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1ppt课件概说

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二、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2ppt课件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1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如痰饮、瘀血)等。

2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3ppt课件二、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

1《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内所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

2汉张仲景将病因按其传变为三个途径

“外所因”

把病变局限于四肢九窍等相对表浅的部位

第三类

把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归属于

“外所因”

六淫邪气

把致病因素与发病

3宋代陈无择

提出“三因学说”

“内所因”

情志所伤

途径结合起来分类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

4ppt课件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伤、劳逸)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5ppt课件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病因的方法。

6ppt课件四、中医发病学的特点

取决于

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及营养锻炼1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

邪气盛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某些情况下邪气起决定性作用

2正气与邪气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过程的始终3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

7ppt课件第一节病因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疠气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二)痰饮(三)瘀血

8ppt课件(一)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太过和侵淫之意。

1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

转化条件2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超过人体适应能力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六气才能成为六淫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9ppt课件2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机体,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2)季节性: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居住环境密切相关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风寒感冒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湿热泄泻风寒湿痹(5)转化性: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10ppt课件1.风(1)风的概念: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春季多风病,其它季节亦有风病,风邪外袭

外风病证。(2)风邪性质与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性主动

④风为百病之长

11ppt课件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阳邪: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头痛其性开泄:是指风邪易使腠理疏松而开张。上部(头面)汗出袭阳位:风性升发,向上向外,常伤及人阳经恶风肌表②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12ppt课件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病邪中主要致病因素,凡外感风寒、寒湿燥热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风热、风湿风邪亦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13ppt课件2.寒

(1)寒的概念

:寒为冬季主气。凡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

: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外寒损伤阳气导致内寒病寒病证阳虚内寒之体,内寒:机体阳气不足,机能衰退。容易感受外寒

(2)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14ppt课件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阴盛则寒”

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被寒邪损伤—“阴胜则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

②寒性凝滞:

“凝滞”

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偏盛,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结阻滞,不通则痛

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15ppt课件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袭人,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16ppt课件

3.暑

(1)暑的概念:A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先夏至日为病温

B暑邪与其他外邪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独见于夏令

后夏至日为病暑C炎夏季节,气温过高或烈日之下,长时间露天作业感受暑热之邪而患病或工作环境闷热D暑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2)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③暑多夹湿

17ppt课件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气虚——气短乏力、懒言“气脱”——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心烦闷乱18ppt课件③暑多夹湿:

暑热季节,气候炎热,且常多雨水而潮湿,热蒸湿动,弥漫于空间—暑邪常兼挟湿邪致病

发热烦渴+四肢倦怠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滞不爽(治暑必兼治湿)(热病征象)(湿阻病征象)19ppt课件

4.湿

(1)湿的概念:长夏主气。长夏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湿气最盛,湿邪最多

长期阴雨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或淋雨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换

外湿:为湿邪由外侵犯人体伤于外湿湿邪困脾湿浊内生湿邪相互影响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脾阳虚损水湿不化招致外湿停聚于内而成

(2)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弥漫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0ppt课件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胸闷脘痞

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呕恶不舒

湿邪为有形之邪,留注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

大便不畅

小便不利

湿为阴寒之邪,阴盛阳病

最伤脾阳

运化失权

腹泻、水肿

脾为阴脏,喜燥而恶湿

尿少或腹水

21ppt课件②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指湿邪为病,多见重着症状。如肢体困重,如负重物,头重昏沉如裹布帛等症。——“着痹”“湿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病,面垢眵多有分泌物和排泄物的秽浊症状白带多粘稠腥秽气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浑浊湿疹浸淫舌腻苔或垢腻苔

22ppt课件③湿性粘滞、弥漫: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阻滞。湿邪粘着凝滞——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湿痹、湿疹、湿温病等。如湿滞胃肠——脘闷,大便后重而不爽湿积为痰——痰多粘腻、呕恶、胸痞病程迁延较长,反复发作而难愈湿滞膀胱——小便淋漓不尽湿痹——关节酸重疼痛,固定不移外而肌腠皮毛

“弥漫”,指水湿之邪为病,病位常弥散而不局限

弥漫三焦无处不到。

内而脏腑组织

23ppt课件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阴位,指人体的下部,如下肢下窍等

痢疾

湿邪为病,常先起于下部或以下部症状较为明显

淋浊

湿热下注

带下脚气病

下肢溃疡(臁疮)、下肢浮肿、下肢关节肌肉酸胀疼痛——湿邪

24ppt课件

5.燥

(1)燥的概念:燥为秋季主气。气候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以致出现秋凉、劲急、干燥的气候。故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则易发生燥邪为患。温燥:秋季有夏季火热之余气存在——温燥

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

燥病凉燥:秋季有近冬之寒气存在——凉燥

内燥:由于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肌体阴津亏耗,失于濡养滋润之病理变化。

(2)燥邪概念和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25ppt课件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具有干燥涩滞的特性,故其致病最易耗伤人体之津液

阴津亏虚

干燥不润之象,如口鼻干燥,口干咽干口渴,舌干少津、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

②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清肃濡润,既不耐湿,更不耐燥,湿则饮停,燥则津伤。

且肺主呼吸,与大气相通,又外合皮毛,故燥邪伤人,最易损伤肺脏阴津。

肺津为燥邪所伤,失其滋润,则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均受影响,可现干燥津亏症(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

小便少)肺和大肠相表里,故肺燥亦能影响及大肠的传导功能——大便干燥不通。

(燥与肺相应之说)

26ppt课件

6.火

(1)火的概念:火(包括温、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热、温热并称。火热旺于夏季,其他季节也可见。以病气言:热多属于外淫----风热、暑热、湿热火与热同中有异火则常由内生-----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胃火炽盛

以性质言:温与火热,性质相同,程度有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直接感受温热病邪——暑邪即是外来之火,称之为暑热外来火热之邪郁遏化火——风寒湿燥等邪侵袭人体,须郁久方能化火火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风为阳邪,寒凝滞收引郁遏阳气,湿重热着阻遏气机,燥性干涩伤津,阴虚则热)热“五气化火”条件体质因素——阳盛或阴虚阳亢之体皆易从阳化火(从其阳盛或相对阳亢)与邪侵部位有关——邪侵阳明燥土胃与大肠,则易化火。内生之火热邪气:

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27ppt课件(2)火热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易扰神明

②火易耗气伤津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热易致肿疡

28ppt课件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上炎,易扰神明:

火热之邪,主炎热躁动,其性升腾炎上,故属于阳邪。

阳盛则热——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象洪数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升腾炎上——多发于头面五官胃火炽盛——齿龈肿痛肝火上炎——头痛,目赤肿痛

上扰神明——轻则烦躁失眠,重则狂躁妄动,神昏谵语。

②火易耗气伤津:口渴喜饮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

人体阴津耗伤

热象+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阳热亢盛的实火

最能损伤人体正气

正气受损(“壮火食气”)——乏力倦怠

伤津,气随津脱

29ppt课件③火易生风动血:

高热神昏谵语

③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四肢抽搐(“热极生风”)目睛上视出血颈项强直吐血角弓反张

火热之邪血行加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衄血

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尿血经过多、崩漏

④火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红、肿、热、痛

30ppt课件

(二)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不同于六淫之气。

2.疠气的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疫病发生及流行的条件——与气候、环境、饮食卫生,以及社会等因素有关

31ppt课件(一)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

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3.七情致病的特点

32ppt课件1.七情内伤的概念

A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一般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不使人致病。

B七情内伤: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调节范围,导致疾病发生,即为致病因素。

C七情与六淫区别:

七情致病——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又称为“内伤七情”,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是外感致病因素。

33ppt课件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

人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

七情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

(外界刺激作用于内脏才表现出情志反映)

心——“喜”肝脏气血紊乱—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肝——“怒”脏腑组织和气血发生病变异常的情志反映心脏气血紊乱—哭笑无常脾——“思”七情过激

五脏及气血的功能活动异常

肺——“忧”肾——“恐”34ppt课件

3.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气机逆上喜则气缓——气机涣散不收

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然后分别悲则气消——气的消散或功能减退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恐则气下——气机陷下

(因为心藏神,为“五脏六腑惊则气乱——气机紊乱之大主”)

思则气结——气机郁结而不畅(3)病情变化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较剧烈的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35ppt课件(二)饮食失宜

1.饮食失宜的基本概念

饮食失宜——指人体摄取饮食失去正常的规律,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宿食积滞,聚湿、生痰、化热等内伤性病变。

2.饮食失宜的常见类型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消瘦易感外邪或早衰

饥饱失常

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脾胃纳化能力,宿食积滞——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下利、便血及痔疮

(1)饮食不节

饮食规律失常

小儿常见——食滞日久,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婴幼儿食积日久,正虚邪实——“疳积”

(2)饮食偏嗜是指饮食内容有所偏颇,或惯食过冷过热饮食物而言。

(3)饮食不洁饮食不洁——多种肠胃疾病,食物中毒及消化道传染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泄,或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血等症

36ppt课件饮食偏嗜:

①偏嗜种类:指饮食偏颇,使某种营养成分减少,久则可形成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病证。如瘿瘤(即单纯性甲状腺肿)、佝偻病、夜盲病、脚气病等。

②偏嗜寒热:过食生冷—易损伤脾阳—寒湿内生—腹痛、泄泻等症。过食辛温燥热,或嗜食烫热食品—易伤胃阴—引发胃热—

口干、口臭、消谷善饥等

③偏嗜肥甘:过食油腻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积湿生痰、化热化火,消化不良,痈疽疔疮,动风,发为半身偏枯等病症。

④偏嗜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营养五脏(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味之偏嗜——损伤五脏,诸病丛生。

⑤偏嗜酒浆:嗜酒无度可酿生湿热痰浊,从而引发多种疾患——腹部癥块,消瘦,腹水

37ppt课件多食咸,则脉凝血泣而变色(注:肾水乘克心火,脉凝血涩,心之病症)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心火乘克肺金,皮肤枯槁少津,汗毛脱落,肺虚津亏之象)五味之伤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肺金乘克肝木,筋急爪枯,肝血失于濡养之象)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肝木乘克脾土,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脾虚肌肉失养之象)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脾土乘克肾水,肾主骨,其华在发,骨痛发落,肾病之象也)。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木乘土)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水乘火)五味偏嗜,不仅可直接引起本脏病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土乘水)而且可以影响脏腑之间关系,引发多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火不生土)种病证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金乘木)。38ppt课件(三)劳逸失度

劳累过度(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

劳逸失度

安逸过度

(完全不劳动,不运动)

产生疾病

劳力过度,指较长时期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伤气(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1.过劳劳神过度,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腹胀、便溏)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伤肾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或遗精,早泄,甚或阳痿等病症。

2.过逸:长期不劳动,不体育锻炼,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食少,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

39ppt课件三、其它致病因素

(一)外伤、虫兽伤及寄生虫

1.外伤:一般指因机械暴力或焰火、沸液等所导致的创伤。如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及烧伤、烫伤、冻伤等。2.虫兽伤:主要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等。机体为虫兽所伤

轻——出血,皮肉损伤,疼痛等症重——毒邪可较快地通过血脉而波及全身,发生全身性中毒症状,如昏迷、发热、抽搐、精神失常等。

3.寄生虫:主要是指进食被寄生虫卵所污染的食物,或接触疫水、疫土等而引起的病证。凡蛔虫、钩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面黄肌瘦,嗜食异物及腹痛40ppt课件轻者——皮肉损伤,血脉瘀阻不畅——疼痛、出血、瘀斑或血肿等;重者——损伤筋骨、内脏,发生关节脱臼、骨折、内脏挤压破损等病证;外伤致病若毒邪侵入创口,导致感染——中毒抽搐,高热神昏损伤重要脏器,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虚脱亡阳等危重病变。烧伤——高温液体(如油、水或蒸汽)等所引起的灼伤烫伤——指高温火焰或火器所所引起的灼伤。总以火毒为患其受伤部位轻者可损伤肌肤,创面红、肿、热、痛,表面干燥或起水泡;重者则可损伤肌肉筋骨,出现创面如皮革样,蜡白,或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热毒炽盛,内侵脏腑——除局部有严重症状外,剧烈痛楚,或火毒内攻,烦躁不安,发热,口干而渴,尿少、尿闭等,甚至亡阳亡阴虚脱而死亡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严寒的侵袭而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而失温煦和营养造成的损伤

局部冻伤——肌肤苍白,冷麻,继而肿胀青紫,痒痛灼热,甚则皮肉溃破紫黑,形成冻疮。若毒邪内陷,则可危及生命。

全身性冻伤——肌肉皮表的冻疮,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等症,如不救治,可致导致死亡。

41ppt课件(二)痰饮

1.痰饮的概念和性质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病证的病机特点

4.常见的痰饮病证

42ppt课件1.痰饮的概念和性质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痰饮津液代谢失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癫狂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按痰饮治疗治愈

狭义: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痰饮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广义:还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痰饮性质: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属阴。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痰:浓度较大,质地稠粘痰热得阳气煎熬则成痰饮:浓度较小,质地清稀

饮寒

得阴气凝聚则为饮

不可一概而论

43ppt课件2.痰饮的形成

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依赖于肾阳气化蒸腾维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平衡正常津液代谢三焦的通调或变为汗、尿排出体外

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

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水液不能化生津液脾虚失运水湿不化痰饮肾阳虚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水湿不能气化排出三焦失于通调

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

44ppt课件3.痰饮病证的病机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的运行停滞于肺肺失宣肃(2)阻遏气机的升降出入:痰饮为有形之邪痰饮停胃胃失和降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3)影响津液代谢之进行:痰饮——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形成后,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影响脾、肺、肾的气化功能如寒饮阻肺——宣肃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湿困脾——水湿不运,饮停于皮下水饮进一步停聚在体内累及肾阳——蒸化无力,水液输布排泄失常

津液代谢恶性循环。

(4)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心神被蒙——神昏谵妄,或引发癫、狂、痫等病证45ppt课件4.常见的痰饮病证——“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阻于肺——咳喘咯痰痰迷心窍——胸闷心悸,神昏癫狂(1)常见的痰证:痰停于胃——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痰核、阴疽流注痰饮病证痰阻经络筋骨——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随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痰浊上犯头目——眩晕昏冒质不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痰气凝结咽喉——梅核气(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饮泛肌肤——水肿(2)常见的饮证:饮停胸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

46ppt课件(三)瘀血

1.瘀血的概念及性质

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是病理产物形成的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或血运不畅,阻滞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3.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47ppt课件2.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瘀血成因——气虚、气滞、血寒及饮食生活失宜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血热、外伤、出血及其他原因

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1)气虚致瘀(2)气滞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5)外伤致瘀(6)出血致瘀(7)情志内伤或饮食生活失宜致瘀48ppt课件生理:血以载气,气以运血(1)气虚致瘀:病理:阳气虚损,推动无力血液运行迟滞而成瘀。或气虚,统摄失权血溢脉外,凝结不散而成瘀。生理:气行则血行(2)气滞致瘀:

病理:气滞则血瘀(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失畅

血液运行阻滞。)

49ppt课件生理: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血寒致瘀:病理: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经脉挛缩而拘急血行滞涩瘀血。(4)血热致瘀:热邪煎灼营阴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

血液溢出脉外

瘀血外伤皮肤(5)外伤致瘀:各种外伤内伤脏腑血离经脉,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

(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努伤)瘀血

50ppt课件外伤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成瘀(6)出血致瘀:内伤出血之后,专用收涩止血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离经之血凝聚而不散成瘀血。情志内伤气机郁滞,气郁血滞久而成瘀(7)情志内伤或饮食生活失宜致瘀饮食起居失宜血行迟滞血瘀

结局:血液瘀滞后失去其原有的营养、濡润功能发展成妨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营运血瘀兼气血虚亏证使经脉不通,血瘀而气滞“癥积”

51ppt课件3.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共同见证

(1)疼痛:——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昼轻夜重,病程较长原理: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原理:气血瘀结成积(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原理: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4)紫绀:——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原理: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局部失养。(5)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原理: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皮肤失养——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脉细涩或结代(6)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

52ppt课件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样。瘀阻于心——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血攻心,神明不守——发狂;瘀阻于肺——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脉——呕血、便血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经色紫黑有血块,或见崩漏等瘀阻于肢体末端——脱骨疽;

瘀阻于肢体局部肌肤——局部肿痛青紫。53ppt课件第二节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54ppt课件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

(二)“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55ppt课件(一)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结果1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能力。2邪气---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在一定的条件下任何疾病的发生-----------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正邪相争的过程。正,邪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直接影响着56ppt课件(二)“正气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生理:人体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犯机体在与邪气斗争中仍处于生原因:正能御邪理活动的变化范围或病邪毒力较弱

或虽有侵袭,亦不发病

(阴平阳秘)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及对疾病的防御、斗争和修复能力低下(绝对虚)正气虚弱2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超越了正气的抗御能力,使正气表现为(相对虚)

相对虚弱。

病理:人体正气虚弱,抗病力低下,人体脏腑经络阴阳、不足以抗御邪气气血在与邪气斗争原因:正不胜邪中超出其生理活动或病邪之毒力过强,则病邪的范围阴阳失调而乘虚而入导致发病发病

57ppt课件(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2认为邪气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及虫兽咬伤、较强传染性的“疫邪”等,即使是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

58ppt课件总之,中医发病学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疾病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气。59ppt课件

二、体质、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和锻炼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一)体质因素

体质,主要是指人体个体素质的差异性。

1与先天禀赋有关

2与身体发育或胖瘦的不同有关

3.与年龄大小有关

(二)精神状态

(三)生活环境

(四)营养和锻炼

60ppt课件与先天禀赋有关性格有刚强、柔弱人体素质禀赋同样感邪,有发病与不发病之分体质有强壮和瘦弱在生理上的差发病情况身形有长短之分异性对于发病病邪虽然相同病理变化亦有差别体质及生理功能有一定意义临床反映阴阳之分腠理致密之人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例如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腠理疏松之人中风表虚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体质差异)61ppt课件与身体发育或胖瘦的不同有关

例如,肥胖体质多偏阳虚,多湿多痰;消瘦体质多偏阴虚,多火多热。阳虚虚寒证或阴盛之体感邪后易从寒化(从阴而化寒)寒性病理变化实寒证阴虚虚热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