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天津耀华中学实验班高婉荣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耀华中学实验班高婉荣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引发了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我校IT实验班语文教育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语文学科特点,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全面提升超常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关键词:网络环境模式人文素养创新主体实践发展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和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只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构建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才能在开放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迈进二十一世纪,天津耀华中学就已建成为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校园”,每个教师配备有手提电脑,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学校教育朝着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迈进。2003年7月,全国首个IT实验基地在耀华中学实验班建立,为我校超常教育再上新台阶提出全新挑战。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正视内外剧烈的竞争,将学生能力培养聚焦于“创新”研究上,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为此,我校开展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围绕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展开了先期实验和探索。两年来,我们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资源优势,全力构建“数字化语文”教学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准确、恰当地运用于IT实验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创建的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模式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部分

研究思想(一)、理论指导1、新课程理念。新课程为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单一的讲授方式不能解决深层次思维的问题,需要使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课程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搜寻、获取、重组信息以及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师生掌握对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控制。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1)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者,教师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大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的。4、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如下几方面:(1)强调教与学的结合。(2)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3)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4)重视可操性。5、创造性思维理论何克抗教授的专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提供了一种有关创造性培养的描述。何克抗教授认为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由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横纵思维六个要素组成的。发散思维指引思维的方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横纵思维提供宏观的哲学指导思想和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创造性思维要求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摒弃封闭、僵化、凝固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求变、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以创造性思维理论指导,勤于、善于捕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成果,重组应用,在变与创新中求发展。(二)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给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1、能够实现语文学习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其次,语文是一门社会学科。网络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和教材的时空局限,把文化现象向社会现实生活迁移,去关注去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符合“大语文”观念。再次,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涵盖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语文即文化。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学生能较大限度地接触语言文化现象,并能从文化层面上去鉴别、欣赏、理解、认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判断能力。从司马迁、李白、鲁迅、郭沫若这些有创造性成就、博古通今的文人学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要成为创新人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北京大学李毅红等专家在《创造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创造。第二、有创造性的人才,必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我们就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小小的课堂里,不能仅仅局限在几本教科书的讲授中。同样,要使学生有丰富的实践和知识积累,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就要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把课堂、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一种综合社会性与实践性在内的“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语文课都搬到社会上。但是,我们可以把网络引入课堂,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此矛盾,使学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甚至“足不出户能交天下人”。这样,语文的学习内容和空间就可以无限延伸。因为网络可以不断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有助于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同时,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在网络上与相关的学者、名人、领导交流、采访,使他们成为自己有关内容的“导师”,学生就可以进行语文的专题实践研究活动。这样就可以把语文学习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实现语文学习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传统语文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网络给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什么?网络给传统语文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首先,网络极大地扩充了课程资源和集结了众人的智慧。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资源网站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网络越来越表现出它作为认知工具的优越性,也为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所能提供的交互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资源库、媒介工具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运用学习资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正是加工处理信息的创造能力的体现。其次,网络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结构,从而促使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收录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自主研究、探索、发现的权力,思维形成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挤压,创造力萎缩。有经验的老师说得好:如果教育对象丧失了原本的主体性,教育就成了驯兽的活动。因此,只有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发现的广阔空间,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有创新可言。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甚至师生无须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我们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变革,让“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改传统媒体单向结构的缺陷,实现语文课堂多元选择,学生学习的方式自主活泼了,网络课堂成为体现学生“自主”的新天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之比较传统语文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以知识记忆、积累为主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课本知识与现代信息相结合,侧重于知识迁移与整合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师生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共同探求新知学生角色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知识被动接受者学习是主动探究者、信息的处理者、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角色传递知识的权威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协调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的不断发展,语文网络教学的技术和资源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优越性。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并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创设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大舞台。(三)研究概念的界定和特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创新课堂教学的特点:第一,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第二,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趋势和改革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第四,以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全新概念,概括为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四)、研究目标和内容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素材,研究语文教与学的新手段。通过网络环境的创设,以及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促进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网络环境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五)、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反思、修正、完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程度的班级中运用,然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六)、研究对象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到实处。第三部分

研究实施(三)研究实施的步骤第一阶段:更新观念构建平台——准备阶段(一)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可靠保障1、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三个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使用,引发了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到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等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注重不断深入的学习,让我校教师认识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教学技能的重要。拥有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的教师,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开创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的之中,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1)从知识型,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跳出了单一学科综合的小圈子,提高了跨学科综合、嫁接的、整合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教学技术来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教育创新的能力。(2)从停滞型向学习型转变。我校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单一、传统性的教学成果只能代表过去的历史,不能代替一个人未来的能力和发展,终身学习已成为教师信奉的座右铭,掌握现在教育技术,向复合型教师、通才型教师方向努力。(3)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我校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改变了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接受的畸形的师生关系。他们努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提供或选择适合其发展需求的机会、手段、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建立培训机制,让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优化建设同步我校对教师的培训建立了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逐步升级而展开的培训机制。培训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开放的,注重培训热衷于教学改革的、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教师,以形成骨干队伍带动全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我校不断为广大教师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调动了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构建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环境1、利用asp技术建立“耀华语文在线”教学网站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最新模型,它由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发掘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及资源库中蕴藏的无比丰富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在筛选、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中形成我们的二次或三次文献),使之成为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有体系(便于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利用asp技术建立了“耀华语文在线”教学网站,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并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耀华语文在线”网站分为资源沃野、学习天地、交流驿站、教师在线。资源沃野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网络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学习方法、课件等;学习天地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板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板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交流驿站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教师在线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疑难问题。“耀华语文在线”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以web教材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与专题研究进行指导,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起良好的教学,提供学生相互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信息的读写能力;以聊天室、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的有力补充;运用搜索引擎,获得研究参考资料,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建立起一个以站内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形成快速高效的专题资料库。能够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利用asp技术可以方便地对网站内容随时进行更新,并可在网站内使所有的学生进行适时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协作与交流的过程。网站内容包括课文相关资料(课文赏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及相关文章、同步训练等)和语文论坛两部分。论坛每个学生为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上面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论坛的建立可分为语文研究和作文天地两大分类,语文研究以课文为单位分版,学生浏览完有关资料后可在相应课文论坛提问、讨论;作文天地包括自由作文和作文训练,学生可在自由作文中发表自己平时的练笔,在作文训练中按训练要求完成写作训练,学生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2、把IT实验教室建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学协作室。IT实验教室内配有多媒体多功能教学平台、大屏幕投影仪、无限上网装置等。每个学生的手提电脑均可成为校园网的一个网络信息点,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校园网内部高速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突破互联网速度瓶颈的限制,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教师机能实现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教师则通过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实现个别指导学生学习。同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们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中便捷的论坛形式等手段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建设学习群体,每个人都成为其中的平等的一员,达到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样,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起到了主导作用。第二阶段:契合、激发创新意识——探索阶段。本阶段具体开始实施实验方案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一、第二课堂为主阵地,在读写听说教学中,以激发自主发现模仿欲望为契机,寻求最佳契合点,设置诱因解疑究难,引导学生渐入自主发现探索的境地,从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入手,在语言操作实践中内化其创新能力。探索寻求契合点、激发探索创新兴趣的各种方法与途径;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语文创新教育相衔接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方法。本阶段实验的模式:诵读感悟——激发探索——积累模仿。在我们看来,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返朴归真,由诵读感悟巧妙契合,激活其灵性,陶冶其性情;由自主发现质疑究难,张扬其个性,舒展其心灵,走向创新。读悟是创造之基,自主发现是创新之核。第三阶段:内化、激励创新能力——发展阶段。本阶段为进一步深入实施实验方案阶段。在上阶段基础上,以课内外教学为阵地,以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提升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宗旨,探索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内化创新的各种方法与途径;调整他们的自主学习心理与自主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利用高尚人格激励创新的方法,加强对学生“会学”、“乐学”方法指导。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内核。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优化其创新品格是写出有创造性作文的关键。我们组织专题讲座,强化当前中学生应当的十种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观念、自强自立观念、时间观念、艰苦创业观念。本阶段实验的模式:激疑生趣——开掘潜能——人格激励、内化创新。(四)、创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开辟新天地在语文创新教育实验中,我们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与学的新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发现和探究的全过程,自己独立寻找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创新,去创造。将学习活动当作一种愉快的体验与享受,将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激活自身的创造灵性,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实现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个性、创造性的基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创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使阅读方式发生变革: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2、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3、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网络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网络的非线性对语文教育的思维训练具有积极意义。超文本使学生阅读时思维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网络迅速建立联系,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广泛,取得的教学成效也最显著。我们探索出了像“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等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尽管这些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但基本都包括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即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二是自主学习,即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学习探索,它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三是建构应用,即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把所学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四是效果测评,即及时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回来,并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做到有效把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让“主题资源网站走进课堂”的发展策略是我们针对课堂教学需求,努力使主题网站与课堂教学活动整合,将主题网站的建设纳入课堂教学设计中,成为IT实验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题探索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为了有效地开展语文专题研究性活动,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建立专题性资源平台,自主、协作学习。如在阅读欣赏创新活动中,我们建立了“红楼梦专题研究”、“明清小说专题研究”、“元曲专题研究”、“鲁迅专题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专题,每一个专题网站既有可以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又有分门别类的各种栏目;既可以用来学习,又可以用来交流;既有学生自主的学习成果,又有专家学者的专线链接。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包含如下基本内容:把与教材相关的文本、图片、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结构化知识展示把与教材相关的文本、图片、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结构化知识展示拓展性学习素材、相关网站链接、专家专线链接讨论区域在线答疑在线指导拓展性学习素材、相关网站链接、专家专线链接讨论区域在线答疑在线指导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笔)、总结性考查网上自我评价网上协作讨论主题学习网站拓展性学习资源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笔)、总结性考查网上自我评价网上协作讨论主题学习网站拓展性学习资源这种模式下的主题阅读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超文本链接的特性使思维突破了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让人们自由翱翔在思维的广阔天空,进行随意的跳跃。它在文本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增加和补充新的内容,删除不合主题的冗余材料,不同的部分可以任意调换先后次序,进行自由组合。因此思维不再被强制地运行在一个线性空间中,而是允许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中穿梭往来。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们将现有的“红楼梦”主题网站与高中语文课程中与“红楼梦”相关的课文进一步联系起来,设计相应的课件、教案、素材、各种与“红楼梦”题材相关的知识库、各种与课文配套的探究性活动、常规的练习与作业、教学活动的评价量规等等。IT实验班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红楼梦”主题网站开展研究学习。实践证明,这种走进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再如学习《麦琪的礼物》一课的时候,为让学生深入体味“欧式结尾”艺术魅力,我们和学生一道建立了“步入小说殿堂,感受大师风采”主题学习网站。主题网站融会了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个性创作、风格写真、欣赏指南、小说创作导航、论坛空间和写作园地及友情链接。借助主题网站,通过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经典小说的鉴赏讨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学习重点“欧式结尾”的深入理解——它远不是一种片面的、单纯的技巧,而是作者表现社会人生的艺术手段之一。同时在感受三位短篇小说大师风采时,学生发现:同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笔下,没有莫泊桑、契诃夫那最大程度再现丑恶黑暗社会现实的笔墨,却有着含蓄隽永,隐藏于一个个离奇故事中的对社会和人性的冷静剖析。欧·亨利以人道主义战士的姿态,用幽默而深情的笔墨,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予以特别关注和讴歌,这便构成了他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这就是欧·亨利征服全球亿万读者、赢得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美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欧式结尾”,也就没有了欧·亨利小说光彩照人的内蕴。面对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又把主题网站的发展思路,从关注“课堂”转向关注“学生”;从关注“资源”如何为学生服务,倒过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源”。主题网站的未来发展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的围绕某个主题的高质量课程。在这里,“课程”的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材、老师讲和学生学的概念,21世纪的“课程”概念,是指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间、地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内容,学习的方式是“e—Learning”、“virtualschools”或者从现在的“教育主题网站”发展起来的未来的新型“教育主题网站”,这就是学生心中的学习乐园,按需学习的生命驿站。(2)、“自主搜索—互动碰撞—整合创新”模式在该模式运行中,学习主体从某个学习任务出发,多维发散思维,搜索获得相关有效信息,通过比较选择,重组融合,最终又汇聚到了学习主体这个能动载体上来。这些信息一部分和学习主体的已知情智结构融合,一部分信息对学习主体已知情智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是新的构建。这种融合对学习主体的已知世界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扩展。这扩展的新知领域相对原来的已知世界肯定有许多暂时不适应的方面,有了许多困惑,也就使学习主体增添了新奇和解决疑难的驱力。扩展了的又有许多疑惑和独到见解的学习主体,同处一个学习团队,同在一个学习系统,在多维互动中发生碰撞是自然又是必然的。像两极电棒相碰发出耀眼火花一样,互动主体碰撞,必将产生“裂变”,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释放出巨大人格能量。学习主体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所激发出的灵感与外界信息所包含的创新可能性和谐相遇进而触发创新的规律就是内外和谐律。该模式,揭示了信息与学科学习整合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对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师生在互动中交流碰撞是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学习是在与他人交往关系中获得意义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必然是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互动是为了学生的全员发展,全程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我们设计的互动碰撞策略包括:⑴营造问题式课堂,以问题启动,用问题悟动,用问题触动思维碰撞。⑵创设开放式课堂,以自主内动,心灵互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触发全息联动碰撞。多维碰撞,触发灵感和创新,让学生触发思维嬗变的火花。第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该模式的终极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文学教育,语文教学责无旁贷。而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翅膀,是创新的桥梁。该模式注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此及类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整合学习,是指学习者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该模式注重整合学习资源的全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利用,包括人们创造想象的未来世界。发散以求全,重组以求类,整合以求新。搜集的信息,通过合作讨论,思维碰撞,认清了一般问题,理清了解决重点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这还远不是问题的全部,模式还强调要渗入人的个性和情感,进行改创性或原创性论证创造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创新同阅读方式一样,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3、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我们摸索并建构出一些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如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既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线教学模式”、“网络作文在线模式”等,即“在线选材→在线构思→在线表达→在线评改。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网络中的“图、像”可以提供写作的基础素材;“声”可以创设情景,陶冶性情。教育心理学认为,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而视觉形成的印象比听觉形成的印象更深刻、更牢固。运用录音、投影(或幻灯)、电影等电教手段,对于感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把学生的维持性学习变成了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搜集素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而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作文教学时,指导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写作素材,学生可随机调用计算机提供的相关资源或到网络上搜集素材,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上网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源,通过对资源的筛选、提炼,拥有了写作的源泉。我们让学生搜集积累如下几类材料:自我与时代类(世纪之交的思考、展望二十一世纪以及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等成果);自我与祖国类(爱国主义、理想与情操、一国两制、勿忘国耻、反腐倡廉、香港澳门回归);自我与学校类(尊师重教、知识的能量、文化学习、育人环境等);自我与传统美德类(关心他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道德修养、艰苦奋斗等);自我与家庭类(自强不息、生存能力、良好习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等);自我与生态环境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在这种灌输、引导、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的作文和做人能进入更高的境界,为作文创新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表达修改——在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学生通过键盘或语音输入等把自己构思好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中,转化为书面语言。老师在学生写作时,已经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学生文章的毛病,通过师生交流进行个别辅导,甚至可以即时修改,即时加上评语;广播典型作品,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口头评议。这样做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和老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双主地位,通过互相评改,同学们相互取长补短,写作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并对文章的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加工。评议发表——学生相互评议,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并传送到校园网上发表。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用文字输入计算机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心里话进行逻辑加工,创作能力得到提高。创作能力一旦形成,可以把这些能力运用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如:办电脑手抄报、发送电子邮件、制作网业等等,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熏陶─读悟─积累─模仿—创造”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充分体现人文属性的语文学习模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写作的过程是“积累——读悟——积累——模仿——创造”的过程,这是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的。“熏陶”是指将学生置身于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融诗文、图片、声音、动画及影像于一体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相对开放的多媒体环境中接受视觉、听觉和思想情感诸方面的冲击。“读悟”包括“诵读”和“感悟”两方面内容,“感悟”中的“感”包括聆听、观赏、查读、朗诵、背诵、忆写等感性活动,也包括观察、体验社会人生等感受活动。学生在直接感受社会人生和课件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阐发、鉴赏、评价,即是“悟”。“积累”是说当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的权利回归时,看得多了,读得多了,知识储备与生活储存丰厚了,就会激发他们创造的冲动,“颇欲模仿别人有所写了”。“模仿”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创新离不开继承。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模仿能产生表象,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作文教学尤为如此,教师适时把准火喉,选好范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揣摩玩味,运用范例引路、依文仿写,分层设计、指导进行有效的模仿训练。茅盾先生曾告诫我们:“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语言是一种技能,从技能形成过程看,人类的技能没有一个不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其实是创新的开始。模仿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低层次语言模拟实践,是学生语言学习运用不该遗忘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来步入创新的桥梁。除天才外,大多数的人学习,又有谁不是从“模仿”之桥上走上创新大道的。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恰当运用好模仿,实为整个实验过程中另一个巧妙的读悟契合点,运用到家,会反作用于阅读教学。“创造”是指学生在与计算机的交互中,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大胆设想、设计等活动。“创造”活动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技能(“脑”的技能),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创新技能(“手”“口”技能)。“感悟”“创造”其实就是一种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活动,由于“感悟”“创造”强调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而它也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我们注重并正确处理好“熏陶、读悟、积累、模仿、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期使几方面衔接相得益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开发教学软件(如课件),将学生置于相对开放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中接受诗文、图片、声音、动画及影像的熏陶,让学生在与教学软件的交互活动中,自主感悟、积累、创作,这样就能够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言语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丰厚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储存较丰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能激发其创新的原始冲动和欲望。适度的模仿是创新的过渡,因为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己有积累基础上有了对名篇的正当揣摩依仿,并熟悉了各种范例的体式与操作规划,才能既利于规范其语言运用的内容与形式,又利于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自主发现探索是创新的船桨。积累模仿过程中必要的自主探究,既可激活其探索批判的火花,又可通过探究规范其真正意义创新前的思维与运作程序。创新是语文教学的要核,但我们不能抛开相关要素,空喊创新,否则,那一切的创新只能是“水中之月”、“空中之阁”。(2)“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模式网络写作也可以和阅读结合起来,先从课文出发,以课文阅读为主,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理解课文;然后设置扩展任务,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相关课题的选定。首先为课文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教材,让学生精读课文与课文充分对话,挑选自认为精彩的发言贴在论坛里;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或者从中检索资料解决困惑;或者比较阅读,体会异同。最后采用综合显现的方式,可书、可画、可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展示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了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也给学生发表由读而生的写提供园地,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很高,能力理所当然提高了。例如、我们设计苏东坡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的重难点解析时,在对主旨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充分读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大胆创新的想象,用文字“画”出一幅表现作品主旨的“画”来。结果有的学生“画”出了在嫦娥的帮助下,苏轼与苏辙相逢的场面,也有学生“画”出了苏轼与苏辙乘坐着各自的宇宙飞船在月亮上相会的场面……我们在设计苏东坡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古词新唱”板块时要求学生从事先准备好的图片素材库、音乐素材库中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是符合作品主旨的,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乐曲,然后配上这首词,节奏速度自己掌握,尝试小组合作“古词新唱”。结果有的小组很好地以“春江花月夜”配上了这首词,有地下组则自创曲子配上了这首词。在评点结束后,由小组代表示范演唱了自己谱曲和的这首词。这样一来,既赏析了词作意蕴,又很好地结合音乐、美术学科要素,很好地实现了多学科整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当代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写作效率,而且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电脑的应用,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还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小品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中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网上协作探究模式我们还构建了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角色扮演、创造想象等五种。⑴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例如,鉴赏《渔家傲》这首词时,学生各学习组通过查阅素材库,结合自己对词的理解,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建了二十几组意境组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的特征,而动画、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将大量的教学信息组织起来,使每个学生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上,这大大超越了教材文字讲述的功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借助“文学天地”网页,学生对二十几组诗词意境组合进行判断、选择。多媒体技术不仅可视,可听,还能亲自操作,更为其提供了自我验证的功能。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学生用心去感动和意会,藉以扑捉诗歌意境中的情感美和心灵美,全方位地感悟到诗词的内涵所在。⑵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组织了一次辩论会。首先,老师布置了论题:“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有人却认为表现他们‘君子之度’。你坚持哪种观点?”其次,学生课外阅读《项羽本纪》,通过互联网搜集人们对项羽的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析,并从中进行比较、筛选,再根据自己的认识,分析、思考、整理,成为的“自家之言”。第三,“资源共享”、协作探究,自愿形成正、反辩论双方,然后,两军对垒进行辩论。学生们根据《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结合项羽身份、性格、为人处世和形成的“自家之言”来辩论。辩论气氛激烈,理据充分、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个性,效果显著。⑶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同学们对柳宗元思想感情难以把握,前两次写“乐”,后面感受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柳宗元写小石潭时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合作,分工明确,有人查柳宗元生平资料;有人查对《小石潭记》的评价;有人查《永州八记》及写作前景,然后资源大家共享,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柳宗元游山玩水实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苦闷郁烦的表现,他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政治上失意而造成的内心抑郁苦闷,所以文章虽写两次“乐”,细细体会,“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形式,实则写出了作者孤寂忧伤。更有学生联系课文,领会到作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本想借山水排遣心中郁闷,反却在游玩后更添了几许忧伤。在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有了重新丰富的空间,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也有了重构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⑷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注意处理好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以小说《守财奴》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我们让学生根据小说自编自演,排练成课本剧,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再动手续写剧本,想像葛朗台死后,女儿欧也妮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同时投影一幅欧也妮老年时的生活照,作为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事实证明,由于采用自编课本剧的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著名学者钱学森非常强调形象思维,他认为善于形象思维的人较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有了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教学过程必然变得活泼生动,学生随之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反应,他们的注意力会大大地提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参与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挖掘,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加强。第四部分、研究成效与反思(一)成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初步实践研究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教师的层面上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更高程度的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整合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接受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其带来许多方面的新知识,与学生拉近了距离,确立了新的教师角色和地位,学会了快速积累教学资料,快速改进教学模式,教育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当然也积累了不少教学课件,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库。从学生的层面上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素质潜能;可以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选择、传送、加工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进行校内外的合作交流。两年来,基于网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使学生获益匪浅。1、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真正持续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学生缺少真正内在的兴趣,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本课题研究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开发创造潜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有利于丰富了学生知识以及知识的主动重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分工、协作,共同对问题展开协商与讨论,有时可能为了某个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而产生争论,并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进而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在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也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积极意义。3、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主体性。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从“知识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语文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情境中,更自由、更积极主动的过程,语文学习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向乐学、善学、学会的方向迈进,向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迈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4、有利于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现在,网络环境赋予语文学习新的内涵。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实现了“大语文”教育,意义重大。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