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课件_第1页
两汉经学课件_第2页
两汉经学课件_第3页
两汉经学课件_第4页
两汉经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知识讲座

余乐联系方式:国学知识讲座

第三讲、两汉经学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秦王朝在学术统一上的探索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儒学的复兴与创新二、经学与十三经:经与经学经学的派别经书的增益三、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独尊: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第三讲、两汉经学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1、秦王朝在学术统一上的探索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先秦传统的各学派之间的纷争;二是如何利用学术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两种思路:一种是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来构建新学术,代表者是吕不韦综合百家所编纂的《吕氏春秋》;另一种是发扬秦帝国固有的功利主义传统来建立新学术,其典型形态就是秦始皇等人对法家学说的推崇。;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1、秦王朝在学术统一上的探索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臣请史官非秦记2.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什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流行于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一种学术思潮,从表面上看,它假托黄帝、老子流行于世,但其实是一种以老子道家思想为出发点,另外吸收了部分法家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而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说。黄老之学的特点:把道家的无为和法家的法治相结合,倡导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政治理念。2.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什么是黄老之学:“萧规曹随”的无为之治:事情的缘起:曹参在代替萧何为丞相后,“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曹参的理由:“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最后的结果:“萧何为法,覯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规曹随”的无为之治:事情的缘起:黄老学者与儒家学者的论争: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也,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不为愚。”黄老学者与儒家学者的论争:黄生曰:“3.儒学的复兴与创新:汉初儒学不振的原因:

楚汉之争中儒家站在项羽一方:“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初的统治者缺乏良好的学术基础: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儒生说也。”3.儒学的复兴与创新:汉初儒学不振的原因: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当权者治理社会的现实需求: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当权者对学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面对社会矛盾的变化,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也,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儒家经学独尊的标志:一是,儒家经学由于官学的地位而得到广泛的传承发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专门的学者队伍;二是,儒家经学的实质精神开始进入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皇族教养、官员选任、礼法建设上都开始发挥着指导作用。儒家经学独尊的标志:一是,儒家经学由于官学的地位而得到广泛的4.两汉时期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情况:法家:初时附会于黄老之学,西汉中期以后则融入儒家学说之中。墨家:后继者匮乏,只有其思想中接近于儒家的部分被吸收。阴阳家、名家:被吸收进儒家学说之中,董仲舒所开创的今文经学思想,有借鉴两家学说的地方,被班固誉为“始推阴阳,为儒者宗”。4.两汉时期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情况:法家:初时附会于黄老之学二、经学与十三经1、经与经学:“经”:本义为经营;后来代指典籍。经学的研究对象:《诗》、《书》、《礼》、《易》、《乐》、《春秋》经学的影响:政治、思想、文化、艺术二、经学与十三经1、经与经学:2、经学的派别:今文经学(用汉代隶书写成)、古文经学(用先秦篆文写成)经书文本的不同:古文经学尊崇《周礼》和《春秋左氏传》,而今文经学尊崇《仪礼》和《春秋公羊传》;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

,古文经学重视对经书中的文字、音韵、史料和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学推崇古代圣王。2、经学的派别:3、经书的增益:先秦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与六经相比,缺少了《乐》;东汉七经:在西汉五经的基础上,加入《孝经》和《论语》;唐初的九经:《易》、《书》、《诗》、“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唐后期的十二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孝经》、《论语》和《尔雅》;宋代十三经: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加入《孟子》。3、经书的增益:古代文化常识之“经、传、注、疏”“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从六经、五经、九经、十二经,发展到最后的十三经;“传”:指的是对“经”的补充和解释,仅《春秋》这部经书,就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注”:也称“笺”,指的是对“经”及其“传”的注释;“疏”:又称正义,是对“经书”、“传”及其相关的“注”的解释。古代文化常识之“经、传、注、疏”“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从六十三经及其注疏:《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及其注疏:《左传》:晋杜预注(古文本)、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左传》:晋杜预注(古文本)、唐孔颖达等正义三、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独尊:汉武帝所立的五经十四博士:《易》有博士三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书》有博士三家:欧阳生、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诗》有博士三家:齐(辕固生)、鲁(申培)、韩(韩婴);《礼》有博士三家:戴德、戴胜、庆普;《春秋》有博士两家:颜安乐、严彭祖(公羊派)。三、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独尊:汉武帝所立的五经十四博士:今文经学思想体系:“春秋笔法”与《春秋》公羊学:孔子在作《春秋》的过程中,通过对史实的记载,将自己的褒贬之意蕴含其中;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建立:“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董仲舒思想的核心:天人感应论、大一统论和王道三纲今文经学思想体系:“春秋笔法”与《春秋》公羊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上天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勉强而已矣。”天人感应论的两面性:一方面,君主是代表天意的,所以人们要服从君王;另一方面,君王应该尊天爱民,否则将受到上天的惩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上天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来体现:董仲舒的大一统论:通过对《春秋》的解释来确立:《春秋》:“元年春王正月”(采用周王朝的纪年方式);《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熟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熟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的大一统论:通过对《春秋》的解释来确立:董仲舒“大一统论”的最高境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歼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贤德而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大一统论”的最高境界:“故为人君者,正心以董仲舒的“王道三纲”:用阴阳的思想来论证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用五行相生来说明父子关系:“天佑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董仲舒的“王道三纲”:用阴阳的思想来论证伦理关系:西汉今文经学备受推崇的原因:一是,董仲舒阐发的君臣大义对汉武帝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维护皇权;二是,大一统思想很能够迎合统治者的口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三是,公羊学本身较隐讳,便于发挥,不同的时代可以作不同的发挥。西汉今文经学备受推崇的原因:一是,董仲舒阐发的君臣大义对汉武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刘歆对今文经学的挑战:要求将《左氏春秋》、《毛诗》、《古文尚书》、《逸礼》等古文经列于官学,;王莽对古文经学的支持:“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学博身,被服如儒生”;根据《周礼》的记载,先后进行了改官名、改田制、改度量衡、改货币、改税收制度等政策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刘歆对今文经学的挑战:东汉政权对经学的恢复:“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闕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至。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今、古文经学斗争的结果:今文经学保持官学地位,但其僵化的今文经学教条已经不再为人们所信服;专注于文字训诂、制度考证的古文经学,赢得社会上的普遍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