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飞湍瀑流争喧鹿,o(李白《》)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礼记・大学之道》)
(3)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由盛转衰原因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儒家主张尊君,这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个人独裁。_君对于
臣,也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对君的行为要有一定的约束。
(摘自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
①人君如有过失,应该进行谏i争。
②孔子认为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不要违背“国君”的话)足以丧邦。
③人臣事君,要有一定的原则;
④孔子也要求君主遵守一定的原则,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⑤这也意味着,孔子虽然主张尊君,却不同意一人独裁。
A.②⑤④①③B.③①©⑤②C.②⑤③①©D.③④(D②⑤
(2)有些小说写人,好人好得十全十美,坏人坏得彻头彻尾;《红楼梦》注意塑造丰富立
体的人物形象,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下面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薛蟠误将唐寅说成“庚黄”时自嘲:"谁知他'糖银"果银'的“,透出不呆的机智。
B.薛蟠与冯公子争买香菱,放纵家奴打死人,竟如同没事人一走了之,显出他的暴虐
可恶。
C.柳湘莲因尤三姐事出走,薛蟠派人寻柳未果,陷入悲痛中,显示他待人真诚可爱的
一面。
D.小说常写好人被冤枉,宝玉挨打,薛蟠被诬作告密者,这种写法能打破读者的思维
定势。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收入调节与收入差距的缩小
厉以宁
①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对收入及其分
配状况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从积极作用来看,在市场机制之下,
企业和生产者个人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效率可以提高,从而对总产值的增长有利,
总产值的增长则又导致可供分配的产品总量的增长。此外,在市场机制之下,企业将根
据市场供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意愿进行生产,资源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率
的提高也将改善可供分配的产品的供应状况。
②在市场机制之下,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个人收入差距
的扩大并不一定不合理。比如,由于个人劳动努力程度不同和劳动熟练程度不同而引起
的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合理性;又比如,即使在合法经营前提下,经营者也会因承担风
险程度的不同和经营能力的不同而在收入上有差距,这种收入差距也有合理的因素。但
不能否认的是,个人收入差距的偏大如果来自机会的不均等,或者来自现行政策所允许
的非劳动收入部分(包括雇工经营收入、股票升值收入、租金收入等),就不能被认为
是合理差距。
③共同富裕要求缩小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使收入差距不至于过大。对
于个人收入差距的不合理部分,固然要设法予以缩小,即使是个人收入差距中的合理部
分,也要避免其差距过大。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收入调节的目的正在于此。
④市场在收入调节方面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市场本身缺乏一种可以缩小人们收
入差距或避免人们收入差距过大的机制。市场在这方面至多只能发挥以下两种作用。第
一,市场可以刺激收入较低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如接受业余教育以提高技术文化水平,
如出色工作、改善经营、学习他人经脸以增强获取收入的能力),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
收入差距缩小。第二,市场竞争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偶然的机会,它们有可能使一些人
迅速由富变穷,也可能使另一些人由穷变富,从而缩小人们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⑤在市场可能起到的这两种作用中,第一种作用的影响面是有限的,因为一些低收
入者之所以难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并非由于自己不努力或不愿学习技术、文化,而
是由于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环境不同,机遇也不同,既然市场不可能向每一个参与市场
竞争的人提供同等的机会,那么市场也就不可能普遍地缩小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至于
上述市场的第二种作用,那么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假定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纯粹
依赖偶然的机会,那就不具有普遍性,更何况,在这些偶然机会之下,同样有可能使一
些富者变得更富,使穷者变得更穷,那岂不是使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了?
试卷第2页,共10页
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是必要的。政府进行这种收入调节的
依据有二:第一,政府之所以应对个人非劳动收入中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征税,是因为
这些非劳动收入归根结底由劳动者创造。第二,政府之所以应对个人劳动收入中超过一
定数额的部分征税,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劳动收入并非唯一取决于个人的
劳动数量和质量,资源状况、生产条件、价格水平的不同也会使个人的劳动收入产生差
距。
⑦可见,无论是个人的非劳动收入还是个人的劳动收入,只要超出了一定的数额,
政府就有理由征收个人所得税或收入调节税。由个人的非劳动收入或个人的劳动收入积
累而成的财产,在继承或转移时,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数额,政府也有理由征收继承税或
财产转移税。
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不能用平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共同富裕,不能把共同富
裕理解为把人们的收入拉平。如果那样做,不仅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原意,而且在客观效
果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不利,因为这既会挫伤个人经营、储蓄、投资的积极性,
也会挫伤个人劳动的积极性。这也意味着,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税,或征收继承
税、财产转移税,都应有合理的起征点,有适当的税率,个人所得税率、收入调节税率
以比例税率为宜,继承税率、财■产转移税率以累进税率为宜。
(选自《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5)
3.根据第①段,概述市场机制对收入及其分配状况的积极作用。(不得超过80字)
4.第②段说,市场机制造成收入差距扩大不可避免,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收入差距扩大是必然趋势,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差距会越来越大。
B.劳动者技术的熟练情况与努力工作的程度差别越大,收入差距越大。
C.老板比工人承担的风险大,工作能力强,收入远高于工人完全合理。
D.炒股收益虽非劳动收入,但风险投资造成收入差距加大,也属合理。
5.第③段画线句的隐含前提是。
6.第④⑤⑥段的论证逐步深入,请对作者的思路加以概述。
7.第⑦⑧两段是如何进行辩证思考的,请分析。
四、文学类阅读一双文本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何是西湖
叶辛
①多少年里,我始终觉得,世人需要一个西湖,人生需要一个西湖,就是为了提供
给人们一个休闲放松的美好去处。让青年男女们欢笑,让老年群体自在地回忆,让一户
一户家庭感觉人世间的温暖,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西湖之畔欣赏夏月的绿荫与风荷,冬天
里断桥上洁白的积雪,笼罩着烟雨的远山之秋和桃红柳绿的春天。
②仅仅是这样吗?如果仅是如此,我就不会去了又来,一般来说,人们对重复游历
同一景点是会厌倦的。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西湖情有独钟,留下那么多、那么
多的诗篇。环湖而建的,还有一幢连一幢的名人故居。围绕西湖的,还有一个比一个缠
绵徘恻的故事。这些政界要人,这名士骚客,这些商贾巨绅,他们不但喜欢西湖,还要
在西湖边居住下来,天天守着西子湖畔不愿离开,难道西湖的水到了冬天不寒冷?难道
杭州的夏天不同样要经历灼热难忍的那几天?
③天下西湖三十六,今浙江省境内,叫西湖的湖泊就有几处,为何世世代代的人们
只记得杭州的西湖?西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西湖神奇的谜底到底是什么?我试着想
要一探究竟。
④我先是从历朝历代文人们留下的诗篇中寻找这一答案。西湖有历史,这历史联系
着杭州的由来,这历史让人浮想联翩,北宗和南宗,明朝和清朝,让人情不自禁会产生
思古之幽情,引起一番对人生和命运的沧桑之感。不是吗,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决战制胜
的于谦,最终都得到了一个冤死的结局,难道不令人感愤慨叹。
⑤西湖的人文更因所蕴含的历史内容而无比丰厚,那传之久远的神话,那一段一段
佳话,那湖畔的各式建筑里一个一个凄美动人的传奇,广为流传的苏小小和《白蛇传》
的故事,风月案,人鬼情……人们尽可以从这些既像传说又似真情的故事中,读出人物
所处时代的风情俚俗、世态演变。
⑥西湖的湖山、林泉、路堤,四季分明不同的美景,更是吸引着人们一次一次走近
它、游历它、能爱它的缘由,秋日里的满陇桂雨,让如潮的游人们涌来:春季里的龙井
茶,让一拨一拨的新老茶客涌来,还有冬日的梅,夏天的荷,和西湖离不开的美食,都
让西湖这一泓碧水,环湖生长的绿树浓荫,有了比他处更诱人之处。所有这一切的一切,
仍然不能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仍然不能揭示西湖如此令人神往和吟咏的原因。
⑦就此我也试着询问过巴金老人。
⑧巴老青年时代就眷恋西湖,在他中年编撰的《巴金文集》十四卷中,他留下过和
同时代的文人们在西湖畔的照片。从1960年开始,直到1966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
他都要和夫人萧珊到杭州小住几天。他说,“每年清明前后不去杭州,我总感觉好像缺
少了什么,并去几处去不厌的地方,例如灵隐、虎跑或者九溪。”巴老说到的这几处地
方,现在都已经是游人如织的景点,都挨着西湖。到了耄耋之年,巴老还是年年要到杭
试卷第4页,共10页
州去,住在西湖之滨。每年的五一前后启程,十一前后回到上海。由于工作关系,我也
每年必在这个时间段去拜望他,除了在室内谈天说地,时常还在夕阳西斜时分,推着轮
椅到西湖边上。这个时候老人经常不言不语,保持着沉默,静静地倾听着湖水拍岸的声
音,目光深情地眺望着西湖远远近近的湖光山色。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在旁边注视着他,
心里说:老人是在想什么呢?他是在怀念青年时代吗?
⑨百岁前后,巴老生活在病榻上,我去医院探望他时,他操着四川口音对我说道,
“康复一点,就去西湖看看……”是什么,让巴金老人如此深情地眷恋着西湖呢?也许
是久思必有回报。有一天,我陡地醒悟过来,何必去向老人询问,何必到诗文和秀美的
自然景观中寻求答案。问问我自己呀,为什么我这样喜欢西湖,为什么我对西湖的四季
百看不厌?
⑩我的50岁生日是在西湖边上度过的,一家三口人,买了一只小小的蛋糕。我的
60岁生日也是在西湖边上度过的,十五六个好友,切开一只大蛋糕,还请饭店奏响了
“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
都是在秋天,是在十月小阳春的日子里。白天在湖旁公园里散步,明丽的阳光
之下,周围往来游人不绝于耳的欢声笑语。那个时候,我的心情特别喜悦,我的神情出
奇地轻松,我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无论是亲人和友人,都对我说,你年轻了好几岁。
微啊!正是青春,西湖的魅力在于唤起人的青春,西湖的真谛在于让人想到青春
的美好。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
秋万代使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
⑬曷开了这一疑惑,我释然。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2.11.15,有删改)
西湖晨思
薛保勤
①雨中的西湖有诗。悠长的、散淡的、迷离的、凄美的、昂然的、激越的、不紧不
慢的、不瘟不火的,淡淡的忧伤,浓浓的闲适……它会依照不同人的心境,不同人的需
求,给你不同的“诗”。
②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晴有晴的美,阴有阴的美。西湖的景是有灵性的,西湖
的美是含蓄的。然而,西湖的美不仅限于此。
③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范围里,“云集”“交织”了那么多人文景观。西湖是一本奇
妙的“读图时代”的书。一经接触,就让你走进了历史。它帮助你看“图”解“文”。
④出杭州宾馆沿湖西行百多米,武义士墓、苏小小墓、秋瑾墓、西泠印社、中国篆
刻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还有关于吴昌硕的、黄宾虹的、启功
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秋瑾……山水一旦附加了人
文价值,就会有点石成金的妙用。西湖,让我们心仪的不仅是自然。一草一木总关“情”,
一楼一台总关“事”,似乎它的每一个角落都藏有故事,每一座院落都藏有人生。它的
周边浓缩了太多的中国经典,浓缩了太多的“人”与“文”。这种“自然”与“人文”
交融,使西湖的美多了一层层耐•人寻味的意蕴。这西湖山水就给了你“别有一番滋味在
心头”的慨叹。
⑤景是支撑,文是魂。西湖的文化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来自历代西湖人坚持不懈的
文化创造、积累和传承。这种文化有根、有缘、有境、有界。它是儒雅的、经典的、脱
俗的,又是大众的、草根的。它是博大的、多元的、包容的。它属于英雄,也属于百姓。
⑥西湖留给你的绝不仅仅是风景。
(选自《解放军报》2013.4.2)
8.概述第一篇文章相关内容,回答标题的提问:为何是西湖?
9.《为何是西湖》第⑧段回忆与巴老的交往,分析该段对解释“为何是西湖”的作用。
10.涉及西湖的散文一般会细致描写湖景,以上两文却未将景物作为描写重点,请分析
其立意上的特点。
11.散文追求''以我观物”的别致,有人说第一篇文中有“我”,第二篇文中无“我”,故有
高下之分。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作阐释。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
(南北朝〕鲍照
双剑①将离别,先在匣中鸣。
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
雌沉吴江里,雄飞入楚城。
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
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
神物终不隔,千祀倘②还并。
宝剑双蛟龙
〔唐〕李白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③。
试卷第6页,共10页
精光射天地,电腾不可冲④。
一去别金匣,飞沉失相从。
风胡⑤殁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注]①双剑故事见《晋书•张华传》,雷焕看到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断定是宝剑之精,
后深掘地下四丈,得双剑。雷焕留一剑,另一送张华。雷焕死后,其子带剑行经延平津,
剑忽然从腰间跳入水中,让人到水中去寻,不见剑,但见两条龙在水底。②倘:可能。
③指剑舞动时,光如芙蓉初开。④冲,当。⑤风胡,古之善相剑者。
12.对上面两首诗(以下简称《赠故人》《宝剑》)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赠故人》是古体诗,《宝剑》是近体诗B.《赠故人》《宝剑》都是古体诗
C.《赠故人》是近体诗,《宝剑》是古体诗D.《赠故人》《宝剑》都是近体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诗先写分离情景,再写分别后难以重聚之痛,最后翻新出奇,突显友情之深。
B.鲍诗以物喻人,写分离苦情仍显刚健,高亢噫亮,在六朝绮靡诗风中独树一帜。
C.李诗中宝剑宛如蛟龙飞腾,又如雪花映照芙蓉;剑光照射天地,快赶上闪电了。
D.李诗写善于识剑者风胡子亡毁,宝剑仿佛因此而潜藏锋芒,暗含知音不在之叹。
14.两首诗都写到了“双剑”,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夫妇墓志
〔明〕李东阳
①公讳忠,字以诚,陕之西安人也。少习经史大义,尤工楷法,素孝冬。父丧终慕,
奉母甚谨。母好施,值邻族贫者,或倾囊给之,公极意承顺,略无新色。母安其养,年
至八十有七而卒。兄疾革,公问所欲,口:“吾生不能给汝,今且死,敢以儿女望汝乎!”
公泣日:“吾兄之子,犹子也,某不敢负。”后抚其子政及二女,皆为婚嫁。有二姊:
一嫁林氏,家中衰,衣食殡殓皆其手出;一嫁叶氏,早寡,并育其子于家。成党俞教谕
春有遗孤,亦留为娶妇。一门三姓,同爨而居,人以为难。公性本严毅,不苟合,而厚
伦尚义乃如此。初事举业,夺于家政,则以付敞曰:“汝为我成之。”忽逸疾卒,年五
十有二而已。
②娶袁氏,甫期而卒,继娶于张,是为太恭人。夙田礼度,奉姑外不敢与姒齿居。
恒以俭勤佐家,公甚赖之。公卒,二甥者皆去,太恭人独专闽政,慈幼抚下,老不自佚。
少子敌早逝,教敞尤切。敞自有禄秩,迎养京邸十有余年。太恭人每夜五鼓辄季使入朝,
与二三邻妪谈笑为乐。比其婿叶森为京卫武学训导,岁时燕会,子婿妇女举觞称寿。太
恭人年益高,而动履日裕,怡然若居其乡。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
八十有二而至。
③呜呼!王氏再世失怙,而母皆老寿以成其子之贤,至是尤显。然其培植之厚,仪
型之正,于公之德不亦益可验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素孝农()
(2)太恭人每夜五鼓辄理使入朝()
16.结合上下文,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公极意承顺,略无新色()
A.阻拦B.吝惜C.固执D.耻笑
(2)夙闲礼度,奉姑外不敢与姒齿居()
A.悠闲B.伺候C.娴熟D.参与
17.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兄疾革,公问所欲,曰:“吾生不能给汝,今且死,敢以儿女望汝乎!”
18.对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B.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十有三而卒
C.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D.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年八十有三而卒
19.下面是《乡土中国》《家族》一章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家族“绵续”特点的描述,请据
此分析上文中王忠夫妇是怎样担负家族责任、促进家族绵续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
族来担负,……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
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20.李东阳为王忠夫妇写墓志主要是看重其子王敞,简析王敞哪些行为令李东阳嘉许。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筠隐记①
试卷第8页,共10页
【明】唐寅
①筠之为物也,其圆应规,其直应矩,虚中足以容,贞外足以守,故称为材。舍筠
而他求,取以为材者,则未能备众异之若是也。岂惟筠哉?夫人亦然。
②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口。一规一矩,悉应法度,由中达外,无不当理,是特筠之性
特异于人耶?盖天之生材,不备众美则不能为世用,则必异之厚之,出于等伦久故筠
之生,森然而直其外,盖自规也,毅然而圆其中,盖自虚也。
③为君子者,取法乎此,则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律己以贞,应物®以虚,无所施
而不可矣。秦君仁之,有材之君子也,和以处众,敬以方外④,言貌动止,一由规矩。
所居之斋,植筠为睥⑤,朝退晏清,必与相对,故以筠隐为称,俾余记之。
④窃谓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道义相同,契好自合,法其美以为己之美,远取诸
物而近取诸身。故秦君事今睿主,靖恭乃职,晨夕不怠,沾沾休光⑥,隆重深益,是盖
得筠之为助不少,抑亦秦君之善于取法也。故为记之。
注:①筠:竹子。②等伦:同辈,同类。③应物:谓待人接物。④方外:谓为使身
外事物合乎规范。⑤睥(pi):城上矮墙。⑥休光:喻美德或勋业。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B.乎C.哉D.焉
22.对第②③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备于众美的特性是为了超然于众人之上,为世所用。
B.君子要取法于竹,学习它的正直、坚毅,毫不圆滑世故。
C.秦仁之就是一位有材君子,待人接物,举动皆符合规矩。
D.秦仁之以“筠隐斋”名其室,遂请唐伯虎写了这篇文章。
23.第④段说“筠与秦君,皆天挺之美材也”,请从全文中摘录相关语句,完成下表。
筠秦仁之
①和以处众
②敬以方外
一规一矩,悉应法度③
24.第③段说君子取法竹之优点是“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这种借物寄意写法的关
键是寻找“物象”与"意旨”之间的联系。本文“象”“意”的联系是否紧密,请评析。
七、材料作文
25.写作。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
法。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
势异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眯、壑、蜀、施。
2.(1)C
⑵B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前文“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个人独裁”可知,接下来应谈的是孔子的看法,因横线处前面标点
为句号,故第一句应填②或④,又因④中“孔子也要求君主遵守一定的原则”,③中”人臣事
君,要有一定的原则”,故④应出现在③的后面,因此横线处第一句应填②,排除BD;
又因④中“也要求……”,③中“要……”,故④应出现在③的后面,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题干的观点是“有些小说写人,好人好得十全十美,坏人坏得彻头彻尾;《红楼梦》注意塑造
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当中,说起薛蟠,很多人必定嗤之以鼻,认为薛蟠只不过是个仗势欺
人的好色之徒,呆傻之辈,否则也不会落了个“呆霸王”的外号。薛蟠与冯公子争买香菱,放
纵家奴打死人,竟如同没事人一走了之,显出他的暴虐可恶,仗势欺人,该形象没有打破读
者的思维定势。
故选B。
3.①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积极性,提高效率并增长总产值;②增长总产值,为分配储备了充
沛的资源;③企业根据供求状况进行生产,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供应状况。4.B
5.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追求6.①作者首先指出市场调节作用
的局限性:市场只能刺激低收入者努力致富和竞争中偶然机会促成贫富变化;②接着分析低
收入者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大幅度提高收入的原因,而偶然机会造成的贫富分化更难以缩小贫
富差距;③既然市场调节作用有限,政府就须通过对个人收入中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征税,
调节个人收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7.①先分析政府对超过一定数额的非劳动收入和
答案第1页,共12页
劳动收入征税的合理性,并强调这些收入积累的财产在继承和转移时也需征税;②再指出,
征税的目的不是拉平收入,平均主义会挫伤个人劳动和经营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③在提倡征税与拒绝平均主义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要对税率的起征点和税率问题
进行合理的设计,既促进共同富裕又保障劳动者的积极性。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市场机制之下,企业和生产者个人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效率可以提高,
从而对总产值的增长有利”可以概括为“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积极性,提高效率并增长总产值
原文“总产值的增长则又导致可供分配的产品总量的增长”可以概括为“增长总产值,为分配
的产品总量的增长提供资源”;
原文”在市场机制之下,企业将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意愿进行生产,资源可以得
到较充分的利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将改善可供分配的产品的供应状况。”可以概括为“企
业根据供求状况进行生产,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供应状况”。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差距会越来越大”错误,无中生有。
C.“收入远高于工人完全合理”错误,结合“又比如,即使在合法经营前提下,经营者也会因
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同和经营能力的不同而在收入上有差距,这种收入差距也有合理的因素”
可知,没有说“完全合理”,过于绝对。
D.“也属合理”错误,结合“但不能否认的是,个人收入差距的偏大如果来自机会的不均等,
或者来自现行政策所允许的非劳动收入部分(包括雇工经营收入、股票升值收入、租金收入
等),就不能被认为是合理差距”可知,属于不合理。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隐含前提的能力。
原文“共同富裕要求缩小人们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使收入差距不至于过大。”表明共
同富裕追求的目标。“对于个人收入差距的不合理部分,固然要设法予以缩小”这是在实现共
同富裕过程中对待“个人收入差距的不合理部分''现象采取的措施,来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
现。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即使是个人收入差距中的合理部分,也要避免其差距过大”也是在实
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现象,所以隐含的前提是“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
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追求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答案第2页,共12页
①第④段结合“市场在收入调节方面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市场在这方面至多只能发挥
以下两种作用“可知,作者首先指出市场调节作用的局限性:市场只能刺激低收入者努力致
富和竞争中偶然机会促成贫富变化;
②第⑤段结合“第一种作用的影响面是有限的,因为一些低收入者之所以难以较大幅度地增
加收入……至于上述市场的第二种作用,那么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可知,接着分析低
收入者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大幅度提高收入的原因,而偶然机会造成的贫富分化更难以缩小贫
富差距;
③第⑥段结合”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是必要的”可知,既然市场调节作
用有限,政府就须通过对个人收入中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征税,调节个人收入,才能实现共
同富裕。
7.本题考查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
①第⑦段中,结合“可见,无论是个人的非劳动收入还是个人的劳动收入,只要超出了一定
的数额,政府就有理由征收个人所得税或收入调节税。由个人的非劳动收入或个人的劳动收
入积累而成的财产,在继承或转移时,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数额,政府也有理由征收继承税或
财产转移税”可知,先分析政府对超过一定数额的非劳动收入和劳动收入征税的合理性,并
强调这些收入积累的财产在继承和转移时也需征税;
②第⑧段前半部分中,结合“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不能用平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共同富
裕,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把人们的收入拉平。如果那样做,不仅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原意,
而且在客观效果上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也不利,因为这既会挫伤个人经营、储蓄、投资的
积极性,也会挫伤个人劳动的积极性”可知,再指出,征税的目的不是拉平收入,平均主义
会挫伤个人劳动和经营投资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③第⑧段后半部分中,结合“这也意味着,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调节税,或征收继承税、
财产转移税,都应有合理的起征点,有适当的税率,个人所得税率、收入调节税率以比例税
率为宜,继承税率、财产转移税率以累进税率为宜”可知,在提倡征税与拒绝平均主义的基
础上,作者提出要对税率的起征点和税率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既促进共同富裕又保障劳动
者的积极性。
8.西湖的景物和人文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9.巴老青年时代眷恋西湖,西
湖留下了他青春愉快的记忆;中年,巴老和夫人常在杭州小住,西湖美景让他们百看不厌;
晚年,巴老每年五一到十一期间长住西湖之滨,沉醉于湖光山色,享受并回忆在西湖边度过
的美好时光;以巴老与西湖的关系,引发作者的思考,并点明本文的主题:西湖让人联想到
答案第3页,共12页
青春和人生的悲欣,所以无比迷恋西湖•10.①第一篇立意在追问西湖魅力到底在何处;
作者先提出西湖美景有休闲放松功能,再写西湖深厚的人文历史,但其魅力绝非止于此;最
后写与巴老的交往,才慢慢感悟到“西湖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是其最大魅力这一结
论。②第二篇立意在篇末揭示:“西湖留给你的绝不仅仅是风景”,景物不是本文描写的重点,
作者旨在歌颂凝聚在西湖上的“文化创造、积累和传承11.①第一篇文章不断追问“我”
与西湖的关系,思考“我”为何如此迷恋西湖;作者认为,西湖熔铸了“我”以及“我们”青春的
记忆、人生的悲欣往事,可以视该文为有“我“;②第二篇文章集中叙写西湖的人文景观,表
达对西湖文化的赞美,文章没有个体的“我''的记忆和明显的“我''的视角;③但不能仅以是否
有“我”对文章做高下之分,感情是否真挚、表达是否别致、思考是否深刻等都是衡量标准。
【解析】8.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结合“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秋万代
使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可知,西湖的景物和人文会让人联想
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巴老青年时代就眷恋西湖,在他中年编撰的《巴金文集》十四卷中,他留下过和同时
代的文人们在西湖畔的照片”可知,巴老青年时代眷恋西湖,西湖留下了他青春愉快的记忆。
结合“从1960年开始,直到1966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他都要和夫人萧珊到杭州小住几
天,,可知,中年,巴老和夫人常在杭州小住,西湖美景让他们百看不厌。
结合“到了耄耋之年,巴老还是年年要到杭州去,住在西湖之滨。每年的五一前后启程,十
一前后回到上海“可知,晚年,巴老每年五一到十一期间长住西湖之滨,沉醉于湖光山色,
享受并回忆在西湖边度过的美好时光。
结合“是啊!正是青春,西湖的魅力在于唤起人的青春,西湖的真谛在于让人想到青春的美
好。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秋万代使
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可知,巴老与西湖的关系,引发了作者
的思考,并点明本文的主题:西湖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所以无比迷恋西湖。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立意特点的能力。
结合“为何世世代代的人们只记得杭州的西湖?西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西湖神奇的谜底到
底是什么?我试着想要一探究竟“可知,第一篇立意在追问西湖魅力到底在何处。
结合“多少年里,我始终觉得,世人需要一个西湖,人生需要一个西湖,就是为了提供给人
答案第4页,共12页
们一个休闲放松的美好去处”可知,作者先提出西湖美景有休闲放松功能。
结合“我先是从历朝历代文人们留下的诗篇中寻找这一答案”可知,再写西湖深厚的人文历
史,但其魅力绝非止于此。
结合“是啊!正是青春,西湖的魅力在于唤起人的青春,西湖的真谛在于让人想到青春的美
好。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秋万代使
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可知,最后写与巴老的交往,才慢慢感
悟到“西湖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是其最大魅力这一结论。结合“西湖留给你的绝不
仅仅是风景“可知,第二篇立意在篇末揭示,景物不是本文描写的重点。
结合“景是支撑,文是魂。西湖的文化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来自历代西湖人坚持不懈的文化
创造、积累和传承“可知,作者旨在歌颂凝聚在西湖上的“文化创造、积累和传承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
结合“为何世世代代的人们只记得杭州的西湖?西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西湖神奇的谜底到
底是什么?我试着想要一探究竟“可知,第一篇文章不断追问“我”与西湖的关系,思考“我”
为何如此迷恋西湖。
结合”是啊!正是青春,西湖的魅力在于唤起人的青春,西湖的真谛在于让人想到青春的美
好。西湖的湖光山色,西湖的璀璨夜晚和静谧清晨,西湖的景物和人文,西湖的千秋万代使
之久远的诗文,都会让人联想到青春和人生的悲欣”可知,作者认为,西湖熔铸了“我”以及“我
们“青春的记忆、人生的悲欣往事,可以视该文为有“我
结合“景是支撑,文是魂。西湖的文化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来自历代西湖人坚持不懈的文化
创造、积累和传承。这种文化有根、有缘、有境、有界。它是儒雅的、经典的、脱俗的,又
是大众的、草根的。它是博大的、多元的、包容的。它属于英雄,也属于百姓“可知,第二
篇文章集中叙写西湖的人文景观,表达对西湖文化的赞美,文章没有个体的“我''的记忆和明
显的“我''的视角。
一篇散文的优劣,其衡量标准是多元的,比如感情是否真挚、表达是否别致、思考是否深刻
等都是衡量标准,所以不能仅以是否有“我”对文章做高下之分。
12.B13.C14.①《赠故人》以双剑离合作喻,暗喻自己和友人分开;②最后一
句,强调对故人的思念、期盼重新聚首;
③《宝剑》“风胡殁已久”句,诗人以宝剑自比,感叹识得宝剑的风胡不再;④最后一句,诗
人自信终有被赏识之时。
答案第5页,共12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而近体诗只有五言、七
言两种形式,对仗工整,字数较少。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而近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少,绝
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古体诗除用韵以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受格律限制。
要注意"近''和"古''其实不是相对于现在,而是相对于唐朝来说的。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古体诗。
《宝剑双蛟龙》出自李白的《古风其十六》,诗词年代虽为唐代,但其体裁为五言古体诗。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剑光照射天地,快赶上闪电了”说法错误,“精光射天地,电腾不可冲'’的意思是它们发出
的精光四射天和地,连雷电也要逊其三分。应该是连雷电也比不上它,而不是“快赶上闪电
了”。
故选Co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中是写“双剑将离别”“从此遂分形”“雌沉吴江里,雄飞入楚城该诗
运用了《晋书・张华传》中的典故,通过写双剑的分离,来隐喻自己和友人马子乔分离的情
形。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结尾句“神物终不隔,千祀倘还并“意思是传说中的双剑无论相隔多久,
最终还是会聚在一起。诗人借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在分别后依然期盼与友人重聚的心情,表
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突显友情之深。
《宝剑双蛟龙》中“风胡殁己久,所以潜其锋”意思为如同伯乐识马,识剑高手风胡子死后,
两剑就将锋芒潜藏不露,这两句是诗歌的主旨句,诗人以宝剑自比,感叹识得宝剑的风胡不
再就是在感叹自己无人赏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宝剑双蛟龙》尾句“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意思是然而,总有风云际会的时候,神差鬼
使,这雌雄双剑一定会重新会合。诗人以“神物会当逢”表达了自信终有被赏识之情。
15.友,名作动,对兄弟友爱趣,通“促”,催促16.BC17.哥
哥的病情危重,王忠问他有什么愿望,哥哥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供养你,现在就要死了,
怎么敢指望你照顾我的儿女呢!“18.C19.王忠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承欢安养母
亲;抚育兄长的子女,安置好两位姐姐的生活,照顾亲戚的遗孤,“一门三姓”传为佳话;王
答案第6页,共12页
忠继夫人张氏孝敬婆婆,勤俭持家,在王忠过世之后培养儿子王敞成才,维持和睦家风;自
己也得到后代孝养,“老寿以成其子之贤20.能孝养安葬父母,能继承父辈之志,能
光耀门楣,使淳厚高尚的家风世代传承。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1)友,名词用作动词,对兄弟友爱,句意:一向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2)趣,同“促”,促使,句意:太恭人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1)靳,吝惜,句意:王忠公极力顺从,没有一点吝惜的神色。
故选Bo
(2)闲,同“娴”,娴熟,句意;句意:她通晓礼仪法度。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革”,(病)危急;“生”,活着;“且”,将要:“敢”,怎敢。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登堂拜见的士大夫一起叹息羡慕,以至于写诗歌赞颂她,八十三岁去世。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其后断开,排除BD;
“相与”作“叹羡”的状语,“相与叹羡”省略主语,是完整的主谓结构,应在“叹羡”后断开,排
除A。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首先理解“绵续”,即"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
了族”,也就是家族中虽然有人去世,但是家中一定有人担起养育其子女、照顾其父母、维
持家族和睦,使得家族继续延续的的责任。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筛选整合。
由“父丧终慕,奉母甚谨。母好施,值邻族贫者,或倾囊给之,公极意承顺,略无靳色。母
安其养,年至八十有七而卒”可知,王忠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承欢安养母亲.
由“后抚其子政及二女,皆为婚嫁“可知,王忠抚育兄长的子女;由“有二姊:一嫁林氏,家
中衰,衣食殡殓皆其手出;一嫁叶氏,早寡,并育其子于家”可知,王忠安置好两位姐姐的
生活;由“戚党俞教谕春有遗孤,亦留为娶妇“可知,王忠照顾亲戚的遗孤;由“一门三姓,
答案第7页,共12页
同爨而居,人以为难”可知,王忠"一门三姓''传为佳话。
由“继娶于张,是为太恭人。夙闲礼度,奉姑外不敢与姒齿居。恒以俭勤佐家,公甚赖之。
公卒,二甥者皆去,太恭人独专画政,慈幼抚下,老不自佚。少子敢早逝,教敞尤切”可知,
王忠继夫人张氏孝敬婆婆,勤俭持家,在王忠过世之后培养儿子王敞成才,维持和睦家风
由“敞自有禄秩,迎养京邸十有余年。太恭人每夜五鼓辄趣。使入朝,与二三邻妪谈笑为乐。
比其婿叶森为京卫武学训导,岁时燕会,子婿妇女举觞称寿”可知,太恭人也在王忠去世之
后得到后代孝养。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王敞哪些行为令李东阳嘉许“,结合其行为概括即可。
由“忽逃疾卒,年五十有二而已”“敞自有禄秩,迎养京邸十有余年”“年八十有三而卒”可知,
王敞能孝养安葬父母;
由,,初事举业,夺于家政,则以付敞曰:‘汝为我成之。,”可知,王敞能继承父辈之志。
由“大夫士登堂而拜者,相与叹羡,至为歌诗颂之”可知,王敞能光耀门楣,使淳厚高尚的家
风世代传承。
参考译文:
王公名忠,字字以诚,是陕西西安人。年轻时通晓经史的要义,尤其擅长楷书,一向孝
顺父母,友爱兄患。父亲去世,终生思慕,侍奉母亲非常恭谨。母亲喜欢施舍,遇到邻居族
人贫困,有时会倾囊赠送,王忠公极力顺从,没有一点吝惜的神色。母亲安于他的奉养,到
了八十七岁去世。哥哥的病情危重,王忠问他有什么愿望,哥哥说:“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供
养你,现在就要死了,怎么敢指望你照顾我的儿女呢!”公哭着说:“兄长的孩子,就是我
的孩子,我不敢辜负。”后来抚养兄长的儿子王政以及两个女儿,都为他们准备婚嫁。有两
个姐姐:一个嫁给林氏,家道衰落,衣食殡葬都由王公出;一个嫁给叶氏,早年守寡,一并
在自己家养育她的孩子。亲族作教谕的俞春有遗孤,也留下为他娶了媳妇。一门三个姓氏,
同灶炊食居住,他人都认为很难。王公性情严肃刚毅,不随便附和,但是重视人伦崇尚节义
到这种地步。刚开始应科举考试,因为家事改变志向,就把它托付为王敞说:“你替我完成。”
忽然遇病而逝,享年五十二岁。
娶了妻子袁氏,刚满一年就去世了,娶了继妻张氏,这就是太恭人(明清时四品官之母
或祖母的封号)。她通晓礼仪法度,侍奉婆婆不敢兄弟之妻年长者自居。总是以勤俭持家,
王公很依赖她。王公去世后,两个外甥都离开,太恭人独自掌管家政,慈爱地养育幼子,安
抚下人,年老也不自逸。小儿子王敏早逝,教导王敞尤为严苛。王敞自己有俸禄,接她到京
答案第8页,共12页
城府邸奉养了十多年。太恭人每夜五更就催促他入朝,以和二三个邻家老妪谈笑作为乐趣。
等到女婿叶森成为京卫武学训导,每年宴饮聚会,儿子、女婿、女儿等都举杯祝寿。太恭人
年纪更大,起居作息日益充裕,怡然自得,如同居住在家乡。登堂拜见的士大夫一起叹息羡
慕,以至于写诗歌赞颂她,八十三岁去世。
唉,王氏二世失去父亲,而母亲都高寿成就了孩子的贤德,到这一世尤其凸显。然而她
们栽培养育的厚恩,作为典范的正直,对于王公的品德而言,不也是增加其德行并可以验证
的吗!
21.D22.B23.①虚中足以容/毅然而圆其中
②贞外足以守/森然而直其外
③言貌动止,一由规矩24.紧密。
①竹子作为物象,有其本身的自然特点,如中空、挺直等;
②作者要表现的是君子“事君事亲’’的特质,于是在竹子的“中空”中发现了“容众”,在“森然
而直”中发现了“规范自己行为”,在“法度”中找到了“规矩”,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君子的人
格追求联系起来,令人信服。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意思是:所以说君子也具备因为才能被称赞的条件啊。
选项中,只有“焉'’用在句末,表肯定的语气,相当于“了”“啊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毫不圆滑世故”错误。“毅然而圆其中”的意思是既坚毅而又内在圆滑。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虚中足以容”“盖自规也,毅然而圆其中“可知:竹子虚中足以容/毅然而圆其中对应秦仁之
“和以处众”。
由“贞外足以守"''故筠之生,森然而直其外“可知:竹子贞外足以守/森然而直其外对应秦仁之
“敬以方外
由“言貌动止,一由规矩”可知:秦仁之“言貌动止,一由规矩''对应竹子”一规一矩,悉应法
度”。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答案第9页,共12页
紧密。
由“筠之为物也,其圆应规,其直应矩,虚中足以容,贞外足以守,故称为材''分析可知,竹
子作为物象,有其本身的自然特点,如中空、挺直等:
由“为君子者,取法乎此,则上可以事君,内可以事亲,律己以贞,应物以虚,无所施而不
可矣''分析可知,作者要表现的是君子“事君事亲'’的特质;
由“故君子之以材称者亦备焉。一规一矩,悉应法度,由中达外,无不当理,是特筠之性特
异于人耶?盖天之生材,不备众美则不能为世用,则必异之厚之,出于等伦。故筠之生,森
然而直其外,盖自规也,毅然而圆其中,盖自虚也”可知,作者在竹子的“中空”中发现了“容
众”,在“森然而直”中发现了“规范自己行为”,在"法度”中找到了“规矩”,将竹子的自然形态
与君子的人格追求联系起来,令人信服。
参考译文:
①竹子作为物象,圆的符合圆规,直的符合直尺,中间空的足以容纳物体,外在坚贞足
以不屈服,所以人们都称作良材。如果舍弃竹子寻求其他的木材制作事物,就未必能够像这
样被众人认为奇特。难道只有竹子是这样吗?人也如此啊!
②所以说君子也具备因为才能被称赞的条件啊。一规一矩,都应该符合法度,从内在到
为表,没有不应该符合的,只有竹子的特性和人不同吗?凡是天生之材,不具备众人赞誉的
美德就不能被世人任用,那么一定有特殊的才能可以得到厚遇,且超出同辈。所以竹子生长,
不仅茂密而且挺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考高二(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医用隔离衣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尿布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拖鞋袜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暑假综合复习
- 便携秤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交通枢纽消防安全维护方案
- 园艺景观项目施工方案
- 酒店客房翻新工程方案
- 小型服装厂应急预案范文
- 消防报警设备合同
- 提升初中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探析
- 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北京朝阳区高三(上)期中地理试题及答案
- 电机与拖动基础第版汤天浩习题解答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污水处理厂冬季安全生产基础知识
- 完整版八、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 分析化学期中考试试题
- (新版)社会工作者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