生死没有什么区别,反正一切都毫不可信或毫无价值了,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这种观念,促成了当时及时行乐的风气。魏晋士人的生死观

王羲之本人如何看待这种生命态度?请读第四段赏读第四段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数词的意动,把……看作一样形作意动,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嗟叹感伤长寿短命清楚明白符契,古代符信的一种,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面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用来……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记录的一个一个记下这次集会的诗文即使第四段——悲什么?

第四段提到的“一生死”、“齐彭殇”是什么意思?作者怎么看待这种观念?表达他怎样的人生观?【简析】一生死、齐彭殇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面对魏晋士人对待生死的消极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用“虚诞”、“妄作”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都是人生大事,但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生死既然不能改变,那么就不要让生命轻易悄逝。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表达了对“生”的眷恋、执著与追求。今之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如今:一死生,齐彭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会“若合一契”、“临文嗟悼”喻古人之兴感斥今人之虚诞引后人为同调

如何理解作者发出的“悲夫”之叹?合作探讨悲死生亦大矣!作者为何而悲?

如果说之前的“痛”还是一种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的话,那么现在的“悲”则是一种扼腕长叹:

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 悲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

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游的盛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彰后世,使后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

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而衰,由生而死,都是必然的,也正因此,王羲之才要著文章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兰亭集序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兰亭集序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思考1】对待生死,对待生命的态度,前人发表过不同的看法,你知道哪些?1、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庄子:妻死,“鼓盆而歌”。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

4、陶渊明《拟挽歌辞》: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拓展】

5、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6、苏轼《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8、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是超级的一根筋,我的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原题:《工作与人生》作者:王小波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思考2】你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生命的?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推荐文章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