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1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2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3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4页
发展心理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

主讲:刘梅教授

沈阳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硕士生导师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发展心理研究室主任

人事部EST_EAP咨询师培训高级讲师国际注册高级EAP项目管理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综合素质评审辽宁评审专家

辽宁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沈阳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沈阳晚报》特聘心理专家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涵义——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反射活动到心理的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动物演进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2、心理的种族发展

——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

民族心理学(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的轮廓)

3、心理的个体发展

——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包括:发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发展心理学科包括:

1.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2.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3.个体发展心理学。

第一,发生:心理“从无到有”第二,发展: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发展心理学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科仅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发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过程中实现的。

理解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需要把握两个要点:

其一: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又起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它不等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性相加的集合;其二: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关系中进行的。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的,在社会社会化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维果斯基)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制约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个时期名称时间段主要发展任务与发展特点产前期受精_出生生理发展婴儿期0-3岁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依恋)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幼儿期3-6\7岁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社会化发展:自我意识童年期6\7-11\12力量和运动技能发展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与自尊青春期12\13_16\17岁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发展、生理成熟认知发展:抽象思维社会化发展:人格独立青年期17\18_35岁职业与家庭认知能力处于颠峰之后逐渐下降社会化发展:两性关系建立、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中年期35\40_60岁生理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认知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但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社会化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对时间的取向改变老年期60岁以上生理机能衰退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许衰退、反应变得缓慢需调适多方面的损失找出生命的意义、面对越来越近的死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

2、年龄阶段的根源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过程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是否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的问题。

关键期

——是个体对环境(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敏感性增强的一段时期,在这些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可能对此后的发展依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描述——揭示或描述研究对象的心理特点与发展的状况,是在深入探讨心理发展规律之前的描述心理现象的研究。

2、解释——对心理现象、特点、形成原因、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的说明。

3、预测——以研究得出的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推论,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及其在特定情况中的反应作出推断。

4、控制——以研究的科学理论为根据,创设并操纵教育环境和条件,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一)横向研究(二)纵向研究(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一)横向研究设计

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1、优点:具有适应性和时效性

适用性:只要注意抽样的代表性和各年龄组变量一致性,就可概括出每一年龄阶段的年龄发展特点,并能联结成整个发展趋势。

时效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能较快获得大量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

2、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心理发展趋势是用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的发展特征,来代表同一批个体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所以得出的发展趋势具有人为的联结性。

组群效应:年龄效应可能与组群效应相混淆。

组群效应是指横向研究可能将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发展变化。

(二)纵向研究设计

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是:*

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局限性:*时效性较差(消耗时间及人力和物力)

*被试容易流失

*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三)横纵交叉研究设计

这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研究设计方式。首先的不同能力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再对这些被试进行纵向跟踪研究。这样,把横向研究与纵向设计方式结合成纵横交叉设计。纵横交叉设计具有优势,并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补)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身上,以此为研究的对象,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1、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一种文化移到另一种文化

2、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不同影响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1、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同一研究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以达到方法间的相互补充,并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皮亚杰临床法)

(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研究转向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

第一、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第二、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第三、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代表人物:高尔顿“人的能力是得自遗传”家谱调查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格式塔原有的先验的格式弗洛伊德潜意识的性本能中国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

第一、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第二、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秉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种族”。“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吧!”

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20世纪中叶,二因素论,折中,拼凑)

第一、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的;第二、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第三、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

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第一,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第二,替代性强化不仅观察模仿进行学习,同时还观察别人行为的后果。

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

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制约

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

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语言的使用(尼克松回忆录)

心理发展标志:

*

1、随意化,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概括—抽象化;*3、整体化,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4、个性化。

(二)文化历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1、社会文化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源泉

2、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育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育可视为“人为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1)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要以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

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客体相互作用说,皮亚杰)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第二、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P203图式即认知结构,不是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它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量的积累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心理起源于动作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

成熟——机体的生长,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2、经验

物理经验——个体作用物体得到来自物体本身的经验(家长测试);数理逻辑经验——高级的抽象经验,从动作过程中得来的,是辨别动作中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环境

——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4、

平衡化

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两个方面:

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片面)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片面)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一)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皮亚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的主要特征是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可以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的特点:(1)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P76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认知结构有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思维特点:具有守恒、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1)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

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述

(人格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

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社会危机)

*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1)婴儿前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

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

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

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品质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3、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

(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

(2)二维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战阶段划分,还包括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