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_第1页
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_第2页
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_第3页
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_第4页
专题02 小说结尾- 冲刺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核心考点逐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析小说结尾的精妙之处对小说结尾的着意设计往往是小说创作的匠心所在,微型小说更是如此。从高考小说考查的历史看,命题者在结尾处的设题共22次,是考查频率最高的题点。对小说精妙结尾的梳理分析,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答题之道,更能提升我们对小说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小说结尾1.考虑其在全文的位置,因此,思考的角度有四,都要扣紧结尾的特殊位置:结尾情节——使情节完整或使情节陡转人物——丰富人物形象环境——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主题——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2.答案要点要鲜明。3.答案中的要点和分析之间一定要有逻辑关联。1.考虑其在全文的位置,因此,思考的角度有四,都要扣紧结尾的特殊位置: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光掌握答题思路,读透文本还不够高考全国卷出题的灵活性要求我们在碰到具体的题目时,还要细致审题,关注同一考点中不同题目的微妙差别,从而能扣题答题。分析考情1.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意——含意蕴——艺术表达效果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特点——区分类型艺术效果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最后一段——结尾作用景物描写——环境作用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指向——任情高歌关注高歌内容及其与前文的联系5.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明确指向——从没喝酒/大醉两个不同角度6.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耐人寻味答题要讲明“味”在何处,包括意味和艺术趣味。欧亨利式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项链》①意料之外的(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在情理之中。然逆转),效果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情理之中:点出文章中的伏笔来,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悲剧式结局《边城》“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这种结局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彰显了苦难的张力。大团圆式结尾中国式结局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直接点名主题《装载套子里的人》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环境描写作结《祝福》1、与文中某部分的景物描写形成圆合之势。2、营造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回归根本,善于从课文中总结记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青山为证叶仲健“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蚌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蚌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拉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好样的!”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了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为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蚌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个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地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一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穿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儿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左手按住我的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有删改)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我”偷偷寻找父亲的上级“端叔”,因父亲去世而不了了之待“我”临别,他却说起曾给过一枚弹壳,那枚弹壳被父亲珍藏一生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对点训练答案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呈完整一体。(情节上的效果:突转、完整、波澜)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加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凸显人物形象,丰富,不求回报)③通过弹壳,王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此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了洗礼。(答出三点即可)解析①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原本已经打消了再去确认父亲名分的心思,但它的出现却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产生了转折,使情节更加波澜起伏。②父亲一直拥有这枚特殊的弹壳,但直到此刻,“我”甚至是读者才知道这枚弹壳就是一个最好的证物。但父亲却一直没有说明,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确认名分要待遇的心思,他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加清楚了父亲的为人。③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老人才能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段话。这使拒绝优待从父亲个人扩散到诸多类似的人身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④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了洗礼。类题延读(文本略)1.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京格格《鸟又飞回来了》)答案①结构方面,结尾处的“鸟又飞回来了”呼应开头“不见鸟儿的影子”,也紧扣小说的标题,使小说结构完整。②人物方面,丰富了马嫂的形象。“鸟又飞回来了”一语双关,预示着马嫂开始了新生活,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希望去世的丈夫安息,不为她担心。③情感方面,表现了马哥和马嫂深厚的夫妻感情。④读者方面,小说圆满的结局给读者以愉悦之感。2.小说临近结尾,以隐蔽含蓄的“突变”来收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汪曾祺《八千岁》)答案①丰富了人物形象。八千岁刻板、吝啬、冷漠,但受到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刺激,八千岁回到家后将字条刮下来,一改平时节俭的习惯,表现了其人生哲学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最后的突转,丰富了人物形象。②艺术效果上,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刻板吝啬的八千岁,最后结尾的转变让人猝不及防,但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之下,受到八舅太爷的刺激,做出如此举动也在情理之中。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③主题上,通过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八千岁性格的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表达了时代对人性的冲击和改变。3.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汪曾祺《鉴赏家》)答案(观点一)合适。①更好地突出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②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叶三不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③深化主题,显现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叶三深明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观点二)不合适。①情节赘余。故事已经讲完,画蛇添足,显得多此一举。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负面作用。容易让读者产生错觉,认为叶三自私、顽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欲。③不利于丰富主题。埋画虽在某种角度上体现了民族大义,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分析精妙结尾的作用、妙处,要注意两点:1.精读结尾文字,弄清其内容及其类型细读、反复阅读结尾文字,弄清楚它写了什么内容,是写人还是写景,文字上有何特点,特别注意它是哪类结尾。(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结尾,常见于微型小说。这种结尾,尽显人物命运,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情感刺激与心理冲击。技法点拨(2)水到渠成,自然圆融。这种“线性”结尾,完全按照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逐层展开,既不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也不另生枝节,一切顺理成章。这种结尾能使读者轻松自如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或照应题目,或呼应开篇,水到渠成、自然圆融,毫无斧凿之迹。(3)戛然而止,悬而未决。这种结尾叫“空白式”结尾,情节戛然而止,如箭在弦上,却又引而不发;留下的一大片空白,把读者的思绪延伸到了文本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品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探究作者寄寓其中的宗旨和意趣。(4)以景传情,余音袅袅。这种结尾,将未尽之意和不尽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中去,让读者流连忘返。这种结尾诗情浓郁,余音袅袅,能引起读者邈远的怀想或幽深的情思,多见于散文化小说中。当然,按内容分,有喜剧性结尾、悲剧性结尾和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空白式”结尾。2.分析结尾的作用、妙处,要掌握角度,既注意小说结尾的共性特点,又注重其个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