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课件_第1页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课件_第2页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课件_第3页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课件_第4页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别第二节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第三节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一、社会性别的由来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琼·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第一节社会性别二、社会性别的含义社会性别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它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了男女的性别特征和差异。三、主要观点(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第二节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一、性别角色1、内涵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了。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小巧、弱不禁风、亭亭玉立美丽、温柔、害羞、细心、感情细腻、爱哭、重视家庭⑴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优雅,男性高大宽肩=高大、风度翩翩、强壮、豪放、侠肝义胆、独立、自主、勇敢、冒险、进取和重事业印象中的男性特质大胆、勇敢、正义感神经大条思考不周到不掉眼泪赚钱养家保护女孩子穿裤子⑵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印象中的女性特质细腻、温柔、体贴、贤惠重感情,易掉眼泪思考周到会持家,顾小孩较节俭、勤劳较柔弱穿裙子女性的角色行为⑶角色行为男性的角色行为男性的职业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⑷职业分工女性的职业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2.影响对身心健康对职业生涯对家庭关系对社会发展

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在实验前的预备测验中,被试者都不认同如“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男性在事业上要明显强于女性”、“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出色”等描述,尤其是女性被试者对上述描述更是强烈反对,表明被试者未意识到或至少不承认自己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温柔体贴……?与你想象的一样吗?与你想象的一样吗?尊重多元的性别气质只要有一个女人作者:南希.史密斯译者:黄长琦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意再伪装坚强。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

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得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一、社会化的概念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第三节性别的社会化二、性别社会化过程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承担性别社会化的主体单位:家庭学校与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1)家庭: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通过社会接受和强化性别角色期望。区别对待和对角色模式的认同,是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两种不同的机制。区别对待:父母除了对其不同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对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别的。根据自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给孩子取上具有男孩特征或女孩特征的名字,并赋予不同的性别角色含义。如男孩名字一般带有“勇”、“刚”、“强”、“杰”等男性化的字眼;女孩名字则多是“丽”、“淑”、“霞”、“洁”等女性化的字眼。服装与玩具的性别区分:衣服颜色、式样……

玩具的种类与选择……男孩vs女孩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在家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不让他们串角色:家庭性别教育实例

案例1.不想女儿像我一样男性化□燕子35岁公司职员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里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球场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妥。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的女孩子们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我粗粗笨笨的,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少,可他们从来都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认知突然被唤醒,我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飘飘,莲步摇曳。当中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感。所以,我不想女儿像我一样。案例2.当儿子对化妆品感兴趣□晓尘31岁公司职员

儿子长到三岁半,突然对我的那些化妆品有了兴趣,觉得我的那些小瓶瓶罐罐特别神奇,于是也嚷着要。刚开始我对他的这种倾向蛮紧张的,可仔细观察后发现,儿子其实只是对口红的旋转设计,对化妆品的色彩感兴趣。这下放心了,我拿了支口红给儿子,请他代为保管并告诉他这东西男孩子不需要用,不过当妈妈需要时,他可以把口红转出来帮妈妈涂一涂。对此,儿子很乐意配合。

案例3.从小让他们不串角色□周女士36岁职员儿子和女儿是对双胞胎,刚落地时,全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虽然是一儿一女,但我们总是喜欢买同样的衣服来打扮他们,每次别人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家伙都会忍不住围上来看,做父母的总是特别自豪。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买衣服再也不是一式两份了。我给女儿梳起了小辫子,刻意把两个孩子打扮成不同的形象。洗澡时,我带女儿,儿子跟爸爸。我告诉他们,女孩和妈妈一样,男孩和爸爸一样,两种人是不一样的。等他们上了幼儿园,我给他们分了房,当然,房间的布置也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不用我们提醒,他们自己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要一样。(2)学校:正式的社会化单位学校教育对于个体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念、生活目标、人生理想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老师们对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和期望已被称做是“隐课程”,它们常常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由于老师们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活跃和更难以控制,所以,很多课堂时间典型地以迎合男孩子们的兴趣度过,并试图以此征服他们。当女孩在学业上比男孩做得更好的时候,老师们可能会认为她们只是更尽责、更勤奋些,与女性的方式相符。相反,如果男孩获得了成功,他们则可能被认为具有“真正的”创造力,比女孩更能引起老师的兴趣。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学术上的自我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性别角色形象:女性出现的场合,多从事服务性工作、或扮演被救护与被帮助的角色;男性则常以领导人、或救人解围的英雄角色等出现。在学校的正规教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女性忽略和忽视的倾向。许多研究表明,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对两性作用的定型看法。张艳春研究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她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可辨别的男女性别的人物共有1323个,其中男性781个,女性542个;从插图中男女的职业比较,凡是保育员、营业员、纺织工人都是女性充担,而科学家、文学家则都画的是男人;从课文中男女两性担任主角比较,十册语文教材中,以男性为主角的有132篇,以女性为主角的只有2l篇;教材写了许多中国和外国的革命领袖,却没有一个女的;写了不少中外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没有一个女的在课文描写中充当无知、低能的都是女人,而男人则是知识渊博、能力高超;不仅埋没了一些女性的贡献,更主要是影响青少年对女性的正确认识,对女孩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上海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书,介绍了524位有贡献的人物,其中只有8位女性。《外国名作家传》收集了439位名作家,其中女作家仅有26人。中国404位文学家,女性只有22人。杜芳琴:《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别分析》

(3)同辈群体:在游戏中学习

同辈群体(peergroup)指的是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同辈群体并不一定是朋友。

随着儿童期年复一年地过去,同辈群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其社会化。由于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平等位置,因此它对青少年有特别的影响。童年期以后,与同性伙伴交往,获得同性伙伴的认同成为儿童的强烈心理需求。这一时期,除了性格爱好外,性别也成为划分伙伴群体的重要标志,在不同的群体中形成不同的行为规范,男女两性的角色规范便自然而然地被整合进群体规范之中。许多现象表明儿童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行事,就越会被同伴们所接受,反之则可能孤立。“合群”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普遍心理需求。媒体在不断强化、教导女性怎样为女孩、女人,男性怎样为男孩、男人,维持并强化着“传统”的关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假定,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着许多根深蒂固的对男女两性的基本判断:

男女有别(4)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广告中的角色定型或女性模式化可以归为如下三类:(1)美丽动人型:由于女性形象大规模进入商品交换活动,并且被作为行销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被“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

(2)性感型推销化妆品的广告和不少杂志封面大量采用青年妇女形象,突出所谓的性感因素,多数广告展示的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而且性感、丰满、裸露。(3)贤妻良母型在杂志、报纸、电视广告中,有相当数量的广告在沿用或强化传统的性别分工。广告中女性总是表演从属角色,在洗衣机,洗衣粉、抽油烟机等家庭用具中扮演主角,并沉浸在为家人奉献的幸福之中。总结: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人在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学习、认同和规范自己,对社会性别的学习、教化也在同步的进程中。一代代沿袭社会性别规范的男人和女人被建构。这就是性别的社会化。TheEnd!

社会性别观念社会性别体制化规范化对两性的评价为完成角色的资源分配社会、家庭角色及责任分工与角色相关的能力、特长的发展两性行为方式的固化社会性别关系运作图决定权的分配社会性别机制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资源分配、经济政治体制等)中、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传统的性别关系导致两性在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最终造成两性在资源、地位以及权力上的不平等。

[美]玛格丽特·米德(M.Mead)在《萨摩亚人的成年》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气质》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揭示了文化在塑造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中的重要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神话。社会性别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