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教育管理学导论
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课件1几个与教育管理有关的案例案例一:陕西省铜川市某中学一年二班学生王文生,6月2日到学校上课时,内套一件被青年们称为"一把火"的红衬衫.他的显露的红衣领子被班主任孙澎发现,当即责令脱掉.平日少言寡语的王文生不愿当着男女同学的面脱衣服,要求去教室外面脱,孙澎不准,强令他在教室里脱.自尊心很强的王文生坚持不脱,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孙澎走过去揪住衣领把王文生拉出座位,把他的语文书和本子从后窗子扔下楼去,大声喊道:"出去!我这个班不要你,以后别来了.“此后班主任和学校一直未同家长通报情况.直到6月14日晚入睡前,王文生才对奶奶说:"老师欺负我,我找他讲理去."次日早7时半左右,王文生在铜川市公园湖投湖身亡.
孙老师的管理是否存在问题?他应不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案例二:
某学校是县里有名的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年轻的王校长调到该校后,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他认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抓好科研,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他采取的第一项改革措施便是把学校管理的中心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转为科研管理.
王校长期待着这一改革会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教师埋头科研,虽然写出了一些论文,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明显的降低了.
你认为王校长为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3
案例三:
王校长是市教科所的特聘研究员,同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因此他总有很多社会活动需要参加,因而不能每天都到校,但学校工作搞得井然有序。在校时,他经常与教师和学生接触,他对反映的许多具体要求总是让分管的副校长、教务长、总务主任解决。一次在教职工大会上,王校长念了一份给他的条子:“你是校长,为什么遇到问题不表态,是权不在手,还是处理不了?”念完条子,王校长感谢这位老师的关心,然后明确表示:“我是有职有权的。学校重大决定都是我主持作出的,这就是权!至于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处理,领导成员有分工。因此不能随意表态。”王校长的解释,一些教职工仍不赞同。他们认为,领导成员多,应是校长说了算,否则,校长不是“无为而治”了吗?
有学者认为,在学校管理中领导方式有集权式、放权式、民主式三种类型,王校长的行为属于哪种类型?4
形色形色的教育管理问题学校管理:“教案官司”拷问学校管理缺失各种各样的“申报”活动(学校评估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管理:“教育权”侵占“生育权”(女教师的管理问题)教师聘任中的“末位淘汰制度”学生管理:课堂秩序和班主任的角色家长参与的机制和形式管理无处不在。。。5教育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管理?(周三多,2010:11)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4)协调时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就是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6教育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什么是管理?(陈孝彬、高洪源,2008)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的产生:从古代至今而存在的现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生产关系而存在的管理的社会属性: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管理的社会属性的核心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它是有阶级性的。7什么是管理?2、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文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文化(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物质环境和条件中,还体现在人际关系里,表现为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差异是一种文化的差异)P.F.Druker: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管理传统:美国的竞争对手传统、欧洲重商主义、日本的家族传统、英国的俱乐部传统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管理:追求经济利益,自由竞争,个人主义,崇尚科学、实证,重视理性,追求标准化、规范化;东方文化的管理:追求政治利益,民主协商,集体主义,崇尚说服、示范,重视情感,追求策略)8
什么是管理?
3、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MaxWeb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H.A.Simon: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永远不可能追求到最优化)管理是对有限资源的开发和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自然、社会环境;组织内部环境F.E.Cast:管理要应付动态环境的变化)管理是消除矛盾和冲突的行为管理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行为9管理活动的四种特性(吴志宏等,2008)1、管理这种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更多地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不是一种短暂的、即时性的动作。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0教育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教育管理(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的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陈孝彬、高洪源,1995:35)。教育管理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充分调度各种资源,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系统化的活动(罗双凤、叶安珊,2010:3)。11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陈孝彬、高洪源,2008)1、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1)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办教育离不开资源,这些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3)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地发展。(4)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12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2、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有自己的特点。(1)管理育人(2)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3)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4)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13教育管理活动的特点
(吴志宏等,2008)1、教育领域中有很多东西难以定论和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氛围。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很多方面难以量化。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活动常常会涉及伦理、道德及价值方面的问题。4、在教学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趋势。5、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4教育管理的意义
(吴志宏等,2008)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它需要有效的领导和管理。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4、为了服务于教育。除此之外,教育管理还在教育决策、教育行政监督、教育评价和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5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科学发展的模式(R.Kuhn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前科学——常态科学——反常现象——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态科学——新反常现象——新科学危机——新科学革命16教育管理学学科界定研究对象(有什么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或学科基础(属于什么学科,和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研究方法(运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学科功能(本学科的研究是用来达到什么目的的)17不同学者对“教育管理学”不同的定义国内学者观点:一、把教育管理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教育管理学和狭义的教育管理学。前者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陈孝彬,2008)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有两大分支,一是教育行政学,二是学校管理学。前者是研究国家各级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工作规律的科学,后者则是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工作规律的科学。(萧宗六,2001)教育管理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工作。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政规律的科学。(刘文修,1996)18评析:把教育管理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至今仍然是教育管理学定义中的一种主流的观点。
该观点把教育管理过程和教育管理规律看做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根据教育管理学对象的两大方面,把教育管理学分成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两大部分。
但是,正如有学者所批评的那样,此定义属于功能性定义,定义项的外延过宽;而把教育管理过程和教育管理规律作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不明确;另外,仅仅以研究对象来定义一门学科也是不够完整的(黄崴,2009)。19不同学者对“教育管理学”不同的定义二、另一种观点把教育管理学看做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和本质,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活动的现象与本质,并揭示教育管理活动的普遍原理与规律的科学。(安文铸,1995)教育管理学时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它是以教育管理现象和教育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教育管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含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等四个方面(孙绵涛,1999)。20评析:
此种观点将研究对象和研究功能两方面构成一个属性来定义教育管理学。此种定义比第一种定义有其全面的地方,但是,此种定义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定义项的属性选择不当,现象和本质不应该并列,教育管理本质应该是教育管理的结果更为合适;第二、教育管理现象作为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太宽泛了(黄崴,2009)。
21国外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教育管理学界兴起一场理论运动(Theorymovement),这一场运动倡导把教育管理建设成为象社会科学和工程学那样严谨的科学。2、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学者对理论运动提出了批评。Hoy,W.K和Miskel,C.G提倡,应该把教育管理学看成一种有概念、假设和概括所构成的理论。22什么是教育管理学?(黄崴,2009)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研究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
学科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研究方法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科学。学科功能23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分析1、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要研究的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现象和问题之间的区别:科学研究研究的是那些已知的成为了问题的现象,只有当现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或认识的范围并成为问题的时候,该现象才成为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于教育管理学科而言,任何教育管理的问题都是以教育管理现象的出现为基础的。首先有教育管理现象,然后这些现象为人们所知,接着人们对已知的某些现象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些所提出的问题,就构成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24教育管理问题的分类:
(黄崴,2009)1、教育管理的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事实问题(彭涟漪,1996):自在事实:客观自在的现象。如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同年龄学生的管理客观事实:被人类实践活动影响过的客观事物的现象。如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经验事实:人观察得到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学生的看法。理论事实:人通过思维所把握到的客观世界内在的联系和本质。不同的教育理论的产生25教育管理要研究的价值问题1、物质价值问题: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如某些种类学校的创收手段。清华女生退学改名考取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10月02日11:34
红网-潇湘晨报○重考时她(肖诗语)改了名字,考取了邵阳市理科状元;网帖称,她重考是为了给复读学校邵东县科达学校做宣传○班主任:她在清华的专业不理想,故退学重考;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向她提供14.5万港元奖学金2、精神价值问题:教育管理实践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情况。
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广东高考状元陈雨然:新东方精神激励我走向清华北大2006-07-2711:28:00
来源:广州新东方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翅膀。把眼泪装在心上,会开出勇敢的花……”262、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
经验问题:分权制、校长负责制在中西方的视角下有何区别?(未解决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和反常问题)概念问题:教育管理理论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3、教育管理的常规问题和革命问题常规问题:当前教育管理科学能够解决问题,或者是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回答,但可以从现有理论探讨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如义务教育的教师绩效工资问题。革命问题: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所部能回答的全新或者异质的问题。如香港学校面临的“80后”问题。4、教育管理的“真”问题和“假”问题问题是否存在?真的问题是现有的理论没有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的问题。27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基础)1、教育管理学首先是一门社会学科(陈孝彬、高洪源,2008)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活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2、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其本质还是一门管理学科(罗双凤、叶安珊,2010;黄崴,2008)
教育管理学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对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如何安装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28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教育管理,是对教育进行管理的专门性活动或管理教育的专门化活动。但是,教育管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管理学科:
首先,教育组织具有其他组织的基本特点。
其次,教育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
最后,教育管理学业同样要研究教育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问题。
教育管理学更应该是管理学科而非教育学科的原因: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教育学的其他学科的共通性较少;而在教育学科,教育管理的研究,无论是人员多少还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弱势。如果教育管理学不能和管理进行接轨,其学科发展难度是很大的。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但其本质还是一门管理学科29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陈孝彬、高洪源,2008)1、教育管理学是智慧增长的学科。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和同胞服务走出去(哈佛校训)。2、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的科学。现实的挑战总是超越现存的理论。3、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识别信息——价值判断——行为选择4、教育管理学是权变的科学。权衡应变,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5、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教育管理重在行动,重在效益。30教育管理学与相关的学科领域
(吴志宏等,2008)管理学:教育管理的母体学科,众多管理理论对本学科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教育学:教育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场域,为许多教育管理问题提供可能得答案社会学:组织理论方面,如MaxWeb(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政治学:体制改革、政治制度、权力分配、决策过程等哲学:本体论、价值论对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法学:对教育法规的制定、实施等的影响,尤其是行政法学经济学:有关教育成本、教育经费来源等
31教育管理学的特质
(黄崴,2009)1、综合性教育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的科学,这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2、实践性实践性包括两重意思,一是客观性(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理性研究和探索),二是情境性(教育管理实践是复杂多变,教育管理理论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作为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和作为情境的教育管理学是不矛盾的。3、开放性教育管理学科既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也向所有学科开放,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32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和质化研究之争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researchmethod)又名定量研究的定义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欧群慧,2001)。凡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称为定量研究方法(黄崴,2009)。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33
量化研究方法的起源(秦金亮,2009)
量化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实证主义时期,而真正从技术层面推动量化研究进程的是统计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Petty),配弟在《政治算术》中明确提出将数理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开数量化运动之先河。20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由欧洲移向美国,社会科学数量化运动才成为一种潮流。社会学家斯托哥(S.Stauger)在问卷设计、抽样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问卷和抽样的数量分析方法,社会学家拉扎尔斯费尔德(P.Lazarsfeld)一生致力于建立社会统计分析的数学模型,在社会学中形成了同芝加哥学派相抗衡的哥伦比亚数量学派。34在政治学中普遍使用概率论、游戏论等数量方法进行竞选分析,在教育学中运用实验方法推动了实验教育学的发展,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所推行的严密实验方法,力图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实验行为学科。上述学科的量化研究运动发展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数学模型法等量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的起源35教育管理学的量化研究的种类实验研究: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探索教育管理因果的一种方法。特点:至少有一个变量,而且这个变量可由研究者人为地加以控制和改变;主要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时通常要将有控制的事实和对象的情况与没有控制的一方进行比较;实验过程要求有假设、验证、有较严格的操作规则、有科学的测量手段;实验结果可以重复。调查研究(问卷调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各类教育管理问题上被大量运用。一般的程序是:确定研究主题——编制问卷项目——选取样本——小范围预测——实施调查——统计调查资料——讨论分析——提出建议统计法是量化研究的基础工具,一般可以粗略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36质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又名定性研究、质的研究关于质化研究的定义有很多,Norman.K.Denzin的定义是比较清晰和全面的。质化研究是一种置观察者于现实世界的情境性活动(situatedactivity),它由具有解释的物质实践(interpretivematerialpractice)所构成,从而使现实世界变得可见(visible)。这些物质实践转换着现实世界,它们将现实世界转换成一系列的表征(representation),包括田野日志、访谈、对话、照片、记录和自我的备忘录(Denzin,2000:3
)。
37首先,质化研究的目的在于使现实世界变得可见,说得通俗点就是,通过质化研究能使我们认清客观现实世界。
其次,质化研究的要处理那些由现实世界转变而来的表征,换句话说,质化研究要处理那些表现为日志、访谈、照片等现实世界转化过来的形式。
再其次,却也是最重要的是,质化研究的研究者就是要去理解和解释这些表现为各种物质形式的现象,而这种理解和解释要通过挖掘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人们所赋予现象的意义。
质化研究是一种强调研究者对现象背后,人们所赋予该现象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活动,它强调研究者要对主体背后的意义进行理解,也非常重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和密切关系。质化研究方法的意义38质化研究的起源(秦金亮,2009)质化研究源于人类学的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y),ethno意指一个文化群体、一个民族,graphy意为描绘、描述。因而人种志就是对特定文化的人群进行详细的、生动的、情境化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样式、价值观念等。民族志的兴起在于西方殖民地对异文化原始部落的极大兴趣,最早倡导实地调查研究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士(F.Boas),他带领学生经常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进行实地调查,人类学称其为田野工作(fieldwork)。39质化研究方法的起源真正开创长期田野工作的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其内容主要包括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的方式对调查对象的所言、所行、所思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辨析,他并于1922年写就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民》两部经典性的民族志专著。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George.Mead)创立了以符号互动论为指导的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入到城市、农村、社区、组织,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这些研究不仅成为之后社会学的精典之作,而且为质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方法。在社会学中推动质化研究兴起的另一场革命性的运动是H·加芬克尔(HaroldGarfinkel)领导的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运动。40质化研究方法的种类1.Narrativestudyofselfandidentity(叙事研究)2.Ethnographicstudyofhumaninteractions(人种学研究)3.Hermeneuticstudyoftextandstudyofdiscourseformation(诠释学研究)4.Genealogicalstudyofpower(系谱学研究)5.Historical-comparativestudyofsocialinstitutionandinstitutionalchanges(历史-比较研究法)6.Criticalhermeneuticstudyofideology(批判诠释学)(Tsang,2010)还有许多其他的: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生命史(Lifehistory)41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区别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ofMeaningsPositivist-logicalExplanationofEmpiricalregularitiesMethodologicalCollectivism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Historical-ComparativeStudyEthnographicStudyExperimentalStudy&SurveyMulti-levelAnalysisDiscourse&GenealogicalStudiesNarrativestudy(Tsang,2010)42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陷量化研究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研究,并通过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借助实验、推断演绎及数理模式等手段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揭示社会发展大趋势。优点:其研究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便于操作,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缺点:但量化研究范式主要对社会现象的表层进行量化测量,它强调的是对行为事实开展静态的横向研究,而不注重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研究行为的意义,因而难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深层内在结构。43质化研究
更适合于对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动态的探索性研究,它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主体互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以归纳的方式为自下而上的建立新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质化研究范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其研究结果也更具有针对性。
但质化研究不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发展趋势性的研究,而且研究主观性、经验性、情境性色彩更浓厚,研究的成果一般没有明确的结论,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因而不具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陷44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相关的研究问题:农民工接受社区学校培训的价值和现状调查政府公共管理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督政制度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学校品牌的创建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及高校资费的优化确定教育产业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民办大学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研究高校勤工助学现状研究应征南京小学教师职位研究大学生对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方法的评价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评教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研究团委、学生会工作管理现状调查质化?还是量化?45其他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法(质化与量化的混合)黎萬紅、盧乃桂(2008)“中國內地高校哲學系教師工作生活近年面對的挑戰”高等教育研究(29):122-130
大型国际研究均多采用混合研究法。质化和量化的有机融合,可以很好地互补。系统研究法(黄崴,2009)系统研究室研究者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系统模型(以某种确切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实物、公式等对一个系统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进行的描述,包括文字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2、系统分析(从系统论出发,找出所研究的系统的目标和各种可行方案,运用系统模式和最优的方法,从费用和效果等方面,对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以便从中选出最后的方案,帮助决策者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作出合理决策)46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1、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关于教育管理学的产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19世纪后半期,德国学者施泰因(L.V.Stein)有关行政学方面的著作,因此是本学科的创始人(久下荣志郎,1981),但这种说法缺乏更多的证据。又有说法,1908年美国学者S.T.Dutton和D.Snedden的《美国公共教育行政》一书时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管理学著作。但公认的事实是,从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出现了专门的以学校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因此,可以断定,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尽管当时还很不成熟(吴志宏等,2008)。47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教育管理学科被认同为科学研究,并成为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事。
这主要得益于二战之后,受行为科学的影响,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这致使教育管理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行为科学是现代社会生成的、围绕着人的行为而展开的一种综合科学,它是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4820世纪50-70年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场“理论运动”,这场运动在以自然科学规则为内核的科学主义的旗帜下,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管理学建设成为象社会科学和工程学那样严谨的科学。这也成就了教育管理学科学化的第一高峰。
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管理学进入了新的一轮发展阶段。成为拥有相当研究成果的专业领域。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492、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路向
(刘居富,1997;黄崴,2009)1、经验描述阶段20世纪前,教育管理在我国仍然以经验描述为主,理论还没形成。2、借鉴传播阶段19世纪末期,开始在经验描述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并将教育管理列入各级师范学校的正式课程。3、总结建立阶段1930-1978教育管理课程增多,教材从过去的翻译、编译到自编,这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个重大变化。1935年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48年罗廷光《教育行政》1958-1978教育管理理论处于混乱状态,教育管理实践处于无序状态4、迅速发展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恢复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初建90年代初期到2000年前后发展2000年至今水平提升50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1、概念上,其他学科的概念多,本学科的概念少。2、内容上,规定的多,解释的少。(总是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而很少解释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3、研究方法上,重思辨,轻实证。(质化和量化的研究都急需,尤其是后者)4、研究规范上,议论的多,研究的少。5、结构上来看,形式的多,实质的少。5、本土化、国际化有待加强结合。51教育管理学科的体系框架(内容)几本重要的教育管理学参考书1、《教育管理学(第三版)》陈孝彬、高洪源主编2008年前言第1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2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3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4章
教育行政体制
第5章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6章
教育政策与法律
第7章
教育计划
第8章
教育督导
第9章
教育财政
第10章
教育课程行政
第11章教师人事行政
第12章
教育信息的管理与公开
第13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改进
第14章
学校管理过程
第15章
学校组织管理
第16章
学校质量管理
第17章
学校建筑管理
第18章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
第19章
学校领导
主要参考文献
522、《教育管理学》孙绵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导论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及理论逻辑的新探索
第一论教育管理学科论
第一章学科论概论
第二章关于教育管理学科论的若干问题
第二论教育管理活动论
第三章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第四章教育管理活动的事实要素
第五章教育管理活动的价值要素
第三论教育体制论
第六章教育体制理论
第七章教育体制改革
第四论教育机制论
第八章教育机制理论
第九章教育机制改革
第五论教育管理观念论
第十章教育观概论
第十一章关于教育管理观
第六论教育管理人论
第十二章教育管理人性理论概论
第十三章人的本性与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533、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2008第一篇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第二篇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第四章教育组织机构第三篇教育政策和法律第五章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第六章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第四篇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第七章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第八章老师管理第九章学生管理第五篇教育实务管理(上)第十章教学管理第十一章德育管理第十二章体育卫生管理第六篇教育实务管理(下)第十三章教育科研管理第十四章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形象人性测试题及答案
- 教育面试结构化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医护理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土建专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匠石之齐翻译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采矿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NOI试题及答案
- 重要生命体征监测的安全标准
- 2025年mysql的上机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滨州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 儿童变应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规范使用专家共识解读 4
- 四升五数学40天(暑假作业人教版)
- 2025年农业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与农村保险服务标准化研究报告
- 2025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关于竣工结算管理办法
- 连锁企业培训管理办法
- (2025年)黑龙江省伊春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
- 临床护理课件
- 2024年四川省德格县民政局公开招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枣庄翼云机场招聘笔试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蜀道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