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1页
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2页
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3页
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4页
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路基、路面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坛至大保公路改建工程S3-1PAGE1/21第三篇路基、路面说明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交通部《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交通部《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原有公路技术状况及现状的描述原有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使用状况原有公路为6.0m宽混凝土路面,路面基本完好,局部路面沉陷、破损。公路标准横断面为:0.5m(土路肩硬化)+5.0m(车行道)+0.5m(土路肩硬化)原有路基状况根据调查,原有公路路基边坡稳定,未发现滑坡、坍塌、沉降等问题,本次设计改造能利用原有路基进行拓宽。原有路基防护、排水的主要形式及其使用状况旧路路基防护经现场调查,旧路全线未发现路基防护结构。旧路路基排水经现场调查,社大路全路段均为土边沟,边沟堵塞严重,排水不畅。原有路面病害调查及处治情况原有公路路面为混凝土路面,路面整体较为完好,局部路段存在路面破损。改建公路路基、路面及排水的主要形式及与原有公路相应结构之间关系本次设计项目在原公路路基基础上进行拓宽设计,对原公路路基根据改建后的标高进行开挖回填。由于原公路平纵指标交叉,本次改造无法利用原混凝土路面,本次设计将原路面挖除破碎后用作路基换填。原路基边沟无法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次设计将对现状边沟挖除后,重新设计混凝土边沟。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路基、路面设计原则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路基设计宜尽力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水浸路段路基边缘标高应充分考虑与设计水位的关系。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地震及已建、改建公路的基础资料,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路基横断面布置本项目为原路改建,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尽量利用现有路基,减少占地拆迁的原则下,因地制宜,结合现场情况进行路基横断面设计。主要横断段形式如下:社大路K0+000-K5+800段0.5m(土路肩硬化)+5.0m(车行道)+0.5m(土路肩硬化)=6.0m社大路K5+800-K6+047.373段(大保场)0.5m(土路肩硬化)+4.0m(车行道)+0.5m(土路肩硬化)=5.0m社大路支路1、社大路支路33.5m(车行道)=3.5m社大路支路20.5m(土路肩硬化)+5.0m(车行道)+0.5m(土路肩硬化)=6.0m公路用地范围填方路段:水田和旱地路段未设挡水埂路基,征地界为两侧排水沟外侧1m。水田路段设挡水埂路基,征地界为路基两侧排水沟挡水埂坡脚外0.5m。未设排水沟的路段,征地界为两侧坡脚外侧1m。挖方路段:设有截水沟的路段,征地界为两侧截水沟外侧1m。设有挡水埂的路段,征地界为两侧挡水埂坡脚。未有截水沟和挡水埂的路段,征地界为挖方坡顶外1m。桥梁路段:桥梁路段为桥梁投影征地界外侧1m。四级公路超高、加宽过渡段设置本次设计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时速20Km/h,圆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需设置超高过渡段,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且按第1类加宽值执行。超高、加宽过渡方式和过渡段长度需满足以下要求: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加宽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者,但最短应符合渐变率为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人曲线,但插人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构成的复曲线,其超高、加宽过渡段应对称地设在衔接处的两侧。四级公路设人工构造物处,当因设置超高、加宽过渡段而在圆曲线起、终点内侧边缘产生明显转折时,可采用路面加宽边缘线与圆曲线上路面加宽后的边缘圆弧相切的方法予以消除。一般路基超高方式详见《超高方式图》。圆曲线超高本次设计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设计时速20Km/h,圆曲线半径小于350m时,需设置超高过渡段,本次设计采用最大超高值4%。超高过渡方式和超高过渡段长度需满足以下要求:本次设计公路采用绕路中线旋转的方式进行超高。在回旋线全长范围进行超高过渡。当回旋线较长时,超高过渡段设置在回旋线某一区段范围内,超高过渡段的纵向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全超高断面设在缓圆点或圆缓点处。超高过渡采用线性过渡方式。圆曲线加宽本次设计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设置加宽,且按第1类加宽值执行。设置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长度相同的数值。路拱横坡本次路面统一采用双向横坡,车行道横坡2%,土路肩横坡3%。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的规定执行。路基设计在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路基设计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路基设计高度按有关设计标准执行,路基边坡坡顶、坡脚应取消折角作弧形化处理,与原地貌顺适衔接。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做好调查研究,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经济、造型美观、顺应自然、与环境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填方路基由于本次设计项目填方高度均小于1m,边坡采用永久性边坡,坡率为1:1.5。挖方路基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一般土质边坡和全风化岩质边坡坡比为1:1.0~1:1.5;石质边坡视岩性情况、风化程度、结构面要素及组合情况、地表横坡和边坡高度等因素,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尽可能减少挖方数量。对坡面采用分级开挖,分级防护(加固),同时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等先进施工技术,并兼顾交通、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在确保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的结果。由于本次设计项目挖方高度小于8m,所以本次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0.75。特殊路基本项目由于原路基压实度不足且排水不畅,形成路面不均匀沉降的软基。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所以本次设计将原路面破碎后,再对路基进行翻挖碾压,在路基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弃土场由于本次设计项目土石方量较少,暂定弃土场位置在K4+100处,并在弃土场位置做好绿化及排水处理。如果后期业主有特殊要求设置,可根据业主提供位置来设置。施工注意事项路基应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随意变更设计,如遇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便及时处理。)路基施工中应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地貌。清除的杂物,必须予以妥善处理,不得倾弃于河水流域中。路基施工前应清除占地范围内的植被、耕植土及含有机质等不适宜作填料的土层、水田、水塘地带的淤泥。在填筑期间,应加强地表及地下排水,特别是挡防工程施工时,应先作好排水措施,以防地表水流入施工现场。路堤应在清理场地后,在达到压实要求后再填筑。路基填土的压实度必须达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要求。排水沟沟底置于填土上时,排水沟以下的填土压实必须与路基压实标准相同,以防排水沟开裂渗水。半挖半填路基和挖方路堑与填方路基交界处,均要挖台阶,设置过度段,保证路基强度均匀变化。未尽事宜,按现行有效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公路路基施工规范》及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执行。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填土不同部位的压实要求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路基压实标准路基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上路床0~30≥95下路床3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填料要求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严格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中有关规定执行,填料要求详见下表:路基填料要求路基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cm)上路床0~30≥510下路床30~80≥3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土质路堤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淤泥、强膨胀土、有机质土等不得直接用于路基填筑,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得用粉质土填筑。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填石路堤挖方中的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可用作路床、路堤填料。软质岩石可用作路堤填料,不得用于路床填料。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料。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标准宜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施工压实质量可采用孔隙率与压实沉降差或施工参数联合控制。填石路基采用如下参数:不同岩性填料的填石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岩性路基部位路床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密度(KN/m3)孔隙率(%)硬质石料上路堤0.80~1.50≤4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50≤6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中硬石料上路堤0.80~1.50≤4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50≤5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软质石料上路堤0.80~1.50≤300<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50≤400<层厚由试验确定≤22路基支挡防护工程设计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路基坡面的防护是在稳定的边坡上设置。路基支挡结构在满足各种荷载组合下保证路基及支挡结构的稳定、坚固耐用下设置。在地下水较发育路段,路基边坡防护与地下排水措施相结合;在多雨路段,坡面防护与截排水相结合,防止坡面冲刷破坏。防护支挡结构与桥台等协调配合,衔接平顺。防护工程路基防护工程视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填挖高度、洪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进行防护工程设计。在地面横坡较陡的填方边坡(H<2m)无法与地面线相交或延伸很远的路段,设置护肩和路肩墙,在挖方侧经过居民院坝时,根据需要设置仰斜式路堑墙。材料及构造根据挡土墙的受力性能和当地建筑材料的种类,墙身材料采用C20片石砼。基底应置于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上。基底逆坡应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墙身稳定。墙身在高出地面部分应分层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间距2至3m,上下排交错布置,孔内预埋10cmPVC管。PVC管应长出墙背20cm,其端部30cm用土工滤布包裹,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出口应高出地面30cm以上,在泄水孔进水口处设置粗颗粒材料(大粒径碎石)堆囊以利排水。衡重台处应增设一排泄水孔。在每排泄水孔底部及基坑背面铺设一层土工布隔离层,以防止基底受水侵蚀。挡墙墙背隔离层以上直至路槽底部应回填透水性材料(如片碎石),最底部的隔离层以下回填石灰稳定土。挡土墙应根据地形及地质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间距一般为非岩石地基10至15米;岩石地基不大于25米,缝宽为2cm,沉降缝内用沥青麻絮沿内、外、顶三边填塞,深度为15cm。基地承载力不够路段挡土墙下部可采用扩大基础。斜坡路段挡土墙下部可采用台阶式垫基。挡墙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前应作好地面排水工作,在松软地层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得全段开挖,以免在挡土墙完工以前发生土体坍滑,必须采用跳槽开挖、及时分段砌筑的办法施工。坑开挖后若发现基础与设计要求有出入,应根据情况调整设计。挡土墙的底部、顶部和墙面外层,宜选用较整齐的大块石砌筑。墙址处的基坑在墙身砌筑一定高度后应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外倾斜坡,以免积水下渗,影响墙身的稳定。挡墙应错缝砌筑。墙背回填需待砂浆强度达70%以上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回填应逐层填筑,逐层夯实。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挖台阶,然后再回填。石料、水泥砼或水泥砂浆标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未尽事项请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要求执行。路基、路面排水系统排水设施设计原则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系统的原则进行设计,布设排水构造物时综合考虑自然水系、农田水利灌溉及桥涵位置,及时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公路排水不应与沿线农田水利设施发生冲突,同时注意减少公路排水对原有水系环境的破坏。路基地表排水按重现期10年设计。路面排水路面横向坡率为2.0%,路面水通过路面横坡散排至路堑边沟或路堤边坡。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系统由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组成,地表排水在填方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路堤边沟,在挖方路段主要依靠坡脚处的路堑边沟将汇水排出路界。地下排水主要依靠纵向、横向或网状盲沟与渗沟将路基裂隙水与地下水拦截或排出,使路基处于干燥、稳定的使用状态。路堤边沟路堤边沟设于填方路段,与路基两侧的桥涵进出水口或排水沟相连。路堤边沟采用矩形断面,尺寸为40cm×40cm(底宽×沟深)。如与农田排灌沟渠发生冲突,应改移沟渠,并与排水沟或涵洞出水口顺接,以确保公路排水设施与当地农业灌溉设施畅通。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尽最大可能地少占耕地。设计弃土方案时,充分考虑了节约用地原则,弃土场原则上不占良田、池塘等农用设施,选择在不宜耕作的冲谷中。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弃土场施工前应清除表土临时堆放,待弃土场形成后,回填至顶面恢复植被或植树造林,并增加弃土场的稳定性。沿线为冲积平原,地势较平坦,路基取土较困难,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本项目采用集中取土方式,取土坑设在地形相对高的地方,取土前清除耕作土,并将清除的耕作土妥善存放,取土完工后,对于清除的耕作土和水塘清淤的土,部分用于边坡植草和中央分隔带填土,多余的部分弃于取土坑内进行复耕。本合同段路基无弃方。路面结构设计设计参数设计标准公路自然区划:V2区;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沥青路面设计年限:8年;(四级公路)设计交通荷载等级:轻;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4.0×106辆;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Rar=20mm;目标可靠度70%,目标可靠指标β=0.52。(四级公路)交通量及荷载本次设计项目为四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为8年,根据交通量调查分析,本次设计道路全路段交通流量基本一致,初始年大型客车和货车双向年平均日交通量500辆/日,交通量年增长率为6.5%,方向系数取0.55,车道系数取1.0。根据交通历史数据,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附表A.2.6-1确定本次设计公路为TTC5类,根据附表A.2.6-2确定车辆类型分布系数见下表:车辆类型分布系数车辆类型2类3类4类5类6类7类8类9类10类11类车辆分布系数(%)9.942.314.8022.722.33.22.50.2根据路网相邻公路的车辆满载情况及历史数据的调查分析,得到各类车型非满载与满载比例见下表:非满载车与满载车所占比例(%)车辆类型2类3类4类5类6类7类8类9类10类11类非满载车比例(%)85906575557045605565满载车比例(%)15103525453055404535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表6.2.1,该路面设计对应的设计指标为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根据附表A.3.1-3,得到不同设计指标下,各类型车辆非满载车和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见下表:非满载车与满载车当量设计轴载换算系数设计指标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车辆类型非满载车满载车非满载车满载车2类0.82.80.535.53类0.44.11.3314.24类0.74.20.3137.65类0.66.30.672.96类1.37.910.21505.77类1.46.07.8553.08类1.46.716.4713.59类1.55.10.7204.310类2.5737.8426.811类1.512.12.5985.4根据公式(A.4.1)和公式(A.4.2)计算得到对应的设计年限内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2084901轴次,对应的设计年限内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200125891轴次。公路设计使用年限内设计车道累计大型客车和货车交通量为1011464辆<4.0×106辆,交通等级属于轻交通。路面结构材料计算参数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参数结构层编号层位材料类型厚度(mm)模量(MPa)泊松比1上面层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0110000.252下面层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50120000.253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0250000.254土基400.4沥青混合料的模量为20℃条件下动态压缩模量;水泥稳定碎石类的模量为3.0MPa弯拉强度下的弹性模量;路基标准状态下的回弹模量取60Mpa,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85,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土模量折减系数Kη取0.8,则经过湿度调整和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作用折减的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为40Mpa。路面结构验算及验收弯沉值计算沥青混合料贯入强度验算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式(5.5.8-3)计算得沥青混合料层的综合贯入强度为0.87Mpa,由公式(5.5.8-1)计算得沥青混合料层贯入强度为0.45Mpa,小于沥青混合料层的综合贯入强度值,验算合格。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附表G.1.2,基准等效温度取23.6℃,由公式(G.2.1)计算得到验算沥青结合料层永久变形量时的等效温度为24.6℃。公路等级为四级公路,目标可靠度70%,目标可靠指标β=0.52,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2084901轴次。根据B.3.1条规定的分层方法,将沥青结合料层分为3个分层,沥青结构层分层厚度(mm)第i分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量Rai(mm)试验温度60℃、压强0.7Mpa、加载次数2520次时车辙试验永久变形量R0(mm)试验温度60℃、压强0.7Mpa、加载次数2520次时车辙试验动稳定度DS(次/mm)面层200.1723357200.77200.9根据计算结果,标准条件下的车辙试验,面层的车辙试验永久变形量Ra=1.84mm,小于沥青混合料层容许永久变形量Rar=20mm要求,面层混合料层动稳定度DS=3357次/mm大于规范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值3200次/mm,故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合格。无机结合料层层底疲劳开裂验算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式(G.1.3-1),计算得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疲劳开裂温度调整系数KT2=1.02,由公式(B.2.1-2)计算得现场综合修正系数kc=-0.143,季节性冻土地区调整系数ka取1.0,由公式(B.2.1-1)计算得无机结合料层的疲劳开裂寿命Nf2=6.17553E+08轴次,大于设计年限内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寿命的当量设计轴载累计作用次数200125891轴次,故无机结合料稳定层层底疲劳开裂验算合格。设计路面结构的验收弯沉值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本次设计路基标准状态下的路基动态回弹模量Mr取40Mpa,路基回弹模量湿度调整系数Ks取0.85,干湿循环或冻融循环条件下路基土模量折减系数Kη取0.8。由公式(B.7.1)计算得路基顶面验收弯沉值lg=194.1(0.01mm)。路表验收弯沉值采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按公式(B.7.3)计算得路表弯沉值la得26.3(0.01mm)。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车行道一般段路面结构本次设计公路根据交通计算和结合当地相关道路路面结构,确定本次设计路面结构为:4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5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0.7~1.5L/m2改性乳化沥青透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结构层厚度:29cm路面各结构层及土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沥青上面层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6.3(0.01mm)沥青下面层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32.1(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194.1(0.01mm)土路肩C25现浇混凝土硬化,硬化厚度30cm沥青面层材料技术要求本次设计道路上面层采用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厚4cm,下面层采用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厚5cm。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组成及质量要求沥青材料SBS改性沥青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上面层的沥青混凝土AC-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SBS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5%。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15T0605基质沥青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面下面层的沥青混凝土AC-20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70#A级的技术要求如表所示:70#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18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20T060515℃延度cm不小于100T0605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4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5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粗集料为保证沥青加铺层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卵石破碎石料或其他优质石料作为表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石料,石料应满足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上面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5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³2.45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T0663具有1个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80T034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60T0346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的粒径规格和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进行生产和使用。细集料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³2.45T0328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5T0333砂当量,不小于%50T0334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细集料可采用机制砂、石屑。细集料需满足下表对细集料的级配分级要求:细集料(机制砂、石屑)的级配要求规格公称粒径(mm)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并应采用符合下表中关于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³2.4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小于0.6mm%100T0351小于0.15mm%90~100小于0.075mm%7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混合料类型AC-13AC-20筛孔(mm)通过率(%)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09.568~8550~724.7538~6826~562.3624~5016~441.1815~3812~330.610~288~240.37~205~170.155~154~130.0754~83~7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面层AC-13、AC-20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AC-13AC-20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MS,KN≥5.0≥5.0T0709流值,mm2~4.52~4.5T0709空隙率VV,%3.0~6.03.0~6.0T0705矿料间隙率,VMA%≥14.0≥13T0705沥青饱和度,VFA%70~8570~85T070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75T0729动稳定度(次/mm),≥1000≥1000T071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000≥2000T0715渗水系数(ml/min),≤120≤120T073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T0702沥青混合料施工要求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准备沥青混合料拌合厂的场地和运输路线都应该作硬化处理,以保持集料和新修沥青路面的清洁,特别是避免雨天场地泥泞,污染集料或路面。沥青应分品种、分标号密闭储存。料厂场地应提前进行规划,各种矿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细集料应设防雨顶棚,避免潮湿,影响计量的准确。矿粉等填料必须采取防潮措施,采用袋装矿粉时,矿粉必须存放在室内,码放整齐,保持干燥不结块,能自由流动。冷料仓之间必须相互隔开,并且严禁装料过多,造成矿料的混杂。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定冷料比例,控制冷料仓流量,各料仓的固定流量可以根据拌合机的生产能力和目标配合比进行计算,冷料比例不得随意变动。当使用天然砂时必须严格按配合比控制天然砂的用量。铺筑沥青层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基层或下卧沥青层已被污染时,必须清洗或经铣刨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的拌制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沥青混合料拌合工序施工应由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管理、把关;要注意目测检查混合料的均匀性,及时分析异常现象。如确认是质量问题,应作废料处理并及时予以纠正;拌合时沥青加热温度由沥青粘度-温度曲线决定,以表观粘度为(0.17±0.02)Pa·s的温度作为加热温度范围。缺乏粘温曲线数据或采用改性沥青时,可按下表选择。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范围沥青种类石油沥青沥青标号70#SBS改性沥青沥青加热温度(oC)155~165165~175矿料加热温度(oC)(间歇式拌合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矿料加热温度(oC)(连续式拌合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oC)145~165175~18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oC)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oC),高于195195运输到现场温度(oC),不低于145165混合料摊铺温度(oC),不低于正常施工135165低温施工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oC),不低于正常施工130155低温施工145-碾压终了的路表温度(oC),不低于(oC)钢轮压路机70110轮胎压路机80振动压路机70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oC),不高于5050拌合楼的控制室要逐盘打印各种材料的用量和拌合楼运行情况,并定期对拌合楼的计量系统进行校核。拌好的沥青混合料宜随拌随用,若因生产或其他原因需贮存时,贮料仓无保温设备时,允许的贮存时间应符合摊铺温度要求为准,有保温设备的储料仓储料时间不宜超过6h。贮存期间,温降不应超过10把,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以及粗、细集料颗粒离析现象。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每天检测混合料中矿料的级配和油石比,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将该时段生产的混合料废弃。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拌合机向运料车放料时,汽车应前后移动,按前、后、中三堆装料,以减少粗集料的分离现象,同时应对每车混合料的温度进行检测。混合料应采用大吨位自卸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输,或急刹车、急弯调头使透层、封层造成损伤。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摊铺机前方应有五辆运料车等候卸料。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侧板和底板可涂-薄层油水混合液,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箱底部。运料车应用完整无损的双层蓬布覆盖,可以保温防雨或避免污染环境;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运料车中的剩料不得卸于末摊铺路面上。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摊铺前必须将工作面清扫干净,未按规定喷洒透层、粘层或铺筑封层时,不得铺筑沥青层。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摊铺前应由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作业面达到清洁无杂物和粘(透)层油洒布的质量合格,质量不合格时,不得进行摊铺作业。进行作业的摊铺机必须具有自动或半自动调节厚度及找平的装置,必须具有振动熨平板或振动夯等初步压实装置。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l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机械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不宜用人工反复修整;当必需由人工作局部找补或更换混合料时,需在现场主管人员指导下进行,特别严重的缺陷应予整层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每天起步前应将料量调整好,再实施摊铺,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随时分析、调整粗细料是否均匀,检测松铺厚度是否符合规定。使铺面的初始压实度不小于85%。严格控制摊铺速度,确保摊铺机慢速均匀、不间断进行摊铺。摊铺机工作速度应控制在2~6m/min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或SMA混合料宜放慢至1-3m/min。监测摊铺机接料斗的操作程序,以减少粗细料离析。摊铺机集料斗应在刮板尚未露出,尚有约10cm厚的热料时,下一辆运料车即开始卸料,做到连续供料,并避免粗料集中。摊铺应选择在当日高温时段进行,路表温度低于15℃时不宜摊铺。摊铺遇雨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验段的数据来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路拱、横坡;达不到要求时,立即进行调整。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是保证面层质量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初压应尽量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沥青混合料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则由低向高碾压,在坡道上应将驱动轮从低处往高处碾压。为避免碾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拥包,碾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不准刹车制动。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为了防止混合料粘轮,应在钢轮表面均匀洒水,因此在施工前应着重检查压路机的洒水装置,洒水必须均匀,形成细微水珠,防止过量洒水,引起混合料温度的骤降。在沥青混合料不粘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间断洒水。压路机碾压时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振碾不大于20cm,静碾不小于20cm。要将驱动轮面对摊铺机方向,防止混合料产生推移。压路机的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要对初压、复压、终压段落设置明显标志,便于司机辩认。对松铺厚度、碾压顺序、压路机组合、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及碾压温度应设专岗管理和检查,使面层做到既不漏压也不超压。在当天碾压的尚未冷却的沥青混凝土层面上,不得停放压路机或其他车辆,并防止矿料、油料和杂物散落在沥青层面上。接缝在施工缝及构造物两端的连接处必须仔细操作,保证紧密、平顺。横向接缝应先处理原铺沥青路面,原路面必须形成垂直的接缝面,并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涂抹,然后用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面层上,错过新铺层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再改为纵向碾压。粘层、透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粘层沥青选用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0.3~0.6L/m2。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10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储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采用PCR型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透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透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0.1T0652恩格拉粘度计E251~10T0622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不小于50T0651溶解度%不小于97.5T0607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基层、底基层材料技术要求基层结构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材料要求水泥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初凝时间应不大于3h,终凝时间应大于6小时,且小于10h,宜选用标号为425号的水泥。集料用于水泥稳定的粗集料采用就近的卵石或石灰岩轧制而成,粗集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31.5mm。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用于基层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性能要求项目基层试验方法压碎值%≤35T0316集料级配组成用于基层级配碎石的配合比应分别满足下表所列要求:序号筛孔尺寸(mm)基层137.5-231.5100326.590~10041972~8959.547~6764.7529~4972.3617~3580.68~2290.0750~7液限%-塑性指数-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水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与养生用水。水泥剂量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设计所给的剂量为参考值,其控制范围为4%~6%。质量技术指标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压实度(重型击实试验法):≥95%7天浸水抗压强度:≥3.0MPa弯沉值:≤45.0(0.01mm)级配组成用于基层、底基层级配碎石的CBR值应符合下表规定:基层粒料级配碎石CBR值结构层公路等级重交通中等交通、轻交通基层二级及以下二级公路≥140≥120施工要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相关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25~3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5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根据周边工程项目的经验,使用相应的大功率摊铺设备和足够的碾压设备,使25cm厚底基层满足压实度要求。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大厚度的碾压需要通过灌砂、钻芯等手段加强质量抽检,确保摊铺混合料的压实度、均匀性满足技术要求。同时混合料的拌和能力也要也要相应提高。路床顶面验收标准路床验收工作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进行。填方路基须分层填筑压实,每层表面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石方路堑的开挖宜采用光面爆破法,爆破后应及时清理险石、松石,确保边坡安全、稳定。路基施工过程中,应按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进行中间检查验收,并应有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分项工程自查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土方路基填筑至设计标高并整修完成后,其施工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土方路基施工质量标准项次检查内容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压实度零填及挖方(m)0~0.3≥95密度法:每200m每压实层测四处0.3~0.8≥95填方(m)0~0.8≥950.8~1.5≥94>1.5≥922弯沉(0.01mm)不大于设计值贝格曼梁或自动弯沉仪测量3纵段高程(mm)+10,-20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4中线偏位(mm)≤100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5宽度不小于设计值米尺:每200m测4处6平整度(mm)≤203m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7横坡(%)±0.5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8边坡坡度不陡于1:1.5尺量:每200m抽查4处注:1.路基压实度以重型击实标准为准,须分层检测。2.检查合同段的检查频率,如果检查路段以延米计时,则为双车道公路每一检查段内的最低检查频率,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检查数量。3.弯沉值每一双车道评定路段(不超过lkm)检查80~100个点,多车道公路必须按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测点。用两台弯沉仪同时进行左右轮弯沉值测定时,应按两个独立测点计,不能采用左右两点的平均值,路段弯沉值按填料种类和厚度而定。填石路基施工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填石路基施工质量标准项次检查内容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压实孔隙率满足设计要求密度法:每200m每压实层测1处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精密水准仪:每50m测1个断面,每个断面测5个点2纵段高程(mm)+10,-30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3中线偏位(mm)≤100每200m测4点,弯道加HY、YH两点4宽度不小于设计值米尺:每200m测4处5平整度(mm)≤303m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6横坡(%)±0.5水准仪:每200m测4个断面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路基防护工程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前应作好地面排水系统和安全生产的准备工作,基坑开挖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第十二章(明挖地基)的有关要求进行。浸水挡土墙宜在枯水季节施工。挡土墙基础如置于基岩时,应清除表层风化部分,如置于土层时,不应放在软土、松土和未经特殊处理的回填土上;当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应按设计进行换填或做扩大基础,当基础开挖后情况与设计值偏差较大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做必要的调整、修改。墙后临时开挖边坡的坡度,随不同土层和边坡高度而定。在松软地层、坍方或坡积层地段,基坑不应全段开挖,而采用跳槽开挖的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基坑开挖至基底标高附近时,不得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其承载力,接近基底设计标高时若不能立即进行基础施工,或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按实际情况调整;若发现岩基有裂缝,应以小石子混凝土将裂缝灌注饱满,以防止基础折裂而致墙身外倾,影响挡墙安全。挡土墙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基坑内、基坑附近以及墙后填料表面积水能迅速排除,保持基坑干燥,基坑最好随砌随填随夯实,应先将靠近基底部分回填,以免积水下渗至基底。墙身采用M7.5浆砌片石时,就分层错缝砌筑,严禁形成通缝。墙身砌出地面后,基坑必须及时回填夯实,并做成不小于4%的向外流水坡,以免积水下渗。挡土墙沿线路方向位于斜坡上时,基底纵坡应不陡于5%,当纵坡陡于5%时,应将基底做成台阶形式。横向位于斜坡上时,较坚硬岩石地段可做成台阶形,台阶的切割应满足设计要求。挡土墙砌筑时砌料应靠紧坑侧壁,使之与岩层结为整体,以防止岩层发生变形对挡墙产生推挤力,影响挡墙安全。挡土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处理填方基底(铲除草皮和开挖台阶等),然后填土,以免填方顺原地面滑动。墙背填料回填需待墙身强度达到70%以上时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采用高膨胀性和高塑性土壤,并做到分层填筑,分层夯实。不允许向着墙背斜坡填筑。为确保墙后填料的压实度,挡土墙的砌筑、墙背回填及压实各工序应紧凑,回填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浸水挡土墙墙后应采用透水性材料填筑,以利迅速排出积水,减少由于水位涨落引起的动水压力。在采用围堰施工地段,宜在枯水季节施工,一般应分段开挖,避免过多挤压河身加剧冲刷。墙背回填应选用符合设计参数的填料,墙身断面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尺寸,避免实际施工与理论计算结果产生偏差对挡墙安全产生不利因素。大体积混凝土挡墙施工时应采取降温防裂措施。挡墙混凝土施工,在温控措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挡墙混凝土以一次浇筑为宜。由于本项目高填方段的路堤挡墙的混凝土方量较大,如一次浇筑有困难,可分两次浇筑完成。浇筑上一层的混凝土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