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石城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复活的土地艾青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故,增强了抒情效果。3.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4.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黄梅魂杨海燕老杨退休后回到了偏远的农村老家,他十五岁从这儿走出去读书,工作,成家,现在清闲了,回来侍奉老娘以尽孝心。老杨每天除了侍奉老娘外,还爱好看书、听戏,他尤爱听唱腔优美的黄梅戏,没事还能跟着收音机哼上几句。平时,常有一些唱黄梅小调的艺人来村子里卖唱。老杨对他们不屑一顾,这些人衣着破烂,奴颜婢膝,没有半点艺人的样子,唱出来的黄梅小调全无韵味。一天午后,老杨躺在家门口老槐树底下的藤椅上乘凉,夏日的骄阳肆虐着大地,知了哑着嗓子不知疲地嘶吼着,偶尔一阵沉闷的热风拂过,老杨昏昏欲睡。“老先生好!”一声温文尔雅的问候传来,好久没听到这么儒雅的声音了,老杨不由睁开眼睛仔细打量着来者。只见来人三十上下,俊俏的面容因风尘仆仆而显得有些憔悴,一对深陷下去的眼窝,让人觉得可惜。他拄着一根木制拐杖,着长裤汗衫,被洗到发白看不出本色,但干净清爽。身旁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妇人,大概是他的妻子,长得眉清目秀,着长衣长裤,同样被洗得发白而干净清爽,右手拿着一把二胡,左手搀扶着男人。老杨略一点头,但见妇人左手放开男人,将二胡抵在腰间拉了起来,顿时,黄梅乐调如清冽的山泉水灌入老杨耳中。老杨精神一震,全身心像沐浴在清凉的风中,不由闭上眼睛享受了起来。“郎对花姐对花,对对到田埂上……”“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字正腔圆,盲人夫妻对唱的《打猪草》俨然黄梅戏一代宗师王少舫、严风英风范,听得老杨神清气爽,如在干渴时了一杯凉茶般全身酣畅淋漓。老杨心满意足,这オ是艺人嘛。盲人夫妇见老杨爱听他们唱戏,每十天半月就会来一趟,每次唱的都不一样,有时是经典传统曲目,有时是民间小调。老杨听得如痴如醉,盲人夫妇唱得情深意长。日子久了,老杨要是隔上一段时间没见到盲人来,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他渐浙待盲人夫妇如同朋友,毎次他们来,老杨总要端一条长凳请他们坐下,倒上两杯茶,然后闲拉些家长里短。盲人原来并不瞎,20多岁时,跟同乡去外地煤矿谋生,在一次瓦斯爆炸中,他死里逃生,却被热浪灼瞎了一双眼睛。蒙新婚妻子不弃,淅渐走出阴影。从此,他们以唱戏为生,踏上四处奔波的心酸之路。老杨同情官人夫妇,每次给的钱都比别人高出数倍,盲人过意不去,每次都会多唱上几段,让老杨过足戏瘾。有一段时间,盲人没有来。老杨知道他家住址,便写了一封信給他,信中说自己岁数大了,自母亲过世后,听他唱黄梅戏便是他唯一的乐趣,希望他还能如往常一样过来。盲人妻子回信说自己身体不好,暂时不能过去唱戏。后来他们又相互回了几次信。大约一年后,盲人来了,却不见他妻子的影子,搀扶他的是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盲人说,一年多前,他的妻子嫌他家贫,撇下他和孩子走了。老杨说,你们怪不容易的,就留下来吧,我送孩子去镇上学校读书。盲人“扑通”一下给老杨跪下了,嚎啕大哭说:“要不是念着孩子,妻子走后,我就活不下去了。老哥现在把我的儿子收下来,老哥你就是我的恩人。”盲人和儿子留在了老杨家。儿子去了学校,盲人没事就唱戏给老杨听,日子倒也过得轻松自在。只是没事时,老杨会背着盲人去村头坟地烧些纸钱,并喃喃嘱咐:“你就放心去吧,我会代你照顾好他们的。”坟碑上赫然是盲人老婆的名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黄梅魂”为题,有两重含义,一是老杨钟爱黄梅戏,并因黄梅戏与盲人夫妇结缘,二是盲人夫妇因黄梅戏生死相依。B.小说将卖唱艺人全无韵味的演唱与盲人夫妇字正腔圆的对唱进行对比,展现了盲人夫妇真正具有黄梅戏大家的风范。C.本文在顺叙中插叙盲人的不幸遭遇,既为写老杨帮助他们做铺垫,也为后文表现盲人妻子不会因贫穷离开盲人埋下伏笔。D.老杨听了盲人夫妇唱的黄梅戏后神清气爽,隔上一段时间没见到盲人来就心里空荡荡的,从侧面突出盲人夫妇演技的高超。2.请简要分析“老杨”的人物形象。3.小说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个结尾的妙处。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鮮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奉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宇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以说,汉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间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来,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B.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不断变化。C.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城外。D.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B.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C.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D.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B.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C.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D.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翼伸归湖之便访焉。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曰:“是也。”徐曰:“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欲放之,又惧为祟。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徐从之,封投太湖。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相关链接一)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俞樾《曲园笔记》)(相关链接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②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曹植《说疫气》)(注)①胔: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1.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 B.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C.夫罹此者罹:遭遇 D.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暑,浴于书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B.以免汝去害人/不赂者以赂者丧C.此乃阴阳失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而愚民悬符厌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B.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C.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D.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4.文中涉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丙子”是年号干支纪年法,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B.“鼎”,古时国之大宝,能用鼎食,说明家族地位高、势力大,《滕王阁序》中的“钟鸣鼎食”即用此意。C.“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建安七子”是此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等七人。D.古人一扇为户,两扇为门,“门户”泛指房屋庭院等的出入处,后来也可指家庭或人家。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B.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C.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D.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⑵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⑶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7.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①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节选)苏轼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②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注释)①嘉祐六年苏轼被任命凤翔签判,十一月动身赴任,弟苏辙(子由)由汴京送至郑州西门外告别。②兄弟俩参加科举考试时,寓居怀远驿,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人”和“居人”欢歌笑语,反衬诗人的凄恻,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B.诗的第三句表面上看是自我开解,但诗人想到岁月飘忽,又感到凄伤。C.第六句表现诗人情感的手法,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最后两句相同。D.这首诗既有简洁的叙事,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行文跌宕情深意切。2.最后四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下面是小明给乡下务农的伯伯写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惊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担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无法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会到府上探望。惠寄五百元钱,用来治疗;如果有其他需要,定会鼎力相助。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针对此举,你怎么看?材料二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但是……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6种色彩。总之,你拥有的工具与创造力之间,根本毫不相干。花俏的工具,只是让二流角色多一根藏身的柱子罢了。这些人藏在柱子后头,但柱子帮不了忙,只会碍事。柱子愈大,心理上对它的依赖愈深,就会造成愈大的阻碍。

参考答案1、1.D2.A3.①水深火热的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②“悲哀的诗人”就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让希望在自己久久负伤的心里苏醒,也就是暗示光明即将到来;③诗人也是民众的一部分,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励人民大众。4.①“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②“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③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④“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⑤“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解析】1.本题考查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首先给出相关诗句,然后解读大意和情感主旨,需要考生准确理解,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考生要深入诗句中通过反复诵读,细致体会,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时代等特征,力求准确理解,达成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欣赏能力。D项,“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已生命的决心”曲解文意,偷换概念。“诗人”“献出自己的生命”错,这里表现的是“战斗者”因土地的复活而产生的情感激荡、热血沸腾的高昂情绪。D项主体对象和情感解读均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语言特色、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技巧。逐字逐句加以推敲揣悟,力求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要做好此题考生需要掌握比喻、视听结合、常见的语言特色、以及朗读的基本知识。A项,“没有用到形容词”判断错误。本诗虽不像一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感,但也运用到“高亢”“辛勤”“明朗”“温热”等少量形容词,可见A项表达绝对。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本题问“如何理解‘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两句诗的含意?”首先抓住关键词“悲哀的诗人”“拂去往日的忧郁”“应该”何意?1937年正是抗战爆发的阶段,作为忧国忧民的激进诗人,这里既是宽慰自己更是激励别人。所以“悲哀的诗人”应该首先指作者自己,艾青希望自己不要沉于消极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这里意在鼓励自己,激活内心,暗示自己光明即将到来,要充满信心,勇敢走出阴霾;当然诗人创作的用意更在引领读者、民众,他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大家:水深火热的黑暗日子必将终结,勉励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人们拂去往日的忧郁;艾青是爱国诗人,他爱国家爱百姓,作为民众的一员,诗人的情感其实抒发的就是民族的情感,所以考生还要深入去理解,这里是在劝慰鼓励自己更是在感召激励人民大众。4.本题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常见标题作用:A.概括主要内容B.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C.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D.交代主要人物形象E.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F.揭示主旨,深化主题。G.具有象征意义(或者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对表达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H.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作者情感。题干为“法国散文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称为‘内心骚动的影像’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有人说艾青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本诗以‘复活的土地’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题中“语言”“复活”“灵感”“内心骚动”等词语的含义。答案①是从诗歌结构上的作用而言,即诗题有线索串联作用,使得思路清晰:“土地”贯穿全诗,从眼前所见的大地想到播种者、诗人和战斗者,使诗歌浑然一体;答案②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到深解读含义,注意文中意是重点:“复活的”指看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之时,诗人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联想到了苦难即将过去,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答案③从诗人本身的角度而言,题目的含义:多年郁积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诗人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答案④从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或者语言等角度而言:“复活的土地”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战争即将来临,并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革命、对人民美好前景的向往,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充满信心;答案⑤从诗歌的朗读角度而言,明确艺术效果:“复活的土地”中的“地”与整首诗的韵脚更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点睛】“读诗使人明理”。诗歌,是文学的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人的情感得以升华,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人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诗歌的艺术魅力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而黯淡下去。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为了明天的高考,我们要调整心态,重识“诗歌鉴赏”这个考点,不断培养、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2、1.A2.老杨喜欢听黄梅戏,而且把听黄梅戏当做唯一乐趣,表现老杨是一位老黄梅戏戏迷;老杨退休回家侍奉老娘,可以看出老杨有孝心;老杨瞧不起唱小调的卖唱者而喜欢听盲人夫妻的戏,可见老王是一个懂艺术、尊重艺术的人;老杨多给盲人夫妇唱戏的钱,并送他们的孩子上学,表明老杨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3.在情节上给人出乎意料之感,又照应前文“妻子生病”等情节;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一方面凸显老杨的博爱的胸怀,一方面凸显了盲人之妻的伟大;在小说的主题上盲人之妻借口“嫌他家贫”而实际上是不愿盲人伤心,赞美了爱情的伟大。【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生死相依”说法有误,小说中的盲人妻子因为担心自己离世后盲人伤心,借口嫌弃他家贫离开了他,实际上是生病去世了,这里体现了盲人妻子的善解人意,可是盲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并不知道妻子已经不在人世,故“生死相依”的说法不准确。生死相依,生死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另外这也不是“黄梅魂”的立意所在,本文主题是借“黄梅魂”赞美的老杨的爱心和盲人妻子忠于爱情以及无私的牺牲精神。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从兴趣爱好上来看,老杨“爱好看书、听戏,他尤爱听唱腔优美的黄梅戏”,这说明他志趣高雅;从艺术修养来说,老杨瞧不起唱小调的卖唱者而喜欢听盲人夫妻字正腔圆的戏,可见老王是一个懂艺术、尊重艺术的人;从性格方面来说,老杨退休后选择回乡侍奉老娘,说明他是一个有孝心的人;而当他得知盲人夫妇的困难情况后,“每次给的钱都比别人高出数倍”,以及后来帮助盲人妻子隐瞒盲人她去世的真相,照顾盲人,并送盲人的儿子上学,都体现了老杨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如本题问的是“探究这个结尾的妙处”,要分析其为何“有点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其实就是分析结尾的作用,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情节结构、内容、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来思考。在情节上:结尾突然出现老杨给盲人妻子上坟的场景,是小说情节的突转,给人出乎意料之感,可是该情节又照应前文盲人妻子在信中自叙生病等情节,故读者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老杨给盲人妻子上坟,并喃喃嘱咐:“你就放心去吧,我会代你照顾好他们的。”一方面凸显老杨的博爱胸怀,一方面凸显了盲人之妻的伟大;在小说的主题上:盲人之妻借口“嫌他家贫”而实际上是不愿盲人伤心,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赞美了爱情的伟大。也赞美了老杨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点睛】分析小说标题、段落(情节)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1.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2.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3.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4.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5.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1.B2.C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从诞生之日起……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错误,原文的说法是“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可知不是“从诞生之日起”;C项,“11世纪才传入越南”错误,“11世纪”是越南人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时间,不是汉字传入越南的时间;D项,“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错误,原文中说“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可见,选项中“都是”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错误,文章第三段原文说“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见,文章是以宋代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土俗字就是古壮字,并不是用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故选C。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错误,原文第五段说“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可见,“国人充满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1.B2.D3.B4.A5.C6.⑴(徐翼伸)得到药房后,就(把它)交给了苏州太守赵文山,赵文山用(这个药房)来救人,没有不救活的。⑵疫病都是突然而起,有的人第二天死掉,有的人当天就死了,医生们都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得了这个病还能活的人,千分之一二而已。⑶至于(那些)住在华堂高屋,穿得好、吃得好的权贵富豪的人家,像这样得病的人很少。7.①勇敢(徐面对疫鬼不畏惧);②机智(他捉鬼逼出药方);③无私(他把药房交给官府,救活无数老百姓)【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踣”,整日颠簸在路上。译为跌倒。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介词,在;介词,对,对于。B项,连词,来,表目的;介词,因为。C项,动词,是,表判断;连词,才。D项,连词,表转折。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同治之初”表示年代时间,和后面内容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贼”是“所到之处”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同治初年,云南大乱,贼人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都成了废墟。故选B。4.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完全一样的”错误。《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纪年方式是干支纪年法。故选A。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并没有人传人的迹象”在原文中是没有依据的:材料二说这次瘟疫“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可见人传人是造成如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故选C。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补充主语“徐翼伸”;“以”,用;“济”,救,救治。(2)“骤然”,突然;“或”,代词,有的人;“束手”,束手无策;“其”,代词,那些;“千百中一二”,千分之一二;“而已”,罢了。(3)“鼎”,食器;“之”,助词,的;“是”,代词,这样;“鲜”,少。7.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概括徐翼伸的优秀品质”,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徐强忍持之”分析,徐翼伸勇敢。结合“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分析,徐翼伸机智。结合“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分析,徐翼伸无私。【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代词,虚词“而”等。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参考译文:乾隆丙子年间(1756年),湖州的徐翼伸的妻子的叔叔刘民牧,担任了长洲的主簿,住在以前的宗伯孙公岳获颁的宅子里。徐翼伸回到湖州便去拜访他。那天,天气很热,月色朦胧,徐翼伸就在书斋里沐浴。忽然间,他觉得窗外似乎有一股白气喷进来,就像是白天行走在大雾之中,而且很是腥臭。白气很大,把桌子上的鸡毛帚都吹到半空盘旋起来。徐某赶紧猛的一拍床板,大喝一声,只见床头搭着的浴布和茶杯都飞到窗外去了。窗外有一棵黄杨树,杯子撞碎在树上,声音很清脆。徐某吓死了,赶紧招呼家奴出去看看怎么回事,结果只看到一团黑影飘来飘去,在屋檐上的瓦片上绕来绕去,还发出恐怖的声音来,折腾了好久才算平息。徐某当然就睡不着啦,坐在床上发愣。一会儿之后,鸡毛帚又轻轻的飘了起来。徐某做起来,顺手抓组鸡毛帚,才发现已经不是平时那个鸡毛帚了:鸡毛帚又湿又软,就像是刚洗过头的妇女的长发,而且恶臭难闻。片刻间,一股冷气顺着他抓住鸡毛帚的那只手一路袭来,先是手臂,然后是肩膀,冷得发抖。徐某强忍住寒冷,抓着鸡毛帚不敢松手。墙角忽然传来一阵怪声,就像是人躲在大水缸里说话那样瓮声瓮气的,刚开始像是鹦鹉学舌,后来就像是小孩的哭闹声,听来是说:“我姓吴,名叫吴中,是从洪泽湖来的,因为被雷吓到了,所以藏匿在这里,求您开恩放我回去。”徐某就问“现在吴家闹瘟疫,你是否就是瘟鬼啊?”回答说:“是的。”徐某说:“既然是瘟鬼,我当然更不能放你走啦,以免你再去害人。”鬼回答说:“要避免瘟疫也有办法的啊,我愿意献出药方来,求您开恩。”徐某就让几个药师把鬼说的药方记录了下来。记录完毕,实在忍受不了那种腥臭味,况且胳膊也已经被冻僵了。想要放它吧,又怕它继续害人。家奴在一旁的,手上拿着坛坛罐罐的,就说要不把鸡毛帚封在坛子里吧。徐某就同意了,把鸡毛帚封在一个坛子里,然后投到了太湖之中。鬼说的药方是:雷丸4两,飞金30张,朱砂3钱,明矾1两,大黄4两,用水和成丸子,每次服用3钱。苏州太守赵文山用这个药方来治疗瘟疫患者,没有救活不了的。【相关链接一】同治初年,云南大乱,贼人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盈野,通都大邑,都成了废墟。乱定之后,流民渐渐聚集,收拾荒野残骨,也只是简单掩埋了事。很快就来了瘟疫。瘟疫将要发作时,他家的老鼠无缘无故先死,人并不能看见。时间久了就腐烂,闻到这个臭味,没有不病的。疫病都是突然而起,或者第二天死,或者当天死,医生们都束手无策。得了这个病还能活的人,千分之一二而已。瘟疫一般从乡间发起,延及城市。一家有病,则左右邻舍数十家都搬家躲避,整日颠簸在路上,可终究不能躲开瘟疫。甚至有全家死光、举户皆空、一个村子绝无人迹的。【相关链接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户户都有人染病的哀嚎痛哭之声。有的全家死去,有的整个家族不复保全(整个家族死亡)。有的人就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造成的。染上这次瘟疫的人,全是穿粗布衣、吃粗劣饭食、住藤屋草房的穷苦人而已。至于像那些住华堂高屋的权贵富豪,穿的好,吃的好的人家,得病的人很少。这不过是天气阴阳失去调节,冷热错位,所以才产生瘟疫,有些愚昧的人竟然通过迷信方法贴符咒来镇伏瘟疫,这也太可笑了。5、1.A2.“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诗人对往事的回想,对未来的期盼,都表达了深厚真诚的兄弟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诗人之悲苦令僮仆心生埋怨”分析错误,“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身边的僮仆随诗人去上任,对主人深重的凄恻之情感到奇怪,并非埋怨责怪。故选A。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关键诗句的每一个重点,对其内容、情感、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这是苏轼最早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诗,抒发手足之情和离愁别恨。最后四句是诗人与弟弟相约,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寒灯”句是对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诗先写临别时心境,次写对对方身影的顾望关念,再写情怀凄苦、岁月易逝,末写对往事的的回想和对未来的期盼。情深意切,曲折顿宕,充分抒发了兄弟俩依依难分的衷情。【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赏析:《宋史‧苏辙传》称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诗的开头四句写离别之苦。胡为即何为;兀兀,昏沈貌。“不饮”为何醉得昏昏沉沉,神不守舍,自己的心已随着弟弟的“归鞍”而回到京城去了,一下子就烘托出因离别而精神恍惚的神态。汪师韩说“起句突兀”,纪昀说“起得飘忽”,这样开头确实既突兀而又飘忽。庭帏,束哲《补亡诗‧南陔》(《文选》卷十九)有“眷恋庭帏”语,李善注:“庭帏,亲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指苏洵(苏轼母程夫人已去世)。弟弟(“归人”)即将见到亲人都还思念不已,自己从此远离庭帏,更何以堪?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离亲之苦。“登高”四句抒发别后思念弟弟之情。登上高处,回望归去的弟弟,却被坡垅所遮蔽,只见弟弟的乌帽时出时没而已。陈岩肖说:“昔人临岐惜别,回首引望,恋恋不忍遽去而形于诗者,如王摩诘云:‘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欧阳詹云:‘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东坡与其弟子由别云:‘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咸纪行人已远而故人不复可见,语虽不同,其惜别之意则同也。”《庚溪诗话》卷下〉陈岩肖既指出了苏诗之所本,又点明了这两句是写“惜别”这两句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模写甚工”(《吴礼部诗话》),善“写难状之景”《纪评苏诗》,它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苏轼回望弟弟的神情。后两句对子由更是体贴入微,“苦寒”句,怕他归途受凉;“独骑”句,担心他途中孤独;而裘薄、马瘦、月残,更烘托出别后的凄冷寂寞气氛。“路人”四句写自己悲苦的原因。前两句说,路人、居人都很快乐,不了解自己的痛苦,甚至连随身僮仆也不了解,而对自己的“凄恻”深感奇怪。后两句是“明所以‘苦凄恻’之故”。(王文浩《苏海志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难免有别,不应过份“凄恻”。这是自我宽解之词,先宕开一层,行文就曲折而不直泻。但想到岁月飘忽,盛时难再,又不免“凄恻”,仍紧紧扣住主题。为防“岁月去飘忽”,最后四句写与弟弟相约早退。“寒灯”句是对“畴昔”(往昔)兄弟相聚的回忆;“夜雨”句是对未来相聚的盼望;“君知”两句则是相约之语:勿恋高官,以免妨碍弟兄欢聚。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或如王鸣盛所讥,不甚严格,全诗十六句除第三、第十五句未用韵外,共“用十四韵而跨其五部(指月、药、陌、职、屑五部)”。(见《蛾术编》卷七十八《东坡用韵》)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就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正如汪师韩所评:“起句突兀有意味,前叙既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亦知人生要有别’,转进一层,曲折遒岩。轼是年甫二十六(1061),而诗格老成如是!”(《苏诗选评笺释》卷一)6、①“惊悉”改为“听说”;②“一氧化碳”改为“煤气”;③“府上”改为“家中”;④“惠寄”改为“寄过去”;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书信,书信尽量使用口语语体,语言亲切有礼貌。(1)“惊悉”是书面语体,可改为“听说”;(2)“一氧化碳”是化学名称,语境不合,可改为“煤气”;(3)“府上”是敬辞,给他伯伯这样写,显得太生疏,改为“家中”;(4)“惠寄”也是书面语,整体语体不协调,可改为“寄过去”;(5)“鼎力相助”是敬称,用于对方,可改为“全力相助”。7、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8、[例文1]我认为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上网课,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学校对网络教学的一种安排,是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要求学生们上网课穿校服,第一能增强学生们上课的正式感,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第二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因为穿校服是学生身份的体现。同样老师上网课也要着正装,不能随意着装。所以在学生们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一样,都是按着在校的要求和状态展开的,包括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等等。上网课,与在学校上课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转换到了家里。而学生们上网课的学习效果,也超过了学校之前的预期。[例文2]但是,虽有多个省区市新增确诊病例零增长,但零增长并不意味着零风险;尽管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还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样的形势告诉我们,疫情防控远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只有刹住松劲侥幸的苗头,坚决不让疫情抬头,才能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兆头。待到疫情过去,大家想去哪里都可以,想每天聚在一起都可以,想顿顿吃火锅撸串也没问题。只是,还要再克制一段时日,静待春暖花开、防疫胜利、一切如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材料,全面审清题意。针对材料一,可以提出为了提高学生上网课的专注度,形成一种仪式感,对学生形成无形中的一种监督,以助学习这样的观点;也可以认为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一件衣服决定的,关键还是要靠个人;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论述。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少于150字。对于材料二,第一段是列出了一些对疫情麻痹大意、侥幸松懈的现象;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委婉理解”,而学生在续写的时候要抓住续写开头的一个词“但是”,即对第一段出现的这些现象的不认可、否定,围绕“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口腹之欲、撒欢之快,而令万千努力付诸东流”进行续写即可。【点睛】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1)全面审清题意。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2)把握材料。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悍。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首先要有鲜明的灵魂,紧紧围绕一个话题或中心,切忌无中心、言不由衷的拼凑式;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给人明快清晰之感,避免“杂乱无章”;再次是语言精练,杜绝废话。9、做好准备才能拥抱成功雏鹰扇动翅膀,跃跃欲飞,那是它为搏击长空做好准备;蒲公英随风飞扬,落入泥土,那是它为新的萌发做好准备;毛毛虫忍受黑暗,几经苦难,那是它为蜕变成蝶做好准备,世间万物皆亦如此,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获得卓越的成绩。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则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6种色彩,他们使用简陋的工具一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他们做好了准备,他们有实力。准备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不是深埋心中的种子,做好准备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者必经过艰辛与汗水之路,而这漫漫长路正是为成功做好的充分准备。著名舞蹈家邰丽华在很小的时候就因高烧而丧失了听力。在聋哑学校就读期间,她热爱上了舞蹈,梦想着成为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便不断地为梦想拼搏,为梦想做充分的准备,她把自己幻想成一只旋转的陀螺,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事业中。她从生命的低谷到达事业的巅峰,她穿越荆棘,舞出强者的气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充分的准备成就了她完美的理想。残奥会游泳冠军何军权令我们钦佩,他不屈不挠的毅力令我们感动。虽然身体上有缺陷,但是他却从不放弃自己,但困难的处境中他仍旧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刻苦训练,从不言败,虽然他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比一般人多,虽然他要浪费很大的精力才会获得稍许的进步,但是他无怨无悔。正是由于平常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才会在赛场上笑到最后,在残奥会四项游泳赛事中均获得冠军的称号。他一次次用金牌捍卫了自己的尊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假使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我相信,成功一定不会属于他。“蔡伟”这个名字你或许熟悉,提到他,你或许会立刻将他与我国著名的学府上海复旦大学联系在一起。蔡伟,38岁,一名做过小买卖、卖过冰糕、蹬过三轮车、以高中学历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博士生导师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神龟赋〉初探》的文章,文中提及对《神龟赋》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给裘教授提出了自己对《神龟赋》中这一名词研究的看法,以此与裘教授商榷。蔡伟信中认为:“佐子”应读为“嗟子”,是个叹词。蔡伟的观点得到了裘教授的认可。后来,裘教授在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的文章,并称赞蔡伟“其言甚为有理”。蔡伟对我国古文字学的精深研究,赢得了复旦大学招博的“破格”机遇。平时的准备,使他有了“实力”,成就了蔡伟的人生梦想。不要抱怨手中的工具不锋利,不要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要知道石子是由于做好了在贝壳中磨炼的准备,才转化成了累世晶莹的珍珠,雏鹰是由于做好了练翅的准备,才有了悠然翱翔的壮美。我们只要永不言弃,每做一件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同样可以绽放我们独特的美丽。做好准备才会让我们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