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次课资格证心理学重点第1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人际交往概述1、人际关系P211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3、人际交往的理论1)社会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2)每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3)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第2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1、人际沟通1)定义:P2202)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单位情节)3)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沟通背景4)类型①言语沟通:口语和书面言语②非言语沟通: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第3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单位情节
中国人总是有单位情结,没有单位就象没娘的孩子,总觉得低人一等。改革开放前,没单位就意味着没工作,简直就跟二流子差不多。现在没有单位,可以当自由职业者,但总体来说,社会地位不高。所以在中国人人都愿意有个单位,包括从来都是自由者的作家,也都愿意想法设法混进作协,领些微薄的工作,逢年过节领几张电影票,不在乎钱多少,在乎的是有组织的人。
所以人人关心:你现在什么单位?要不要换单位?
第4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2、人际吸引的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相似性起决定作用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接近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用不干涸!第5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3、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采访,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2)人际关系图P233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群体1)群体的定义: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2)群体的主要功能: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性支持第6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群体的一般特性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3)群体中的角色4)群体的领导(个人特质论/情境特质论)第7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3、社会影响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干扰:行为效率下降3)社会惰化:当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4)去个体化:P2395)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6)从众与服从第8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社会助长早在1897年,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N.Triplett)就通过实验证实了社会助长现象的存在,他的研究也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特瑞普里特发现,个体在独自骑单车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24英里,在旁边有人跑步伴随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1英里,而在与他人骑单车竞赛的情况下时速是每小时32.5英里。因此,特瑞普里特认为,个体在进行作业操作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是与他人一起从事一项行为操作,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他把这个现象叫做社会助长。第9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瑞琼曼(Ringelman)曾经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让个人或团体分别拉动一条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社会惰化第10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他们为何敢于批评父母费斯廷格在1952年,让一群人批评他们的父母。一组具有高辨认性,即在课堂上进行这种行为。而另一组具有低辨认性,在昏暗的教室里进行活动,并且每一个人都套上一件布袋装,把自己掩盖起来。结果是低辨认组对父母的批评较多。去个性化第11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爷孙卖驴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路上,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人为什么要从众(1)获得正确的信息(2)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3)减缓群体压力第12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阿希实验当你不确定什么是正确的反应、适应的行为、正确的观点时,你将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你越是不确定,就会越依赖他人。第13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
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第14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当别人是权威人士时
德国化学家的实验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第15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第16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服从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3)深信权威者的见解和动机;(4)受害者被隔离开或在一定距离之外,甚至在另一个房间里;(5)没有见到其他人抵制权威者的命令。几种情况导致服从率最高:(1)发出命令的合法权威者就在旁边;(2)权威者受有声望的机构的支持(米尔格拉姆的后续实验没有在耶鲁大学做,服从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第17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为什么实验室中的被试和实验室外制造悲惨事件的人们都如此愿意服从这些残忍的命令呢?研究表明,下列一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一,把责任归于权威。其二,任务被常规化。其三,相信权威宣称的主张和动机。其四,步步为营,落入陷阱。第18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复习题: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p211、人际沟通p220、群体p233、群体极化p240、去个体化p239、社会惰化p2382、简答:1)简述人际沟通的基本功能。p220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p2273)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4)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或社会干扰?p2375)简要分析出现社会惰化现象的原因及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p2386)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区别。p246第19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什么是心理健康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1)三条基本原则:同一性、完整性和协调性、相对稳定性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的智力水平、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第20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教育的独创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第21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标准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P253二、心理健康与压力1、压力及其来源1)压力:也叫应激,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汉斯)2)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作压力源。(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第22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与压力2、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1)主要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知、性格、环境2)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类:改变压力来源和改变自己。前者表现为攻击、逃避、寻找其他途径和预防未来压力。3)正确对待压力的方法P263三、心理健康与挫折1、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第23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三、心理健康与挫折2、挫折后的反应:攻击行为;冷漠;幻想;心理预防机制3、挫折的应对策略:正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人格品质四、心理健康与焦虑1、焦虑障碍: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第24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四、心理健康与焦虑2、焦虑的主要类型: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症3、焦虑的应对策略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思考第25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章心理健康复习题:1、名词解释:心理健康P251、压力P254、压力源P255、挫折P265、心理防御机制P267、焦虑障碍P272、广场恐惧症、P273强迫症P2742、简答:1)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P2522)个人应该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P2533)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2594)怎样正确有效地应对压力?P2635)应怎样正确地应对挫折?P2696)简述焦虑的5种类型P2727)简述克服焦虑应遵循的三个原则P2753、论述题挫折后反应有哪些表现?P266阐述心理防御机制的十种具体表现行为。P267第26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一、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1、心理发展的实质P2792、关键年龄3、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4、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法二、儿童期的身心健康1、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1)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触觉发展得最早。2)儿童在18—24个月时出现双词话语P294第27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二、儿童期的身心健康1、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P2954)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①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②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③性别社会化:性别模式(家庭、学校)④道德判断标准(皮亚杰的四个阶段)公正感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的。科尔伯格决定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他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第28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三、青少年心理的发展1、自我意识包含三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为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在这一层次中,个体逐步进入主观化自我的阶段,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最突出第29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学》重点第十一章毕业发展复习题:1、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法P284、社会性发展P2972、简答:1)简述毕生发展的主要观点。P2792)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2823)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P2954)儿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社会性别角色标准?P298第30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第31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2、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第32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3、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第33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4、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分析: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虽然该女孩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第34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5、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而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第35页,课件共3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精讲6、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分析: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人美容院与时尚博主互动直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教育贷款借款合同
- 2025年度居住权租赁合同解除与纠纷调解协议
- 2025年度合伙份额转让与体育产业投资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游戏账号社区建设与活动策划合同
- 2025年度个性化教育资料打印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 2025年包装设备行业政策分析:包装设备行业标准确保设备安全
- 2025年哈尔滨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美版
- 2025贵州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信息论与编码 自学报告
- 中班:语言挤啊挤
- 二年级乘除法口诀专项练习1000题-推荐
- 贷款项目资金平衡表
- 唯美动画生日快乐电子相册视频动态PPT模板
- 设计文件签收表(一)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公务员入职登记表
- 临水临电计算公式案例
-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7节)
-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四年级上册卡片(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