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1页
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2页
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3页
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4页
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南宁市自然资源局二〇二〇年九月目录TOC\o"1-4"\h\z\u1总则 12基本规定 12.1坐标系统 12.2测量精度 12.3成果质量检查 13控制测量 23.1平面控制测量 23.2高程控制测量 34勘测定界 44.1一般规定 44.2工作底图及权属界线制图 44.3权属界线接边 54.4界址点测量及界标的埋设 54.5面积计算及汇总 54.6勘测定界图 55规划定点及不动产权籍调查 65.1拨地定桩 65.2不动产权籍调查 76规划验线 96.1规划验线 96.2不动产预测绘 107不动产规划核实及实测 127.1不动产规划核实测量 127.2地下管线工程规划核实测量 197.3不动产权籍调查测量 278消防工程规划核实测量 368.1一般规定 368.2消防要素测量要求 378.3成果提交 399人防工程规划核实测量 399.1一般规定 399.2人防面积测算 409.3成果提交 4110园林绿化工程规划核实测量 4210.1一般规定 4210.2绿化要素测量 4210.3绿化面积测算 4410.4成果提交 45附录I:引用规范性文件及规程 46附录II:基本术语 471总则为全面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统一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要求,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2019〕190号)的要求,在调查研究了建设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工程建设许可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自然资源、住建、人防、消防、市政园林等部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2基本规定2.1坐标系统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应符合南宁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发布我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基准框架的通告》(﹝2016﹞3号)规定,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2测量精度1、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但必须满足本规程或其引用相关规范的精度要求。2、采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校,并使其保持良好状态,满足测量精度要求;使用的软件应通过测试并取得软件著作权。3、采用中误差作为测量精度的衡量标准,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4、“多测合一”中的地形图中涉及规划条件的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0mm,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应大于70mm;其它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70mm,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应大于100mm;高程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40mm。5、建设工程建筑面积测绘、房产测绘、人防地下室建筑面积测绘时,面积精度应满足表2.2的规定:表2.2面积精度精度要求面积测量中误差适用范围一0.01S+0.0003S特殊房屋或产权人要求的房屋二0.02QUOTESS+0.001S商品房或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房屋三0.04SQUOTES+0.001S其它房屋2.3成果质量检查1、测绘成果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的规定进行检查,并应按要求编写检查报告。2、测绘成果质量检查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及评定,测量成果质量宜采用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定制度。不合格的测量成果经整改后,应重新进行检查。3、质量监督抽查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的规定执行。4、一般项目成果可以不提供技术总结、检查报告,但特殊工程、重大工程、国家和自治区项目以及有要求提供的项目除外。3控制测量3.1平面控制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应在等级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加密,可采用GNSS测量、附合或闭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等方法施测。平面控制测量宜在南府字﹝2016﹞3号规定的CORS系统框架下采用网络RTK控制测量技术施测。2、一般情况下平面控制点达到图根级精度即可,当有特定要求等级控制测量的,按《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CJJ/T73-2019等相关技术规定执行。3、平面控制点宜采用固定标志,位于水泥地面、沥青地面时,应用刻有十字的水泥钉、铆钉作其中心标志。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做具体规定,但地形复杂、隐蔽地区应适当加大密度,确保成果符合本规程测量精度要求。4、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1规定:3.1-1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角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限差(″)测距中误差(mm)测角测回数2″6″一级3.63001/14000≤510n≤1524二级2.42001/10000≤816n≤1513三级1.5120≤1/6000≤1224n≤1512图根0.980≤1/4000≤15≤±40n≤1511注:(1)导线网中结点与起算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2)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3)附合不宜超过两次;(4)原则上不宜布设支导线,确因受地形条件限制布设支导线时,支导线总边数不应多于4条边,总长度不应超过500m,大边长不应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支导线边长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时,对向各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测角精度6″全站仪观测一测回,其它测站的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5)边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Ⅱ级测距精度的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观测一测回;(6)n为测站数。5、GNSSRTK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GNSS等级控制测量、静态测量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等规范。(2)当求解转换参数时,应至少联测3个高等级控制点,均匀分布测区及周边;平面转换的残差绝对值不应超过20mm;(3)控制点不宜选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高大建筑物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等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方;(4)观测前应采用三角支架方式架设天线进行作业,测量过程中仪器的圆气泡应严格稳定居中;应设置平面收敛阈值不应超过20mm,垂直收敛阈值不应超过30mm,采样间隔应设置2s~5s;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当初始化超过5min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重新启动GNSS接收机,再次进行初始化。当重新启动3次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应重新选取点位测量;(5)当进行GNSSRTK测量时,流动站应满足有效观测卫星数≥5颗、PDOP值≤6;观测值应在得到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经度、纬度记录到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应记录到0.001m,天线测量取位至0.001m;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2要求,每个控制点独立观测2次,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20个,测回间时间间隔应超过60秒,测回间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50mm,符合限差要求后取中数作为成果。表3.1-2GNSS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等级相邻点间距离(m)点位中误差(m)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一级≥500≤0.05≤1/20000≥4二级≥300≤0.05≤1/10000≥3三级≥200≤0.05≤1/6000≥3图根≥100≤0.05≤1/4000≥2注:(1)测回数是指RTK接收机完成的RTK数据采集的次数,每次采集均需初始化;(2)现场条件困难时,相邻点间距离最多可缩短至规定值的2/3;(3)当开始测量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应检测至少一个高等级已知点,检测点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0.05m;(4)当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时,基准站作业半径不宜超过5km;网络RTK作业地点应位于CORS系统有效覆盖范围内;(5)当进行GNSSRTK控制质量检查时,应对测量控制点进行100%外业校核,可利用全站仪进行边长、角度检核或使用导线测量方法检核,检核应满足表3.1-3的要求。表3.1-3GNSSRTK控制点平面检核的技术指标等级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角度闭合差(″)边长相对闭合差一级15≤1/1400051416√𝑛1/10000二级15≤1/700082024√𝑛1/6000三级15≤1/4000123040√𝑛1/4000图根20≤1/2500206060√𝑛1/2000注:表中n为测站数。3.2高程控制测量1、高程控制测量应在等级高程控制的基础上布设,宜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三角高程对向观测和RTK高程测量等方法。2、采用RTK高程测量方法时,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3、城市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宜划分为一、二、三、四等,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四等高程控制测量,也可采用卫星定位观测方法。4、各等级高程控制网中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02米。5、城市高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参见相关规范,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3.2。表3.2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的差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平原、丘陵山区二等≤1≤2±4E-±4L±6D三等≤3≤6±12E±8E±12L±15L±20D四等≤5≤10±20E±14E±20L±25L±30D注:(1)E路线或测段的长度,单位为千米(km);(2)L附和路线(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3)D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4)山区指高程超过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山区。6、图根点的高程测量: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采用图根水准、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或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测定;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也可采用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7、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不低于市政工程线路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的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应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正确性。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应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应大于4km。应使用不低于DSlO级的水准仪(i角应小于30″),并应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并应估读至毫米。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前后视距离宜相等;路线闭合差应在±40L之内(L为路线长度,km);在山地每千米超过16站时,路线闭合差应在±12nmm之内(n为测站数)。图根水准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8、本规程控制测量未尽事宜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CJJ/T73-2019等相关规范要求。4勘测定界4.1一般规定1、勘测定界根据建设工程需要,埋设与测定界标,测绘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并计算地块面积、编制界址点坐标成果表、编绘勘测定界图、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2、勘测定界应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占用耕地等级图、勘测定界用地范围图,报批时需要填报的各类情况统计表以及权属证明材料,如建设拟征(占)地各类面积情况统计表、图斑号证书号、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统计表及权属证明材料、圈内圈外用地面积情况统计表等。3、勘测定界搜集图件及勘测资料,由用地单位搜集辖区内用地管理图、用地范围内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地形图、基本农田界线图、规划图、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用地范围图以及比例尺不小于1:2000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还应搜集用地界址点拟定坐标(设计坐标)或与定界有关的参考资料。4.2工作底图及权属界线制图1、工作底图是用于勘测定界及编绘勘测定界图的基础图件,可以使用现有的地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作为工作底图,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1:2000,大型工程工作底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2、工作底图的现状不能满足勘测定界工作要求时应对界址线附近和界址范围内的地形地物进行修测或补测;缺少工作底图时应进行现状地籍图测绘。3、权属界线的确认需要由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将权属界线测绘到工作底图,可以采用外业调绘和转绘的方式上图。4、其他界线应根据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界线进行上图。4.3权属界线接边1、权属界线的确定主要依据本宗地的规划蓝线和相邻宗地的权属界线进行接边后,形成本地块的用地界址线;2、规划蓝线由主管部门划定,相邻宗地权属界线依据土地审批资料和不动产证书确定。4.4界址点测量及界标的埋设1、界标设置:界标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150米,明显转折点应设置界标。2、界标类型主要有:混凝土界标、带帽钢钉界标及喷漆界标。3、界址点编号原则上应以用地范围为单位,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统一编号。4、界址点放样。一般采用坐标法放样,将拟用地界址点放样至实地,直接放样有困难的,根据图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的关系,采用边交会、边角交会等方法放样界标位置。界址点应现场埋设界标,若界址点在河沟池塘水域等无法埋设界标时,界标可埋设在最近地方并用喷漆在现场做好距离、方向等标记,待有条件时再补设其实际界标。5、界址点(界标)测量。为检核界址放样的可靠性及界址坐标的精度,在界标放样埋设后,须用解析法进行界址点测量。4.5面积计算及汇总1、勘测定界面积量算内容包括项目用地面积、用地范围内原不同权属单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等,最终形成各类面积汇总表。面积量算单位为平方米,保留两位小数。2、项目用地面积、用地内部原不同权属面积应用解析坐标计算面积。用地内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可用解析坐标或图解坐标计算面积,也可采用几何图形法、求积仪法量算面积。4.6勘测定界图1、勘测定界图是集各项地籍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和地形、地物要素为一体的区域性专业图件,是利用实测界址点坐标和实地调查测量的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在地籍图或地形图上编绘所形成的图纸。2、勘测定界图的内容包括:用地界址点和线、用地总面积;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土地利用类型代号;用地范围内各地块编号;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线、各权属单位的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界线;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3、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不小于1:2000,大型工程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4、勘测定界图上用地范围内每个权属单位均应在适当位置注记权属单位名称和面积,每个地块均应在适当的位置注记地块编号、土地利用类型号和面积。注记规定为:分母表示土地利用类型编号,分子表示该地块的编号,右侧表示地块的面积。5、勘测定界图图式按照《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的规定执行。对该规程未作规定的图式,应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执行。6、项目用地地理位置图。将用地范围展绘在比例尺不小于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项目用地地理位置图。大型项目的用地地理位置图,比例尺不小于1:50000。7、项目用地范围涉及多幅图纸的,应编绘图幅接合表。5规划定点及不动产权籍调查5.1拨地定桩5.1.1一般规定1、拨地定桩是根据用地单位提供的用地范围坐标,测量放线并定出用地边界桩位。2、用地测量底图比例尺一般按1:500,当范围较大时考虑图纸使用方便,可采用1:2000。3、拨地定桩界址点精度要求及拨地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和拨地定桩校核限差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等规范。4、规划用地拨地测量时,在对拨地红线数据复核无误后,使用全站仪采用解析拔定法进行。5.1.2精度要求1、拨地定桩控制测量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布设三级导线,或采用GNSSRTK测量方法布设达到应有精度的相应等级的控制点。2、拨地定桩的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5.1.3测量方法拨地定桩测量方法可分为解析法和图解法。顾及精度要求解析法较容易实现,故目前一般采用解析法,解析法里有解析实钉法和解析拨定法。其中解析实钉法适用于通视条件较差或道路尚未形成的地区。解析拨定法适用于通视条件较好,或基本控制点密度较小的地区。5.1.4质量控制拨地定桩过程中应进行校核测量。校核测量包括控制点校核、图形校核和坐标校核。拨地定桩测量时可直接利用已有控制点进行角度、边长等进行校核,利用规划道路中线转角、交角与边长也应进行校核,直线上的3点也应验直。拨地定桩的条件点坐标可在地形图上展点校核。拨地定桩检测角与条件角较差≤60″,实量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1/2500,校核坐标与条件坐标计算的点位较差≤5cm。5.1.5成果内容拨地定桩成果包含内容:拨地定桩条件说明,拨地定桩外业观测与计算资料,拨地定桩点之记,拨地定桩展绘点略图,拨地定桩条件坐标成果表,拨地定桩技术总结。5.2不动产权籍调查5.2.1一般要求平面投影1:500~1:10000国家基本比例尺的图件或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08°,纵坐标轴西移500公里,即Y值+500km,并在Y坐标前加3°带带号。1:25000或1:50000的图件或数据应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6°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按照地图投影分带的标准方法选定,纵坐标轴西移500公里,即Y值+500km,并在Y坐标前加6°带带号。比例尺1、调查基本比例尺可采用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和1:50000等基本比例尺,具体比例尺选用要求如下:(1)土地使用权调查,基本比例尺为1:500,对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等区域可采用1:1000和1:2000比例尺;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采用比例尺不小于1:10000。(2)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其他使用权调查,基本比例尺为1:2000。(3)房屋等建(构)筑物调查,比例尺一般为1:200,当房屋图形过大或过小时,比例尺可适当缩小或放大。2、打印出图比例尺,根据不动产权籍调查类型、内容、范围大小等采用相应国家基本比例尺,其中大比例尺出图应根据调查需要宜采用1:200、1:300、1:500、1:1000或1:2000比例尺。分幅与编号1、1:500、1:1000、1:2000的不动产权籍图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图幅编号按照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短横线连接。2、1:5000的不动产权籍图,以1:10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采用192×192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1′52.5″、纬差1′15″。3、1:10000的不动产权籍图,以1:10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采用96×96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3′45″、纬差2′30″。4、1:25000的不动产权籍图,以1:10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采用48×48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7′30″、纬差5′。5、1:50000的不动产权籍图,以1:100万国际标准分幅为基础,采用24×24的行列分幅编号。图幅大小为经差15′、纬差10′。计量单位1、长度单位可采用米(m)、厘米(cm)、毫米(mm)。当长度单位采用米(m)时,长度数据保留两位小数。2、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²),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平方米(m²)、公顷(hm²),可将亩(mu)作为辅助单位,公顷作为面积统计单位时保留四位小数,其余均保留两位小数。5.2.2调查内容以宗地为单位,查清宗地及其房屋等定着物组成的不动产单元的状况,包括宗地信息、房屋(建、构筑物)信息等。宗地信息:查清宗地的权利人、权利类型、权利性质、土地位置、土地用途、土地面积以及土地共有共用、土地权利限制等土地状况。房屋等建(构)筑物信息:查清房屋权利人、坐落、项目名称、房屋性质、建(构)筑物类型、共有情况、用途、规划用途、幢号、户号、总套数、总层数、所在层次、建筑结构、建成年份、建筑面积、专有建筑面积、分摊建筑面积等内容。针对宗地内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部分,还应查清其权利人、建(构)筑物名称、建(构)筑物数量或者面积、分摊土地面积等。5.2.3调查程序不动产权籍调查按照准备工作、权属调查、不动产测量、成果审查入库的次序开展工作。5.2.4调查方法不动产单元的设定与编码按统一要求,设定不动产单元,编制不动产单元代码。不动产单元代码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统一编制,不动产调查机构在开展权籍调查业务时应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取号。不动产权属调查采用内外业核实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不动产权属调查,查清不动产单元的权属状况、界址、用途、四至等内容,确保不动产单元权属清晰、界址清楚、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明确。对已登记产权的不动产权属,来源资料完整、界址无变化的,原有调查结果继续有效,主要采用内外业核实的调查方法。对相关不动产产权登记资料缺失、权属来源资料不完整的不动产权属,主要采用外业核实、调查的方法。对新设立或无权属来源资料的不动产权属,主要采用外业核实、调查的方法。不动产测量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工作需求、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能性,在确保不动产权益安全的前提下,依据不动产的类型、位置和不动产单元的构成方式,因地制宜,审慎科学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不动产测量方法,确保不动产单元的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对城镇、村庄、独立工矿等区域的建设用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应采用解析法测量界址点坐标并计算不动产单元面积。对于房屋等定着物当采用解析法施测困难或不能施测界址点时,可通过电子测距仪或者钢尺进行距离测量,采用距离交会法施测,通过实地丈量其边长并采用几何要素法计算房屋面积。5.2.5成果审查与入库1、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以不动产调查单元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成果样式,形成不动产单元调查成果,提交纸质成果和相应的电子数据。2、纸质成果包括各类纸质原件、复印件及冲印相片等材料;电子数据包括各类文本、图件、表格、数据库文件以及纸质成果扫描件等内容。3、电子数据采用刻录光盘形式提交,数据文件不应压缩处理,并满足相应成果印制及入库要求。其中,数据库成果应提交包含图形和属性信息的MDB格式文件,纸质扫描件应归类提交PDF格式文件,数码相片和不动产单元图应提交JPG格式文件,其他图表文字成果还应提交源电子文件。4、对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数据入库的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根据数据建库标准,建立元数据库、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将经过检查合格的土地权属、土地登记、测量点、房屋面、行政界线、房屋权属、房屋用途、房屋建筑面积等不动产权籍信息导入数据库。6规划验线6.1规划验线6.1.1一般规定成图规格与要求以使图面清晰、紧凑为原则,一般为1:500。应测量与放线建筑相关的周边地形,测量范围不小于30米,以能准确表示放线建筑的四至关系为准。6.1.2主要技术要求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1、控制点的等级不宜低于三级。在控制点稀少地区,三级导线可同级附合一次。2、采用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3.1-1表要求。3、采用动态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3.1-2表要求。外业测量技术要求1、建设工程验线应进行桩位测设与校核测量,拟建建(构)物的主要角点或轴线点,特别是涉及规划条件的角点,应实地测设。2、用导线点测设的桩点,宜变换测站和后视方向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校核,具备条件时应检核桩点间图形关系。校核限差指标包括:检测条件角较差为60",实测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1/2500,校核坐标与条件坐标的点位较差50mm。边长小于50m时,误差应在±20mm之内。3、验线宜检测涉及有四至距离的细部点位,也可验测外廓轴线点并根据施工图推算细部点。4、条件点(验测点)应根据主管部门出具的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选定。5、条件点测量可采用双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导线联测法和卫星定位动态测量方法等。6、采用双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时,点位较差应在±50mm之内,成果应取用平均值;采用导线联测法时,按三级导线的要求施测;采用卫星定位动态测量方法时,按RTK三级控制点的要求施测。数据处理技术要求1、应依据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条件、条件点坐标和施工图等资料,计算建(构)筑物主要外墙角点或主要轴线交点坐标。2、计算拟建建(构)筑物各轴线交点坐标时,应保证外墙角点满足主管部门出具的条件。3、拟建建(构)筑物放线不满足规划条件时,应出具反馈单,经同意或调整后再予放线。4、成果图上应标注施工红线图上的所有条件尺寸及有关间距,清晰表达出建筑物的四至关系及整个施工场地的用地界线和建筑控制线。6.1.3成果内容规划验线结束应提交规划验线报告书,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规划验线反馈单(当有不满足验线条件时)、规划验线坐标成果表、经规划主管部门最后确认盖章的规划总平面设计图、规划验线示意图、技术总结。6.2不动产预测绘6.2.1一般规定1、本技术规程的不动产面积计算规则采用的《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规范。2、不动产测绘分预测绘和实测绘,此处为预测绘。指工程施工现场未达到测绘的条件,因预售需要根据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设计图纸开展的不动产面积测绘。3、不动产面积测绘系指房屋水平投影面积的测量计算,它包括房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产权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共有建筑面积等。(1)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永久性建筑。(2)房屋使用面积系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面水平投影面积计算。(3)房屋产权面积系指房屋所有者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产权面积由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登记确权认定。(4)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系指各房屋所有者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建筑面积。4、房屋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最终面积保留两位小数。6.2.2面积计算计算建筑面积的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1、结构牢固、属于永久性的建筑物;2、3、具备结构牢固的上盖;4、可作为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场所。计全建筑面积的范围1、永久性结构的单层房屋,层高2.20米以上(含2.20米),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多层房屋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2、房屋内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及其梯间、电梯间等其高度在2.20米以上(含2.20米)以上部位计算建筑面积。3、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按其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4、楼梯间、电梯井(观光梯)、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等均按房屋自然层计算建筑面积。5、房屋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及斜面结构屋顶高度在2.20米以上(含2.20米)的部位,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6、挑梯、全封闭的阳台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7、属永久性结构有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8、与房屋相连的有柱走廊,两房屋间有上盖和柱的走廊,按柱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9、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10、地下室、半地下室及其相应出入口,层高在2.20米以上(含2.20米)的,按其外墙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11、有柱或在围护结构的门廊、门斗,按其柱或围护结构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12、玻璃幕墙等作为房屋外墙的,按其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面积。13、依坡地建筑的房屋,利用吊脚做架空层,有围护结构(围护设施)的,按其高度在2.20米以上(含2.20米)部位的外围水平投影计算建筑积。14、有伸缩缝的房屋,若其与室内相通的,伸缩缝计算建筑面积。计算一半建筑面积的范围1、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的外走廊、檐廊,按其围护结构、围护设施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2、独立柱、单排柱的门廊、车棚、货棚等属永久性建筑的,按其上盖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3、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围护结构、围护设施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4、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5、有上盖不封闭的永久性的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不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1、层高小于2.20米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和层高小于2.20米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2、突出房屋墙面的构件、配件、装饰柱、装饰性的玻璃幕墙、垛、勒脚、台阶、无柱雨蓬等。3、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4、房屋的天面、挑台、天面上的花园、泳池。5、建筑物内的操作平台、上料平台及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安置箱、罐的平台。6、骑楼、过街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7、利用引桥、高架路、高架桥、路面作为顶盖建造的房屋。8、活动房屋、临时房屋、简易房屋。9、独立烟囱、亭、塔、罐、池、地下人防干、支线。10、与房屋室内不相通的房屋间伸缩缝。6.2.3不动产预测绘成果不动产预测绘应以栋为单位进行一次完整测绘,房屋产权面积测算到户,以产权登记户为单位,按房屋所在的坐落、栋号、层次、分户作图和计算。成果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封面、目录、项目名称、规划功能、层数、面积等。7不动产规划核实及实测7.1不动产规划核实测量7.1.1一般规定1、“不动产规划核实及实测”是包含规划核实测量和不动产实测绘内容,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2019〕190)号通知,这两项合并为“不动产规划核实及实测”。2、规划核实面积计算规则采用《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3、核实分为建筑单体核实和小区全面核实。单栋核实外业工作应在建筑主体及外立面装饰施工完毕后进行;小区全面核实应在小区绿化、管线、道路全面施工完成后进行。4、单体核实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的内容、范围为准,一般包括平面位置、建筑面积、正负零标高、建筑基底面积、边长、间距、退距、楼高、层高、人防设施、公建配套、使用功能、出入口位置和宽度、车位、外立面造型、材质、颜色等是否按规划审批图纸施工情况。统计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与规划审批进行比对。5、当一个小区(或某期、组团)建设完成后,应对小区(或某期、组团)进行全面核实。全面核实内容包括各类建筑面积计算汇总、容积率、小区出入口、地下室出入口、绿地面积、绿地率、总停车位数量、总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密度等。全面核实时,须对已进行过单体核实的部分进行复核,确认本核实项目没有进行影响小区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建,如加建、用途更改等。如发现应在报告中说明。6、面积计算以建筑物各层外轮廓测量为依据,逐层分类计算。在实测建筑边长(扣除抹灰和装饰厚度后)与设计边长较差不超限的(较差<0.028+0.0014×建筑实测边长),可采用设计边长计算建筑面积,计算的方法宜采用坐标解析法,取值到0.01㎡。与施工图不符的位置应按现场测量情况绘制并进行标注,对于改、扩建或改变建筑功能的,须在分层平面图用线条重点突出表示。7、对地下建筑无法量到建筑外墙的,可量测内墙尺寸,并加上经审批的建筑设计图的墙厚,作为地下建筑的边长。8、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高程控制测量可以采用卫星定位测量或水准测量方法,必须严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标准执行。平面控制点精度要达到三级以上;高程精度要求:一般项目要求达到等外水准测量精度,重要项目要求达到四等或以上(含四等)水准精度。7.1.2平面位置关系图测量1、建筑工程规划验收平面位置关系图测量应在准确测量建筑物外轮廓主要细部点的基础上,标注建筑间距、退让红线距离,并在一般地形图1:500为基础底图上制作平面位置关系图。2、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建筑退让用地红线的距离以建筑物地面以上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3、建筑细部点坐标测量的位置确定:矩形建筑墙角点;圆形建筑圆心或求算点;其它形状建筑墙角或其它特征点。4、平面位置关系图应以1:500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绘制;还应包含规划用地红线及各类生态控制线;四至关系应标注建筑物与临近已有建筑或用地红线间距,并与设计值作对比;应标注规划用地红线坐标信息,编制界址点坐标表。5、依据建筑物与周边地形的测量成果和用地定位线坐标,依据坐标解析法计算出建筑主体与周边建筑的间距、与用地定位线的退距,宜采用直接量距的方式进行检核。6、建筑间距按建筑间外墙或外墙突出物间的水平距离计算,突出物包括飘窗、阳台等建筑构件。建筑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物外墙相对开口(门窗)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的燃烧构建(如木结构阳台或装饰构件)时,应从凸出部分外缘算起,建筑物之间相对外墙无开口或开口采取的建筑防火措施符合规范规定的,可以不计防火间距。7、特征点测量方法宜采用全站仪双极坐标法施测,特征点测量精度应满足表7.1-1要求。表7.1-1建筑特征点和间距测量技术指标地物类别点位中误差(cm)高程中误差(cm)间距中误差(cm)建筑高度中误差(cm)主要建(构)筑物5475一般建(构)筑物741057.1.3高度及层高测量1、建筑高度核实须对建筑物进行层数、±0标高、楼高、层高进行核实,包括建筑主出入口及单元入口处的室外地坪、室内各层地坪(含±0.000)、屋顶女儿墙顶、屋面上的楼梯间、机房间等建筑物最高点的高程,反映规划审批与核实结果。2、依据建筑不同的屋顶类型,楼高量取的部位有所不同,一般分为坡屋顶、平屋顶、带女儿墙的屋顶几种类型。平屋顶和带女儿墙的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高度;坡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3、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4、特殊情况的,如以下控制区的建筑高度,应量测至建(构)筑物的最高点:(1)当建筑位于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线控制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及施工设备高度;(2)建筑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按规划控制建筑高度。5、建筑物层高应按建筑物上下两层楼面面层或地面面层的垂直距离计算,屋顶层层高应按楼面与屋面结构面的垂直距离计算。层高核实可通过拉钢尺丈量、手持测距仪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实施。通过量测地板到天花板的净高加上楼板厚度计算得出(楼板一般采用设计厚度),也可在建筑物外通过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上下楼层的相应标高(一般以楼面高度间的差值或上下横梁间的差值)算得。6、建筑物高度可采用RTK方法或三角高程法等观测,针对不同的建筑选择合适的测量方式。如测量对象为较低楼高建筑,宜采用手持测距仪或三角高程测量;如遇楼高较高或超高的建筑,宜采用GPS测量建筑物顶部标高结合测距仪量距的方法。7、建筑物的高度及层高测量结束后应编制建筑高度测量计算表,要参照验收测量立面图,反应各立面图各部件的高程、净空高及层高,特殊的转换层、设备层等应突出表示;层高计算公式:层高=净空高+楼板厚度8、建筑物的高度及层高测量立面图,绘制要求:(1)各层地台及外地台标注以±0.00标高为起点的相对高度;(2)编制竣工验收高度与报建审核高度对照表,对照表应涵盖地台标高、外地台标高、地下室各层标高、楼总高、天面梯屋高度,女儿墙高度及各标准层高度等内容,并绘制在图面上;(3)地下室立面图应反映覆土厚度。9、建筑层数计算规定:(1)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结构层高在2.20m及以上的自然层数,按室内地台以上计算,所在层次自下而上用自然数表示;室内地台以下为地下层数,自上而下用负整数表示;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1.50m以上的地下或半地下室,该房屋计算自然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自然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一层为车棚或者车库的以批准的图纸标注为准。(2)旋转上升式的楼房,按地坪±0.000以上计算,以其旋转一周且层高2.20m及以上的水平投影为自然层,所在层次按对应的自然层次编号。(3)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0m的地下或半地下室,以及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0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和敞开空间等不计层数。(4)夹层、插层、阁楼和装饰性塔楼等,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和水箱间等不计层数。(5)经审核批准建在自然层(标准层)之间或自然层内,且可利用空间的垂直高度在2.20m以上的设备层、转换层等计入房屋自然层数。(6)斜面结构屋的坡形屋净高2.10m及以上的部分占整个顶层中层面建筑面积的2/3以上时,该层计入房屋自然层数。7.1.4车位测量与统计1、测量内容包含地面机动车位及非机动车位、地下机动车位及非机动车位、地面车库及机械车库。2、地下车位测量应先测量地下室范围线,然后测量出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位的分布及尺寸,并且按车位性质分类。3、依据车位测量结果绘制车位计算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面、地下车位计算图分别制作,多层地下室车位计算图应分层制作,车位计算图首页应绘制机动车位、非机动车位总数统计表;(2)车位统计应按车位性质分类汇总,机动车位分别标注标准车位、子母车位及无障碍车位个数,并用图例加以说明;(3)车位尺寸应按测量结果进行绘制。7.1.5绿地面积测量1、绿地中建有园林设施(含宽度小于1.8m的游步道、景观亭廊、花架、假山石、雕塑、铺装场地)的,园林设施占地面积占该块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5%的,园林设施占地面积全部计算为绿地面积;大于25%的,园林设施占地面积全部不计入绿地面积。2、建设用地内的园林景观水面和敞开的功能水面全部计入绿地面积,旱喷泉、运动场地不计入绿地面积。3、道路绿地面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1)行道树绿化带(乔木间距不大于8米且胸径不小于7厘米)宽度按1.5米计算,长度为每段绿化带起止端树干的连线距离;(2)对连续种植乔木的分车带及乔木下带状配置的绿化带,宽度大于1.5米的按其实际宽度和长度计算绿地面积;不大于1.5米的按其实际长度、宽度按1.5米计算绿地面积。4、硬地上种植的单排阔叶乔木(乔木数量不少于3株),参照行道树绿化带绿化面积计算办法计算绿地面积。5、零散栽植乔木的休闲活动场地,按单株乔木的种植池面积计算绿地面积,种植池面积不大于1.5米×1.5米的,按1.5米×1.5米计算,种植池面积大于1.5米×1.5米的,按实际面积计算绿地面积。成片(两行两列以上)栽植乔木(胸径不小于7厘米)的休闲活动场地,株行距不大于7米的,乔木树干围合区域计入绿地面积。株行距大于7米的,按零散栽植的乔木绿地面积计算办法计算绿地面积。6、成片(两行两列以上)栽植阔叶乔木(胸径不小于7厘米,棕榈科除外)的地面停车场,在满足植物覆土要求的前提下,株行距不大于7米的,种植乔木的地块可全部计算为绿地面积;株行距大于7米的,按零散栽植乔木的绿地面积计算办法计算绿地面积;单纯以嵌草砖、植草格进行绿化的地面停车场,按嵌草砖、植草格铺装面积的1/4计入绿地面积。7、地下室顶部绿化及屋顶绿化可根据覆土深度按不同系数折算后计入绿地面积。折算系数如表7.1-2:表7.1-2地下室及屋顶绿化折算系数绿地覆土深度D(cm)折算系数(地下室顶部)折算系数(屋顶)D≥1500.90.560≤D<1500.70.330≤D<600.50.2D<30008、架空层绿化、阳台绿化和室内绿化不计入绿地面积。9、占用其他配套设施(如道路、消防通道、停车场)用地建成的绿地,无法提供合法的总体规划变更手续的,不计入绿地面积。7.1.6相关地形测量1、地形图测绘外业数据采集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方法,按1:500测图比例尺要求施测。2、地形图内业采用数字化成图方法,地形图图式符号、注记、属性等按现行相关要求执行,须与现有周边地形图数据接边。3、测绘范围及内容的规定(1)地形图测绘范围及内容应满足不动产规划核实的需求,测绘范围一般以用地红线范围(分期报验收的以分期线为准)外扩至市政道路或红线外第一排建筑物,以能清楚表达竣工周边地形为宜。(2)测绘内容包括图幅范围内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垣栅、水系、交通、管线、地貌、植被与土质等各种地形要素;与核实条件相关的建(构)筑物必须测绘完整。4、外业实测要点(1)通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业数据应采用全站仪或GPS-RTK实测打点采集,特别是重要地物如建筑房角、围墙、道路及绿地特征点等不能遗漏;(2)结合已有规范及实际情况,对地形测绘内容作表7.1-3规定补充说明:表7.1-3地形测绘补充说明类别要求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1、建筑物轮廓应以外墙角为准测量;2、建筑物附属设施主要指檐廊、架空通廊、门廊、柱廊、底层阳台(无论落地与否)、裙房、天井、台阶、斜台、室外楼梯、建筑物下通道、地下建筑物天窗、通风口等,均应实测,不得舍去;3、临时搭建用于施工的活动板房、工棚及材料棚等,可免测。垣栅1、围墙应按外墙角实测实绘,且保持主干线连续完整;2、起境界作用的栅栏、篱笆、活树篱笆、铁丝网等应实测,且应保持主干线连续完整;3、建设项目的内部道路、绿化道路均需实测。地貌1、地貌表示方法有等高线、陡崖、斜坡、陡坎及高程点等,自然起伏形态地貌应绘制等高线,崩塌残蚀地貌、坡、坎等地貌应用相应符号配合等高线表示。人工建筑区、施工地内可不绘制等高线;2、对于台阶、陡坎、斜坡等地物,应同时标注上、下部位高程,同时标注每栋建筑室内地台高。水系1、江、河、湖、水库、池塘、沟渠、泉、井及其水利设施,应测绘并表示,有名称的应注记名称;2、沟渠应标注渠顶和渠底高程,堤、坝等水工建筑除标注顶部、坡脚高程外,还应适当加测高程点。交通1、道路交叉处、高架路面、桥面等,应标注高程;2、公路及其他道路应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双线表示,且有道路名称的应间隔一定距离标注道路名称。道路宜按路面材料沥、水泥、砾、石、砖、渣、土等注记与路面上,路面材料改变时,应以地类界分割;3、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道路附属设施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出入口、分隔带、环岛、人行道及绿化带都应详细表示,不得遗漏。管线1、地面上输电线、配电线、电信线等均应准确表示,高压塔应测量底部位置,管线连接房屋时,管线点应作消隐处理。各类管线应线路分明,走向连贯;2、架空的、裸露的管道均应测绘位置及走向,地面检修井应井面中心位置为准测量。植被与土质1、图面应正确反映植被分布范围和类别特征,不同类别植被应以不同符号表示。个别植被如香蕉地归属到果园类别,可采用注记说明种植类型。同一范围内生长有多种作物、植物时,可按种植数量和经济价值等因素适当取舍;2、植被符号间隔按2倍图式描绘,约20mm间隔处理。门牌号竣工测绘范围内所有房屋的正规门牌号应采集,并标注在图面上。注记各种名称、说明注记及数字注记应详细注明;地理名称、村名、小区名称、单位名称等均应实地调查核实,并注记在图面上,有法定名称的应以法定名称为准。成果入库地形图成果应通过南宁市“多测合一”信息系统进行入库,成果入库前应通过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图形要素等环节的检查。7.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根据审批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面积汇总计算。技术经济指标应主要参照《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总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不计容建筑面积、绿地面积、基底面积、公建配套面积(数量)、住宅总套数和面积、停车位个数(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水面率等。计容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商业建筑面积)+特殊多倍计容的建筑面积(层高超高建筑)-地上不计容建筑面积(架空绿化、架空活动空间等);容积率=计容建筑面积÷净用地面积;绿地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净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总和÷净用地面积。7.1.8建筑相关面积测算建筑基底(占地)面积1、建筑首层(与室外地面相接的)有围护结构的部分,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2、建筑首层架空的部分,按其结构柱外边线或外墙结构外边线围合的范围计算,包括骑楼人行通道,有项盖和柱的走廊、檐廊、过街楼通道。3、建筑首层有柱雨篷进深(结构柱的外边线至外墙结构外边线的间距)大于2.10米的,有永久性项盖无围护结构的车棚、货棚、站台、加油站、收费站等,按结构项板的水平投影的1/2计算。4、室外地面土侧面包覆的地下建筑室外部分顶棚顶面,如机动车能通过室外地面到达的,应计为建筑占地面积,否则不计为建筑占地面积。建筑基地面积建筑基地面积等于道路红线围合或用地红线与道路红线围合区域的面积。7.1.9计容面积计算1、住宅建筑(低层独立或联体住宅、顶层跃层住宅部分除外)层高≥4.4米,其计容建筑面积按该层水平投影的2倍计算,依次按每增加2.2米增加一层计容面积;2、办公建筑层高≥5.1米时,无论是否有夹层,容积率指标均按照该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依次按层高每增加2.5米,增加一层计容建筑面积;3、厂房、仓库等高度大于等于8米时,计容建筑面积按标准层建筑面积的2倍计算。4、商业建筑层高独立的沿街商铺≥5.1米时,不论是否有夹层,容积率指标均按建筑面积2倍计算,依次按每增加2.5米增加一层计容面积;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沿街商铺层高≥5.4米,容积率指标均按该层2倍计算,若层高≥7.9米则按3倍计算,用于商业运营的体育馆,菜市大棚等,可以参照此类。5、住宅、办公、商业等建筑的门厅的层高可不受限制,只记一层计容面积。6、建筑底层架空层,架空层的层高≥3.6米,且符合绿化规定,且用作绿化、休闲、停车等公共场所使用,不作为经营和管理等用途的,不计入容积率。7、临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骑楼宽度≥3.5米,净空高度≥3.6米,且不设置任何台阶或障碍物的,骑楼部分底层的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容积率。8、地下部分做经营性商业用房的面积应计入容积率。7.1.10建筑功能、配套设施及外立面核实建筑功能及配套设施核实1、建筑内部房间的功能及附属设施,例如配电房,垃圾房,风井,消防设施等,均需对其尺寸、类别、用途进行测量与核查,并与规划许可证上相应设施的面积、用途进行比对。2、核查地下层的规模、各功能区(如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等)是否与审批图一致,是否改作它用。车位核实主要分为机动车位核实和非机动车位核实两种。非机动车位核实需在现场统计非机动车位的范围、位置、面积,机动车位核实时需注意其数量、大小、位置、间距。有特别审批到个数的,还需要计算个数。3、架空层、转换层和设备层应核查这部分楼层是否封闭或改作它用;复式层应核查复式层是否改为自然层、是否增减户数;核查天面层是否存在扩建、加建。4、公建配套项目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控制的要素,应核查公建配套项目的位置、尺寸是否与审批总平图一致。已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应核查其使用功能。5、住宅楼标准层要核查户数是否和备案施工图一致;是否有未在备案施工图中表示不合规的房间、客厅、厨房和卫生间等;查阳台是否封闭。6、除对建筑的主体部分进行核实外,还须对建筑的各个墙体,如墙体长度、角度、门窗、栏杆等细部的增、改、拆等不按图施工的情况进行核实,应注意公共部位的通道、电房、水房、消控室、楼梯等的位置、功能、开门方向等。对于改变功能用途的,和不按图纸施工的,应填入成果报告书中。7、因特殊情况提前进行外业测绘和调查的,或现场发现未按图施工的,应对建筑相应细部、未按图施工部位或进行外业时尚未完工的建筑部位,进行拍照并存档。建筑外立面核实建筑外立面应核查建筑物的建筑形式、外立面材质、颜色、造型、立面效果等,重点核查阳台、门窗样式、外墙颜色、材质等是否按规划审批要求实施,并核对立面图标注的高度与实测高度是否一致。可通过全景影像与审批效果图的对比来实现。7.1.11成果提交测量资料包括文本资料有分栋(或小区)核实成果报告书,分层平面核实图,建筑层高、楼高核实图,建筑竣工规划核实平面位置图;电子资料有分层平面核实图,建筑层高、楼高核实图,建筑竣工规划核实平面位置图,全景影像数据。7.2地下管线工程规划核实测量7.2.1一般规定1、本节的地下管线工程规划核实测量包括一般的地下管线工程和线性工程中的地下管线工程测量。2、地下管线探测应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埋深、走向(流向)、规格、材质、管线性质、权属单位以及管线附属构筑物信息,编绘地下管线图(综合管线图和专业管线图)。3、地下管线探测成果图件基本比例尺为1:500。局部放大图采用1:50-1:200比例尺。4、地下管线探测的管线类别和取舍标准应根据工程需求确定,可参照表7.2-1执行。表7.2-1地下管线探测取舍标准序号管线类别取舍标准1电力全测(包括路灯)2通讯全测3给水全测4排水方沟≥400㎜×400mm,内径≥200mm5燃气全测6工业全测7热力全测8综合管沟(廊)全测9不明管线全测7.2.2主要精度指标1、用于测量地下管线的控制点相对于近邻控制点平面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5m。2、明显管线点量测埋深限差不得超过±2.5cm。地下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和埋深探查中误差分别不应大于0.05h和0.75h,其中h为地下管线中心埋深,单位毫米,当h<1000mm时以1000mm计。3、底线管线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5cm(相对于邻近控制点),高程测量误差不得大于±3cm(相对于邻近控制点)。4、地下管线图测绘(编绘)精度:地下管线与邻近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及相邻管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5mm。7.2.3地下管线探查基本要求1、地下管线探查应实地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及其投影位置和埋深,同时应查明管线类别、连接关系、管径、材质、规格、载体特征、电缆根数、总孔数及附属设施等,绘制探查草图并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2、管线点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在明显管线点上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在隐蔽管线点上应用仪器探测管线的地面投影位置和埋深。3、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及附属物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管线特征点包括转折点、分支点、变材点、变坡点、变径点、起讫点、上杆等,附属物包括各类检修井、消火栓、接线箱等。4、在没有特征点的管线段上,视地下管线探测任务不同,地下管线的管线点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专用管线探测,宜按相应比例尺设置管线点,管线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5cm;(2)厂区或住宅小区管线探测,宜按相应比例尺设置管线点,管线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0cm;(3)施工场地管线探测,宜在现场按地形图上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0cm间距设置管线点;(4)当管线弯曲时,管线点的设置应以能反映管线弯曲特征。5、地下管线探查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6、地下管线实地调查内容如表7.2-2。表7.2-2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表管线类型埋深断面根数管线材质管点规格及材质附属物载体特征权属单位总孔数已用孔数井深埋设方式外顶内底管径宽×高给水√√√□√√□√排水管道√√√□√√√√√方沟√√√□√√√√√燃气√√√□√√√□√电力直埋√√√□√√√√沟道√√√√□√√√□√管块√√√√□√√√√√□√通讯直埋√√√□√√√沟道√√√√□√√□√管块√√√√□√√√√□√热力直埋√√√□√√√√沟道√√√□√√√□√工业压力√√√□√√√□√自流√√√□√√√□√综合管沟/廊√√□√√√不明管线√(中心)√注:(1)表中“√”为应调查项目,“□”表示宜查明的项目。(2)载体特征调查内容包括排水的流向、电力的电压、燃气的压力(3)断面尺寸(含管沟与管块组合的外包络尺寸)是指宽×高(mm),不规则管块按断面尺寸以其外部矩形包络尺寸表示,材质以其主要的材质表示。(4)排水的压力管应调查管外顶埋深、压力值;不明管线的埋深指的是管线中心埋深。(5)同沟(管组)铺设的多种电压值的电力电缆以其最高电压表示。(6)直埋的定义是将电缆或光缆直接埋入土中。7、必须查明与测注的内容如表7.2-3表7.2-3地下管线实地测注的内容管线种类地面建(构)筑物管线点测注高程特征点附属物给水水源井、净化池、给水泵站、水塔、清水池转折点、分支点、变径点、堵头、预留口、弯头、非普查区等阀门、水表、消火栓、排气阀、排泥阀、预留接头、阀门井等管顶及地面高排水化粪池、净化池、沉淀池、泵站、污水处理厂分支点、变径点、变深点、变材点、进出水口、起终点等检查井、跌水井、水封井、冲洗井、沉泥井、进出水口、排水篦、排污装置等管底、方沟底及地面高燃气燃气站、调压房、储气柜、抽水井弯头、转折点、分支点、变径点、堵头、预留口、非普查区等调压箱、管帽(堵头)、阀门、凝水缸、阀门井等管顶及地面高、架空管底高电力变电室、配电房、高压线塔杆转折点、分支点、上杆、预留口、非普查区等各种窨井、人孔井、控制柜、变电器等管(缆)顶、沟(道)底及地面高通讯变换站、控制室、差转台、发射塔(杆)转折点、分支点、上杆、预留口、非普查区等交接箱、分线箱、各种窨井、检修井等管块顶及地面高、直埋缆顶高热力锅炉房、换热站、动力站、储气灌弯头、变径点、变深点、多通点等阀门、阀门井、各种窨井、排潮孔等管顶及地面高工业管道动力站、冷却塔、支架、加压站弯头、变径点、变深点、多通点等阀门、阀门井、各种窨井、排液排污装置等管顶及地面高综合管廊出入口、通气口窨井管底/管沟底注:(1)各种管线上的建构筑物按规范要求执行(2)电力、通讯、热力管沟(道)测注的平面位置为管沟(道)几何中心位置。(3)管线埋深:直埋电缆、电力、通讯沟道、管块量测沟外顶埋深,给水、煤气和工业等有压力的管道量测外顶埋深,排水管沟和自流管道应量测内底埋深,并注明管沟几何尺寸。明显管线点调查1、明显管线点实地调查对出露的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包括:接线箱、变压箱、消防栓、人孔、手孔、阀门井、检修井、仪表井、水闸等附属设施)应作详细调查、记录和量测,查清每条管线的情况。(1)明显管线点的各种数据应直接开井、下井测量,,读数至“厘米”,其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程规定。(2)在检查井、闸门井、仪表井、人孔和手孔等上设置明显管线点标志时,管线点的位置应设在井盖的中心。(3)对于通讯管块要量取其外包络的尺寸,调查总孔数,并认真区分权属孔数及已用孔数。2、地下管道(沟)规格量取:圆形管道断面应量取其内径;矩形断面应量测其内壁的宽高;非标准、不规则的通讯管块(塑料、多个管块组合不均匀等)按照所包络的最大矩形确定断面尺寸。3、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的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上;当管线中心与井盖中心距离大于0.2m时,应分别按实际位置测量井内管线点与井盖中心;在无特征点的直管线段上应设置管线点,其设置间距应不大于75米;凡任意一边长大于等于2米的井室或井盖,应调查并设置井边角点,并测绘其实际占用范围。4、调查记录表填写在外业探查现场,填写地下管线调查记录表或绘制管线探查草图,详细记录各种管线的走向、连接关系、管线点编号等调查、探测信息。调查记录表应清晰、准确,如有记录错误,应将记录划去,在上方记录正确内容。隐蔽管线点探查1、仪器探查是在现况调绘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球物理条件,选用不同的物探方法进行地下管线探查。2、探查隐蔽地下管线,可采用物探仪器、钎探或直接开挖的方法。物探方法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查对象和地球物理条件,并经过方法试验确定;直接开挖是对仪器探测结果进行验正或在地电条件非常复杂、仪器探测结果不可靠的情况下进行。3、可选用的物探方法有:电磁法(感应法、夹钳法、直接法等)、电磁波法(地质雷达)、电阻率法、磁法、地震波法、红外线辐射法等。不论选用何种物探方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被探查的地下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2)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3)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分辨出被查管线所产生的异常;(4)探查精度应满足本规程要求。4、针对不同的测区情况选择不同的探测方法。在管线密集地段,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验证,以及在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信号加载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管线无遗漏。5、探查金属管线,宜采用电磁法,即采用金属管线探测仪进行探测。探查铁磁性管道可选用磁测法。探查非金属管线宜采用电磁波法(地质雷达)和示踪电磁法。6、用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仪探查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可分为扫描(搜索)方式和追踪方式两种。前者通常用于盲区管线探测,探测出管线的大致位置;后者应用于某一根管线走向的跟踪定位探测。7、用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仪定深应在对管线进行精确定位之后进行,在管线走向变化的各方向均应测量埋深。被查金属管线邻近有较多平行管线或管线分布情况较复杂时,宜采用直接法、夹钳感应法、压线法和选择激发法等方式进行探查。8、金属管线的探测(1)给水管线材质一般为金属,可采用感应法和直连法进行探查。(2)通讯管线包含了电信电缆、广电网络、移动及其他专用通讯管线,其埋设方式一般分为直埋、套管、管块;通讯管线的传输信号一般都比较好,其直径都比较小,探查方法主要是夹钳法。(3)电力管线一般采用工频法或夹钳法来进行探查。夹钳法信号相对比较好,探查精度较高,是电力管线探查的主要方法。(4)燃气管线材质一般为PE管道,对于口径较大的、场地平坦的PE管道可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较小的PE管道主要通过调绘资料或指认进行,调绘资料在使用时进行详细的开挖验证,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对于金属材质的燃气管线,一般采用感应法探查,管径较细的管线,还可采用夹钳法探查。(5)热力管线材质一般为钢管,探查信号比较好,一般采用直连法、感应法和夹钳法来探查。(6)工业管线一般包括石油、氢、氧、乙炔、排渣等管线,此类管线探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9、采用地质雷达对非金属管道进行探测时,应选用与探测对象的埋深和管径相匹配的发射频率和合适的接收天线;在一个探测点应作两次以上的往返测量,以确认异常的可靠性;如探测对象无明显异常,应在该探测剖面前后作反复多次测量,以利于发现异常;对不规整的管线异常要进行开挖验证;要在探测点附近的已知管线上作雷达剖面用以确定介电常数和波速。10、非金属管线主要是排水管线,电力、通讯管线预埋管及部分给水、燃气管线等,其埋设较深,一般在1m~3m之间,主要采用地质雷达,也可以采用示踪电磁法、开挖等方法。排水管线由于检修井较多,大部分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其调查的方式就是利用“L”尺直接量测,直接读出其管径、埋深等数据。对于调查不能查明的排水管线,可以采用地质雷达等探查手段进行辅助探查。给水、燃气非金属管线在可开挖的地段采用机械法进行探测,在硬质路面可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11、疑难管线点的探查一般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认真分析、查阅资料、研究调绘图,摸清其分布再进行探测;采用不同仪器、多种方式、方法交叉探测,从中找出较可靠的异常值;向权属单位尤其是向直接参与敷设管线的人员了解管线的分布情况,或在可能的地段进行雷达探测和开挖验证,最大限度地确保疑难点探测精度。12、隐蔽管线点定位管线平面位置的定位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极小值法,两种方法宜综合运用。当周围环境对目标管线的干扰较小,或者目标管线的电磁异常特别明显时,一般用极大值法定位。为消除系统误差,可将接收机旋转180度两次探测求取中间位置;对隐蔽的转折点,三通点的定位宜采用连续追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