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养殖技术_第1页
蛙类养殖技术_第2页
蛙类养殖技术_第3页
蛙类养殖技术_第4页
蛙类养殖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第1页蛙类养殖技术TOC\o"1-3"\h\z一、精益求精·以质取胜 4二、牛蛙养殖技术手册 5第一章牛蛙的生物学特性 51、 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52、 牛蛙的栖息习性 53、 牛蛙的生态习性 54、 牛蛙的食性 65、 牛蛙的生长 6第二章蛙场的建造 71、 场地的选择 72、 防逃设施的建造 73、 各类蛙池的建造 7第三章牛蛙的人工繁殖 81、 牛蛙的繁殖习性 82、 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93、 牛蛙卵的采集和孵化 9第四章牛蛙蝌蚪的培育 10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02、 蝌蚪的饲养管理 113、 蝌蚪的变态与越冬 12第五章幼蛙的饲养技术 121、 幼蛙的收集 122、 幼蛙的驯食 133、 幼蛙的饲养管理 13第六章成蛙的饲养技术 151、 成蛙的养殖 152、 牛蛙安全越冬八法 15第七章牛蛙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161、 蝌蚪期常见疾病 162、 幼、成蛙期常见疾病 18三、虎纹蛙养殖技术手册 20第一章虎纹蛙的生物学特性 201、 虎纹蛙的外部形态特征 202、 虎纹蛙的栖息习性 203、 虎纹蛙的生态习性 214、 虎纹蛙的食性 21第二章蛙场的建造 221、 场地的选择 222、 防逃设施的建造 223、 各类蛙池的建造 22第三章虎纹蛙的人工繁育技术 231、 种蛙的选择和培育 242、 种蛙繁殖 243、 虎纹蛙卵的采集和孵化 25第四章虎纹蛙蝌蚪的培育 26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62、 蝌蚪的饲养 273、 蝌蚪的管理 28第五章幼蛙的饲养管理 291、 放养前的准备 292、 幼蛙的收集 293、 幼蛙的饲养管理 29第六章成蛙的饲养技术 301、 放养密度 302、 投料 313、 成蛙的饲养管理 31第七章虎纹蛙的饲料和投喂技术 311、 虎纹蛙的饲料 312、 饲料的投喂原则 323、 投喂方法 33第八章虎纹蛙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341、 疾病预防 34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34四、常见蛙病防治问答 361、 蛙为什么会生病? 362、 导致蛙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363、 哪些人为因素会降低蛙体的抗病能力而导致蛙生病? 374、 有那些因素会造成蛙体衰弱? 375、 如何增强蝌蚪和蛙自身的抗病能力? 376、 如何诊断蛙病? 377、 引起蛙病的病原体有哪些? 388、 蛙病治疗的给药方法有哪些? 389、 介绍常用消毒药物及使用方法 3910、 介绍常用抗菌药及使用方法 3911、 介绍常用驱虫药及使用方法 4012、 使用蛙药应注意哪些事项? 4113、 为什么说养蛙不能滥用药物? 4114、 如何预防蛙病?主要措施有哪些? 41大昌专栏 421、 牛蛙配合饲料 422、 蛙类配合饲料 43附表 44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 44附表2 44附表3 44附表4 45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厂区全景主办: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路12号:(86)591-83988758:(86)591-83985359邮政编码:350015网址:Email:dc@一、精益求精·以质取胜新的一年,新的一期《养殖世界》又和大家见面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我们的客户的致富和发展,也伴随着大昌的不断成长和壮大。进入2021年的《养殖世界》将和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一起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为我们的新老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是福州大昌盛饲料和澳大利亚卡森公司共同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高科技企业,公司坚持“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运用现代水产动物营养科学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大昌积累多年的宝贵经验,精心制造产品。同时,公司还导入了ISO9001:2021质量管理体系,并制定了“高效看得见、品质是关键”的质量方针,强化品质管理,完善产品质量,追求健康高效产品和优质高效服务。目前公司已陆续向市场推出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牛蛙、虎虾、香鱼、黄鳝、大黄鱼、鲟鱼等系列水产配合饲料,产品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等国内十几个省市,以及远销出口的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一致好评。“为广大养殖户服务”是我们坚持的宗旨,多年来,大昌公司一直与全国著名的水产饲料专家和成果显著的科研单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饲料加工、鱼虾养殖技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免疫制品、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等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并力争及时地将高科技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实际中,因地制宜地向养殖户推广合理的养殖模式,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确保养殖高产、用户丰收,为促进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养殖世界》是我们联结公司与养殖户的纽带,作为公司与养殖户相互沟通的桥梁,我们将通过它向养殖户传递最新的养殖信息、介绍先进养殖技术,为您答疑解惑,也希望您对公司和产品有什么要求、建议和意见,能及时地反馈给我们。希望《养殖世界》能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使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我们更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与我们一起追求共同的理想。福建大昌生物科技实业总经理吴云通二、牛蛙养殖技术手册牛蛙是一种大型肉用蛙。因其鸣声宏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因体形大,易饲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被许多国家移植驯化。我国地处北温带,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着养殖牛蛙的良好自然环境,以及蛙产品销售的广阔市场。所以,牛蛙养殖业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一章牛蛙的生物学特性牛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牛蛙背部的颜色呈深褐色;头及口缘呈鲜绿色;四肢颜色和背部相似,具有深浅不一的虎斑横纹;腹部呈灰白色,并杂有点状暗灰色斑纹。牛蛙背部的颜色常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如果栖息在阳光下或明亮处,体色呈黄绿色,体表暗褐色斑纹十分明显;如果栖息在阴暗处,则呈黑褐色,斑纹不明显。牛蛙成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头部扁宽略成三角形,背部隆起呈驼背状,颈部短缩而不见,头和躯干之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来说,成蛙体长12.7~20.3厘米,体重可达1000克,最重的可达2021克。牛蛙的栖息习性牛蛙蝌蚪必须生活在淡水中,幼蛙和成蛙则营水陆两栖生活。和其他蛙类相比,牛蛙更喜欢生活在水中,平时多栖息在湖泊、池塘、浅滩、溪流等水域环境及岸边。白天,常漂浮在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草丛中或洞穴内。牛蛙有群居习性。它们一经适应新环境下来后就不再随便迁移或逃逸。牛蛙还具有归巢性,生殖活动结束后,种蛙仍返回原栖息地生活。牛蛙的生态习性温度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和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牛蛙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当水温降低到18℃以下时,牛蛙的食欲减退;降到15℃时,牛蛙停止摄食;继续降到9~10℃时,牛蛙进入冬眠。当水温超过32℃湿度环境的湿度对牛蛙有很大的影响。牛蛙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成蛙虽然能长时间地栖息在陆地上,但也需要持久的高湿度才能生存。环境的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因此,在牛蛙养殖过程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光照牛蛙喜欢栖息在温暖、食物丰富、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向阳环境。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趋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白天,牛蛙潜伏在温暖、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则四处觅食。水质溶氧量:3厘米以下的蝌蚪,主要靠鳃进行呼吸,因此,水中的溶氧量应不低于3.5毫克/升。成蛙可进行肺呼吸,一般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对其影响不大。PH值:最适PH值为6.0~8.0,未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一般均能达到要求。盐度:在高盐度的海水或碱水中,牛蛙不能生存,未被污染的江、河、湖水均能满足牛蛙对盐度的要求。盐度对牛蛙卵的孵化和蝌蚪的生活影响较大,试验证明,用于孵化和饲养蝌蚪的水,其盐度均不能高于2‰。透明度: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水质的清洁卫生。若水质过肥,为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光照: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趋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牛蛙的食性牛蛙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比较贪食。牛蛙蝌蚪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幼蛙和成蛙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牛蛙经人工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饲料。目前,配合饲料已经成为牛蛙规模化养殖的主要饵料来源。牛蛙的生长牛蛙生长速度较快,受精卵孵化后2~3个月即可完成变态,到第二年可长到0.3~0.6千克,最重的可达1.5千克。第二章蛙场的建造场地的选择蛙场应选择在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较多的地方。牛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稍向东南方倾斜的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构造冬暖夏凉的环境,面积大小视放养数量而定。要求进排水方便,环境比较安静,交通便利,且电力供应有保证。水源的水质较好,溶氧量高(3.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5~8.0,透明度为25~30厘米,盐度不高于2‰。防逃设施的建造为了防盗、防逃和防止敌害入侵,蛙池周围必须设置屏障。可设置砖墙、土墙或用石棉瓦、塑料板、竹片、木板等围栏。围墙出土高度一般为1.5~2.0米,埋入土中0.3米,围墙与池水的距离为1.5~2.0米。为了防止牛蛙攀爬外逃,围栏的顶部应设计成向池内伸出20厘米宽的倒檐。各类蛙池的建造亲蛙池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150~3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水0.8~1.0米为好。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于亲蛙越冬。池堤的坡度要大,一般为1:2.5。池的四周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例以1:1为佳。陆地上种一些花草,最好在池塘的南边多种一些灌木等,池内种植水生植物,以供牛蛙隐蔽栖息。产卵池产卵池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情况下用土池的效果更好。土池面积以150~3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堤埂的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土池的浅水区应占池面积的1/3,水深在40~50厘米之间。水泥池的面积以30~100平方米为宜,水深10~60厘米。池内应种植水草,以便于亲蛙产卵。孵化池孵化池一般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2平方米,可数个连接,以便按不同的产卵期分批孵化。池多用砖砌,表面用水泥抹光,池壁高60厘米,保持水深40厘米,池底高出排水沟10厘米。注水口与排水口相对成直线,排水口用弯胶管自池底导出。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孵化期间最好是采用微流水孵化,每平方米放卵6000~8000粒。蝌蚪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底的池子。饲养初期,水泥壁土底的池子的饲养效果较好,一方面池水较清,不似土池浑浊;另一方面蝌蚪可以吸附在池壁休息。但水泥池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在蝌蚪转变为幼蛙时,登陆不便。解决的办法:在池中搁置一些木板、竹帘,以供蝌蚪登陆。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0米,蓄水0.6~0.8米,堤埂的坡度为1:1.5~2.0。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瓜蔓遮荫。幼蛙池幼蛙池可建小水泥池或利用低洼地挖土池,以1~2米宽的长条形为好。水泥池面积为15~50平方米,四周池壁与池底垂直,池壁高1米。池内留有1/4的陆地,陆地高40厘米,池水深度可随蛙体的逐渐长大而从15厘米加深至40厘米。土池培育幼蛙,面积可在20~100平方米,水陆面积比以1:1为宜,池的四周要设1.2米高的拦网,池堤坡度为1:2.5,池水深20~100厘米。池中栽一些水生植物,池周围的陆地上栽种一些农作物、花草,作为夏天蔗荫和隐蔽栖息之用。成蛙池成蛙池分为一般成蛙池和集约式成蛙池。一般成蛙池与幼蛙池相似,但面积要大,一般在200~1000平方米,池深1.2米,保持水深0.8~1.0米。池中留有一定面积的小岛,池四周种植瓜蔓类蔬菜,池中种植少量水生植物。在池塘南岸或小岛上搭建凉棚,棚距地面约10厘米,高出水面约50厘米,大小视池的大小而定。棚下设饵料台,并装诱虫灯。集约式成蛙池主要由围墙及饵料台两部分组成,通常为长方形,面积从数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不宜过大,但应有大有小,便于分级饲养。围墙自饵料台面起高1.5米,饵料台占蛙池面积的3/4左右,台周围有一条高约2厘米的环边,以使饵料台面能保持2厘米深的水。台面向一边倾斜,便于清洁冲洗。在饵料台与池墙之间设一水沟,沟底向排水管方向倾斜,沟深25厘米,上宽约30厘米,下宽约20厘米。第三章牛蛙的人工繁殖牛蛙的繁殖习性牛蛙繁殖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在自然条件下,牛蛙性成熟以后,只要达到产卵的温度,具有清新的水质和适当的水深,有一些水草,就能在江、湖等天然水域和池塘等小型水面中自然繁殖。近年来,为了提早繁殖或集中时间让牛蛙进行大批量繁殖,也有采用激素进行人工催产的。性成熟年龄:在我国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呈现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的趋势。在珠江流域为二足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为三足龄,性成熟的最小体长为112毫米,体重为150克。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生态环境适宜,性成熟的年龄可以提早,反之则推迟。牛蛙的性成熟年龄还与生长速度有关,一般来说,生长速度快的、个体大的牛蛙比生长速度慢的、个体小的牛蛙的性成熟年龄小。牛蛙繁殖需要的生态条件:温度对牛蛙的性腺发育和胚胎发育有重要影响。当水温高于18℃时,牛蛙开始繁殖;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5~28℃;高于30℃时,牛蛙不产卵;低于种蛙的选择和培育种蛙的选择雌雄种蛙的血缘关系宜远,优良品种为佳。雌雄种蛙的体色鲜艳有光泽,体质健壮,无病伤。雄蛙300克以上,雌蛙400~500克。牛蛙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1~2年,但第一次性成熟或过老的亲蛙所繁殖的后代的质量不好,在生产上不宜使用。应选择性成熟度较好的个体:雌蛙体表平滑有光泽,腹部膨大柔软,轻轻抚摸可感觉到成熟的卵粒;雄蛙的咽喉部颜色变浑,前肢婚姻指瘤发达,鸣声响亮。选择亲蛙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迟应在繁殖期前的3月完成。种蛙的培育秋季选留的种蛙,首先要雌雄分开饲养,并采用适当稀养的办法,按1~2只/平方米的标准放入亲蛙池,进行强化培育。秋季是牛蛙育肥和生殖腺积累营养的重要时期,为了确保种蛙营养状况良好,可在投喂“大昌”牌成蛙6号料时,拌入适量的鱼肝油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种蛙体质。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温适宜、水质清新,并定期消毒,保证合适的光线环境,以促使牛蛙性腺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4月份开始,牛蛙临近繁殖,这时应把分养在不同池的种蛙进行配组,并放入产卵池,雌雄种蛙的比例一般为1:1。牛蛙卵的采集和孵化采卵采卵时间应在牛蛙产卵后的20~30分钟进行。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受精卵能在卵膜内转位,动物极朝上,植物极朝下,从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粒。采卵操作应在水中进行,先用剪刀将粘连卵块的水草等剪断,然后轻轻地将卵块随同水草等附着物移入盆或桶中,并迅速将其倒入孵化池或其它孵化容器中。采集时应注意不能破坏卵膜,并把1只蛙或同一天产的卵,放在1个孵化池中孵化。这样,孵化的时间一样,便于同一天出池放养。孵化的环境条件孵化前4~5天,对孵化池进行清刷消毒,曝晒2天或用1%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也可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以彻底清除吃食蛙卵的水生动物及对孵卵有害的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然后灌注清水。孵化水温保持在20~30℃,最适水温为25~28℃,PH值为6.5~8.0,水中溶解氧不低于3毫克/升,盐度不超过2‰。卵入池后,池水应能不时地微微流动。化密度据试验,整个孵化期间如不进行换水,每平方米只能放6000粒卵。如果增加到9000-12021粒,则应在脱膜孵化以后移出一部分,或要进行换水。如果采用微流水的方式进行孵化,则可增加到10000粒卵。孵化期间的管理及时将死卵捞出,防止影响其他卵的孵化。防止水质恶化,使水微微流动时不得冲动受精卵。为了防止受精卵集结成团,可将不带卵的浮莲等水草放在带卵的水草之间,使卵块相互隔开。夏天要防高温和阳光曝晒,可在孵化池上加盖遮荫棚,并防止暴雨冲击受精卵。防止水中着生龙虱、剑水蚤等食卵水生动物,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发现有卵块被水霉菌感染,可用漂白粉(每立方米用漂白粉1~3克)泼洒杀菌。第四章牛蛙蝌蚪的培育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准确掌握蝌蚪出池放养的时间蝌蚪孵出以后还应在孵化池中呆一段时间,待开始吃食以后,才能将蝌蚪从孵化池中移到蝌蚪池中进行饲养。具体时间应取决于水温,根据测定:水温在18.3~21.7℃时,应为188小时;水温在20~25℃时,为144~168小时;而水温在26~30℃蝌蚪池的清理和施肥水泥池应在蝌蚪放养前2~3天,用清水洗刷干净,并在太阳下曝晒1~2天后,再放入新水,然后放养蝌蚪。土池应在蝌蚪放养前7~10天进行清塘消毒,常用的清塘药物为生石灰和漂白粉。用生石灰清塘的池塘,可在蝌蚪放养前7天注水;用漂白粉清塘时,在放养前4~5天注水。注水同时可施基肥,基肥一般可用猪牛羊粪或人粪尿和大草等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的用量,按每平方米0.5千克计算。经过施肥以后,蝌蚪池中的饵料生物迅速繁殖起来。这样,蝌蚪入池后就能吃到充足的饵料,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和提高成活率。蝌蚪的饲养管理控制水温当水温达到32℃时,蝌蚪活动能力下降,吃食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35℃时,蝌蚪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并出现陆续死亡;调节水质蝌蚪要求在较小的水体中生活,水深以0.3~1米为宜,春、秋季应保持较低水位,以利于提高水温,促进蝌蚪生长;夏季要加深水位,防止高温;冬季也应保持深水位,使蝌蚪安全越冬。蝌蚪池要求水质“肥、活、嫩、爽”。当发现池水有气泡(水质变坏的先兆)或水质有臭味时,要立即换上清新的水。生产中水质的好坏,主要依据水的颜色来判断,好的水呈油青色,浑浊度较小,浮游植物以硅藻、甲藻、金藻、黄藻为主,小型浮游动物较多。适时调整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蝌蚪池中的水质、投放的饵料、蝌蚪的活动范围和生长速度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每平方米水面,10日龄的蝌蚪可放养2021-1000尾;11~30日龄,放养1000~300尾/平方米;30日龄以后,放养300~100尾/平方米。根据饲养方式及条件,关键要看水体的溶氧量、饲养管理等情况来确定不同日龄蝌蚪的具体放养密度。另外,应特别注意将不同发育期,不同个体大小、体质强弱的蝌蚪进行分池放养。避免出现摄食不均匀,变态不整齐等现象。饲料的投喂蝌蚪孵出后3天就要开始人工投喂饵料。开始阶段,以喂熟蛋黄为好,先将熟蛋黄揉碎,加水化开,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全池泼洒投喂。每3000~5000尾蝌蚪每天喂1个蛋黄,早晚各喂1次。饲喂5-6天后,可改喂粉状配合饲料。投喂方法:在池的两边搭一竹竿,把饲料盘用绳子系在竹竿上,让饲料盘沉入水中。把饲料搓成团状,放在饲料盘上,蝌蚪即前来摄食。也可在池边浅水处敷一块颜色鲜艳的窗纱,将饲料撒在窗纱处即可。投喂量:7~30天内,1000尾蝌蚪,日投饵40~70克;30天后到变态,1000尾蝌蚪日投饵400~800克。每天喂1次,下午4时左右进行。巡池观察每天早晨、中午、傍晚各巡池一次,应及时捞出水面上的漂浮杂物、死蝌蚪、残饵等,经常洗刷、消毒饵料台。一旦发现有敌害和其它危害蝌蚪的生物进入蝌蚪池,应立即清除或将蝌蚪换池;若发现池中有大量螺类附生,也应进行及时清除。当水质过肥,呈黑褐色,透明度小于25厘米时,要加换新水;水色清,透明度在30~40厘米时,要追肥,一般为每3~7天每立方米水体追施尿素5克。蝌蚪的变态与越冬对于一年之中较早孵出的蝌蚪,要及早加强饲养和管理,促使其较早变态,使其越冬时已长成较大的幼蛙,并在体内积累足够营养,以增强其抗寒能力。较晚孵出的蝌蚪,因为牛蛙蝌蚪的耐寒能力比幼蛙和成蛙强,越冬成活率高,因此,应尽量延缓其变态,使其以蝌蚪的形式越冬。快速变态饲养法对6月中旬以前出膜的蝌蚪,促使其提前变态,以利于变态后的蝌蚪在越冬前贮足营养,安全越冬。具体措施有:①提高饲养密度;②提高水温,将水温控制在25~28℃;③提高动物性饵料的比例(60%-80%),并增加投饵量;④投喂甲状腺素片,每600尾蝌蚪用3/4片,可使蝌蚪提早变态。延迟变态饲养法对7月份以后出膜的蝌蚪,可采用延迟变态的饲养方法,使蝌蚪推迟至第二年春季才变态,变态后的幼蛙个体强壮,生长迅速。具体方法是:①降低放养密度;②将水温控制在25℃以下;③越冬的注意事项:越冬前将蝌蚪池的水位加到最高处,水深保持在0.8~1.0米;掌握适当的越冬饲养密度,视其大小,每平方米放养100-300尾;越冬时要经常注换水(一般为一个月换一次水),调节水质,水温波动不可太大;当水温超过15℃如条件许可,采用工厂余热水和温泉水,提高越冬水温,也可在越冬池上搭塑料薄膜棚保温,有利于蝌蚪越冬。防除敌害,勤于检查。第五章幼蛙的饲养技术幼蛙的收集待蝌蚪长出后腿之后,就可以用网从蝌蚪池中将幼蛙捞起,适当集中到一些小水泥池或土池中。前腿长出和尾巴消失之前,用尼龙布做成的捞子将幼蛙捞出,放入幼蛙池。此时收集幼蛙最为有利:第一,刚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不再像蝌蚪那样在水中摄食,也还不能像成蛙那样捕食活的动物,而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可以密集在幼蛙池中暂养而不投饵;第二,由于这时的幼蛙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活动很不灵活,容易用捞子将其捞起。收集在幼蛙池的幼蛙,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放养100~500只,池中水深10~15厘米,幼蛙的后腿不能着底,迫使幼蛙集中在饵料台上休息,为以后的驯化做准备。幼蛙的驯食前期培育前期培育的目的是让刚变态的体质较差的幼蛙能够均匀地获得一定的饵料,使之身体强壮,并有一定的营养积累。待个体稍大,并能适应新的摄食方式之后再予以驯化,可以避免在驯食的开始阶段由于不能保证每只幼蛙都能得到食物而引起一些幼蛙的营养不良和死亡。前期培育主要是用蛆和小杂鱼等活饵投喂,幼蛙前期培育7~10天,就可以开始驯食。幼蛙的驯食牛蛙从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就只摄食活动饵料,对静态饵料视而不见,若能将静态饵料“活化”,则牛蛙也可摄食。我们把改变牛蛙摄食习性的过程称为食性驯化。驯化的方法有以下4种:①以小杂鱼为引诱物。首先选择长条形的小杂鱼投喂,以后活鱼的比例逐渐减少,死鱼的比例逐渐增多。当死鱼占绝大部分时,逐渐加进颗粒饵料,一直到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饵料。②以蛆为引诱物。将蛆放在饵料台上,蛆的蠕动也能引诱幼蛙前来摄食,由于蛆的蠕动幅度不大,更适合于刚变态的幼蛙摄食。这样连续喂蛆7天后,就可在蛆中掺入颗粒大小适度的配合饵料,以后逐步过渡到全部投喂颗粒饵料。③颗粒饵料直接投喂法。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使颗粒饵料在饵料台上下跳动,幼蛙误认为是活饵,就会前来摄食。④用已驯化的幼蛙摄食来刺激和带动未驯化的幼蛙摄食。注意,这两种蛙的个体应相差不大,而且已驯化的幼蛙数量应不少于未驯化蛙的1/5。牛蛙驯化时的注意事项:①驯化的幼蛙要大小分开,以免大蛙吃小蛙。②驯化的幼蛙池不宜过大。一般为3~5平方米的水泥池或土池,池底有一定的坡度,无任何的遮蔽物。③放养要有一定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500只,数量太少,摄食竞争不明显,不能互相刺激和影响,驯化效果较差。④驯化一定要按时,并在温度适宜时进行,一般为每天驯食两次。⑤保证池水清洁。最好每天换水一次,并及时清洗饵料台剩饵,保证水质清新,防止疾病发生。⑥驯食期间应每天坚持投喂死饵或颗粒饵料直到驯食结束后,幼蛙已完全适应死饵,才可适当地搭配一些活饵予以补充。幼蛙的饲养管理控制水温牛蛙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如果水温高于30℃,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冬季,牛蛙不耐低温,应注意保温,使水温保持在10控制湿度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应多种植作物或搭建凉棚,以避免阳光直射。控制水质幼蛙的最适宜PH值为6.0~8.0,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植物、浮膜等异物。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高温季节应每天早晨换二分之一的池水,这对防止牛蛙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流水式换水,保持池水清新,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适宜的养殖密度放养前,幼蛙可用2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或用1~2ppm的优碘全池泼洒。放养密度应根据蛙体大小而定,一般地,刚变态的仔蛙为150~100只/平方米,变态40天以后的幼蛙为100~50只/平方米。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个体差异大,为了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蛙吃小蛙,应定期用分蛙器依个体的大小对幼蛙进行分类,分池管理。饵料投喂可选用仔蛙人工配合饲料1号全价膨化料对幼蛙进行驯食,以后根据蛙体大小分别选用仔蛙1号、稚蛙2号、幼蛙3号、小蛙4号进行投饵。“大昌”牌牛蛙配合饲料是采用优质、新鲜原料,科学的配方,精良加工而成的全价膨化颗粒饲料。具有适口性好、诱食性好、营养全面等特点,能满足牛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促进牛蛙快速生长。并且颗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易于消化吸收、颗粒浮水性和水中稳定性性好、能保持良好的水质,可得到显著的养殖经济效益,是养殖户的最佳选择。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温度、蛙的大小和数量、饵料种类而确定。气温适宜时,投饵量宜多。蛙的规格愈小,相对投饵率应愈高。具体投喂量可参照本刊附表或饲料包装后的说明。颗粒饲料的投饵率为4~8%,每天投喂两次,即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一次,并以下午为主,约占全天投喂量的70%。日常管理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有无损坏,特别是在下雨后的夜晚应加强巡视,防止幼蛙逃走。清除池边陆地上的多余杂草,消灭幼蛙敌害。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若发现有的蛙离群独居,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或垂头伏于池底,都表明已经患病,要将病蛙及时捞起,进行诊断,对症下药。第六章成蛙的饲养技术成蛙的养殖幼蛙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个体长到100克左右,就可进入成蛙饲养阶段。水泥池密养时,每平方米可放养30~50只。一般土池饲养时,每平方米可放养5~15只。成蛙以膨化饲料为主食,可根据蛙体的大小分别选用“大昌”牌牛蛙配合饲料的小蛙4号、中蛙5号和成蛙6号料,投饵率为2%~5%。成蛙的摄食量较大,排泄物也多,应经常更换池水,其他饲养管理方式与幼蛙相似。另外,因成蛙跳得较高,要特别注意防逃。牛蛙安全越冬八法洞穴越冬为了适应牛蛙挖洞潜伏的习性,可事先在蛙池四周松土,并在向阳背风处,平水位线挖若干个直径15厘米,深1米的洞穴,保持湿润,以便牛蛙入穴冬眠。潜水越冬蛙池要保持水深1~1.2米,池底要留有淤泥6~9厘米厚,以便牛蛙潜水蛰伏淤泥越冬。盖草越冬冬眠一开始,池内应投放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均占蛙池水面三分之二,或池内铺放稻草30厘米厚,既可防霜冻,又可确保牛蛙越冬。草帘越冬在蛙池北面砌一道土墙,高约60~80厘米,东西两头砌成北高南低的三角土墙,在离水面30~40厘米,用木竹搭架,铺上草帘(重复叠盖),四周与池边紧贴,保持水温在10℃左右。在蛙池向阳背风方向堆一草堆,或先铺松土50厘米厚,上盖草堆,保持湿润,再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牛蛙就可自行钻入草堆中进行冬眠。在蛙池上离水面30厘米高,用木竹搭成拱形成“人”字形棚架,用塑料薄膜密封,最好再覆盖一层网绳,可防风吹破薄膜,使池温不低于10℃,确保牛蛙越冬,当气温回升,要适当揭膜通气。瓦盆越冬用大小相同的两个瓦盆,下面的一个放些湿润土,将牛蛙放进去,把另一个盖在上面,然后探挖50~60厘米的坑,把两个合盖的盆埋进去,即可安全越冬。室内越冬在室内朝阳方向用砖砌一个高40~50厘米的池子,在池内铺上松土20~30厘米,再在池内放一个水盆,盆缘与泥土等高(能使土壤长期保持一定湿度),池口加盖薄膜封包,还可以在池内悬一盏40瓦灯泡升温,保证牛蛙安全越冬。第七章牛蛙的常见疾病及防治在正常情况下,牛蛙对疾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牛蛙湿润的皮肤分泌多种杀菌酶,它们甚至具有抗菌素无法比拟的作用;还具有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所以,幼成蛙、蝌蚪一般很少发病。但当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饲养管理不善,操作受伤,也会发生各种疾病。常见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对于这些疾病还是应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蝌蚪期常见疾病水霉病(肤霉病或白毛病)【病原】病原体为水霉科的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的损伤部位。【症状】水霉菌从皮肤伤口侵入后,吸取皮肤中的养分,菌丝体向内深入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棉絮状的浅白色斑块。在水温10℃~20℃的池水中易发生此病,患病的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而且其他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而加速死亡。【防治】(1)蝌蚪池等的操作应注意不对蝌蚪造成创伤,有伤口的蝌蚪可用3%的食盐水涂抹皮肤伤口至愈合。(2)对已发病的蝌蚪,可用6~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分钟进行治疗。(3)可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消毒30分钟,每日两次,经3天可治愈。车轮虫病【病原】此病是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其病原是车轮虫。此虫的外表像碟状或草帽形,虫体周围有均匀分布的纤毛,并有由许多小齿逐个衔接而成的圆形齿环,虫体运动时,以齿环磨损蝌蚪的表皮组织。常发生在密度大,生长缓慢的牛蛙蝌蚪期间【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蝌蚪的皮肤和鳃的表面上,使寄生处呈现青灰色的斑点,尾膜发白,常浮于水面。大量寄生时,会使蝌蚪食欲减退,体表发白,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生长停滞,进而死亡。6~8月为发病高峰期。【防治】(1)加注新水,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即可避免此病发生。(2)发病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3)每1亩用切碎的韭菜0.25千克与黄豆混合磨浆,然后全池泼洒,连续1~2天,可控制病蝌蚪的死亡。舌杯虫病【病原】病原体为筒形舌杯虫。多发生在水质条件差、饲养密度高的池中,以七、八月份为高峰期,且感染后传播快,2~3天即可由个别蝌蚪遍及全池。【症状】舌杯虫多寄生在蝌蚪尾部,肉眼观察很像水霉。大量寄生时,会引起蝌蚪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进而死亡,对小蝌蚪危害较大。【防治】(1)预防方法参照车轮虫病。(2)用0.7~1克/米3硫酸铜全池泼洒,12小时后,有70%舌杯虫失去附着力掉入水中,24小时治愈可达95%以上。锚头鳋病(铁锚虫病或针虫病)【病原】病原体是锚头鳋,寄生在牛蛙蝌蚪上的是鲤锚头鳋的雌体。【症状】蝌蚪体表寄生部位周围的肌肉组织发生红肿并溢血而出现红斑,严重时发生溃烂,组织死亡。【防治】(1)蝌蚪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2)发病时,可用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敌百虫液全池泼洒,治疗效果显著。斑病(出血病)【病原】细菌【症状】多发生于即将长出后肢的蝌蚪。患病的蝌蚪在腹部或尾部有出血斑块,蝌蚪在水面打圈,数分钟后下沉死亡,属爆发性流行病,死亡率高。【防治】(l)预防可用生石灰清塘。发现病情后应及时将池水放出,用网把蝌蚪高度集中,每20210只蝌蚪用120万IU青霉素和100万IU链霉素浸泡30分钟,治疗效果好。(2)用5克/米3蛙康(中草药)全池泼洒。(3)内服蛙康,以1.5%比例,拌料投喂3~5天。气泡病【病因】此病主要是由于水温和气温过高,池水过肥,含氮量和含氧量过高,致使水中的溶解氧过饱和,水中气泡不断地渗入蝌蚪体内和病菌趁机入侵而发炎产生的。【症状】患病蝌蚪肚子膨胀,肠道充满空气,不能平衡游泳而仰浮于水面上,如不及时抢救会引起大量死亡。【防治】(1)高温季节应经常换水,搭盖凉棚,水质不能过肥。(2)将患病的蝌蚪置于清凉水中,用20%的硫酸镁溶液浇洒,两天后放入蝌蚪池,治疗效果较好。(3)投喂蛙康(中草药),以10%比例拌料投喂3~5天。细菌性烂鳃病【病因】由粘液球菌侵入蝌蚪鳃部而引起的。【症状】患病的蝌蚪鳃丝腐烂发白,鳃部糜烂并附着污泥和粘液,呼吸困难,单独游于水面,行动迟缓,常与其他病菌混合感染而死。【防治】(1)定期用生石灰对蝌蚪池水进行消毒。(2)蝌蚪患病后,每立方米水体施用生石灰20克。(3)将漂白粉溶解于水中,每立方米池水用量为1克,进行全池泼洒,连泼两次(间隔24小时)。胃肠炎【病因】多发于春夏和夏秋之交,传染性强,主要是水质恶化造成的。【症状】患病初期,蝌蚪栖息不定,东窜西爬,游动缓慢,喜钻泥;后期则躺于池边反应迟钝。患病蝌蚪胃肠发炎并充血,肛门周围红肿,食量下降,死亡率高。【防治】(1)视水质情况换新水,并定期用生石灰消毒。(2)控制投喂量,减少残饵,避免水质恶化。(3)外用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池水,内服土霉素5片/万尾蝌蚪,每天两次,3天为一个疗程。幼、成蛙期常见疾病腐皮病【症状】易感10~50克的小蛙,流行季节为7~9月份。蛙头部两眼之间的表皮出现一小白点,后扩大变黑、溃烂,形如撞伤,然后发展到背部,也是先由小白点到皮肤溃烂,最终死亡。此病来势凶猛,传染迅速,几天之内即可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防治】(1)每立方米水体用300万IU链霉素溶液浸泡病蛙,浸泡15~20分钟,根据蛙的病情严重程度浸泡两三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2)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左右,即可使病情得到控制。烂皮病【病原】是牛蛙和蝌蚪较常发生和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维生素缺乏的综合症,由多种溶血性杆菌所致。【症状】蛙体表皮肤失去光泽、体表发黑、失去光泽、瘦弱无力、粘液减少,出现干燥的白花纹。眼球出现白色粒状突起,头背部表皮出现裂纹,四肢、爪部红肿。严重时,皮肤腐烂脱落、露出肌肉、骨骼,逐渐扩展全身;病蛙伏在池边或草丛中死去。【防治】(1)流行季节,每周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1次,使池水的浓度达0.7毫克/升。(2)加强饲养管理,补饲含维生素A的鱼肝油,加抗菌素消炎。(3)每千克饵料加入VD3、VB6各100毫克,连喂7天。(4)用庆大霉素溶液(每10千克水加80万IU庆大霉素)浸洗病蛙24小时,再用紫药水涂抹烂皮处。(5)病蛙用30毫克/升的阿司匹林或氯霉素溶液药浴4小时。(6)发病蛙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使池水浓度达0.02毫克/升,24小时后换水。红腿病【病原】病原体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常发生在养殖密度大、温度高、水质条件差的牛蛙池。是牛蛙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症状】发病的牛蛙主要症状是瘫软无力,活动迟钝,不吃饵料,身体腹部及腿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斑,甚至溃烂,且两处的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肌肉呈红色,还并发胃肠充血发炎,病蛙的舌、口腔等处有出血性斑块。该病发病急、传染性、死亡率高。【防治】(1)及时换水和定期消毒池水,保持水质清新。(2)放养密度不宜过大,防止蛙体受伤。一旦发病,及时隔离。(3)氟哌酸4~5克/千克饲料,连用3~4天。(4)用0.2克/立方米的强氯全池泼洒,连用3天。(5)病蛙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15分钟,病情严重的浸泡48小时。(6)视水温高低,用1.6~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泡10~30分钟。(7)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第二天重复一次。(8)100毫升蒸馏水加食盐0.9克,精制葡萄糖25克,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青霉素40万IU,搅拌均匀后,用注射器吸取药液,注射到病蛙口腔。剂量为每只200~250克重的病蛙灌注2毫升药液,即每只用青霉素8000IU。胃肠炎【病原】病原体为细菌,发病急,死亡严重。此病多发生于春夏和夏秋之交,有的幼蛙由于胃肠还未发育完全,尾部没有缩,过早进食常有发生;或有的蛙吃了腐烂变质食物也易感染此病。【症状】发病的蛙不安定,东爬西窜,有时在水中打转,离群独居,喜欢钻泥,进而蛙体全身瘫软,无力跳动,不下水,喜欢钻草丛、角落、池边,低头弓背,闭目不食,腹部膨大并显红斑,肛门红肿。解剖后,观察胃肠无食物而有淡黄色粘液。【防治】(1)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2)饵料要清洁、新鲜,不腐败,不变质,饵料台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每半月用1~2克/立方米漂白粉水泼洒全池。(3)可喂胃散片或酵母片,每次每只半片,每天两次,连喂3天。(4)喂痢特灵,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克,连喂3天。(5)磺胺脒第一天每公斤牛蛙用0.2克,第2~9天减半。(6)从口腔注入含青霉素2万单位、链霉素0.5万单位的药水0.2~0.4毫升进行治疗。腹水病【症状】病蛙表现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腹水呈淡红色或淡黄色。后肢水肿,皮肤绷紧平滑、积水,病蛙伏在池边,不摄食、不活动、不鸣叫。胃内无食物,有较多粘液,肝脏肿大并有红斑分布,胆囊褪色,肠内有黄色液体,肛门突出。【防治】(1)定期消毒池水,保持池水清新。(2)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庆大霉素5克或氯霉素10克或氟哌酸5克,进行投喂。肝肿大病【症状】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状,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皮肤呈微红色,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黄绿色。肝脏极度肿大,比正常者大2~3倍以上,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防治】(1)每立方米水体用10克生石灰或0.2克强氯进行泼洒。(2)每日用庆大霉素5克/千克饲料或链霉素10克/千克饲料拌饲料投喂,连服3天。白内障【症状】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呈“白内障”状,但眼部水晶体完好,双腿外观呈浅绿色,剪开双腿皮肤,可见肌肉呈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内脏解剖后,发现肝呈紫黑色肿大,或呈紫红色且稍肿大,胆严重水肿,呈淡绿色。【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高温季节多换水,定期对水质进行处理。(2)30~40ppm的福尔马林或3~5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3)每天每千克饲料拌2~3克的氟哌酸或氯霉素。软体病【症状】病蛙外观体色从口腔到全身都呈绿色,皮肤粗糙,无光泽,腹部胀大,肌肉无弹性,死亡后四肢僵硬,个别病蛙鼻孔出血。【防治】(1)定期用0.2克/立方米的强氯溶液消毒水体,保持水质清新。(2)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克氯霉素或红霉素,或者添加5克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烂腿病【症状】牛蛙皮肤损伤后,感染病菌而产生。发病初期,牛蛙的指尖部分发炎,而后逐渐向腿部延伸腐烂,露出骨骼。严重的病蛙一直烂到大腿基部,使牛蛙失去活动能力,直至死亡。【防治】(1)病蛙用30克/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2天(浸没腿部即可)或用0.2克/立方米的强氯浸泡1天。(2)用2%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病蛙池也可用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消毒。此外,在牛蛙蝌蚪孵化期间易因青泥苔、水网藻过多而发生危害,应在孵化前用硫酸铜杀灭。还要在牛蛙池防止蚂蟥、老鼠、蛇类等敌害对蝌蚪、牛蛙的侵袭,保证其正常生长。三、虎纹蛙养殖技术手册虎纹蛙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省份。野生虎纹蛙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很少吃食有益昆虫,故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因此在加强虎纹蛙野生资源保护的同时,开展人工饲养虎纹蛙很有必要。人工养殖虎纹蛙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在农村推广。第一章虎纹蛙的生物学特性虎纹蛙的外部形态特征虎纹蛙体除头部前端及腹部皮肤比较光滑外,其他部分的皮肤较粗糙,且满布大小不一的疣粒突起。背部黄绿色,略带棕色,有长短不一的纵行的皮棱。背部与体侧有深色斑纹,四肢有明显的横纹。咽喉部有黑斑。雄蛙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虎纹蛙体大粗壮,体长12厘米左右,体重可达250克。虎纹蛙的栖息习性虎纹蛙是水陆两栖动物,蝌蚪长期生活在静水或稻田中,一般栖息在水底。蛙喜欢栖于稻田、鱼塘、水沟、小河岸或湖泽水域附近的草丛底下的洞之中,穴深约30厘米,晚上才出来活动。虎纹蛙的生态习性温度虎纹蛙是变温动物,气候和温度对虎纹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虎纹蛙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30℃,所以春秋两季是虎纹蛙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同时,春季也是繁殖季节。当夏季气温超过30℃时,虎纹蛙的新陈代谢受到抑制,体表过于干燥而影响呼吸,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弱;超过35℃时,陆续死亡。秋末冬初,当气温降低到18℃以下时,虎纹蛙的食欲减退;降到12℃时,停止摄食,进入冬眠。湿度环境的湿度对虎纹蛙有很大的影响。蝌蚪必须生活在水中,完成变态后才能在陆地上栖息。虎纹蛙皮肤的角质化程度较低,防止水分蒸发的能力较弱,同时,皮肤又要保持湿润才能进行皮肤呼吸。因此,成蛙虽然能长时间地栖息在陆地上,但也需要持久的高湿度才能生存。环境的温度越高,对湿度的要求也越高,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因此,在虎纹蛙养殖过程中,湿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光照虎纹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昼伏夜出,但趋于弱光,平时喜欢栖息在温暖、食物丰富、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向阳环境。水质溶氧量:3厘米以下的蝌蚪,主要靠鳃进行呼吸,因此,水中的溶氧量一般为2~3毫克/升。成蛙可进行肺呼吸,一般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对其影响不大,但水中亦要有一定的溶氧。PH值:最适PH值为6.8~7.8,未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一般均能达到要求。盐度:在高盐度的海水或碱水中,虎纹蛙不能生存,未被污染的江、河、湖水均能满足虎纹蛙对盐度的要求。盐度对虎纹蛙卵的孵化和蝌蚪的生活影响较大,试验证明,用于孵化和饲养蝌蚪的水,其盐度均不能高于2‰。透明度: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水质的清洁卫生。若水质肥,则浮游生物和微生物较多,虽然为蝌蚪提供了饵料,但也为病原微生物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虎纹蛙的食性虎纹蛙蝌蚪主要吃浮游生物,幼蛙和成蛙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虎纹蛙经人工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饲料。目前,配合饲料已经成为虎纹蛙规模化养殖的主要饵料来源。第二章蛙场的建造虎纹蛙的人工饲养多采用养蛙场饲养。因为这种饲养方式更适应于野性较大、性情凶猛的虎纹蛙,建好养蛙场是养好虎纹蛙的关键。场地的选择蛙场应选择在水源充足,天旱不干涸,洪水不泛滥,树荫较多的地方。蛙场最好建在平坦开阔、稍向东南方倾斜的坡地上,蛙池东西走向,构造冬暖夏凉的环境,面积大小视放养数量而定。要求进排水方便,环境比较安静,交通便利,且电力供应有保证。水源的水质较好,溶氧量高(2~3毫克/升以上),PH值为6.8~7.8,透明度为25~30厘米,盐度不高于2‰。防逃设施的建造虎纹蛙野性较大,特别善于跳跃、攀爬和钻洞逃跑,且有大蛙吃小蛙、强蛙吃弱蛙、蛙吃蝌蚪的自相残杀的恶习。因此蛙场周围应设置围墙以防虎纹蛙攀爬外逃,防止天敌入侵而且在各种蛙池之间也应设立隔离设施,避免串池,做到严格分级分池饲养。蛙场周围的围墙用红砖砌成砖围墙,围墙离地面高达2米,入地0.3米,顶部应向场内伸出0.2米宽的檐,呈“┏”状。各种蛙池之间的隔离宜用尼龙网建造围墙,高度一般为1~1.5米,埋入土中0.2米,网的上端应向内折15厘米,围墙与池水距离为1.5~2.0米。各类蛙池的建造蛙池是饲养虎纹蛙的最基本设备,根据虎纹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及自相残杀现象和冬眠等习性的需要,必须实行各发育阶段分级分养。一个完整的自繁自养的蛙场应包括种蛙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蛙池和成蛙池6种蛙池。各种蛙池所需的数量、大小以及建造与否,主要依据饲养目的、饲养规格和蛙场大小而定。亲蛙池: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400米2为宜,至少保证每对种蛙占水面积1米2左右。为了便于观察产卵和收集卵块宜建成宽2米,长不限的长方形。池底以高低不平、水有深有浅为好,其中有1/3以上的水面为产卵场地,水深保持在0.1米,便于抱对、产卵和排精。其他水面水深为0.8~1米,供蛙活动。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于亲蛙越冬。池堤的坡度要大,一般为1:2.5。池的四周或中间应留有一定的陆地,以供亲蛙栖息、摄食,水陆面积比例以1:1为佳。陆地上种一些花草,最好在池塘的南边多种一些灌木等,池内种植水生植物,以供虎纹蛙隐蔽栖息。池边应建造一些洞穴,以利于种蛙栖息、藏身和越冬。产卵池:产卵池有土池和水泥池两种,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情况下用土池的效果更好。土池面积以150~300米2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堤埂的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水泥池的面积以30~100米2为宜,水深10~60厘米。池内应种植水草,以便于亲蛙产卵。浅水区应占池面积的1/3,水深在40~50厘米之间。孵化池:孵化池一般以专门设计的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2~3米2,保持水深0.2~0.4米,池壁要光滑,池底铺上6厘米的泥沙,使用时也可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保持光滑,减少对卵的损害和便于转移蝌蚪。规模较小的蛙场可采用网箱孵化。用40目的尼龙网做成长1米、宽0.6米、高0.5米,上有盖,下有底的网箱。用木桩固定在种蛙池或江、湖水体中进行孵化。蝌蚪池:蝌蚪池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壁土底的池子。土池的饲养效果较好,因为土池不但建造成本低,而且接近自然环境,水体大,水质稳定,天然饲料较为丰富。但敌害较多,要做好消除敌害工作,提高蝌蚪成活率。土池面积以20~50米2为宜,池深0.8~1.0米,蓄水0.5~0.6米,堤埂的坡度为1:3。池的沿岸应搭遮荫棚,或种瓜蔓遮荫。水泥池面积以2~5米2为宜,池深0.8米,蓄水0.6米,池底铺一层约5厘米厚的泥沙土,池内放养水生植物和放置一些浮板,供变态后的幼蛙上岸休息。新建的水泥池碱性很大,对蝌蚪不利,应该除碱后才能使用。幼蛙池:幼蛙池以土池为好,因为它接近虎纹蛙的自然生活环境,天然饲料丰富,水质比较恒定,造价也低。蛙池面积为30~120米2,池深0.6米,水深18~50厘米,水陆面积比1.5:1~2:1。池中应设饲料台,其上种些遮阴植物或搭棚遮阴,供幼蛙摄食、栖息。池中陆地设黑光灯诱虫,供蛙捕食,增加活饲料来源。成蛙池:用于规模生产,饲养生长2个月以上的幼蛙,蛙池的大小和规格因饲养数量和管理水平而异。一个蛙场成蛙池要建多个,以便大小蛙分级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成蛙池一般以土池为好,一般在30米2以上,池深0.8~1米,保持水深0.3~0.6米,水陆面积比例以1:1为佳,池堤坡度为1:3。池四周应有洞穴,便于虎纹蛙登陆栖息,池四周注意绿化和夏季搭遮阴棚。池的陆地设黑光灯诱虫,供蛙捕食。以上介绍了一个蛙场各种蛙池建造的规格和要求,但对饲养规模小的蛙场并不强求建造各种蛙池,而可以一池多用。第三章虎纹蛙的人工繁育技术虎纹蛙的人工繁殖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蛙场的生产。所以人工繁殖是生产商品蛙的物质基础。人工繁殖必须按照虎纹蛙的繁殖习性,抓好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繁殖效果。种蛙的选择和培育种蛙的选择:选择优良种蛙是繁育优质蝌蚪、幼蛙和商品蛙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繁殖率和蛙场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种蛙应选择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生长发育良好、跳跃游泳能力强的成蛙。雌雄种蛙的血缘关系宜远,优良品种为佳。雌种蛙要腹部膨大、柔软,且富有弹性,表明其性腺发育成熟,怀卵量多。雄种蛙应选咽喉部黑斑明显、灰色婚姻垫发达的雄蛙,这种雄蛙排精多、质量好、受精率高。雄蛙体重要在120~180克、雌蛙体重要在150~200克的二龄蛙。选择亲蛙时应注意雌雄蛙的比例,一般为1:1,雄蛙太少难于抱对、产卵,雄蛙太多则不但浪费雄蛙,而且还会因争夺雌蛙干扰其他蛙的正常抱对,损伤身体,影响卵的受精和孵化。种蛙的饲养管理秋季选留的种蛙,首先要雌雄分开饲养,选择好的种蛙先用2%的盐水浸泡10分钟,再采用适当稀养的办法,按2~3只/米2的标准把种蛙放入经消毒过的种蛙池(产卵池)中进行饲养,进行强化培育。种蛙刚放养时,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惊慌隐藏于洞中或草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稍有动静即潜入水中,3~5天后才开始正常活动和摄食,这几天里要绝对保证种蛙池的安静,不得有任何外来的干扰。每天要坚持早、午、晚巡池检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温适宜、水质清新,并定期消毒,保证合适的光线环境,以促使虎纹蛙性腺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种蛙繁殖种蛙的自然繁殖在自然条件下,每年4~9月水温在20℃~28℃时,是虎纹蛙的产卵盛期,但7~8月水温高于30℃时,虎纹蛙一般不抱对,不产卵。生殖季节,当水温上升到20℃时,雄蛙开始浮于水面鸣叫并追逐雌蛙,雄蛙跳到雌蛙背上,用长有婚姻垫的前肢搂抱雌蛙腋下。雌蛙经过数小时或数天抱对刺激之后,雌蛙腹肌的收缩和雄蛙的搂抱时前肢有节奏的松紧动作,将卵子连续排出,雄蛙则同时排精在水中,完成体外受精,直到将卵产完后雄蛙才脱离雌蛙从背上下来。产卵一般10~20分钟。虎纹蛙的抱对产卵要求外界环境安静,同时要特别做好消除敌害的工作,确保抱对、产卵以及排精顺利进行。虎纹蛙产卵和排精结束后很快分开,进行摄食,而且由于饥饿而摄食量大大增加,这时要投喂足够的泥鳅、蚯蚓、小虾等营养丰富的小动物,精心饲养,使种蛙积累更多的营养,尽快恢复体力。另外,种蛙产卵后,体质较弱,抗病能力下降,所以要细心管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蛙康提高蛙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人工繁殖同池中的种蛙往往不能在同一时间内产卵和排精,这样不但不利于孵化,而且孵出的蝌蚪大小参差不齐,不利于蝌蚪的培养。因此,为了统一产卵时间,便于管理或使虎纹蛙提早产卵,以利越冬,以及避免滞产或难产,也可采用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的技术。催产药物:用于虎纹蛙人工催产的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以及蛙的脑垂体。药物剂量:每千克种蛙用量分别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4毫克,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用25毫克,蛙的脑垂体用7个。雄蛙用量减半。使用方法: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要适时催产,注射时间应在雄蛙鸣叫频繁,雌蛙腹部明显膨大时。三种催产药物可分别进行注射,第一天注射HCG,第二天注射LRH-A,第三天注射脑垂体:也可将上述三种药物按用量充分混合后,用0.7%生理盐水稀释配成混合液,作一次注射,催产的效果很好。将注射过的雌雄蛙按1:1的比例放入已消毒清理并布置好的干净产卵池中,当水温20℃以上时,虎纹蛙经2~3小时便开始发情,鸣叫、追逐雌蛙,进行抱对。经30小时的抱对后,即排卵和排精。人工授精:一般在注射催产药物后30~40小时,可将抱对蛙强行分开。一方面进行采卵,采卵时左手抓住雌蛙腿,顺着泄殖腔的方向用右手挤压其腹部,将卵子从泄殖孔挤出来,用脸盆、瓷盆等器皿接住。另一方面,将雄蛙剖腹,取出睾丸,让精子流出来,加入生理盐水或10%林格氏溶液,静止片刻,形成悬液后随即将悬液直接洒在卵子上,用羽毛搅拌2分钟,使精子和卵子充分接触,完成受精过程。人工授精的受精率比自然受精率高10%以上,而且节省了捞取蛙卵的时间和操作,对受惊卵的孵化率也有一定的作用。虎纹蛙卵的采集和孵化采卵与放卵:采卵时间应在牛蛙产卵后的半小时后进行,这时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胀,从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粒。过早采卵会干扰受精,降低受精率,而过迟采卵,则受精卵往往下沉死亡。采卵操作应在水中进行,采卵时要小心认真,先将卵块从附着的水草上剪下分离出来,紧接着用手轻轻将卵块、水草和水一起移入浅水脸盆、瓷盆、玻璃缸中,不能用网捞取,然后轻轻移入孵化器内孵化。把一只蛙或同一天产的卵,放在一个孵化池中孵化。这样,孵化的时间一样,便于同一天出池放养。孵化的环境条件孵化前4~5天,对孵化池进行清刷消毒,曝晒2天或用1%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也可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浸泡,以彻底清除吃食蛙卵的水生动物及对孵卵有害的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然后灌注清水。孵化水温保持在20℃~30℃,最适水温为25℃~28℃,PH值为6.8~7.8,水中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盐度不超过2‰。卵入池后,池水应能不时地微微流动。孵化密度:用水泥孵化池或其他容器孵化,每平方米可放6000~8000粒卵;用网箱、网框孵化每平方米可放10000~15000粒卵。孵化期间的管理:虎纹蛙受精卵孵化出蝌蚪所需要的时间虽短,但也要认真做好管理工作。整个孵化期水质的调节尤为重要,要保证孵化池中水质清新,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每天换水,采用微流水孵化,使水微微流动时不得冲动受精卵。孵化池中水温控制在20℃~30℃为好。整个孵化期内要做好防敌害工作,严防蛇、鼠和蛙入池或箱内吞吃受精卵。防止水中着生龙虱、剑水蚤等食卵水生动物,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夏天要防高温和阳光曝晒,孵化池上加盖遮荫棚,并防止暴雨冲击受精卵。发现有卵块被水霉菌感染,可用漂白粉(每米3用漂白粉1~3克)泼洒杀菌。第四章虎纹蛙蝌蚪的培育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清池消毒:用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或茶饼等药物清池,以杀灭病毒、病菌、寄生虫以及病害生物。最好用生石灰消毒,先放干水,曝晒2天,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5天后,用少量蝌蚪试养1~2天,如正常则可放养大批蝌蚪。如用50ppm高锰酸钾消毒,连续浸泡2~3天之后用清水清洗,七天后加新水,用少量蝌蚪试养1~2天,如正常则可放养大批蝌蚪。蝌蚪池水质培肥:池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